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课程整合的思考

2015-03-17 03:49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课程整合



关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课程整合的思考

潘继兴1,邓文祥1,曹泽标1,陈青扬1,向茗1,谢海波2,胡志希1,3,黄惠勇1,3*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长沙410007;3.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07)

〔摘要〕本文从历史背景、内容的完整性、辨证论治体系、教学效果等方面分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整合的可行性。同时提出可参考桂林古本和白云阁藏本版《伤寒杂病论》编写,或按总论、外感篇、杂病篇三部分编写,或按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特色病种篇三部分编写等整合的建议,整合后有望改善现中医院校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分开教学的不足,将张仲景的医学思想更全面、准确、真实地呈现出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经典。

〔关键词〕《伤寒论》;《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课程整合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创立了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理论体系与方法,具有极高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者是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必读典籍,对中医的教学及传承有重要意义。自问世以来,历代医家就如何完整充分地继承和发扬做了一定探索,也有将其合编为《伤寒杂病论》的探讨[1-2],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思考将二书整合为一书的可行性和意义,探寻有利于更好地改善教学的方法,为能更完整、更系统、更充分地传承和发扬中医经典尽一份绵薄之力。

1 整合的可行性分析及意义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属于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也是培养中医学生运用中医思维能力的必备课程,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整合为《伤寒杂病论》的可行性及意义。

1.1《伤寒杂病论》的历史背景支持整合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其成书于公元200~210年,后因战乱而散佚,晋朝太医令王叔和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将伤寒部分整理为《伤寒论》。《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条文398条,载方115首,总计5万余字,但缺杂病部分。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在书库发现“蠹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其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同,另一部分论述杂病。后由宋名医林亿、孙奇等人校订医书时,考证确定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于是删除了与《伤寒论》相同部分,将杂病部分整理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共计25篇,载方262首。至此,《伤寒杂病论》分割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流传于世。清代伤寒学家柯韵伯曰:“自王叔和编次,伤寒、杂病分两书,于本《论》中削去杂病,然《论》中留而未去者尚多,是王叔和有《伤寒论》之专名,终不失伤寒、杂病合病之根蒂也,名不符实,是非混淆……世谓治伤寒,即能治杂病,仲景杂病论即在《伤寒论》中,伤寒中又多杂病夹杂其间,伤寒与杂病合论,则伤寒与杂病证治井然,今伤寒与杂病分门,而头绪不清,必将以杂病混淆伤寒而妄治矣。”《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者同源异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鉴于此,笔者思考将两书整合成一书,以恢复《伤寒杂病论》的原本面貌。

1.2整合能删除重复,增强连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更好地传承经典

《伤寒杂病论》被分割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后,各自搜集和整理,因此存在内容的不连续性、不系统性和不完整性,但同时又相互重复。王付[2]在整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面做了很多思考,认为分割的弊端不少,一是割裂整体,不利于从整体上认识和掌握《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的全貌及其精神实质;二是内容重复,《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重复的内容共计46条,占《伤寒论》398条的12%;重复的方剂共计39首,占《伤寒论》115方的34%。例如《伤寒论》第84-87条论述“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分别与《金匮要略》中的第十三篇第9条,第二篇第6条,第十六篇第4条,第十六篇第9条重复。王维武[3]认为《金匮要略》内容不完整,应该与《伤寒论》相互对照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分别从病证、治法、方药三方面举例论证,论据充分,结论中肯。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14条:“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者,清便自调,急当救表也。”本条没有给出治疗的方药,《伤寒论》第93条却给出了答案:“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者,清便自调,急当救表也。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金匮要略》第14条缺少方药,存在不完整性,而《伤寒论》方药齐全,有完整性但又与《金匮要略》重复。很多类似的情况,若单从《金匮要略》一书寻解,则迷雾重重,若结合《伤寒论》求之,则了然明朗,更能理解仲景的辨证论治特色。吕翠霞[4]认为《伤寒论》论治外感离不开《金匮要略》,《金匮要略》辨治杂病抛开《伤寒论》大量的脏腑辨证内容,论治杂病内容谈不上完整,二者都缺乏完性。《伤寒论》中太阴病脉证并治篇中局限于足太阴脾的论述,而少论及手太阴肺,手太阴肺的辨证论治内容则编次在《金匮要略》书中,《伤寒论》存在不完整性,《金匮要略》存在不连续性和重复,二者相互独立又存在缺乏连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弊端。如若将二书中重复的46条条文,39首方剂等内容删繁存简,即保留《伤寒杂病论》的完整性和无重复性,符合仲景学说整体性与统一性。

1.3整合有助于整体认识和真实还原张仲景的辨证论治体系

《伤寒杂病论》被分割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后,研究者多认识太阳病本证辨证就局限在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温病证,如果从二书高度认识,应该还包括太阳营卫经筋证,太阳营卫风水证,太阳营卫风湿证,我们理解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温病证属于太阳营卫肌表证[2]。吕翠霞[4]认为从辨证论治角度讲,《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一体观是必要和有意义的,二者应相互补充,相互佐证。因外感病或六经病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可出现类似脏腑间的传变规律,本来就存在着紧密的关系,相互依存,不可独存。王健[5]认为脏腑与经络本是一个相通的整体,《伤寒论》中亦蕴含很多脏腑辨证的内容,还阐述脏腑很多证候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方面。顾武生[6]在《伤寒论》脏腑探微中认为,六经辨证是以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为依据,其论治也是围绕脏腑病理变化。李培生[7]的《伤寒论讲义》(第五版)论述到六经证候的产生则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六经辨证是与脏腑辨证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李凯平[8]认为六经辨证以脏腑辨证为主要基石,二者关系密切。《伤寒论》不专论外感,《金匮要略》也不专论内伤杂病。《伤寒论》中不仅有六经辨证,脏腑辨证也是其主要辨证之一。因此,若恢复仲景辨证论治原貌,整合将充分发挥二书的理论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

1.4从教学效果来看,整合能充分利用师资,优化教学效果

随着中医院校扩大招生,中医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短缺,特别是近年来,因公共课、现代医学课程设置时数、门类的增加等影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授课时数明显减少,其中条文生涩难懂,内容多,时间少,设置课时数远远不能满足教学所需,教师只能摘选部分章节和重点条文讲解,学生深感书中文辞古奥,学习时间少,学习压力大,感到无所适从[9]。《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内容很多都有紧密联系,如方剂、服药方法、酒的妙用、用药禁忌,治则治法,传变预后。本是有紧密联系的二书,因分开教学,使二书相互独立,学生学习时无法将知识点相互融汇,思维僵化,难以拓展知识,开阔眼界。如将两门课程整合在一起则有利于互相对比启迪和贯穿互通,一起讲解,有利于学术提高,减少重复和矛盾,优化教学效果。另外有些重复的条文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因为没有站在从二书高度角度认识,条文辨证实质讲不清楚,不能自圆其说,而采取对这些条文简略介绍或不讲,这样导致部分极有学术价值的理论没有被挖掘出来。整合后内容有望更完整、系统和全面,以便更好地流传和继承中医经典。

2 整合建议

2.1参考桂林古本和白云阁藏本版《伤寒杂病论》编写

近年来对桂林古本版进行评价与研究者,对古本伤寒的认识和实质内容的探讨都较之前更全面和深入[10]。桂林古本版《伤寒杂病论》[11]包括六经辨证、杂病辨证、平脉法。其将《金匮要略》中的“辨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和“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整合为“妇人各病脉证并治”;将《伤寒论》中的9篇和《金匮要略》中的22篇整合为29篇。白云阁藏本版与桂林古本大体相同,不同之处是将平脉法和辨脉法统归于平脉法,分上下两部分。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方论》[12]是以方名加条文的方式整合,桂林古本版和白云阁藏本版《伤寒杂病论》以及白云阁藏本版《伤寒杂病论方论》都是对二书整合编写的有益探索。因此整合可参考其编写思路,将《伤寒论》内容基本不变,将《金匮要略》中相同内容化繁就简整合在一起,整合后思路清晰,层次清楚。

2.2按总论、外感篇、杂病篇三部分编写

将《伤寒杂病论》分为外感篇——《伤寒论》和杂病篇——《金匮要略》两部分各自阐述,另加第三部分总论,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结合篇,可做专题阐述二者临床思路和病种防治的异同;二者内容上的分歧的地方,分别剖析二者的区别和联系,重在解决学术问题分歧,还原真相,凝练二者内容中的精髓。如由周衡教授任主编的湖南中医学院教改教材《伤寒杂病论选讲》[1](1988年12月编印)分总论、伤寒、杂病三篇,共15章,供中医、针灸专业用,已用于多届学生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是对两书整合的初步尝试。

2.3按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特色病种篇三部分整合

《伤寒论》中六经辨证部分不变,《金匮要略》中能按六经辨证整合的部分整合到《伤寒论》中,可以按本证辨证论治、兼证辨证论治、类似证辨证论治三层次编写。不能整合的部分按《金匮要略》中脏腑辨证编写。如将《金匮要略》中“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整合到《伤寒论》中:“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也有人曾讨论可以将脏腑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整合为五脏阴阳辨证[13]。将二书按五脏阴阳辨证整合在一起,相近内容整合时遵从公认观点另外注释。具有特色的病种如肺萎、肺痈、肺胀、肾着、肝着、消渴病等,不能整合到《伤寒论》中,将不能统一的病种,按病种单独归类编写。对要求掌握的内容,还可用图表的形式加以表述,突出教学重点,加强前后联系,从而便于学习记忆和掌握。

综上所述,尝试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整合为《伤寒杂病论》,删除重复,增强连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整合后有望改善现中医院校教学的不足,充分利用师资,优化教学效果,使教学内容更完整、系统和全面。将仲景的医学思想更全面、准确、真实地呈现出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经典。以上是笔者对《伤寒论》、《金匮要略》课程整合的思考,不妥之处,请同道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周衡.伤寒杂病论选讲[M].长沙:湖南中医学院编,1988,12.

[2]王付.《伤寒论》《金匮要略》教学内容的改革[J].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学报,2000,2(7):49-51.

[3]王维武.论以《伤寒论》解读《金匮要略》[J].四川中医,2002,20(12):11-12.

[4]吕翠霞.从辨证论治角度看《伤寒论》、《金匮要略》一体观[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8(5):332-333.

[5]王健.由一则病案想到的——谈谈对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和方证辨证的临证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2): 146-146.

[6]顾武生.《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之研究[J].中医药通报, 2011,10(4):9-11.

[7]李培生.《伤寒论》脏腑辨证探微[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4):205-207.

[8]李凯平.论《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J].光明中医, 2014,29(12):2 490-2 492.

[9]易亚乔,喻嵘,刘惠萍,等.分专业教学,分等级考试——建立《金匮要略》分层次教育初探[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5):3-4.

[10]魏雪舫.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研究述评[J].国医论坛,1997,12(2):1-4.

[11]张仲景.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6,3-6.

[12]杨建宇.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方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3,10.

[13]张家玮,关静.五脏阴阳辨证的学术包容性[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26(7):1 422-1 424.

(本文编辑李路丹)

50例病患,有35例患者的虹膜图像中出现裂缝的改变,裂缝出现的次数共计93次;阴黄组中则29例患者虹膜呈现坑洞的改变,共计88次;阴阳黄组的斑块改变发生在26例患者,共计52次。进一步对各特征性改变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因50例阳黄证患者的虹膜图像上均无斑块的改变,所以除斑块与阳黄证外,其余的特征性改变与证型之间均具有相关性。

Thinking about the Course Integration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and Synopsis of Golden Casket

PAN Jixing1, DENG Wenxiang1, CAO Zebiao1, CHEN Qingyang1, XIANG Ming1, XIE Haibo2,

HU Zhixi1,3,HUANG Huiyong1,3*

(1.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 2.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 Hunan 410007, China; 3.Hu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Diagnostics in Chinese Medicine,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007,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rom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integrity of the content,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system, the teaching effect etc, points out the feasibility and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ng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 and 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 At the same time, putting forward referring the writing of Guilin ancient texts and BaiYunCangGe edition Theory of typhoid miscellaneous disease, or writing according pandect, external infec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ix-channel differentiati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viscera, characteristics of diseases. After the integration, we expect to improve the deficiency of the teaching of the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 and the 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 of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Zhang Zhongjing medical thoughts can be presented comprehensively, accurately and truly to better inherit and develop Chinese medicine classics.

Keywords〔〕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synopsis of golden casket; theory of typhoid miscellaneous disease; course integration

〔通讯作者〕*黄惠勇,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E-mail:huanghy68@126.com。

〔作者简介〕潘继兴,男,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5-07-09

〔文章编号〕

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5.10.015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R222

猜你喜欢
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课程整合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运用芍药甘草汤治疗癌性疼痛探析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课程整合的探索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学用《伤寒杂病论》的三步曲
刍议《伤寒杂病论》中舌诊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