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美术教学生态化发展
——音乐美学对美术教学的创新价值

2015-03-19 02:49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生态化美学美术

梅 茹

(齐鲁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

探究美术教学生态化发展
——音乐美学对美术教学的创新价值

梅 茹

(齐鲁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

美术文化作为民族文明的重要构成元素,其价值是显见的。美术教育在满足社会审美需求和提供实用价值方面存在积极价值,也是现在高校素质、能力培养的重心。新形势下,美术以及美术教育的发展成绩显著,但表现出新生弊端:苛求技术功能性,忽视思想意识;学科割裂,缺乏全局观;模式滞后,整体发展驱动乏力等。笔者尝试对于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具有可行性的调整思路等相关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强调音乐在改善美术教育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以及在其参与下如何建构良性、生态化的美术教育,对改善现今美术类教学、发展生态化美术教育进行探索。

美术教育;音乐美学;融通理念;生态化教学

以空间形式存在的美术艺术形式,是针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精神需求而差异化存在的,是促使社会个体形成全面人格、促进整体发展的存在。在提高审美意识、引导参与文化传承、培养感知和形象思维能力、促使创新习惯等方面意义重大。

一、在教育实践中美术类教学的“割裂性”体现

自太古时代的自然文化,到古代社会的人文文化,直至现在因工业文明而起的科学文化,文化传承不息,对社会影响甚广。其中,属于美术范畴的文化是其重要组成,包含了建筑、雕塑、绘画的视觉艺术与语言艺术、听觉艺术等并列为美的艺术,美术类教育在高校课程中存在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时至今日,美术类教学实践却体现出“为教而教”的“割裂”。

1.教学活动存在着悖离艺术创作的本源性要求

作为“视觉艺术”、“造型艺术”而存在的美术,是一种空间艺术的形式,其价值体现在对于审美观念的表达、美感兼实用的创意(情感体验、道德感化、宣泄治疗)等方面,是满足人与人、人与物的价值诉求。但现实的美术类教育过分注重课堂,将教学囿于技能表现,从教学本质上悖离了满足现实生活需求,植根生活的教学社会实践,允许创作者个体内心感性体验表达等基本学科诉求[1]。

2.学科之间的相互融通不畅,将美学的整体性阻断

艺术的本源都是相似想通的,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存在着彰显、共生的特性,美术类专业的课程不应回避诗歌、戏剧,特别是音乐。

美术教学的学科性过强,直接导致专业孤立存在,将其他旁支学科挡在“门外”,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形象思维、美感意识,乃至全面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美术类教学要打破学科间泾渭分明的界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倡学生拓展艺术修养的宽度,实现教育的全面性、整体感。

由此美术教学亟需在现实的社会需求之下,加强课堂的创新:针对学生、社会的现实需求,将课堂拓展到生活;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将美术课堂变得形象具体,而非凭空臆造;发挥音乐特点,实现美术类专业的音画多元。

二、音乐美学对美术教学的“弥合”作用

1.音乐的美学特质

音乐是利用乐音,形成规律性的音响形式,蕴藉情感,引起审美受众情感共鸣,进而实现对受众心灵震动和情感净化、宣泄。因此,从某种层面看,音乐美学就是情感美学。其对生活、对情感、对音乐理念的表达,不是直接的展示,而是通过模仿、拟似、暗示和象征等手法传达创作者的美学追求[2]。

音乐的美学气质要求所有参与其中的社会个体、群体,要具备想象能力、创新能力、表现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创作制、鉴赏素质。在于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发展之后,音乐美学要求强调对人、客观世界的情感化表达,在和谐的理念之下发展音乐艺术形式——音乐从来都是与文学、戏剧、舞蹈、美术(绘画)、诗歌等艺术样式,紧密相关的。

2.音乐美学与美术艺术的共融性

(1)艺术之间的美学感念是相通连的。在中国文学史上,闻一多先生曾提出过关于新格律诗的“三美”美学理念——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阐释了诗歌创制在韵律、意境、画面感、结构形式等方面的考量。由此,美术与音乐这对有着相似“基因”的艺术形式,在符合各自美学理念的基础上,应广泛的实现融通、相互促进。凭借乐音而形成的音乐,与美术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但源属相似的两个学科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音乐与美术在创制和审美活动中是紧密联系的,音乐艺术与美术艺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相得益彰。作为时空艺术存在的音乐与美术皆是作用于受众大脑,从而在审美中引起思维想象的成功的美术类创作给人以美的享受,从或者画面、或者雕塑、或者工艺的色彩构成、肌理、线条、结构等感受到具有音乐创制性的韵律、节奏之美,反之,能够引起受众共鸣的音乐作品,必然也是通过自有的表现形式,实现了画面感、形象性,才获得其对欣赏者的情感俘获。

德国音乐家舒曼所说:“有教养的音乐家能从拉斐尔的圣母像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乐中获益不浅。”在美术和音乐的关系中它们各自的构成元素扮演了重要的纽带作用。比如,色彩在视觉艺术中是具象的要素,而在音乐这一听觉艺术中却是与内心世界相连的抽象概念,充分利用了色彩构成在美术领域的情感属性:淡绿色——平静的小提琴中音;红色——小号;紫色——英国管。源自于音乐艺术的节奏要素,在美术创作中同样适用。在美术中,以绘画为例,音乐节奏的相似表达为层次,色彩的明暗、纯度等的变化,透视中的“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线条的曲直变化在绘画上形成了视觉节奏的差异。[3]

(3)音乐之于美术教学——实现艺术完整性的时空互补。利用音乐时间感、情绪性、感染力强的特性,促使美术教学的丰富性。将音乐要素引入美术教学,实现听视觉艺术的相互促进,将美术课堂丰富起来,利用可见、可捉、可触的手段,实现在视听环境中完成教学过程,同时促使静止的空间艺术具有灵动的时间流淌感,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实现作品的价值提升。

“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状如此”(孔颖达《礼记正义》)。——通感是审美受众在审美活动中实现联想、想象的前提,是从艺术作品中获得有价值信息的必要方式,而这正是音乐艺术与美术艺术通联的心理学基石。

三、时空共融对于生态化美术教育建构的价值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沃勒(W.Waller)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率先提出了“课堂生态学”的概念,教育的生态化理念随即对教育实践产生极大影响。

1.生态教育理念产生于强调知识动态性和相对性的后现代主义时期,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看重学生的先验知识体系,特别强调教育环境的客观性,把学生学习的过程看成是对先验知识的调整、改造、重组[4]。现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认知存在倚重先前经验的特点,与过往生活、审美经验存在差异或者空白经历方面的知识较难接受,具体到美术类教学中,教育从业者应根据专业特点,从生活环境、教室环境、校园环境等方面,为学生营造可能会获取的与专业相关的知识经验——与专业相关的音乐、美术作品,专业相关的基础资料张贴等方面,在环境中随意营造,促使学生主观学习习惯的形成,润物无声完成专业知识的先验知识,实现专业学习的情感共鸣,进而激发更加良性的自我知识构建习惯。

2.生态化美术教育体系的建构,需要对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环境进行生态化的改造,这种改造必然提倡学科间的交叉、渗透,特别是音乐与美术更是要互补、强化,并基于相似学科互相融通,积极促使更多学科的有益交流,更全面的实现所有文化学科的大生态发展。

(1)季羡林先生曾说:“一个大学,人才不是在课堂里教出来的,而是大师所创造的氛围中熏陶出来的……”,这从侧面道出环境潜移默化的熏染作用。美术教学的生态化发展,要注重生态化的改造学习的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客体环境——家庭、学校、社会;主体环境——情感、理念、人格、观念,充分重视音乐在对人的心理、生理、精神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外部环境的客观存在中营造对高校学生的感染氛围,促使内部环境的主观改变,实现“以内促外”的和谐发展,进而实现生态美术教学,有音乐参与的情感型、多元化学习环境。

(2)打破学科分界、传统线性教学模式,改善教学环境,在学科共通和激励学生勇于创新中,实现生态化教学。美术教学的生态化模式需要重视美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美术与音乐的互动性——在借助现有的多媒体手段前提下,就能够对于美术教学的实践活动,产生事半功倍的提升效果,比如,音乐元素的加入能够形成带情感的意境,从而实现抽象存在的画面;生态化美术教学还要求发展传统教学模式,摒弃打压创造力的传统教学观念,发展提倡开放思维理念的生态教学观——转化教学角色,在启发、引导、讨论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比如,用音乐做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完成美术创作,讨论解决发现的问题[5]。

(3)有音乐参与的生态化美术教学,最重要的是建立合理、完善的“教”、“学”评价,这虽然是教学过程的结束,却关乎生态化教学的能否存在,其原因有二。其一,学生在有音乐参与的生态化学环境和教学环境中完成了相关专业的学习,但基于不同生命体验而完成的音乐感悟是存在差异的,然后通过美术创作反映出来的理念,就更加千差万别、极具个性,此时应该怎样用分数量化或等级化评判学生成绩,就显得尤为棘手。其二,生态化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不仅是本专业的“行家里手”,还要涉猎音乐,对从业者提出了要求。同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态教学观,弱化了教师的“权威”身份,最终该如何评定教师的工作,同样对美术类教学的生态化模式提出了问题。

当今形势之下,美术教育已不能恪守传统的模式,而应该从教育、艺术的宏观层面考量,以期获得驱动力强的发展模式。因此,强调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地位,重新审视全面融通、多元互渗的生态教学观,提升音乐美学在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情绪影响等价值,是美术教育从业者可行的模式探索,并在实践中发展、完善,创造性的构建属于美术学科的新型教学模式。

[1]杨辛,甘霖.美学原理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7~15.

[2]马慧玲.欧洲古典名曲欣赏[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31~40.

[3]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167~168.

[4]于永昌.生态化教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63~66.

[5]解希静.生态式教学——一种全新的后现代教学模式[J].边疆经济文化,2008, (5): 3~4.

2095-4654(2015)06-0161-03

2015-02-10

G642.0

A

猜你喜欢
生态化美学美术
盘中的意式美学
创意美术
外婆的美学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纯白美学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妆”饰美学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