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对非洲传播的现状、特点与思考

2015-03-18 19:16闫成胜
传媒 2015年10期
关键词:广播公司中央电视台频道

文/闫成胜

中国电视对非洲传播的现状、特点与思考

文/闫成胜

中国电视媒体对非洲地区的传播已有50多年的历史。1997年5月28日—6月3日,原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李丹访问南非米拉德媒体集团(简称MIH),双方签署了通过其直播卫星电视平台(DSTV)转播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的合作协议。6月30日,MIH向南非及非洲、欧洲等广大地区转播了香港回归中国的实况,引起了非洲观众的强烈反响,就此拉开中国电视媒体直接对非洲传播的序幕。中央电视台在对非洲传播方面,努力拓宽播出渠道,不断提高节目质量,各项举措引起了世界的瞩目。以下以中央电视台为例,对中国电视媒体对非洲传播的特点、成效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

中国电视媒体对非洲传播现状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在非洲播出情况。继中文国际频道之后,中央电视台又陆续开播了英语(CCTV NEWS)、法语(CCTV-F)、西班牙语(CCTV-E)、阿拉伯语(CCTV-A)、俄语(CCTV-R)和英语纪录(CCTV-9)共七个国际频道,通过卫星传送到世界各地。为便于海外观众收看,中央电视台采取与各国主流卫星电视、有线电视和IPTV运营商及地面广播电视公司签约形式,保障节目的长期稳定播出。在非洲地区,中央电视台除与南非MIH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外,还与总部设在阿联酋迪拜的轨道映佳卫星电视公司(Orbit Showtime Network,简称OSN)、法国开朗加非洲直播电视公司(Canal+Africa),以及在非洲地区开展地面数字电视业务的中国四达时代公司等频道运营商签署合作协议,播出相关国际频道。除俄语和西语国际频道外,其余五个频道均已进入非洲地区。截至2014年6月,共有用户约3000万户。除频道运营商外,地面广播电视公司也是中央电视台的合作伙伴。2002年9月,在中国政府援助下,科摩罗国家广播电视中心正式落成,结束了该国没有电视媒体的历史,随后用一个频道完整转播中央电视台法语频道节目。刚果(布)自2009年5月起转播中央电视台法语频道节目,不仅丰富了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邻国刚果(金)的观众也能够收看,堪称性价比最高的落地项目。

以租时段方式在非洲当地电视频道播出重点栏目。自英语国际频道2000年开播以后,中央电视台即以“植入”方式在非洲各国的地面电视频道播出有代表性节目,以后逐步扩大到其他国际频道。根据中央电视台海外传播中心2014年6月提供的资料,目前中央电视台已与布隆迪国家广播公司、肯尼亚广播公司、莱索托国家广播公司、马拉维欢乐电视公司、毛里求斯国家广播公司、纳米比亚广播公司、南非的索维托广播公司、塞舌尔广播公司、乌干达广播公司、利比里亚国家广播公司等10余个非洲国家的电视播出机构签署协议,部分转播中央电视台提供的节目,包括英语新闻频道的《非洲直播室》《对话非洲》《非洲面孔》,以及法语频道、阿拉伯语频道的重点栏目,也向毛里求斯等国的媒体机构专门提供电视剧、纪录片等节目。肯尼亚广播公司自2012年12月1日起每天播出2小时《非洲直播室》节目,布隆迪国家台每天播出3小时法语频道的新闻、纪录片等节目。纳米比亚国家广播公司和乌干达广播公司每天转播8小时英语新闻频道节目,毛里求斯国家广播公司每天播出12小时英语新闻频道节目。刚果(布)国家广播公司自2009年起通过一个完整频道转播中央电视台法语频道节目。

长城平台带领地方电视频道进入非洲地区。2004年,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根据“中央为主、地方为辅,荟萃精华、突出特色”的原则,组建了“中国电视长城平台”,以发挥中国电视媒体资源优势扩大国际影响。该平台由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具体经营,当年10月率先在美国播出,以后又陆续开播了亚洲、加拿大、拉美、欧洲、非洲、东南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共9个播出平台,通过直播卫星电视、有线电视、IPTV、宽带网络等多种方式播出,成为世界最大的华文媒体播出平台。长城(非洲)平台于2012年3月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与南非MIH公司合作建立,目前播出CCTV-4、CCTV NEWS、CCTV-9、中国电影频道,以及湖南卫视、上海东方卫视等有代表性地方电视频道,共计10个优质频道。随着非洲地区频道运营商数量的增加,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随后又与总部位于肯尼亚的ZUKU公司和四达时代公司签署合作协议,进一步扩大了长城平台在非洲地区播出规模。由于长城平台的节目以中文频道为主,因此其受众主要是海外华人或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

商业公司参与对非洲传播行列。近年来,以华为、中兴、四达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积极开拓非洲通信和传媒业市场,不仅为企业带来了经济利益,也拓展了中国电视媒体的传播渠道。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四达时代公司,该公司2007年开始在非洲卢旺达投资地面数字无线网络,以后迅速扩展到其他国家,逐步成为国际知名的系统集成商、技术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和跨国媒体集团。截至2014年底,四达公司已在24个非洲国家注册成立公司,在13个国家开展数字电视运营,完成投资4亿美元,发展用户超过400万,成为非洲各国推广数字电视的重要合作伙伴。四达公司不仅把中国的技术、设备带到非洲,也成为传播中国电视节目的重要平台。除播出中央电视台多个国际频道、新华社中国新闻频道、有代表性地方频道外,四达公司还自办了“中国影视”“中国功夫”等20多个电视频道,年节目更新量近20000小时。2013年7月14日,四达非洲译制中心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奠基,将于2016年7月投入使用。

通过新兴媒体在非洲地区传播新闻。新兴媒体特别是视听新兴媒体,兼具网络媒体的开放、互动、快捷、便利,又有广播电视感染力强、影响面广的特点,在国际传播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在对非洲传播方面也有清晰反映。2009年12月,中央电视台建成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随后加入国际传播行列。根据CNTV提供的情况,目前该台覆盖全球210余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最多的前五位分别是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和韩国。在对非传播方面,CNTV开办了“我爱非洲”手机电视多媒体频道,2012年8月5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正式开通,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车载电视、MP4、笔记本电脑等移动多媒体终端实时收看来自中国的精彩电视节目,覆盖非洲肯尼亚、尼日利亚、坦桑尼亚等10多个国家的4000万人口,拥有稳定的用户群,成为国内面向非洲影响力最大、下载量最高的新闻应用产品。

2010年12月,中央电视台组建国际视频通讯有限公司(简称“国际视通”,品牌标识为CCTV+),目标是建成我国首家企业化运营的国际视频通讯机构,为境外各类媒体提供中央电视台采集的国内外新闻素材、直播信号、新闻定制和相关技术服务。目前,国际视通实现全天24小时以英、法、阿、俄、西语五个语种发稿,通过与美联社、路透社等第三方渠道及自有“全球发布系统”发布相关视频素材及新闻稿,境外媒体采用量迅速增加。在对非洲传播方面,2013年11月,国际视通举办“2013年全球视频媒体论坛·非洲电视媒体研讨会”,15个非洲国家的主流电视媒体与国际视通达成协议,成为“非洲视频传输渠道”(AFRICA LINK)签约用户。通过互联网推送、卫星辅助等方式,实现国际视通与非洲国家媒体的对接。从2014年1月起,每天向非洲用户发送1小时的央视新闻素材,转发央视直播信号和重点节目。

中国电视媒体对非洲传播的主要特点

通过对中国电视媒体对非洲传播现状的归纳分析,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覆盖范围迅速扩大,规模效益开始显现。近年来,中国政府为在全球范围内提高话语权和影响力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使得中国电视媒体国际传播规模迅速扩大,这在对非洲传播方面也有明显反映。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电视台,其英语新闻和纪录频道已覆盖非洲全部54个国家,并通过嵌入式在当地主流电视媒体播出。中国电视长城平台、新华社也参与到对非洲电视传播行列。以四达时代公司为代表的商业公司通过投资媒体基础设施,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电视节目在非洲的传播渠道。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笔者对来华参加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办的广播电视培训班的非洲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在收到的358份有效答卷中,有近92%的人回答看过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在要求学员写出本国最受欢迎的三个国际频道时,按照被提及的次数,英国BBC(40.2%)、法国France24(36.9%)、美国CNN(24%)、中国CCTV(23.5%)和卡塔尔半岛电视台78(21.8%)位列前五位。可以看出,在非洲中高端受众群中,我国电视频道尽管面临着西方媒体的激烈竞争,但与排在前几位的差距在缩小,受欢迎程度逼近CNN,超过卡塔尔半岛电视台。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本土化传播进步明显。近年来,随着中国媒体业总体实力的提升和国际传播经验的丰富,电视媒体国际传播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无论是电视媒体,还是崭露头角的新媒体,都在积极探索本土化发展道路。中央电视台在非洲建立了13个记者站,开播了非洲分台,雇佣了80多位非洲当地记者、编辑和节目主持人。非洲黑人节目主持人的出现,让非洲观众感到亲近许多。《直播非洲》《对话非洲》《非洲人物》等专题节目反映了中央电视台独特的新闻视角和价值取向。开播后半年时间里,非洲分台对非洲20多位政要进行了专访。2013年6月还对东非动物大迁徙进行直播,对当地旅游业发展产生直接推动作用。中国网络电视台“我爱非洲”频道吸引了大量非洲用户。国际视通为15个非洲国家媒体提供新闻素材。法语国际频道和阿语国际频道也制作播出了大量本土化节目,并通过Facebook等社交网站与非洲用户展开互动。上述情况表明,中国媒体对非本土化传播已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取得较大进展。

商业合作进展缓慢,内生动力有待培养。尽管中国电视媒体对非洲传播有了长足发展,各种媒体活动接连不断,但如果从商业角度衡量,至今还没有一项真正意义的商业合作。中央电视台在非洲地区推广国际频道是通过与当地媒体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实现的,每年需要向对方支付一定转播费,这与BBC、CNN等西方媒体向当地运营商收取版权费形成鲜明对比。非洲分台更不是商业机构。电视剧、动画片、纪录片等中国内容产品在非洲播出也主要依靠政府支持和投资带动。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组织国内业者参加在非洲举办的影视节展,但实际成交额有限。唯一不同的是民营企业四达公司在非洲的投资及经营活动,但由于该公司目前处于规模扩张期,尚未达到收支平衡。根据四达公司对尼日利亚阿布贾分公司播出国际频道的市场调查,在35个国际频道中,收视率最高的是当地影视频道,半岛电视台和BBC分别列第6位和第10位,CCTV NEWS和CCTV-4分列第30位和第31位。上述情况说明,非洲地区媒体业发展水平较低,为中国媒体进入该地区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中国媒体业专业化水平不高,对拓展非洲受众市场也有一定影响。

推动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可持续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

坚定信心,把握机遇。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社会对来自中国的新闻、信息和文化产品有更多需求。在笔者对非洲地区来华参加广播电视培训学员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中国媒体关于中国经济发展、传统文化和时事政治的新闻报道引起了非洲民众的兴趣。这些领域也是中国政府对外说明的重点。中国电视媒体的对非传播,不仅让非洲民众了解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情况,也认识到了中国人民勤劳、善良等优良品质。2014年,西非地区发生埃博拉疫情时,中国政府向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几内亚等国派出医疗队,并提供大量物资援助。中国电视媒体及时将中国政府践行“真”“实”“亲”“诚”对非外交理念的实际行动传递给非洲人民,这样的事例也只有中国媒体才能进行及时、全面报道。中国媒体对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和理解也引起了非洲国家媒体的共鸣。

发挥产业优势,追求综合效益。通过对中央电视台对非传播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力量是当前中国媒体走进非洲的主要动力。这在影视产品对非出口方面也有清晰反映。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掌握的情况,2014年中国电影(在电视上播出的影片)、电视剧、动画片、纪录片等影视产品对非出口1130小时,约占出口总量的6%,不仅比例较低,增长态势也不明显。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对非洲影视服务业出口,2014年突破9亿美元,是2010年的近12倍。在全球传播的背景下,充分发挥中国的经济和技术优势,积极投资海外基础设施,在企业赞助下到国外媒体开办固定栏目,不仅可以拓宽中国媒介产品的国际传播渠道,也可以为未来发展创造空间。

培养品牌,提质增效。中国媒体在进入国际传播领域时,经常碰到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的壁垒,这在电视媒体对非洲传播中也有明显反映。在国际传播领域,公共媒体具有明显优势。2013年10月亚广联大会期间,该机构秘书长孟塔基·加瓦德在接受中国代表专访时说:“公共媒体肩负着传播信息、提供教育和娱乐的责任,它的性质决定其传播行为不能以市场为导向,与政府也要保持一定距离,可以获得受众的信任。私营媒体有片面追求收视率的倾向,短期内可以获得较好经济效益,但从长远看不能适应国际社会需求。”孟塔基来自伊朗,长期服务于亚太广播发展机构、亚洲广播联盟等国际组织,他的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中国目前实行官方媒体单一体制,各媒体主要依靠广告收入开展经营,国际传播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这种体制不仅容易引起国际受众怀疑,也不利于培养媒体内生动力。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还是要从提高媒体公信力、培养媒体品牌做起。创新机制、健全法制是非常紧迫的任务,这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

猜你喜欢
广播公司中央电视台频道
我们就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我们》栏目主题曲)
Culture Time文化时间
4K频道开播,你准备好了吗
寒假快乐频道
中央电视台《读书》与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的对比分析
频道
央视官网从CNTV中剥离另立门户
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征联佳作评点
专家频道
BBC在过去几十年与英国政府在政治事件上的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