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型语料库看英语学习者的认知心理

2015-03-19 02:49蓝翠艳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二语语料语料库

蓝翠艳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从小型语料库看英语学习者的认知心理

蓝翠艳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通过所收集受试英语学习者的语料自建小型语料库为基础,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角度去分析大学非英语专业的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认知心理,更好地了解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一种心理状态,从而为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们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语料库;英语学习者;认知;隐喻

了解二语习得者对二语学习的认知心理有助于二语教学者的教学。那么如何了解二语习得者的认知心里呢?自Lakoff 和Johnson 出版了《Metaphor We Live By 》一书后,隐喻成了二语研究者研究二语习得者认知心理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国外,Ellis(2001)收集了12个初学德语的二语习得者的日记,从中析取二语习得者所用的隐喻以探讨他们对德语的认知心理。其他的研究者还包括Block(1999),Cameron and Low(1999)等人都从隐喻的角度去研究二语习得者对语言学习过程的认知心理。

近年来,语料库分析方法在英语教学研究领域的运用也日渐增多。国外G.Leech和A.Reouf,他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探索语料库教学。经检索,国内有何安平、李文中、娄宝翠等人也对语料库在教学的各方面的使用做了相关研究。

国外近十几年来将语料库直接应用在外语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大纲的设置,教学编写及课堂活动设计等方面;小型语料库在教学中的作用(何安平,2004)。国内近年来在将语料库与外语教学相结合的研究上,开始出现构建个人教学语料库的探索。然而,以个人教学语料库为基础,从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角度去研究二语习得者的认知心理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在中国,英语是最多人学习的二语,从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角度去研究英语习得者的认知心理的研究更是星星点点。因此,本文初步探讨以自建的小型语料库为基础,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角度去研究分析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知心理,更好地了解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一种心理状态,从而为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们提供一些较为科学的、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一、理论框架

1.语料库

(1)语料库的定义

语料库是载有语言信息的大量语言资料的集合,是存放语言材料的仓库(张政,2010)。语言习得是较早大量采用预料进行研究的一个领域。19世纪70年代,在欧洲兴起儿童语言习得研究的第一个高潮。当时,许多父母对其子女话语发展的观察日记成为研究素材(张政,2010)。语料库以其容量大、语料真实、检索快捷准确等独特的优势在现代语言研究和语言教育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何安平,2004)。它是研究方法的一个突破,为语言研究提供了大量真实的研究材料,大大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效度和信度。目前,语料库建设以大型、代表性为追求目标,这对于词典编撰、真实语言的体系性研究非常重要。但是在教学运用上,如此大型的语料库所产生的信息可能会构成数据烟雾(data smog),这不利于学习者的认知和教学者的教学。

(2)小型语料库

小型语料库指的是直接服务于教学目的的语料库,与大型语料库一样,小型语料库也要求选择真实的语料。所不同的是建库时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使之服务于教学和教学研究的目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建立小型的、针对性强的语料库作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材料(何安平,2004)。基于小型语料库的外语教学研究是有好处的,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如何达到培养目标。

2.认知

认知指人获得知识或学习的过程。认知成为多种学科研究的对象,其理论对语言的研究也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语言是认知对世界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是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认知活动本身难以观察到,所以语言成为观察与研究认知的一个窗口(赵艳芳,2001)。

3.隐喻

传统上,隐喻被看成言语修辞格,在修辞文体中使用的修辞手段。但是像“华盛顿和巴黎之间的对话” 这类的表达方式表明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语言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哲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证明隐喻是我们对世界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汉斯-尤格·斯密特,2009)莱考夫(1981)。把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隐喻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互相关联的认知方式(赵艳芳,2001)。Black也认识到隐喻是认识工具(Black,1962)。隐喻不仅是一种利用语言手段表达思想、在风格上增加魅力的方法,而且还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思维的方式。

二、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要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角度去研究分析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知心理,因此笔者在分析自制的语料库之后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以达到研究目的。

(1) 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语言描述中是否存在隐喻?

(2) 如果存在隐喻的话,有哪些隐喻?

(3) 这些隐喻说明了什么问题?

2.受试

本研究受试有79名学生,全都来自某大学非英语专业大二的学生,年龄相仿,都在十九到二十岁左右。所有受试的母语均为汉语,二语为英语,在相同的外语教学环境下接受教育,没有去过英语国家的经历,英语学习历史大概为8年左右。

3.语料收集

笔者要求学生写一篇题目为“在我看来(对我来说),英语学习就是……”中文短文,字数200左右。因为该短文可以算是学生的一次平时作业,学生很积极的配合。受试有79名,共收到了79篇短文,这些短文都是有效的。因此,笔者收集到了总共17 232字的语料,然后自建一小型语料库,对这些语料进行归类分析。

4.语料库分析结果和讨论

笔者把这79篇中文短文、17 232字的语料先整理,然后逐句分析,凡是含有隐喻的语句表达都作为分析对象。收集的语料根据分析后,可以分成以下四类隐喻:探险、物、人、过程。剩下的语料是含有没有隐喻的表达。其中把英语学习看成是探险的隐喻语料有:要翻越一座大山、要攀登一座山峰、穿越一片森林、在海上航海等,出现33例,占整个微型语料库的42%;把英语学习看成是物的隐喻的语料有:咖啡、浓茶、烈酒、巧克力、药方、石头、墙、战争、苦力、负担、风筝、调料、彩虹、花朵、歌曲等,出现20例,占整个小型语料库的25%;把英语学习看成人的语料有:伙伴、朋友、敌人、女朋友、陌生人等,出现13例,占成个小型语料库的16%;把英语学习看成一个过程的隐喻语料有:盖楼房、写日记、种树等,出现7例,占整个小型语料库的9%;剩下没有任何隐喻的语料只6个语篇,只占整个小型语料库的8%。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这79名受试的语篇中,对英语学习的隐喻就有73例,达92.4%,占绝大多数。对隐喻的应用也因人而异。把英语学习看成探险的人有33例,占42%; 把英语学习比喻成各种不一样物体的有20例,占25%;把英语学习比做各种人的有13例,占16%;把英语学习看成某一个动作过程的有7例,占9%;没有用任何隐喻的表达的有6例,只占8%。这些数据与分析都说明了绝大部分的同学都是用了不同的隐喻来表达他们对英语学习的认识。通过语言这一工具,利用各种不同的具体的概念去表达抽象的概念——英语学习,这种源范畴向目标范畴的转移,映射了他们对英语学习不同的认知心理。

从这79篇语料得出的隐喻中大都折射出这些受试对英语学习的认知心理有个共同点:英语学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在这些隐喻中,探险是用的最多的隐喻。源范畴探险,具有耗时费力,容易迷失方向,困难重重的特点。这些特点通过语言隐喻转移到了目标范畴英语学习上。在一些英语学习者的认知里面,英语的学习过程是漫长的。在我国,有些在幼儿园就开始了英语学习,一直到大学毕业,甚至到研究生阶段,长达十几二十年。在这漫长的英语学习中,有无数次英语考试,小到小测大到高考,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其历时时间之长和各种考试,容易让英语学习者身心疲惫,迷失方向,感觉困难重重。这就使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认知折射成“探险”,因为这一学习过程充满了探险的种种特点。其次,就是不少受试把英语学习比喻成咖啡,浓茶,巧克力和烈酒,这几种物体都含有一个共性:第一口通常是苦涩的,但是细细品尝以后就会发现越尝越香浓。这说明有些学生认为英语学习是先苦后甜,现实遇到困难的苦闷,再之后是通过努力征服困难,掌握英语知识的喜悦的一种认知变化。再者,有受试把英语学习看成是和敌人,朋友,伴侣相处的过程。这一隐喻反映了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有复杂的心理变化,既有时敌对又有时友好和谐的不稳定关系。另外,也有受试把英语学习过程看成是盖房子,这一隐喻体现了受试认为英语学习就像盖房子一样不是一两天的事情,而是要打好根基,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把英语学好的。最后,只有极少数受试对英语学习没有任何的隐喻折射,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对英语学习没有任何的认知。

三、结论

根据上文对79篇语料整理,从隐喻角度对语料进行分析后,可以回答先前提出的三个问题:(1) 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语言描述存在各种不同的隐喻;(2) 这些隐喻主要有探险,各种物体,不同的人,过程等;(3) 这些隐喻映射了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不同认知心理。

此文研究意义在于:了解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知心理后,英语教学者可以适当调整教学策略,做学生的指南针,导航灯,让学生在茫茫的英语世界里面不再迷失方向。

当然,本文基于自建的小型语料库的隐喻研究分析也是有局限的:一是语料不够丰富,因此所得的分析结果缺乏一定的信度和效度;二是隐喻的判断标准没有统一性,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因此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要提高此项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首先就要大范围地收集语料,建成更大的语料库,为研究提供充足的真实的语料。其次是多找几位语言专家一同析取语料中的隐喻,这样得到的分析结果才更有说服力,才能为从事英语的教学者提供更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1]Black,Max.Modals and Metaphors[M].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2.

[2]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Rod,Gary Barkhuizen.Analysing Learner Language[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4]冯志伟.计算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局,2001.

[5]何安平.语料库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理论与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何安平.语料库语言学与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7]黄昌宁,李涓字.语料库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局,2002.

[8]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汉斯-尤格·斯密特.认知语言学(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9]李福印.语义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1]张政.计算语言学与机器翻译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095-4654(2015)06-0137-03

2015-02-04

G44

A

猜你喜欢
二语语料语料库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基于COCA语料库的近义词辨析 ——以choose和select为例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