从生活垃圾处置的历史发展看生态文明建设的旨归

2015-03-15 10:45
学术探索 2015年8期
关键词:垃圾处置无害化废弃物

冯 庆

(昆明学院 昆明滇池(湖泊)污染防治合作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214)

从生活垃圾处置的历史发展看生态文明建设的旨归

冯 庆

(昆明学院 昆明滇池(湖泊)污染防治合作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214)

人类对生活垃圾的处置,历经了随手丢弃、收集与露天堆放、卫生处理、回收利用与减量化、无害化处理、综合性废物管理等发展阶段,印证了人类文明从原始渔猎文明走向现代生态文明的历史进程,也为今天的生活垃圾处置累积了丰富的经验。生态文明发展中生活垃圾处置的三大明确导向是对环境有效、经济可承受、社会可接受,因而当前我国的生活垃圾处置要以无害化为根本要求,以减量化、资源化利用为中心,借鉴历史经验,关注垃圾产生的源头直至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将生活垃圾处置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发动全社会各界力量,对生活垃圾进行全过程的综合性管理。

生态文明;生活垃圾处置;历史;减量化;资源化;综合性管理

按照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和演化逻辑,迄今为止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阶段,而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时期。[1](P17)文明涉及领域广泛,其中,生活垃圾作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其处置已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表现之一。对生活垃圾处置历史的探讨,将有助于人们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特征,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活垃圾的处置提出的新要求,并推动生活垃圾处置的新发展。

一、生活垃圾处置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具体体现

人类生活垃圾是伴随人类活动产生与变化的,有时,垃圾还作为一种重要的考古依据和史料物质,为当今人类认识历史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生活垃圾在数量及构成等方面的变化,人类对生活垃圾的处置历史也呈现出阶段性特点,我们可将其划分为:随手丢弃、收集与露天堆放、卫生处理、回收利用与减量化、无害化处理、综合性废物管理等发展阶段(图1)。

(一)随手丢弃——原始渔猎文明时期的普遍做法

自有了人类,生活垃圾就已存在。在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山洞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69万年前猿人烧火后留下的灰烬以及他们猎食动物后留下的骨头;[2](P30~45)在世界上古猿化石丰富的云南,昆明呈贡县大渔村龙潭山,考古学家除发现人齿及人骨化石外,也发现了数以千计的石器、多件骨器、角器和完整的火塘,以及大量的伴生动物的残缺化石,这是生活在3万多年前旧石器时期的昆明人所留下的。[3](P2)“随手丢弃”成了这一时期人类通常采用的非常便捷的垃圾处理方式。

“物尽其用”是这一时期的普遍现象。如用兽骨制成骨器、装饰品等,旧石器时代生活在乌克兰的美之里奇(Mezhirich)的人们则用取食了象肉后的猛犸象的骨架、獠牙和皮毛建造小型棚屋。[4](P7)因而实际产生的垃圾量非常少,随手丢弃的做法使自然之物又回归到了自然,作为垃圾的这些废弃物丝毫不是问题。

(二)收集露天堆放或就地掩埋——渔猎文明走向农业文明的自然过渡

早在公元前9000至公元前8000年,人类就开始在居住地之外的场所寻找生活垃圾的堆放地。中国云南滇池、抚仙湖及杞麓湖沿岸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中,大量螺蚌的贝壳、破损的陶器和石器残片、少量骨器,以及红烧土和带灰屑的灰土等被作为垃圾,集中丢弃于居住遗址附近。[5](P78)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的摩亨左·达罗,已根据中央规划开始在房屋内部建垃圾斜槽和垃圾箱。公元前2100年,埃及的赫拉克利奥波利斯城内,贵族区的废弃物开始得到收集。公元前1500年,希腊克里特岛拨出土地专门用于有机物的处理。[6](P39~40)在中国,约公元前1300年官府开始要求有意识地收集和堆放垃圾,《韩非子·内储说上》载:“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垃圾处理要求;汉代官府一般是雇人将垃圾挑出城并堆积于城外;南宋临安则是“街道坊巷,官府差顾淘渠人沿门通渠,道路污泥差顾船只搬载乡落空间处”。

就地掩埋垃圾,在特洛伊城的文化堆积层中最为典型。考古学家在挖掘过程中发现,同一建筑物每一层面的地板上都丢满动物骨头和零星废物,原来这里的人处置垃圾的办法并不是把惹人厌恶的堆积物清扫掉,而是就地丢弃,用泥土加以掩埋,并重新铺上一层厚厚的地板,地板往往增高到不得不把屋顶加高或重新开一个门的程度。土木工程师查尔斯·古那森(Charles Gunnerson)计算出特洛伊城由于垃圾堆积,海拔高度每世纪升高1.43米。[7](P47~50)

这一时期,垃圾已引发一些问题,但总体来说,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数量少,垃圾量并不大;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垃圾所含成分比较简单,可以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在不长的时间内完全被大自然消纳,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非常小。

(三)卫生处理——工业文明发展的成就

生活垃圾卫生处理的要求,可追溯到中世纪欧洲城市传染性疾病的蔓延。[8](P14~44)19世纪末开始,垃圾从起初的带给人们的厌恶和不方便,已演变成对人们健康和居住环境的威胁。[9](P17~41)人类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逐步认识到妥善处理垃圾的必要性。英国最早于1930年,美国于1940年开始采用生活垃圾填埋技术。从无控制的填埋,发展到卫生填埋,包括滤沥循环填埋、压缩垃圾填埋、破碎垃圾填埋等。[10](P54~56)卫生填埋是垃圾卫生处理的最主要方式,经历几十年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时已发展成为较成熟的技术,完善实用的有关卫生填埋的技术指南等法律法规制度逐步在各国建立。[11](P130~136)[12](P58~61)我国的垃圾填埋技术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1991年投入使用的杭州市天子岭废弃物处理总场,是我国第一家正规垃圾卫生填埋场,也是国内首家按建设部卫生填埋技术标准设计建造的大型山谷型垃圾卫生填埋场。[13](P37~39)

然而,垃圾填埋需占用大量的土地空间,这无疑增添了用地压力。大量的垃圾已超过了地球自身的消纳量,加之处理垃圾的过程复杂和费用巨大,使得垃圾问题更加严重。生活垃圾的处置需要有更加安全合理的发展。

(四)回收利用与减量化——工业文明后期的历史必然

19世纪末,一些国家已开始对垃圾中的可利用能量和材料进行回收。1898年,美国纽约市首先建立了垃圾分选场,使占生活垃圾总重量37%的成分被作为可再次利用的物质得到回收(Vesilind&Rimer,1981)。几乎在同一时期,德国的汉堡、柏林和慕尼黑等大城市也开始尝试进行垃圾的分类和回收。

使用粪便及其他有机废物堆成肥料用于农耕,是垃圾利用历时最长的一种方式,从农业文明诞生之初延续至今。堆肥技术的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荷兰,适合于易腐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垃圾处理,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让垃圾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降解转化为稳定的腐殖质,使其成为可施于农田的土壤改良剂。[10](P54~56)

废弃物回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垃圾的减量,而焚烧则成为减量最有效的方式。据测算,焚烧能够使生活垃圾的体积减小约80%~90%,重量减少约70%~80%。[14](P33~45)[15](P211~222)此外,垃圾焚烧产生的热能也能加以利用。1876年在英国首次建立垃圾焚烧设施(Erhard,1991)至今,垃圾焚烧已有100多年历史。随着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第一台具有工业生产规模的连续式垃圾焚烧炉的运行,[16](P167)至目前,全世界有2000多座垃圾焚烧厂,主要分布在欧洲、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与地区。随着中国各大城市垃圾填埋场的“满员”告急,中国的垃圾焚烧厂建设虽刚刚起步,但发展较快,预计到2015年数量将超过300座。[17](P61~64)

(五)无害化处理——生态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

20世纪70年代之后,垃圾处理造成的新的环境问题又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如焚烧炉排放废气中的烟尘、氯化物、硫化物以及二噁英;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对土壤和水质的污染、填埋产生的甲烷气体的危害;堆肥产品造成的重金属污染等,垃圾无害化处理受到高度重视。

为防止垃圾焚烧的危害,英国先后颁布了《污染控制法》《污染控制法(修正案)》《环保法》《可控废弃物管理规定》《废弃物许可证管理规定》等多项立法,尽量做到“无害化”。我国现行的《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2001)》《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技术规范(CJJ90 -2009)》《生活垃圾焚烧厂运行维护与安全技术规程(CJJ128-2009)》等,也有效控制了垃圾焚烧产生的二次污染。

为防止生活垃圾填埋处置造成二次污染,我国相继发布了《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评价标准(CJJ/T107-2005)》等,将垃圾填埋危害尽可能控制在最低限度。201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国办发〔2012〕23号)》,明确提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各级指标:到2015年,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县县具备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等。

(六)综合性废物管理——生态文明发展的新篇章

当前处理垃圾的国际潮流是“综合性废物管理”,它是为了实现环境有益、经济优化、社会可接受的目标,把废弃物流、废弃物收集、处理与处置方式结合起来的系统。[18](P15~82)其特征是动员全体民众参与三个R行动,即:减少浪费(Reduce)、物尽其用(Reuse)、回收利用(Recycle)。

20世纪末,丹麦哥本哈根、美国西雅图等数十个城市(地区),都根据各地的特点,进行了各有特色的废弃物综合管理。有的以填埋为主,有的地方循环及堆肥则最为经济可行,有的则是建立在广泛的公众支持上的焚烧发电……研究表明,在实践中可持续发展的废弃物管理三个因素的优先考虑顺序为:经济能力→社会压力→环境利益;废弃物管理系统的演变规律是,从废弃物管理的实践到废弃物综合管理,再到资源管理,直至可持续化发展。[18]

随着“全球变暖”“富营养化”等全球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提高,对废弃物管理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充分兼顾从废弃物收集到最终处置每个阶段带来的环境负担。

二、生态文明发展背景下的生活垃圾处置要求

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商品极大丰富,难以自然降解的化学工业品出现,人口高速增长,人类的生活垃圾数量剧增、构成趋于复杂,垃圾处置已成为现代文明发展不可规避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人类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今天。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特征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如果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这一视角来观察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发展,可以说,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19](P4~5)其特征可以归结为系统性、相对性、紧迫性和过程性。系统性,即是指生态文明是社会整体系统的优化,需要考虑系统中的多项指标,并区分系统中的约束性与限制性因子,找出优化性因子,确保整个系统实现最优;相对性是指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的,目前人类已知的相对最高的文明形态;紧迫性揭示出,生态文明是人类工业文明濒临危机、即将走到尽头的一种必然选择;过程性则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还是一个不断探索、修正的过程。[20](P2~3)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生态文明的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特征表现为:追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需要特别关注资源的代际配置,福利的代际公平与环境保护等问题;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特别强调社会公平,注重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21](P14~17)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一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

(二)生态文明发展对生活垃圾处置的基本要求

生态文明发展对生活垃圾处置提出新要求,结合当今固体废弃物处置的“三化”(无害化、减量化及资源化)、“3R”(reduce、reuse、recycle)及“3C”(clean、cycle、control)原则,我们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出发进行分析,处置生活垃圾的要求可被概括为以下几点。

1.对人类无害性

生活垃圾的处置首先应该是对人类无害的,这是生活垃圾处置的根本性要求。历史上,生活垃圾处置与管理观念的产生与发展,大都是伴随人类对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卫生性、安全性的要求的,“确保自身健康”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要求。

这种“无害”不仅仅只对人类自身,而应当是:既对当代人没有损害,又不对后代人造成潜在的危害;既对当地人无害,也不损害其他地区的人的健康与利益;同时,既对人类无害,也不对整个生态系统发展及构成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等要素构成危害。因而,这种无害性应贯穿于垃圾从产生、收集、存放、转运,直至最终处置的全过程。

2.减少产生量

减少产生量,这是生活垃圾可持续处置的必要前提要求。《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即已指出,只有在整个社会,并且特别是工业,学会了“少投入多产出”即从更少的地球资源(包括能量)中获得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产生更少的污染和废弃物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严格说来,减少垃圾的产生量,并不是生活垃圾处置的一部分,然而却是生活垃圾可持续处置的一个必要前提准备。

减少生活垃圾产生量,是一个从生活消费品的生产阶段即已开始的行为,包括生活消费品的生产、包装、运输、销售、使用的全过程。譬如浓缩型产品、轻型可再用的包装、运输包装的减少、商品大包装售的方式等,许多工业企业还采用了内部物质再循环、能源再利用等做法,有效地减少了垃圾产生量。

3.环境有效性

环境有效性,是指有利于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特性。生活垃圾处置应当尽可能降低其环境负荷,是生活垃圾处置的生态可持续要求。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不对环境造成污染、不对生态造成破坏。这就要求将生活垃圾处置这一行为过程,置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来考量,既能解决垃圾问题,也使这一行为过程参与到地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中,不对生态系统的结构造成破坏性的干扰,最终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其自我调节等功能的运行;另一方面生活垃圾的处置应能减少自然资源开采,不继续耗竭自然资源。作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垃圾中大量的可用成分若能加以重复利用,既节约了有限的自然资源,也保护了自然资源存储地区的生态环境。

4.经济可承受性

经济可承受性指的是生活垃圾处置必须以一个经济上可接受的成本运作,才能持续进行,这是生活垃圾处置的经济可持续要求。理想地来说,成本应当略小于或不大于现有的废弃物管理成本。以往的垃圾处置(填埋、焚烧等)通常是需要投入高成本而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垃圾管理与处置则要求,在垃圾管理每一个单位的运作应该有所收益,或至少收支平衡。这就意味着,需要将垃圾管理与处置看作一个边界更加宽广的系统,关注整个系统是否能够进行收支平衡或者甚至是有所收益地运作。然后,对与成本相关的收入进行合适的分解,才可能都是可行的。[18]

5.社会可接受性

要使垃圾得到有效处置,必须以一个社区大多数人可接受的方式运作,即生活垃圾处置必须有公众的参与,这是生活垃圾处置的社会可持续要求。从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收集、转运,直至最终处置的每一个环节,一方面,每个人都必须在了解的基础上接受生活垃圾处置的整个过程与方法,如垃圾中转站的选址等问题;另一方面,生活垃圾处置中的几个关键环节,离不开人们的良好的参与作用,如分类回收与投放等。这可能需要与许多不同团体进行广泛的对话,以达到通报和教育,建立信任和赢得支持。

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生活垃圾处置的历史思考

(一)持续坚持内涵不断丰富的无害化根本要求

与历史上的“无害”要求相比较,生态文明的发展丰富了“无害”化的内涵。历史上的“无害”主要针对大量产生垃圾的城镇,而对于堆放垃圾的城郊或乡村及堆放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并没有考虑“无害”的要求。历史的经验同样表明,看似已经在城镇解决了的垃圾危害,最终还是通过乡村提供城市的农作物、地下水等对生活在城镇的人们造成了危害。因而,当今的垃圾收集处置,应当充分考虑垃圾收集处置的整个过程,保证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健康性,应当确保垃圾处置无论是近期或远期、无论是本地或他乡、无论是于人类或于自然界,都是无害的。

(二)重点强调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的垃圾减量行动

生活垃圾的处置历史表明,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无论是“随手丢弃”抑或“收集堆放”,垃圾处置并不是问题。这是因为,少量垃圾无论是对于人类抑或自然而言,都是有能力消纳的。即便在农业文明时期对堆肥垃圾的利用,也只是对一定数量的含有机成分较高的垃圾的利用。因而,和人类处置、自然消纳能力相当的垃圾量,是当今人类能实现垃圾有效处置的重要保障。

人类早期垃圾产量较少,实质是生动反映了当时生活物资的贫乏,是一种人类古代生活的真实再现,人们无须去刻意减少垃圾的产生,反之却是希望从垃圾中找到更多可用的东西。而科技高度发达、物资商品极大丰富的今天,要减少垃圾产生量,则需要人们主动地有意为之。这种主动行为,需要商品的生产厂商在原料的选取及运输、商品的制造、运输、储存、销售等整个过程中的减量;也需要消费者在购买、运送、使用商品中的全过程的减量。因而,今天的垃圾减量的行为,已具有了社会性、系统性以及主动性的特点。

(三)系统管理以减量化与资源化为目标的垃圾处置

生活垃圾处置经历了从以工程技术措施为主的末端处理,到以减量化、资源化利用为中心的全过程综合性管理的转变,人们最终认识到,垃圾处置需要从垃圾产生的源头直至垃圾的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来管理。这一过程涉及商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公众的认知、行为,以及垃圾处置政策、资源化技术、产业发展和宣传教育,涉及个人、生产企业、运输企业、销售企业、资源回收企业等多个主体,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并明确各方责任。2012年,当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4.8%之时[22],生活垃圾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已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的主要措施与目标,生活垃圾的减量化与资源化也正是我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与方向。

(四)合理借鉴减量化与资源化的历史经验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诸多蕴含生态文明理念的生活垃圾处置的做法,值得借鉴。

借鉴一,有机质堆肥。垃圾堆肥是一个十分珍贵、充满智慧的传统生活经验。今天很多城市家庭也纷纷模仿这样的生活方式,有机质堆肥后用于家庭小菜园或庭院绿化。当今发达的欧美国家对垃圾处理进行了反复的深入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堆肥是处理垃圾的最好办法,让有机质回到土壤中去也是对土地最好的保护方法。[23](P25)

借鉴二,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人类早期生活是十分简朴的,而当今,“简约生活”“简单生活”“绿色生活”“最有效的消费方式”等等提法,却成为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大力推崇的生活消费方式。这些生活消费方式的共同点是,倡导环保、健康、节约,其核心要义即勤俭节约。如不购买不需要和不用的东西、尽可能长地使用物品、使用图书馆而不是购买书籍、自带购物袋、购买大包装物品等,这些行为对于减少垃圾起着极大的作用。

借鉴三,重复使用的传统。在物质不甚丰富的过去,“使用寿命”是我们购买商品时的重要参考,这是为了保证该商品可反复地使用,有损坏修好了接着继续用,即便实在不能用了,人们也能想出它的其他诸多用途。如不能再使用的自行车内胎都曾一度是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孩童们难得的玩具“跳皮筋”。这种重复使用的传统,大大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量。这也与今天大量的“一次性用品”充斥消费市场形成鲜明反差。

借鉴四,回收垃圾的贡献。自古以来,各地均有人从垃圾中捡拾可用的物品,在无数国家各自历史的某些时代,也都出现过拾荒者在城市或乡村盛极一时的现象。[8]在城市,捡拾垃圾已形成一项职业。玻璃瓶、牙膏皮、旧衣物鞋袜、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几乎都可以回收。2011年,我国主要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已达1.65亿吨,回收总值达5763.9亿元,部分城市主要品种再生资源回收率提高到70%。[24]“垃圾”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再生资源。

因而,我国当前生活垃圾处置基本思路应当是:以无害化为根本要求,以减量化、资源化利用为中心,关注垃圾产生的源头直至垃圾的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将生活垃圾处置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调集全社会力量,对生活垃圾进行全过程的综合性管理。

[1]刘湘溶,等.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裴文中.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J].科学通报,1955,(1月号).

[3]王海涛.昆明文物古迹[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4]简·麦金托什,克林特·特维斯特.文明的故事[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5]张增祺.揭秘抚仙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6]毛达.垃圾处理的历史和未来[J].百科知识,2010,(02).

[7]拉什杰,默菲.垃圾之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8]卡特琳·德·西尔吉.人类与垃圾的历史[M].刘跃进,魏红荣,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9]Martin V.Melosi.Garbage in the cities:Refuse,Reform,and the Environment[M].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2004.

[10]柳晓斌.国外垃圾处理技术现状及对北京的启示[J].节能与环保,2012,222(12).

[11]徐文龙.从德国垃圾卫生填埋处理看我国卫生填埋技术对策[J].环境卫生工程,2000,8(03).

[12]刘景岳,刘晶昊,徐文龙.我国垃圾卫生填埋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环境卫生工程,2007,15(04).

[13]翟力新,王敬民,刘晶昊.我国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的发展[J].中国环保产业,2006,(06).

[14]Ying-Hsi Chang,W.C.Chen,Ni-Bin Chang.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RDF and MSW ineineration[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1998,58(1).

[15]J.M Chimenos,M Segarra,M.A Fernández,F Espiell.Characteriziation of the bottom ash inmunicipal solid waste incinerator[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1999,64(3).

[16]吴文伟.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7]周霞芳.世界共有2000多座垃圾焚烧厂各国经验:焚烧不如回收[J].环境与生活,2012,(05).

[18]Forbes,McDougall.城市固体废弃物综合管理——生命周期的视角[M].诸大建,邱寿丰,等,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19]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04).

[20]张清宇,秦玉才,田伟利.西部地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1]宋宗水.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22]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委员会.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行业2013年发展综述[J].中国环保产业,2014,(12).

[23]李利亚.“废物”的报复——垃圾的泛滥与利用[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年度报告(2012)》[EB/OL].(2014-05-20)[2013-04-04]http://www.ndrc.gov.cn/xwzx/xwfb/201304/t20130408_536294.html.

The Purpose of Eco-civi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volution of Domestic Garbage Disposal

FENG Qing
(Kunming Dianchi Lak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llaborative Research Center,Kunming University,Kunming,650214,Yunnan,China)

Human disposal of domestic garbage has gone through the following stages:throwing away at random,collecting and piling up in the open air,sanitary treatment,recycling and reduction,harmless treatment and integrated waste management.This evolution follows the pattern of human history development from primitive civilization of fishing and hunting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in which process rich experience has been accumulated for the garbage disposal today.In the view of eco-civilization,living garbage disposal should follow three principles,namely,friendliness to the environment,economic affordability and socially acceptability.Therefore,in the garbage disposal in China today,harm less treatment should be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centering on reduction and resources recovery.In the meantime,drawing on historical experience,we should regard garbage disposal as a systematic project an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whole life cycle of garbage from the source to the ultimate disposal.In addition,all social forces should be mobilized to manage comprehensively the whole process of living garbage dispos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domestic gargage disposal;history;reduction and recycling;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C912.81

:A

:1006-723X(2015)08-0099-06

〔责任编辑:左安嵩〕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课题(JD2011ZD21)

冯 庆,女,昆明学院昆明滇池(湖泊)污染防治合作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生态环境治理与建设研究。

猜你喜欢
垃圾处置无害化废弃物
湖北出台磷石膏无害化处理技术规程
制造了全世界三分之一废弃物的产业
两种高温法无害化处理病死动物灭菌效果比较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城市固体废物类型、处置机制及对策研究
电子废弃物
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管理的思考
垃圾处置监管类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对策研究
垃圾焚烧发电固废处置技术的运用探究
高值无害化利用 废白土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