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社会文化价值观的社会功能
——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意义

2015-03-19 02:49黄荣英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合理性资本主义

黄荣英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 桂林 541001 )

转型期社会文化价值观的社会功能
——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意义

黄荣英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 桂林 541001 )

用韦伯的“行动-理性”工具、“比较类型”的社会学方法,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传统儒家文化价值观与现代社会价值观二元性特点及社会导向、维系、规范、驱动功能,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意义。

社会行动;社会理性;文化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转型与转型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解构与重构

社会转型和转型社会是社会运行、发展过程中转型时期改革过程和变化状态。社会转型是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机制从一种型式向另一种型式转换的过程。转型社会则是在这一转换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社会运行状态。[1]社会转型和转型社会是社会运行中发生重大改变时期的一体两面。

社会转型是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转换,也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转换。我国的社会转型是从农耕社会向工业化及后工业化社会的转型。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是在几千年的农耕社会演变中已内化于个体的潜意识之中,影响着个体日常生活的各种行为表现。传统农耕社会结构,以农业为基础产业、以家庭组织和血缘关系为社会主要组织形式的的自给自足经济社会;以传统权威为基础、家长制管理为主要管理方式的宗法社会。中国封建农耕文化价值观以儒学观念为其价值取向。几千年的封建文明以“集权政体、自然经济和以儒学为主的思想文化体系三位一体,若干个世纪以来一直支配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进程。在传统封建主流文化价值观主导下的社会个体则在儒教中,形成了只具有重视道德和精神的思想意识、“三从四德”行为方式及“三纲五伦”人伦道德价值观念的人格个体,个体行为也受到儒教伦理观念的严重规制。

与传统农耕社会相反,现代社会的社会结构,是以工业为基础产业、以专业化分工合作和业缘关系为生产组织形式的商品经济社会;以法律制度为基础、团体组织管理为主要管理方式的理性社会。具有都市化、开放性、合同契约特征。因而现代社会文化价值观具有科学、民主之精神,以勤奋、节俭、自立,自由、平等、博爱,理性、正义、法制为其价值取向。费孝通先生以他的风格用“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概念区分了传统和现代社会结构之本质指出,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是传统与现代的社会结构的差异,也是它们基本价值观的差异,而不仅仅是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或者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之间的不同。因此,现代社会的个体人格与传统社会个体人格具有相反特征,在现代社会文化价值观主导下的社会个体形成了独立、自主、自由的个体人格,个体行为趋向理性化。

如此,处于社会转型的中国而言,转型社会文化价值观最大特点就是二元性即传统社会价值观与现代社会价值观交集。转型时期,传统因素还广泛存在,并在某些方面还这样那样地起着主导作用,与此同时现代因素也显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在越来越多的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带来社会行为方式、秩序及规范体系以及文化价值观方面,出现了带有普遍性的“去传统化”。只是价值观念的转变远远落后于经济制度转变,使转型期社会造成原有的伦理道德规范的认同感下降,约束力减弱,而新的社会道德规范尚未被人们所普遍接受,使得社会道德领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无序和失控。社会文化价值观的二元性使处于传统和现代的夹缝之中的中国民众正在经历着文化价值观念的剧烈冲突,这种冲突以代际差距、城乡差距及其不和谐的诸多社会问题存在。可见转型社会的中国不可避免且也需要进行价值观的构建。

二、社会行动与社会理性:文化价值观的社会功能

文化价值观是人类理性的结果。社会发展过程就是人类理性化过程,文化价值观也是衡量社会理性化程度的标准之一。文化理性包括伦理理性、科技理性和社会理性。伦理理性有宗教伦理和世俗伦理两种形式,宗教伦理是一种信念伦理,世俗伦理是一种责任伦理。信念伦理主张行动者的意向、信念价值,而不在于行为本身后果;责任伦理主张行为的伦理价值在于行为的后果,承担后果责任。信念伦理属于主观的价值决定,行动者只把保持信念的纯洁性视为责任;责任伦理则要求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的认识,行为者要审时度势做出选择,以对行为后果负责。[2]科学理性是人类的发明创造,社会理性是社会成员基于维护社会共同利益的判断,控制自身行为的意识和能力,即为制度和文化价值观。伦理理性相对科学理性、社会理性,属于终极价值理性,也是一种实质理性;后两者属于目的——工具价值理性,也是一种形式理性。故人类社会行动从文化价值理性类型分为四种行动类型:价值合理的行动、目的合理的行动、情感的行动和传统的行动。价值合理的行动属于实质合理性行动,目标合理的行动属于形式合理性行动;价值合理的行动和情感行动其动机是基于信念伦理属于宗教伦理,目的合理的行动和传统行动其动机基于责任伦理属于世俗伦理。相对于情感的行动、传统的行动来说,价值合理的行动和目的合理的行动是一种理性行动,前两种社会行动则是一种非理性行动。

支配目的合理性行动的理性是工具理性,支配价值合理性行动的理性是价值理性。工具理性主要是指选择有效的手段去达到既定目标,它是可以精确计算和预先算计的。价值理性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举止的——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价值理性主要是以支持或确定终极目标为主,而不计算现实的利益得失。它不以个人功利、牺牲眼前的利益为目的,为了追求美德的、审美的、宗教的目标。工具理性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成与发展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工具理性是行动者对行动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有效性的计算,理性(尤其是工具理性)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理性催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3]。

在社会生活中,文化价值观能起到指引人们行动方向、统合人们行动使之成为社会秩序的作用。成为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文化基因。文化价值观的导向、规范、凝聚和驱动功能蕴含在社会行动、社会理性交互影响之中。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多元性,社会所认同的价值评判的统一性和个体行为的一致性被消解了,取而代之是社会价值评判多元性和个体行为差异性。除违法行为之外,所有的社会行为都有其相应的价值评判的支持,同时也受到另一价值评判体系的贬斥。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评判体系转型,形成多元化价值评判的格局即存在原有的和新生的两种价值评判体系。原有的传统价值评判不断受到新生的价值评判的挑战,不符合社会转型潮流的那部分价值评判逐步被新生的价值评判所取代,原有价值评判体系在社会转型中逐渐地被重组、更新,其原有的社会控制功能在不断地被削弱,最后将建立起新的价值评判体系。价值评判体系的转型既是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先声也是这一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

三、现代性与全球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价值

韦伯诠释了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对资本主义产生的重要即从新教伦理转型而来资本主义精神对资本主义起源的意义。认为资本主义是内含着其文化价值观的社会理性行动代替巫术宗教伦理价值观的社会非理性行动 “祛魅”结果。

人类理性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前者有功利性,后者有唯美性。工具理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成与发展中尤为凸显,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就是目的合理性日益发达、价值合理性相对衰退、整个社会越来越被功利色彩所笼罩的过程。随着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的普遍运用,以功能、绩效原则为基础的高度分化与流动的各种社会结构的形成,理性至上、个人至上、成功至上、效率至上的价值观念的确立,激活了人的生命本能,给人类社会发展注入了无尽的动力,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在这种社会里,人们以功能效率为中心,一切行动都是用“以少求多”加以理性计算后才实现的。这是一个非人格性的社会。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资本者为赢利而赢利,他们使用精密的理性计算技术把社会的一切都全盘“理性化”了,一切都变成了自己赢利的工具,过去以“上帝的召唤”为“天职”的清教徒已经变成了“没有精神的专家,不懂情感的享乐者”。因此,资本主义的“合理性”是一种“工具的合理性和价值的非理性”,或者是一种“形式的合理性和实质的非理性”。这是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价值之间存在着不可消解的冲突,这一境况也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规避的“命运”。 韦伯对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也是源于片面追求“形式合理性”必然坠入“实质非理性”。在他看来,把本是手段的功能效率当做目的来追求是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合理与不合理之处。工具理性化造成现代人一方面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方面受赐良多,另一方面又身不由己地陷于工具理性化所造设的“铁笼”,饱受丧失目的追求(价值)、丧失精神家园的痛苦。[4]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念与生俱来所具有的形式合理性和实质非理性,贝尔将它们分别称为“禁欲苦行主义”和“贪婪攫取性”,分别定义为“宗教冲动力”与“经济冲动力”, 禁欲苦行的宗教冲动力造就了资产者精打细算、兢兢业业的经营风范,贪婪攫取的经济冲动力则养成了他们挺进新边疆、征服自然界的冒险精神和勃勃雄心。桑巴特认为“贪婪攫取性”是资本主义先天性痼疾。 资本主义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精神中相互制约的两个基因中只剩 “经济冲动力”,而至关重要的抑制平衡因素的“宗教冲动力”已被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耗尽了能量。经济冲动力成为社会前进的唯一主宰,最终使资本主义走向畸形发展。

循着理性主义逻辑,社会主义能够有效避免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与文化价值之间存在的不可消解工具合理性与价值非理性、形式合理与实质非理性冲突。作为资本主义镜像的社会主义,旨在创造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体现正义原则的价值合理性社会,借助于市场经济工具理性实现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统一。这种统一或将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得到印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社会价值也在于此过程中。

[1]郑杭生,郭星华.中国社会的转型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和社会主义现代进程的几点思考[J].浙江学刊,1992,(4).

[2]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74~75;91.

[3]杨建华.理性的困境与理性精神的重塑——苏国勋答问录[J].浙江社会科学,2014,(1).

[4]苏国勋.从韦伯的视角看现代性[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2095-4654(2015)06-0043-03

2015-02-27

广西高校科研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内在逻辑与历史发展研究”( YB2014472) 阶段成果;“社会学视阈城镇化居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研究”( SK13YB127)阶段成果

D64

A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合理性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新形势下新闻采访行为的合理性探讨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域外证据领事认证的合理性质疑
论合理性标准在诠释过程中的作用与限制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关于如何加强建筑设计的合理性问题探讨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