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文本阅读背景下医学类文本阅读策略的选择

2015-03-19 01:18薛琦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超文本医学类文本

薛琦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028)

超文本阅读背景下医学类文本阅读策略的选择

薛琦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028)

以超文本阅读为学习背景,学生在进行医学类文本阅读时可尝试选择新的阅读策略,以取得更佳的阅读效果。

超文本阅读;医学类文本阅读;阅读策略

超文本阅读是当前多数学校师生面临的学习背景,在这一背景下,学生如何平衡超文本阅读和传统阅读的关系,调适对医学类文本的陌生心理,在短暂学期内完成众多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呢?相关调查显示,学生认为专业课学习中遇到的文本理解障碍,主要集中在因“旧知遗忘”而导致“新知难解”,以及因“专业陌生”所带来的“概念抽象难懂”。因此,在超文本阅读背景下学生对医学类文本阅读策略的选择非常重要。

1 超文本阅读方式的革新意义

超文本阅读即在网络多媒体技术支持下,通过点击节点(即按内容将信息划分成一个个线性单元)进入文本,以此不断进入新一重文本的非线性阅读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这种新型超文本阅读方式已成为信息时代人们主要的学习、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及审美价值取向,也改变着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品质。不少研究者认为,超文本中任何文本都可以被链接到数量无限的其他在线文本,便于读者在文本之间进行视野跳跃,使阅读获得开放的多元释义[1]。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2009阅读框架中也新增了电子媒介文本(PISA中“电子文本”与“超文本”同义),并在阅读素养内涵界定中增加了读者对阅读文本的“参与”[2]。

1.1 多路径建构阅读顺序

传统阅读文本是一种封闭、静态的存在,鼓励读者逐行逐段阅读文本,阅读、检索的速度和效率不高。而超文本通过关键词链接可通向数量无限的其他在线文本,形成树状网络系统,该系统中不同路径纵横交错,读者可自由选择路径进入文本,构建个性化阅读方案。超文本阅读的开放性特点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相吻合:“学习”和“理解”都通过制造联系起作用。读者不是将新信息作为离散、孤立的事实来学习,而是通过复杂、多维联想,将新信息与读者已有知识材料进行连接。正是通过将新材料结合进入原有认知结构的方式,读者实现了由信息到知识的转化[3]。

1.2 多交互集聚阅读智慧

网络Web 2.0概念更加注重交互性,读者既是网站内容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作者,在模式上由单纯的“读”向“写”甚至“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发展。如博客、维基百科等打破了门户网站的信息垄断,借助网络平台集聚读者智慧。随着超文本阅读的开展,读者可直接参与网络环境进行自助式阅读,充分体现了读者的能动性。网络交互性为读者与作者提供了更为开放的实时互动对话交流功能[4]。

2 超文本阅读背景下医学类文本阅读策略的选择

超文本阅读具有划时代意义,但也存在缺陷。如用户在游览网络信息时因频繁跳转丧失在网络中的位置感;用户既要搜寻、学习与保留各主题信息,又要抑制与主题无关信息干扰带来的认知负荷问题[5],以及超文本阅读造成在传统文本阅读中能力退化、心态不适等问题。超文本阅读给学生的阅读动机、习惯、行为、态度及兴趣带来不同导向,而多数医学类文本比较枯燥,专业术语繁多,信息量大,因此,学生在进行医学类文本阅读时可尝试运用新的阅读策略,以期更好地理解文本,取得更佳阅读效果。

2.1 思维地图阅读策略

在医学类文本阅读初期,学生因对专业陌生,对新概念、新名词难以理解,存在较大的阅读障碍。目前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式是逐个了解、熟悉专业概念知识,其缺点在于效率较低,容易遗忘、混淆等,阅读趣味不佳。

超文本阅读带来多路径建构阅读顺序,启示我们在文本各项信息间建立一定的逻辑联系,沿着自己学习研究方向或结合原有知识结构,逐层逐步地深入占有信息、透彻理解信息,这一过程犹如大脑中神经突触,信息随着联系通过多次复制和强化变得越来越强,新的知识网络有机勾连,渐具规模。

1988年美国David Hyerle博士基于对大脑信息接收机制的研究,开发了一种帮助学习的视觉语言工具——思维地图。他将人类8种基本思考过程归整为一套思维图形,包含8种类型,分别对应人在思考时的8种思维过程,以不断提高大脑认知和建构知识信息的能力,突出培养学生独立迁移思考的能力。思维地图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模式的学具,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思考方法,学生可以思维地图为起点,针对医学类文本专题,遵循内在逻辑联系进行自主探究,建构符合个人知识结构特点的阅读顺序。成功构建思维地图将会有效改善支离破碎的阅读状况。

如学习发热症状可采用复流程图(Multi-Flow Map),在中心方框里注明事件为“发热”,左边罗列病因:感染性发热(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等侵入机体造成感染)和非感染性发热(组织损伤与无菌坏死物质吸收、免疫性疾病、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等),右边标明事件的结果:发热的临床表现。这样的复流程图能帮助学生遵循发热症状的内在逻辑联系展开阅读,通过思考原因及结果学会分析原因,从而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

如学习咯血和呕血可采用双起泡图(Double Bubble Map),将这两个比较对象放在两个中心圆圈内,外面单独连接的圆圈内由学生填写咯血和呕血各自特征:“咯血”圆圈中可填写“鲜红(颜色),咯出(出血方式),痰、泡沫(血中混合物),碱性(反应),喉部痒感、胸闷、咳嗽(出血前症状),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肺炎、肺脓肿、风心二狭(病因)”;“呕血”圆圈中可填写“暗红、棕色、量大为鲜红色(颜色),呕出、可呈喷射状(出血方式),食物残渣、胃液(血中混合物),酸性(反应),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出血前症状),消化性溃疡、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胃癌(病因)”。中间共同连接的圆圈内展示两者的相同点“血液从口腔排出”。

2.2 交互式阅读策略

受时空及传播条件限制,印刷媒介时代的阅读活动基本属于静态行为或单向传递模式,难以实现双向或多向互动交流。Web 2.0时代的交互性为学生与文本、学生之间进行开放实时互动对话提供技术可能,交互式阅读策略对当前医学类文本阅读更为有效。

2.2.1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互 医学类文本阅读的困难在于文本中陌生信息层出不穷,这些信息源于不同专业课程文本,而同一时段的阅读或学习不可能使所有医学课程的学习处于同一进度。在传统文本阅读中适度引进超文本阅读,借助网络交互环境实时解决阅读障碍,串联相关知识,达到高质量阅读。超链接数量应加以控制,以防学生出现迷路和认知负荷问题,影响阅读效果。

2.2.2 学生之间的交互 Web 2.0有助于人们开展主题“圆桌”讨论,首先确立主题内容,组内学生围绕主题内容展开讨论,从各自角度补充、拓展、深化,互动交流,这样可有效汇聚、整合知识资源,达到深度对话、深度阅读效果。参与互动的学生取长补短,及时、快速获取他人的研究信息及成果,使原有认知结构在对话交流中获得重组与建构,从而加深理解,开阔思维,提高探索能力。

随着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的广泛推进与发展,超文本阅读与医学类文本阅读的融合、促进应当引起更多关注和研究,学生的阅读兴趣、效率、成果显然与阅读策略的选择大有关系。

[1]吕婷.超文本阅读视野中的阅读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2007(1):93-94.

[2]郑彩华.从PISA2009阅读框架变化看国际阅读素养评价之走向[J].课程与教学,2009(9):34-39.

[3]黄鸣奋.超阅读:数码时代的文本变革[J].厦门大学学报,2001(1):139-147.

[4]王佑镁.Web2.0时代阅读方式的传承与嬗变[J].中国信息界,2011(11):39-41.

[5]张智君.超文本阅读中的迷路问题及其心理学研究[J].心理学动态,2001(9):102-105.

G420

A

1671-1246(2015)03-0027-02

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立项课题“超文本阅读时代高职护生典型课本阅读理解的策略研究”(2013169)

猜你喜欢
超文本医学类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基于HTML5静态网页设计
医学类新闻的撰写原则与技巧
医学类论文中数字的用法
基于新闻翻译试析翻译中的超文本成分
对超文本版《喧哗与骚动》的解析
思维的模拟外化:概念超文本建构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开设高等数学必要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