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党 君
泛娱乐化的媒体环境为综艺节目带来了大量的观众群体,观众市场的沃土也培育出越来越多品类丰富的节目类型。默数今日观众熟知的真人秀综艺节目,亲子类有热度不减的《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明星户外竞技类有拥趸众多的《奔跑吧兄弟》《极速前进》,打明星夫妻温情牌的有《一路上有你》,歌曲类有《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我是歌手》《花儿朵朵》等。这些综艺节目极大地丰富了观众的日常生活,在周末晚间坐等新一期节目几乎成为了可与坐等韩剧、美剧更新比肩的娱乐模式,而节目中出现的参与者、情景、歌曲甚至服装、造型等频繁登上新浪微博热门排行也已屡见不鲜。
收视率带来驱动力,这些红遍大江南北的综艺节目大多来自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几家财力雄厚、观念新颖、重视创意并且观众收视忠诚度高的地方卫视。爆红的综艺节目在为上述地方卫视分取高收视额的同时,也为它们在打造自身品牌的进程中添彩增色。然而事物每每存在两面,近年来,综艺节目正面临着无可避免的同质化,内涵空泛、娱乐至上等现象比比皆是,同时,过多的真人秀节目在繁荣了电视荧屏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令观众生出审美疲劳。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之下,2013年初以全新节目模式进军内地综艺节目市场的《我是歌手》一经播出,便以超高的话题讨论量占据热门话题榜前列。面对曾经席卷全国的“好声音”风潮,《我是歌手》如何完成了突袭并一举收获口碑与收视,收获社会与经济的双重效益,是颇值得一探的问题。
近年来,每逢开启一个新的年度也相应地在电视媒体间迎来一轮新的观众、收视及市场份额的争夺战。《我是歌手》以实力歌手音乐对决真人秀为定位,是一档“引进来”+“自己造”的综艺节目范本。与以往引进版权的节目不同,湖南卫视此番并未得到节目的“操作说明书”而加入了大量原创设置,该节目以季播为形式,每期邀请7位歌手同台竞演,辅以优质的编曲及现场音效,现场设500位观众评审,将歌手去留的决定权交予观众投票,历经竞演之后,或去或留或成或败,悬念迭生。
有趣的是,节目中除去参赛明星之外,还为每一位歌手配备了相应的“经纪人”,这些“经纪人”一般由湖南卫视或其他媒体的主持人担任,如李锐、沈凌和第三季节目中出现的话题女主持沈梦辰等,而沈梦辰与歌手李健之间的有趣互动也曾一度成为网络中竞相转发的热帖。比赛中倘若歌手遭遇淘汰,“经纪人”也将被一并淘汰。“歌手+经纪人”的模式,因其各自所有的忠实“粉丝”,产生了7+7>14的集成效应。
此外,与传统歌曲真人秀相异,《我是歌手》中并未设置固定的主持人,而是选用参加竞演的某位歌手,如第一季中的羽泉、第二季中的张宇和第三季中的古巨基等均在竞演之外客串了一把主持人的角色。与专业主持人形成的常规主持模式不同,这些歌手在节目主持中偶尔表露出的口音、口误以及幽默的神情等,都为节目在趣味性、特异性、生活化上带来了一点新意。
《我是歌手》究竟有多成功,数据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第一季第一期节目达到CSM全国网收视率1.06,份额6.07%,全国同时段第一;在2015年首个“周五黄金档”的收视竞争中,《我是歌手》的首播收视不仅超越前两季,而且在全国收获了收视率1.7,份额达10.17%的成绩。
《我是歌手》火了,参赛选手也一并火了起来,尽管这些选手全部为专业级的歌者,但其中亦不乏初尝出名滋味者,节目第一季中的黄绮珊正是此类的典型。此外,《我是歌手》不仅捧红了如邓紫棋、李荣浩等一干年轻歌手,也让众多老牌歌手重回大家的视野,再度受到观众的瞩目,如黄贯中、林志炫、陈洁仪等。
尽管第一季节目筹备之初曾频遭歌手拒绝参赛,但《我是歌手》一经播出便用收视率证明了自己所拥有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在网络传播如此发达的今天,微博、微信、贴吧中大量与节目、选手相关信息的转发更加为节目造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好酒也怕巷子深”,在泛娱乐化的媒体情景之下,一档娱乐节目的热播与受捧除去节目本身所需具备的优质要素之外,如何进行有效的包装与营销推广也极为重要。
所谓名正则言顺,在搜集资料对《我是歌手》进行分析时,笔者也关注到节目组为参赛选手设置了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称号,这些恰如其分、个性鲜明且传播度高的称号彰显出文案的深厚功力。仅以节目第三季为诸位歌手设置的称号为例,韩红是“国字号女声”、孙楠是“王者唱将”、陈洁仪是“灵魂天籁”、张靓颖是“靓音女神”、胡彦斌是“音乐魔法师”、古巨基是“暖声男音”、A-lin是“天生歌姬”、李健是“音乐诗人”……除了为选手们拍摄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宣传片外,这些名号的设定似乎也为他们平添了些许不同的气质。而“黄妈”(黄绮珊)“萌叔”(韩磊)这些流传甚广的亲昵称呼也成了“粉丝”们对于节目以及选手认可的标识之一。
饶有趣味的是,比赛之后节目在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进行二次传播时,将选手们在节目中一些有趣的言论化为了宣传的有力之器,增加了点击、转发的频率,提升了传播效果。
“只唱一次不许NG”这条“铁令”几乎成为《我是歌手》特色鲜明的法宝之一,此外每期节目中每位歌手只有一次竞演机会,因此在节目第二季时甚至出现韦唯因音响故障NG重唱这种在别的节目中稀松平常的“事故”也变成当时娱乐新闻的焦点。每周准备一支歌曲,每场只有一次赛唱机会的设置,使选手们真正投入其中,专心应赛,以期用好的状态与歌声赢得歌者的荣誉。而比赛中出现的不少歌曲经过专业的编排之后也再登热榜,这些歌曲有的就是选手们原唱,也有翻唱他人却另辟蹊径之作,如第一季中林志炫翻唱周杰伦的《烟花易冷》等歌曲,融入了他极为明显的个人风格,获得了观众们的一致称誉。
另外,在《我是歌手》节目中频现的正能量也使得该档节目不断获得“暖心”好评。如第一季第9期,辛晓琪临阵换歌,换下准备了近一周的《一样的月光》,改为献唱《亲爱的小孩》悼念被害婴儿小浩博,令人动容。
“几乎每场都有人员变动”的独特的赛制安排也成为《我是歌手》节目中的一大特点,每季节目分为4轮共13期,比赛形式包括排位赛、淘汰赛、踢馆赛、突围赛和总决赛。在选手被淘汰之后,也相应出现了踢馆歌手和补位歌手两种不同的设置。第三季节目中踢馆歌手由新鲜面孔李荣浩担当,而补位歌手则选择了李健,这也成为了第三季节目的一大亮点。
收看《我是歌手》的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大概除了音乐好听、演员造型够养眼之外,一定还会有舞台、灯光、音响效果够炫的直观体验。《我是歌手》配备了一流的管弦乐队为选手提供现场伴奏,并且为选手提供了顶尖的音响、话筒等硬件设备,加上专业高端却不喧宾夺主的灯光效果,给了赛场最恰当的氛围,而这一切的设置,都是为了凸显选手们的好歌曲与嗓音,用真实的音乐与歌声为观众带去直达心灵的音乐体验,也让该节目回归了音乐的本质。
这些都为《我是歌手》的成功奠定了坚实之基。
《我是歌手》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听觉与视觉效果的融合,参赛选手褪去浮华,力图展现声音本真的魅力,真人秀综艺节目中惯常使用的戏剧化效果并未体现在这些歌者身上,但无可否认的是,现场观众颇具表现力,包括跟随旋律哼唱甚至泪流满面的表现经由视频剪辑之后,也成为了该档栏目除“歌”之外的吸睛重点,当然也颇具争议。尽管有不少声音质疑观众是否是“托儿”,网上不乏“观众演技发挥稳定,部分超常发挥”的吐槽,但这些观众沉醉于现场音乐及舞美效果的动图经由微博、微信、贴吧等媒介的转发,再从专业之外的角度将《我是歌手》推上了热议排行,这样与其他综艺节目区别明显的节目特征也符合时下的娱乐精神。
对于如潮的质疑声,节目总导演洪涛也曾在微博中发长文回应,“真诚可以被怀疑,但不可以被讥讽、嘲笑。”无论如何,《我是歌手》确是用歌手动人的歌声、现场大气炫目的音效舞美以及扣人心弦的紧张赛制等,将自己与其他真人秀划出了明显的区别并征服了国内观众。
成功的原因从来就不单一,在探析《我是歌手》从诸多真人秀节目中异军突起的成功之道时,除以上所述种种之外,还有其他许多原因,更有不少经验值得我国媒体从业者借鉴,除了专业的从业团队、不断迸发的创意、富有新意的营销策略、交叉剪辑的视频呈现方式之外,回归节目主旨本身、最大力度还原选手内心、增加观众参与度而提高受众黏性、制造话题创造“现象”等议题都更加值得我们关注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