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姆雷特》中的两大现代主义因素

2015-03-19 02:49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存在主义现代主义莎士比亚

汪 钰

(池州学院 外语系,安徽 池州 247000)

《汉姆雷特》中的两大现代主义因素

汪 钰

(池州学院 外语系,安徽 池州 247000)

莎士比亚是人文主义时期最伟大的作家,而《汉姆雷特》是他的巅峰之作。这部作品积聚了莎士比亚的戏剧才华,是受到世人研究最多的文学作品。但研究者们大多研究的是汉姆雷特性格形成的原因,这部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以及汉姆雷特悲剧结局的原因等,本文欲从现代主义角度出发,着重从现代主义两代派别-象征主义和存在主义方面来研究《汉姆雷特》,揭示出这部作品中所蕴含的现代主义魅力,进一步说明莎士比亚戏剧与时俱进的特性。

莎士比亚;《汉姆雷特》;现代性;存在主义;象征主义

一、《汉姆雷特》的现代性

莎士比亚一直被人们尊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同时也普遍被誉为“时代的灵魂”。不同时代的人对他的作品有不同的分析和评论,但不论是哪个时代的人都非常喜欢他的作品。《汉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更是体现了莎士比亚作品所具有的独特品质——跨越时代性。站在现代的角度上,细细品味和研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品味到它散发出来的浓浓现代性气息:从遣词造句中,我们可以处处看到“象征“的影子;从情节结构中,我们可以察觉到主人公在混乱中寻找秩序的苦苦探索;从汉姆雷特痛苦纠结的复仇路上,我们可以观测到他逐渐异化的过程;从汉姆雷特遭受背叛暗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同身受的体验到他对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的批判精神。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我们都可以把《汉姆雷特》置于现代化的背景下来分析。

从历史因素来看,现代主义文学形成于20世纪初期,那是个变幻莫测的年代,现代的文明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社会充斥着种种矛盾,表面上繁荣昌盛,但实际上却危机重重,暴乱一触即发。而莎士比亚创作《汉姆雷特》的年代与现代派文学形成时期的社会状况有着较大的相似之处。善于观察的莎士比亚感触到了这个社会现实,他感受到了社会中的尖锐矛盾也体会到了人文主义者们的艰难处境,并把他的所见所感所悟艺术性的转化为文字表达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汉姆雷特》这部伟大的悲剧深深的体现着现代性的原因。同时,《哈姆雷特》这部悲剧所拥有的现代性却也是让其能够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汉姆雷特》的现代性是其生命之源,而现代主义文学里面也并不是有着一套千篇一律的模式,它里面包含着拥有自己独特特点的众多流派。在这些特点各异的流派中,影响最大和研究者及追随者最多的,应该包括象征主义和存在主义了。

二、《汉姆雷特》现代性的特征

(一)《汉姆雷特》与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它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它的核心思想是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和自由选择”,人只有通过自由选择寻找生存之路。存在主义文学反应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其基本主题为“荒谬”和“痛苦”。在存在主义文学作品中,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一方面描写世界的荒诞性,另一方面表现人的不幸与毁灭,以及孤独,失望和恐惧的思想情绪。莎士比亚虽然生活于17世纪的英国,但是他的思想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人,在《汉姆雷特》中,他以敏锐的洞察力,从汉姆雷特的视角观察出人类世界的荒诞,并给与汉姆雷特自由选择的权利,从而赋予这部作品不朽之光,使其具备了跨越时代的存在主义色彩。

在汉姆雷特看来,世界是混乱和荒诞的:父亲刚死,母亲便匆匆改嫁,叔父杀兄夺权乱伦,朝廷大臣争宠夺权,感情被摧残,友谊遭出卖,国内人心惶惶,国外敌人虎视眈眈。汉姆雷特描述这个世界为“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处在这样一个险恶的世界中,汉姆雷特便形成了与现代人接近的心理状态——孤独。存在主义学家们很关注孤独,甚至有些还提出只有孤独的人才能在心中体验到自身的存在,因而只有孤独个人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处于父亲被杀,母亲改嫁,情人和朋友都背叛自己的状况下,在身负报仇重任以及生命处于危险之中时,他经历着孤独,静静地面对自己,审视自我,思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发出了“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他是孤独的,无所依靠,他已对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丧失了信心。这恰恰体现了存在主义的“存在先于本质”这一思想,汉姆雷特有这样的体验,都是因为汉姆雷特以自身的遭遇及心境来评判一切。他拒绝一切,拒绝奥菲利亚的爱情,用自我封闭来对抗世界,是他自己造就了这种孤独的状态。这体现了“存在先于本质”的存在主义思想,也就是说外部事物之所以呈现出那种状态,完全是因为个体自身。

世界是荒诞的世界,人的存在具有荒谬性。人的存在被偶然性支配着和主宰着。存在主义者认为,在庞大而荒谬的世界里,人能够选择,但这种选择多是被动的不自愿的,人的一生是由人自己一次次自愿或不自愿的选择中构成。汉姆雷特便是在一次次的选择中走向自己悲剧的命运:当父亲鬼魂告诉他父亲死亡真相后,他选择的是忍受,当他后来忍无可忍时,他选择的是逃避,去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在生存和死亡中,汉姆雷特选择了生存,继续为父报仇。但是在报仇中,他又受到宗教信仰和人性本善信念的影响,最终走向了与敌人一起死亡的道路。汉姆雷特的选择受其外在和内在环境的影响的,受到偶然性的支配。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看来,在荒诞的世界中,人有自由进行选择,但这种自由却又总是受客观外在因素及自身因素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人的选择是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二)《汉姆雷特》与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开始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达到高潮。象征主义文学具有鲜明的特征:喜欢描绘丑-病态的美;想要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善于运用象征和暗示手法;善于在幻觉中建构意象等等。这些特征在《汉姆雷特》中都有鲜明的体现。在剧本开始时,莎士比亚便通过鬼魂的出现-这一虚幻的景象构建了一个阴郁而可怕的气氛,接着又通过鬼魂与汉姆雷特的对话这一幻象揭示了汉姆雷特父亲死亡的真正原因,描绘了丹麦当前君王和王后肮脏卑劣的真实嘴脸,激发了汉姆雷特复仇的欲望和对人性的怀疑。 在整个剧本中,莎士比亚大量运用了象征和暗示的手法,不仅仅描绘了这个社会环境的丑恶也展示了社会中人的丑恶。汉姆雷特的叔父在剧本开始时便问他“怎么乌云仍在你头上密布?”,母亲也劝导说“汉姆雷特呀,抛掉你的夜色吧”,汉姆雷特回答说“哀伤的所有形式,表情状貌都不能准确形容我”、“我呢,是发自内心,超越了外表。这一切不过是悲情的衣服跟装饰”。以上出现的“乌云”“夜色”“悲情的衣服和装饰”都是具有深刻象征性的意象,为全剧定下了悲观和阴郁的基调。汉姆雷特把丹麦社会说成是“监狱”“这杂草丛生的花园,百花凋谢,全部给芜秽,稠密的蓬茸占据”。这些意象与现代派诗人艾略特对社会的描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汉姆雷特从篡夺皇位的叔父和自己母亲身上看到了一幅世界末日的景象,母亲“不到一个月,极其虚伪的咸眼泪仍叫她那双擦红了的眼睛发红,她便改嫁了”,母亲的虚伪虚情假意让汉姆雷特失望;叔父是“笑里藏刀的大坏蛋”,杀死自己亲兄弟,乱伦通奸,还试图杀死自己的亲侄子;丹麦君王尚且如此不堪,底下朝臣更是如此:波伦纽斯圆滑奸诈,罗森坎兹谄媚势利。整个丹麦社会就如同杂草丛生的荒原一般,生活着无数个居心险恶的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汉姆雷特出现了现代主义概念中的“异化”现象。在父亲死后,母亲迅速的改嫁让汉姆雷特对亲人产生了不信任感和疏远感;从鬼魂那得知父亲死于叔父和母亲之手,让汉姆雷特感到极度的苦闷。在复仇过程他拼命的压抑自己,眼看着自己原先的朋友背叛了自己,恋人也疏远了自己,自己不被人理解,有着血海深仇和沉重心事却无处诉说,这些都让汉姆雷特处于孤独和苦闷中。他从一个开朗坦诚和率真的小伙子彻底变成了一个犹豫不决郁郁寡欢悲观绝望的人,对社会和对人产生了强烈的异化感。

三、《汉姆雷特》现代性的意义

莎士比亚虽然生活在文艺复兴时代的英国,但他凭借其无人能及的艺术天赋和深厚的艺术造诣,在《汉姆雷特》中表现出超越时代的现代性意识。他立足于莎士比亚的时代平台,却撰写和描绘了现代社会和现代人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和精神面貌。揭示莎士比亚《汉姆雷特》的现代性,不仅利于人们更进一步的欣赏这部伟大悲剧,更有利于人们掌握如何更好的将现代主义因素渗透到作品创作中。

首先从审美上看,在《汉姆雷特》中,莎士比亚将对社会和人性中的丑与恶是采取愤恨的态度。但是,汉姆雷特一个人是无法改变这个肮脏的社会,因此在这部作品中出现了颓废甚至是玩世不恭的话语和行为,使得作品的场景有如梦魇的特征,充斥着荒谬、混乱、邪恶和丑陋的形象和行为。但这些表面上看上去是在描写客观的现实,但作者以及汉姆雷特内心里追逐和肯定的却是人与社会的美好。这正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本质精神:肯定美好东西的存在,但直面社会中的丑与恶,理解社会的复杂,用真实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莎士比亚采用的就是这种理性的态度去描绘了汉姆雷特生活的世界,揭示了汉姆雷特心理的危机。在现代主义作家眼里,真善美并不是必然统一的整体,美和善可以是真的,当然也可以是假的,丑与恶也可以是真的。所以作家描述社会和人时,应该采取“真”的态度,不能光描写善与美,丑与恶只要存在便要得以描述。

其次从方法论上看,与以往的和同时代的作家不同,莎士比亚在《汉姆雷特》中花了大量的笔墨去描绘汉姆雷特的心理状态并且还通过汉姆雷特之口发出了种种对人的认识,其中最有名的一句便是“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庄!多么出色!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脆弱啊!你的名字就叫女人”这些表明莎士比亚开始关注“人”,重视人对自己的认识。这与现代主义作家重视人的自身认识一致。现代主义的核心便是人的主体性,人只有 增强自我意识,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调整自己,才能更好的在社会中生存。

从形式上看,《汉姆雷特》中用到了意象,象征和魔幻等手法来描述社会和人性,这与传统的文学作品大不相同,却与现代主义作品不谋而合。现代主义作家认为传统的写作形式无法更深刻的表现人复杂的生活体验和内心世界,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独立世界,人的个性已经从集体意识中解脱出来。应该通过与传统截然不同的方法和形式将人的个性和内心世界更准确和深刻地展现出来。而与象征、意象和魔幻等写作手法相比,传统的白描式手法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显得力不从心,更无法刻画人丰富和复杂的内心意识。

四、结语

《汉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的代表作,也是拥有最多研究者的巨作。虽然莎士比亚在创作《汉姆雷特》时,现代主义文学还未出现,但这部表明莎士比亚不能用现代主义的手法来赋予他更深刻的意义。《汉姆雷特》中所运用的存在主义和象征主义用法赤裸裸的向我们描绘了一场肮脏可怕的现代主义画面:亲兄弟因权欲而举刀相向;夫妻恩情可以转瞬即抛;爱情誓言不过浮云过耳;友情能遭到背叛,人与人之间都是满口谎言,尔虞我诈;传统道德离人们越来越远,社会乌烟瘴气混乱不堪,人的生存变得毫无意义。

莎士比亚在将创作《汉姆雷特》这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现代性不仅使得这部作品得以经住时代的洗礼和淘汰,还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现代主义写作的楷模。在形式上,莎士比亚充分运用了与传统不同的写作手法去更好的表现人物和描述社会;在审美上,莎士比亚抛弃以往将真善美看做一体,只描写善美来表现真的单一方法,转而通过直面丑与恶来表现真和追逐美。在方法论上,他更多的去观察人、认识人自身,描述人的内心。

[1]罗经国.新编英国文学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张伯香.英国文学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彼得.阿克罗伊德.莎士比亚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095-4654(2015)06-0076-03

2015-03-28

I06

A

猜你喜欢
存在主义现代主义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素描)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台湾地区莎士比亚研究的一点启发与反思——读《从纯真年代到理论年代:检视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的硕博士论文》一文有感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译30首
谈波特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