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专业化的经验与借鉴

2015-03-19 15:02夏小华
关键词:事务管理事务专业化

夏小华

(阜阳师范学院,阜阳236032)

美国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专业化的经验与借鉴

夏小华

(阜阳师范学院,阜阳236032)

美国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标志主要表现为“丰富的理论基础,健全的学科体系,系统的专业训练,严格的准入评估晋升机制,完善的专业评价标准和众多的专业协会”六个方面。我国学生工作理论研究比较薄弱,专业准入和职务晋升标准模糊,专业化培训不足,专业协会组织刚刚起步,学生工作专业学科体系尚未建立;我国学生工作需要明晰:行业协会是专业化的标志,队伍建设是专业化的关键,制度建设是专业化的保证,学科建设是专业化的前提。

美国;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

虽然不少美国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者不承认他们的学生事务管理已经专业化了,一些学者也不在乎他们的工作是否专业化,认为“做得专业必被称为专业更有意义”,甚至一些学者反对学生事务专业化,认为“让学生事务工作领域自身形成一个专业的概念也许比让它去适应一些不适合它的框架更为实用”[1],但在经历“替代父母制”、“学生人事”、“学生服务”、“学生发展”等阶段后,美国的学生事务管理最终确实发展成为“一种新的专业”。“而伴随着学生事务的发展,学生事务队伍也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呈现出一些专业化的典型特征。”[2]2014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表明我国学生工作专业化建设正式启动。研究美国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专业化的发展历程,对推动我国学生工作专业化十分具有借鉴价值。

一、美国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专业化的基本特点

(一)丰富的理论基础

没有理论支撑的职业,很难谈得上专业化。步入大众化以后,美国学生事务从未放松过理论研究,也从不缺乏理论支持。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诞生的“学生发展理论”(Student Developmental Theory),它已经成为近四十年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专业化的理论基础。“学生发展理论”“既是一种理论基础,又是关于高等教育目的的哲学,是学生事务领域得以存在的理论依据。它是人的发展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运用”[3]。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生学习理论”(SLI),已成为当前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共识。SLI理论认为,“学生事务的任务就在于创造条件激励、鼓励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到课堂内外一切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中,并且成立以学生学习为导向的学生事务部门”[4]。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学生事务工作的重心就从以前的“课外活动”转移为“学生学习”,克服了非学术性学生事务与学术性事务相脱节、相孤立的局面,学生事务发展的路径也一下子显得清晰和明确起来。

(二)健全的学科体系

美国政府意识到,没有学科理论的系统培养,这个职业的专业培训和人才输送就会出现问题,这个职业也就难以实现专业化。他们对学生事务学科体系建设相当重视,要求每个州最少要有一所高校开设高等教育行政学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点,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部门输送专门人才。“同时,专业培养计划中面向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方向比重较大。”[5]

(三)系统的专业训练

“当学生事务工作人员发现,定位于服务、远离学术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在注重学术的大学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而被看作‘二等公民'(Second -class Citizenship);仅仅作为优秀的管理者和服务者不足以被认可之后,便转向学术研究。”[6]1998年,Komives在美国大学人事协会年度会议上呼吁,“每个学生事务工作者都应该是学术工作者”。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学生事务培训,“上岗前必须经过岗前培训,获得上岗职格;上岗后还要接受定期培训。培训一般分为夏季集中培训和日常分散培训两种。集中培训又分为不同的阶段。日常培训主要针对新上岗人员,一般每周一次”[7]。

(四)严格的准入机制及评估晋升机制

美国高校对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学历要求较高,对准入资格、晋升标准和程序等要求十分严格。他们规定,进入学生事务管理岗位一般需要具有心理咨询、职业指导、学生事务实践和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硕士学位,评聘中级职称需要获得上述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评聘高级职称要重点考察从事学生事务的工作经历和所获成果。

(五)完善的专业评价标准

美国高校注重建立专业的学生事务人员的评价标准,用岗位标准促进岗位人员的专业化。进入“学生发展”阶段后,“学生服务与发展方案已成为高等教育一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并为学生事务赢得了声誉,可是却缺乏一套用于方案和员工发展、方案评价、自我研究和评估的综合标准。学生事务人员强烈地意识到需要为学生服务与发展方案建立一套定义明确的专业标准”[8]。1979年,美国成立了美国高等教育标准促进委员会,并着手建立一组专业标准。经过八年的研究后,出台了包括具有16个实务功能的“高等教育专业标准与指导原则(CAS)”,1988年,将其进一步改造为自我评量指引(Self-Assessment Guide,SAG),2003年,又完善成为29个实务工作及1个硕士准备教育的专业准则,并分别发展30个自我评量指引。2006年,除对原来的30功能领域中9个标准和指导方针进行修订外,还增加了5个新的功能领域的标准和指导方针。“目前CAS标准已成为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专业人员实务工作的最重要工具,并被相关工作领域专业团体广泛采用并给予好评。”[9]

(六)众多的专业协会

美国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重要标志是建立了众多的非营利性行业协会,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ACPA和NASPA。ACPA成立于1924年,拥有来自500多个学校的近9 000名会员,它的会员主要是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和相关课程教师,它拥有3份期刊、1个出版社;NASPA成立于1919年,它的会员则来自29个国家1 400所高校,人数达11 000多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学生事务专业协会,是当前国际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界的权威力量。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协会数量众多,他们的工作领域几乎涵盖了学生事务的所有范畴,每个协会都拥有理论刊物。这些专业协会不但有力地推动了学生事务专业的理论研究,而且也为成员搭建了很好的专业交流平台,提供了很好的专业发展机会,不断增强其成员的专业归属感和职业使命感。同时,这些专业协会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研讨建立全国性的高校学生事务认证标准,并对各高校学生事务进行测量评估,定期向社会发布评估报告,为学生选择学校提供参考。

二、我国学生工作专业化的现状

(一)理论研究比较薄弱

我国的学生工作起步较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工作仅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当前无论是学生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还是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结构很多都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甚至学生工作队伍的职称评聘也归类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并且在全国尚未出现一种学生工作的核心类专门刊物。这样学生工作的理论研究领域自然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高校学术性事务和学生事务相分离,虽然学生工作在学校的地位不高,但却面临着管理、服务、教育学生的巨大压力,学生工作者大多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疏于理论探究。因此,经验传承代替了理论研究,我国学生工作尚未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

(二)专业准入晋升标准比较模糊

由于国内对学生工作的规律研究不够,不少人认为学生工作没有专业和理论要求,只需激情和热情即可。所以,国内本科高校一般只要求新进辅导员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对其专业并没有限定,无论是何专业,只要具有硕士学位、党员身份,就能够竞聘辅导员岗位。这种方式过于简单,不利于学生事务队伍的稳定与发展。此外,国内高校高职称学术人员“空降”任职院、系的党委(总支)书记(副书记)和学校学生工作相关部门领导而进入学生事务管理层也较为普遍。这些人员基本不会放弃教学任务,有的还在社会上兼职,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放在学

生事务上。其科研也大都回归于原专业方向,较少对岗位要求的学生事务进行深入研究。在学生工作专职人员职务晋升方面,很少参考其学生工作岗位业绩,而是评估其科研和教学成果的多少,甚至连这些成果是否和学生工作有关也不加考量。有些学生工作人员在取得了职称和学位后,或则改行进入教学岗位,或则跳槽进入其他管理岗位,一所学校8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辅导员一般不到总数的20%,10年以上的则寥寥无几,人员的频繁流动不利于学生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三)专业化培训不足,专业协会组织刚刚起步

作为专业化标志之一的专业协会组织也是刚刚起步,直到2005年1月,全国第一个辅导员协会才在复旦大学成立。在教育部的推动下,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成立了几家辅导员研修基地,但“由于成立时间晚,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明确,部分辅导员协会的成立往往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达到其完善和发展学生事务的宗旨,起到真正的作用”[10]。虽然中发[2004]16号文件规定,高校要以1∶200规定配备辅导员,但实际上,在“以教学为中心”的高校,为了应付评估,提高师生比,都在尽可能地压缩辅导员的数量,辅导员的实际数量要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超负荷的工作,无法保证辅导员正常的培训、提高和学习,制约了自身专业化的进程。

(四)学生工作专业学科体系尚未建立

我国学生工作起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尽管目前学生工作内涵已扩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两个方面,但受传统影响,学生工作的学科归属仍然没能实现跨越,依然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之下。如,为了提高学历层次,我国在一些高校为辅导员专门设置了硕士和博士学位点,但这些学位点几乎都在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之下,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涉及学生事务管理的课程和内容较少。

三、我国学生工作专业化的建议

(一)学科建设:学生工作专业化的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然是学生工作学科内容的一部分。但是,尽管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目标一致,在专业属性上,思想政治教育却不能完全替代学生工作。这一点,我国高等教育界应该认可,否则学生工作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学科化。设置学生工作学科,一方面可以为我国学生工作持续地培养和输送人才,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质”和“量”的提高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生工作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学术研究、探讨和继续教育的平台,推动学生工作的理论研究,提高整体的学术水平。

(二)队伍建设:学生工作专业化的关键

我们必须相信,学生工作是一门学科,因为“不是任何大学、任何专业的毕业生都能胜任学生事务工作。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是一个多门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又自成专业体系的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岗位。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影响工作的开展成效及工作成败”[10]。专业化的学生工作队伍,是获得学生信任,完成机构使命的关键。关于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我们必须搞清楚以下两个命题:第一,学生工作者是否应该是“完人”?当前我国的学生工作队伍主要有三个群体:相关机构(包括各院系党总支)的领导者、科室的专业辅导人员、职能综合的辅导员。对于第一个群体,作为领导者,他们无疑通过各相关岗位的历练,应该通晓学生工作的全部领域;对于第二个群体,如心理咨询、就业指导机构的专业辅导人员,他们一般应通过资格考试,获得相关执业资格证书,他们是“专人”。问题是第三个群体——辅导员,他们是否应该和第一个群体一样,知晓学生工作的全部领域?如果他们是从学生工作专业毕业的硕士或博士,已经经历过学生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也没有问题。关键是他们大多是刚从其他专业毕业的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没有相关的工作经历,他们对学生工作的认识,往往停留于对以往学生经历的回忆,或是凭借自身对事件理解的感受而定。因此要求他们成为“知晓学生工作全部领域的‘完人'”,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不成立的。如此,要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还是应该让辅导员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而不期望其成为理想中的超人。第二,学生工作的地位到底有多重要?一个职业地位的取得和认可,需要内外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在学生工作的外部,国家应该尽快建立学生工作单独的职称评聘体系,应该尽快制定学生工作的职业资格标准和准入制度,这样学生工作者才能安心于学生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学生工作内部,学生工作者还应该通过自身努力,主动加强与学术事务的融合,不断提升自身服务学生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以自身工作的实绩获得应有的地位。其实,高等教育大众化“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为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学生和学校均承认课外实践锻炼和课堂理论教学一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并且课外学生工作和课内教学工作相结合,还可以有效延伸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专业实

践能力。

(三)制度建设:学生工作专业化的保证

没有制度的硬约束,缺乏政策性依据,推进学生工作专业化绝非易事。专业准入是职业专业化的前提,没有专业准入,就谈不上职业的专业化。当前,我国学生工作缺乏专业准入方面的相关文件,迫切需要出台相关文件加以规范。而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虽然规定了学生工作的能力标准和职业要求,为学生工作专业化提供了制度依据,但遗憾的是,其在专业准入方面尚未有明确表述;国家相关制度性文件,如2006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也只是比较笼统地要求辅导员的准入资格是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没有对准入专业进一步清晰界定。

(四)行业协会:学生工作专业化的标志

“美国高校的几个重要协会,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ACPA还是NASPA,都已达到高度的专业化。不仅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而且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及具体职能,能定时召开相关会员大会。拥有自己的出版物,对学生事务考虑细致入微,而又具有时代性。同时,其对各种学生事务分工明确、详细具体,既有专家出谋划策、著书立说,又有新手身体力行、精心实践。”[11]目前,我国尽管也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下面设立了诸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分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毕业生就业指导分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等有关协会,但是这些协会承担的行政性工作较多,业务培训不经常,也不系统,在学生工作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发挥尚显不够。

[1] 苏珊·R·考米斯,等.学生服务:高校学生事务工作手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461.

[2] 李永山.美国高校学生事务队伍专业化发展及其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09(4):61.

[3] 蔡国春.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念的界定:高校学生工作术语之比较[J].扬州大学学报,2000(3):57.

[4] ACPA.Student Learning Imperative:Implication for Student Affairs.Available[OL].[2008-08-01].http://www. myacpa.org/sli_delete/sli.htm.

[5] 李永山.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专业化发展历程考察及其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7(7):84.

[6] 李明忠.美国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发展特征[J].现代教育科学,2005(5):28.

[7] 余开业.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及启示[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6):135.

[8] William A.Bryan,Roger B.Winston,Theodore K.Miller Using Professional Standards[C]//Student Affairs.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1:5.

[9] 李永山.美国高教学生事务发展专业标准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8(2):51.

[10] 王中坚.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对中国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48-49.

[11] 谭凤,王连森.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专业化与学术化的动力机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6):66.

Experience andreference of professionalization of 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 team in USA

XIA Xiao-hua
(Fuyang Normal College,Fuyang 236032,China)

Themarks of professionalization of student affairsmanagement team in USA manifest as the following six aspects:rich theoretical basis,sound system of discipline,systematic professional training,strictmechanism of entry assessment and promotion,perfect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numerous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Theoretical research of student affairs in China is weak,professional access and promotion standard is fuzzy,professional training is insufficient,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has just started;system of discipline has not yetbeen established.The student affairsmanagement in China needs to clarify as the following:the profession association is the hallmark of the professionalization,team construction is the key to the professionalization,the regime construction is the assurance of professionalization,and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s the precondition of professionalization.

USA;student affairsmanagement;professionalization

G641

A

1009-8976(2015)03-0067-04

10.3969/j.issn.1009-8976.2015.03.018

2015-05-11

安徽省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推进高校共青团内涵式发展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3SQRW038ZD)

小华(1972—),男(汉),安徽庐江,教授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

猜你喜欢
事务管理事务专业化
基于分布式事务的门架数据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CAS生涯服务专业标准述评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河湖事务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基于OCC-DA-MCP算法的Redis并发控制
高校学工事务管理流程标准化及教育路径初探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法制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