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异化翻译策略对中国的启示

2015-03-19 14:39蒋继春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归化日语异化

蒋继春,陈 雷

(1.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130022;2.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任何文化都有自身发展的弊端和局限,都需要有其它文化作为参照、补给,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的文化更好地发展,而翻译正是引入先进的国外思维方式及社会制度的桥梁。中国和日本都通过翻译极大地促进了自身文化的发展,但两国在翻译时所采用的方法及策略不尽相同。中国的翻译策略多考略读者的阅读性,而日本更重视文化因素的引入;中国多采取归化翻译策略,日本则多采取异化翻译策略。

一、归化和异化理论及两者差异

归化和异化思想源于施莱尔马赫,而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的名称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提出的。所谓归化翻译,是指在翻译处理中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其特点是重视读者反应,让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大致和原语读者一样去理解和欣赏一个文本。译文的表达方式是完全通顺自然的,读者能消除文化障碍,更好地理解原文,最终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通顺可以看成是归化翻译理想的策略。

所谓异化翻译,是指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与作者原语表达方式一致或相近的方式来传达原文内容的翻译形式。它是反对译文通顺的一种翻译理论和实践,其目的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而是在翻译中体现这种差异。异化翻译以原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着眼于文化的差异性,坚持文化的真实性,在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性和语言风格特色的同时,为读者保留异国情调,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不同民族情感、民族文化、语言传统的差异性,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根据当前关于翻译的归化/异化讨论,笔者借用两个例子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差异:一种翻译是以语言为方向而展开的;一种翻译是以文化研究和交流为方向的。传统意义上的异化/归化和现代意义上的异化/归化具有不同的功能与目的。在英语中,语言层面的归化/异化是用assimilation(adaptation)/alienation来表达的,而文化层面的归化/异化是用domesticating/foreignzing来表达的。因此,从两者的英汉翻译来看,归化和异化理论不仅涉及文化层面,而且涵盖语言层面。

二、日本的异化翻译策略

1.语言引入的异化策略

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引入是双重引入:既有文字引入,又有文化引入,引入的过程十分艰难。其直到公元4世纪才有书写文字,而且是从中国汉字借鉴而来。它结合日本的读法和语法来使用中国汉字,目的是使更多不懂汉语的日本人尽快了解中国文化。从这一角度而言,日语文字是归化的中国汉字,它使汉字更加简化和易读。

为了引进先进的中国文化,日本人发明了Kambun kundoku(古典汉语的日本读法),灵活地采用了两种异化方式:一种是直接采用汉语的日语读法;另一种是以广大的日本读者为翻译取向,将汉语的读法通过数字和其他标志来形成日本人的阅读顺序,这样的方式便于普通民众使用汉语。

日语引进词汇的方法有平假名和片假名之分。平假名和片假名本身没有含义,只有假名组合成的单词才具有含义。平假名用于常用的标准日语本来的单词和日语汉字的标音(相当于拼音);片假名大多用于外来语和专门用途。汉语的优点和便利在于:每个汉字表达的含义可以被直接借用来表示日语含义,正是这种表意的便捷性加速了日本对汉语的引入。虽然翻译者在读法上采用了灵活变通的手段,但汉字及汉语内容被原滋原味地引进,汉语词汇和短语几乎一字不改地被引入日语。对于日本而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汉语被其借用的恰当说明。

日本文字的引入虽然具有异化性,但其并不盲从,而是具有选择性。当日本的翻译者看到西方语言相对汉语有简单易记等特点的优势后,日语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850年前后,日本的翻译内容将引进先进的西方文化、制度、科技作为首要目标。为了克服汉字不能更好地体现西方思想这一弊端,以汉语为基础的日语出现了第二次变革,大量的西方语言中的代词和名词从句出现在日语当中。这些西方语言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日语语法结构,日语甚至还复制了英语的语法和谚语。而这些引入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并未受到主流文化的排斥,读者亦乐于接受它们的存在。实际上,日语词汇80%以上都是借用其他语言的。借用的普遍方式是音译,或使用接近的日语音来替换外来音。日语在16世纪借用葡语,17~18世纪借用荷兰语,19世纪日本开放门户后开始大量引进英语。随着这些语言载体的进入,不同的宗教、哲学、制度等文化因素也随之流入日本。

无论汉语载体还是日语载体都无法承载新的文化理念。用日语词汇来创造复合词表达西方的思想存在诸多不便(日语的音节不能表意),而汉语具有表意的优势,因此日本用汉语来创造大量的复合词,创造性地建构了日本和西方文化交流的捷径。

2.文化引入异化翻译策略

季羡林先生曾言,汉语经历两次文化注水才形成现代汉语及如今的汉语文化。日本文化亦有类似的“文化注水”经历,但是其文字和文化引进过程中使用的翻译策略有着深刻的研究意义。实际上,当异域文化进入一个社会的时候,这个社会便具有了多项选择的权利:(1)全盘否定;(2)保守地接受(例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异域文化成分被消化并变成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以汉语为基础的语言和以汉文化为学习对象的国家不仅仅是日本,还包括韩国、越南及一些东亚国家。汉文化及西方文化对这些国家的注入和影响过程往往是缓慢和毫无计划性的,只有日本在引进外来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意向性,而这种目的性、意向性正是通过引入异化翻译策略实现的。译者运用归化翻译时,读者的对翻译内容的可接受性是归化翻译的最大优势。而在日本引入西方文化的翻译浪潮中,人们对翻译所体现异域文化内容完整性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对译文可接受性的重视。在整个翻译史中,日本的此种翻译策略在全球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日本读者对“翻译腔”的容忍,为异化翻译的可接受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日本所采取的异化翻译策略与其文化观息息相关,是对当时日本文化状态深刻反思的结果。异化翻译策略克服了日本文化与汉文化、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传输上的难度,日本翻译者为这种距离上的跨域作出了艰苦努力。日本人看到了不论是汉字还是西语在输送精神财富上的便利性,因此借用各种川流不息的语言河流来灌溉自身政治、经济、教育等贫瘠的土地。

翻译西方文学作品虽然可以满足日本人的精神需求,但是翻译策略远比直接引进或创造一些词汇复杂。日本翻译家曾经用两种翻译策略来翻译(归化和异化)文学作品,他们曾经用东京话翻译西方的文学作品,译作广受读者赞扬,却因远离原文而受到文学批评家的严厉批评。于是,他们尝试采用以异国情调为基础的原滋原味风格来翻译作品,从而奠定了日本随后的翻译基调。这种模式虽然以牺牲归化为代价来取悦读者,却用异化传递着异国情调,甚至得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Oe Kenzaburo推崇。这种新的文学模式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日本文学,而且成为当今日本文学的主流。

异化翻译不仅输送了西方的先进科技、先进理念,而且改变了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带动了日本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革,实现了国家兴盛,增强了日本人的民族文化优越感。这些都得益于在翻译方面日本采取了“全盘西化”策略,而不是中国所采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策略。纵观日本文化史,异化翻译先后两次改变了日语,重塑了日本文化习俗,甚至思维习惯。作为引进异域文化的载体,日语采用了最优原则,从4世纪的无文字的“蛮夷状态”到如今的世界强国,作为桥梁的翻译起到了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而异化翻译策略在促进日本社会发展上起了强大的助推作用,日本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有目共睹,其产品理念与日本内在思维(引别人之长为我所用)与之密不可分。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文化融合往往通过大量翻译来完成,异化翻译也将成为这种融合的关键手段。

三、异化翻译策略对中国的启示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日本经济奇迹的出现,日本民众对本国社会、文化自豪感逐渐显现。人们对翻译文本有了新的期待——译文不但要忠实原文,而且要符合日语表达习惯。人们对“翻译腔”的容忍度出现了下降趋势,而要求改变翻译理念的不再是少数期待社会富强的精英阶层,而是普通的日本民众。由此看来,人们的文化观与翻译策略密切相关。当两种文化差距巨大时,落后一方多采用异化翻译;当两种文化差异趋同时,异化翻译未必是最优选择。

翻译的作用在于充当不同文化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使文化输入国理解文化之差异性,同时刷新自己的文化传统。日本吸收外来文化过程有如珍珠形成的过程:一颗沙粒进入蚌的体内,面对“入侵者”,蚌并不是立即将其排出,而是在痛苦的挣扎中,用血和肉将其一层层包围。“入侵者”不但在异域站稳了脚跟,而且逐步获得了晶莹的颜色和光泽,变成了珍珠。日本先后培育了两颗珍珠,一颗的材质来自中国,另一颗的材质来自西方。日本当初忍受了文字和文化引入的双重之痛,最终成为文化和经济的强国。当鲁迅在中国证明“拿来主义”失败时,日本却拿出了反证。从这一角度来看,翻译者的态度可以代表整个国家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因此,日本的做法对中国有很大的启示。

四、结语

日本对文化和文字的引入都采取了异化策略。从文化的角度看,日本对异域文化内容完整性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对译文可接受性的重视。日语创造性地引入和使用汉语言,并在引入西方文化理念时充分利用汉字的表意优势,创造了大量代表西方思想的词汇,为经济复兴和文化制度构建走出了一条捷径。这些都得益于异化翻译策略的引入,使得先进的“异化思想”满足了日本经济、教育、政治、文学等方面的诉求。可以说,异化翻译策略是日本走向振兴的“金钥匙”。

[1]赵建民.中国学者对于日本吸收欧洲近代文化的研究[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5).

[2]玉村文郎.语桑内研究教育[M].东京: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1984:205.

[3]张海鹏.中国留日学生与祖国的历史命运[J].中国社会科学,1996(6).

[4]高名凯,刘正淡.现代汉语内中仍外来语研究[M].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43.

猜你喜欢
归化日语异化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