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学前教育教学模式的拓展

2015-03-19 02:49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幼教幼儿教师幼儿园

闫 芃

(滨州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0)

新时期高校学前教育教学模式的拓展

闫 芃

(滨州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0)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高质量的、快速适应岗位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本文以拓展高校学前教育教学模式的紧迫性为出发点,提出了构建“全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及实施对策。

学前教育;教学模式;全实践;实践能力

一、拓展高校学前教育教学模式的紧迫性

(一)新时期发展的要求

我国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将其放在战略高度进行谋划。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未来十年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加强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养。《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各级政府切实认识到发展学前教育重大意义,以学前教育为突破口达到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目的,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多途径加强幼师队伍建设。2011年由教育部出台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幼儿教师要以“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作为基本理念,强调学前教育要以幼儿为主体提供合适的教育,幼教作为幼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应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能做到终身学习。伴随着一系列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国家和社会各界对幼师队伍无论从“量”的方面,还是“质”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幼师队伍的重任,采用何种教学模式能培养出适合新时期学前教育发展的幼儿教师是对高校学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二)幼教职业特点的需求

幼教服务的对象是0——6周岁的幼儿,由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方式、行为能力及自控能力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幼教职业角色的特点——幼教是保教和教育的结合体,是幼儿首次接触社会,初步了解人与人交往,体验社会角色,学习适应现实生活的引领者。因此,幼儿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教学能力和艺术技能),还需要熟练的掌握教学设计、组织能力及沟通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获取仅靠理论知识的学习很难灵活掌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这就要求高校重新审视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积极拓展高校学前教育教学模式,避免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增加教学活动的体验性、可操作性、模拟性、研讨性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努力培养出高质量的幼儿教师,以满足幼师职业特点的需求。

(三)完善高校学前教育现行教学模式的需要

高校学前教育为幼儿园输入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从幼儿园反馈的评价意见大多认为,高校毕业的幼儿教师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专业技能也较为过硬,但是在管理幼儿学习,组织幼儿活动,及与幼儿家长沟通等方面中较为机械,不能灵活处理,甚至由于处理不当给幼儿园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学前教育在教学模式上偏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实践参与的重要性。一是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脱节。教育理论课程,存在理论空洞、概念抽象等问题,严重脱离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和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实际要求,没有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性要求,也不符合“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的标准。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难以在幼儿园得到运用,不能转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谈不上学以致用。一方面,学生在高校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时间较长,基本上贯穿整个大学生活,而实践的时间相对较短,主要安排在大四下学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实践是相互独立的,没有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知识沉淀,导致知识的掌握相对肤浅;另一方面,高校教师长期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缺乏幼儿教育的实战经验,导致理论知识的讲解仅停留在书面上,不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前教育专业不是钻研型的学科,而是要求学生掌握较多实践经验的学科,因此,高校学前教育教学模式应该把教学实践贯穿大学整个教育过程,更加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不仅要授学生以“鱼”,而且要授学生以“渔”,以夯实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新时期学前教育的新要求。

二、高校学前教育教学模式的拓展

新时期,教师的职业形象由最初的“知识拥有者”、“技术熟练者”已经发展为“反思性实践家”,这要求教师的专业性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总结,并不断丰富理论知识,再去指导实践。纵观世界上学前教育的先进国家,也都十分重视实践的作用,将实习安排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并聘请经验丰富的幼师到学校任教,把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我国高校应当积极拓展学前教育“全实践”的教学模式。

(一)“全实践”的教学模式的含义

“全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在校生实习理念全面渗透,实习时间连续贯通,实习空间全方位扩展,实习内容全面整合,课程设计整体部署。实习理念全面渗透——高校应制订实践学习大纲,明晰各门课程实习目的、实习任务及具体的操作规范,并体现出理论课程、技能课程与实践学习的相互对应及层层递进的关系。实习时间连续贯通——高校在开学伊始就应组织新生到幼儿园参观、学习,使新生对幼教工作形成感性的认识,同时根据实习教学大纲,每个月至少组织两次亲密接触幼儿园的实践机会,并让学生口头或书面的总结对幼教工作的新认识。经过反复的实践,可以促使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并对理论知识形成新的认识。实习空间全方位扩展——在实习场所的选择上,高校应选择不同类型的幼儿园,使学生可以感知不同风格的幼教方式,同时在学校的教室、练琴房、舞蹈室、画室等场所组织一系列的模拟课堂,丰富学生的实践检验。另外,在寒暑假时,要求学生在家庭所在地幼儿园实习,并总结心得体会,在开学后组织经验交流会,由每位同学分享自己的“特殊经验”。实习内容全面整合——高校应根据实习教学大纲,制定翔实的实习计划,整合实习的总体目标和各门课程的分目标,促使各项实习计划有序的、递进式的开展,避免实习课程相互重叠,过于繁琐,而导致效率低下。课程设计整体部署——高校应明确实习课程与理论(技能)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实习课程作为教学内容的中心环节,理论(技能)课程渗透到实习课程中,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理论认识和专业技能。

(二)吉林师范大学教学模式的研究及借鉴

近年来,吉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积极探索“新生入学实践”、“课堂上的实践”,“顶岗实习”、“过程性评价法”等一系列“全实践”教学模式,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就业形势明显好转,吉林师范大学也被誉为吉林省“幼儿教师的摇篮”。一是新生入学实践。采用“老生”带“新生”的方法,在每年一度的新生见面会上,组织大三、大四的学生讲解本专业的课程设计、知识概况等相关专业知识,使新生对专业形成感性认识,并提出相关问题,有学长、学姐回答,促使新生较快的融入学校学习生活。二是课堂上的实践。教师在上课之前,先安排学生开展5——10分钟的课前表演,每次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坚持下来,无形中积累学生的知识;模拟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通过学生自己设计教学活动大纲,编制具体方案,制作相应的教学用具等一系列前期准备活动,由老师和同学提出修改建议,准备完善后,到幼儿园模拟教学;采取“分散式”实习方案,根据理论课程的开展进度,让学生每周到幼儿园实习,增加实习时间强化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三是顶岗实习。这是吉林师范大学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学生通过在幼儿园带班,对幼儿园的管理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各项工作形成全面认识。四是过程评价法。吉林师范大学对学生的评价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学校自制了“观察评价表”和“自我评价表”。“观察评价表”由高校教师和幼儿园老师对学生实习初期到实习结束,每个阶段做出实习评价,保证了评价的全面性与公平性。同时,学校也高度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通过填写“自我评价表”,学生分析自己在实习中的不足,激励学生在改进中不断进步。

(三)构建“全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对策

1.丰富教学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全实践”教学模式下,需要改变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模式,在讲清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开展模拟训练,由学生设计模拟方案、模拟内容、所用的模拟道具、模拟场所等,增加课程的体验性、实践性与科研性;组织“实战演习”,根据课程安排,有计划、分阶段的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观摩、学习,了解幼教工作的内容和具体实施过程,增加学生对幼教工作的兴趣,在每个学期末组织“顶岗实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幼儿的管理、教育、保教等一系列的工作,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实践教学设施

在“全实践”教学模式的引导下,高校学前教育要实现理论(技能)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一体化发展,这就要求加大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修建功能齐全、设备优良的教室、练琴房、舞蹈室、画室、多功能活动室、观察室、实训室等教学设施,既满足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需要,又可以开展大量的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形式。

3.加强实习基地的扩展,丰富实习场所

在幼儿园实习是实现“全实践”教学模式的关键一环,直接关系到学生实习的效果,因此需增加实习场所,实践安排更加合理,以增加学生实习的机会。一是与办学条件成熟,师资力量较强的公办幼儿园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二是积极与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私立幼儿园开展合作,学习其活跃的授课方式等。三是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立“附属幼儿园”。四是应与先进省市的幼儿园洽谈,增加学生省外学习的机会。

4.强化“内培外引”,加快教师队伍的建设

“全实践”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由于长期从事高校教学,导致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为了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应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内培”是安排高校教师定期去幼儿园锻炼,在幼儿教育工作的第一线,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积极与幼儿教师开展科研活动,促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外引”是指高薪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先进教学理念的幼儿教师到高校兼职,或组织其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活跃高校的教学氛围,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5.考核评价管理机制的完善

高校对学生的考核主要由“任课老师“进行,考评的内容主要为专业技能,评价的内容和主体较为单一,造成对于实习的考评流于形式化,没有形成综合性的考评机制。 “全实践”教学模式要求,建立考评主体多元化的“档案袋”考评机制。一是考评的主体多元化。对于学生的考评,不仅要包括高校老师、幼儿教师、幼儿家长,还应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同学之间的互评。幼儿教师、幼儿家长对学生在幼儿园实习中表现最为了解,评价也会更加全面和客观,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引起学生自身的反思,同学的互评可以促使评价结果更加具有开放性。通过多元化的考评主体可以促使考评过程更加科学合理,考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二是建立“档案袋”考评方式。“档案袋”考评是国外最主要的考核方法,其融合了定性和定量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利用“档案袋”考评方法,要求培养学生课堂记录,课下搜集资料,并反思的良好习惯,并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同学之间的探讨,将自身的感悟记录下来,形成宝贵的成长档案。这种方式形成了实习过程与评价过程的有机结合,激励学生更加积极的参加各种学习、实践活动。

[1]左瑞红.“工作坊”在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3,(10).

[2]武建芬,王喜海.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考[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12,(01).

[3]秦金亮.“全实践” 理念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整合课程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6,(01).

[4]辛涛.教师反思研究述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3).

2095-4654(2015)06-0114-03

2015-03-29

G610

A

猜你喜欢
幼教幼儿教师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幼教产业复苏在即,2020年CPE中国幼教展 助企业打好翻身仗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爱“上”幼儿园
幼教产业的风向标,上海幼教展的五大看点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