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学
(广东省韶关市铁路医院,韶关市 512026)
颈椎病是一种以颈椎间盘退行性病理改变及继发性改变为基础,进而刺激或压迫神经、脊髓、血管而导致的各种症状和体征的疾病[1,2],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总称。颈椎病在临床上主要分为六种类型:食管压迫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3],根据临床颈椎病疼痛治疗的需要,本院对具有典型颈椎病症状及体征的患者进行螺旋CT和轴位扫描,且螺旋扫描进行多方位重组,发现螺旋CT扫描模式对颈椎病的诊断优于常规颈椎CT轴位扫描模式,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4年8月至2015年1月共收治颈椎病患者 80例。男 42例,女 38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37.4±4.5)岁。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颈项、肩背部酸痛、僵硬,下肢无力、麻木、肌肉抽痛,头痛头晕、耳鸣耳聋、视物模糊等不适,所有患者活动不便均达3个月以上。
1.2 诊断方法 患者均通过螺旋CT扫描与轴位扫描诊断,螺旋CT扫描采用MPR重建技术进行多层面图像重建。使用的仪器是Phillips Brilliance16层螺旋CT机,其可同时采集十六层图像,能进行0.5 mm薄层螺旋扫描,以获得最微小细节,从而确保了图像的质量和诊断的准确,并使辐射剂量达到最低。扫描范围:枕骨大孔前缘到C7下缘。患者取仰卧位,呼吸平静,下颚并抬高;电压120 kV,螺旋扫描层厚3 mm,螺距1 mm,扫描时间约为20 s;扫面后重建层厚1 mm,每间隔0.5 mm需重新建立横截面图像,然后将重建后所得数据输送至计算机工作站中,采用MPR、CPR及VRT重组技术进行多层面及容积三维图像重组。之后通过旋转、切割等操作整理重组图像,删除多余的骨质,暴露出解剖和病变结构,根据不同需求选择最理想的图片。CT轴位扫描在实际工作中不容易定位准确,对椎间隙、椎间孔整体形状的观察难度较高[1],特别是C5-6、C6-7易与肩部重叠而定位不清。轴位扫描范围:C2-3、C3-4、C4-5、C5-6及C6-7椎间隙,扫描层厚2 mm。
1.3 观察指标 螺旋扫描CT表现:①神经根型:对部分颈椎弧度变直患者,可显示多数椎间盘膨出及侧方突出,部分椎管前后径<10 mm,黄韧带肥厚,钙化,神经根受压;重建示部分患者出现椎管狭窄及椎体钩突向侧后方增生至椎间孔狭窄;②脊髓型: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前后径<10 mm,或颈椎间盘突出,硬膜囊受压,重建示骨性椎管受压狭窄;③椎动脉型:钩椎关节增大、横突孔变小,不对称,重建示椎体钩突向侧方增生,横突孔变小;④交感神经型:关节不稳及椎体边缘骨质增生;食管型:椎体前缘较大且尖锐的骨质增生;⑤食管压迫受压迫推移。颈椎病轴位扫描CT表现:①神经根型:椎间盘膨出及向侧后方突出,一侧或两侧神经根受压移位;②脊髓型:椎间盘突出和钙化,硬膜囊受压。
CT螺旋扫描结果显示,食管压迫型颈椎病8例,表现为颈椎椎体前缘大而尖锐,压迫食道;神经根型14例,主要表现为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受压移位;交感神经型14例,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耳聋、心动过速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脊髓型22例,表现为脊髓压迫,椎管狭窄,骨质增生或椎间盘突出;椎动脉型12例,表现为钩突肥大、横突孔变小;混合型10例,其发病机制不一,表现为以上各种不同症状。轴位扫描结果可明确显示食管压迫型4例,神经根型12例,脊髓型14例。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一种颈椎退行性病变。颈椎长期劳损、椎间盘突出或骨质增生、椎间骨变窄、韧带增厚等可引起临近神经、脊髓、血管、组织等被刺激或压迫,这是导致颈椎病的主要原因[4]。其次外伤、慢性劳损、退变增生、风寒湿邪侵袭颈部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颈椎病。如学生低头写字看书使颈部肌肉和关节慢性劳损;人在睡眠过程中使用“宽枕头”,驱使脖子向前屈,使头一直处于低头状态,从而损伤颈椎。颈椎病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尤其表现为骨质增生,说明颈椎病与劳作力度关系密切,劳作力度大的人群患颈椎病的几率高于劳作力度小的[5]。
CT螺旋扫描为容积式扫描和采样,扫描速度快,且覆盖范围大,利用采集扫描范围内的所有数据信息,可进行多层面及三维体图像重建,能立体直观地显示解剖与病变,并可减少由于椎间隙薄导致的扫描定位线准确落到椎间盘上的发生和受体位变动的影响,避免漏检[6]。CT螺旋扫描可清晰显示椎体钩突关节、椎间盘、椎体内及椎动脉走行的横突孔的细微改变和钙化程度的变化,通过对椎体周围骨质增生导致的横突孔变化的观察,如变窄,可判断椎动脉狭窄阻塞程度,进而对头晕、头痛等症状进行分析。轴位扫描是CT扫描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沿横断位对每个需要扫描的椎间盘进行扫描的诊断技术,但由于颈椎本身有弯曲弧度,部分患者无法配合标准摆位,使得部分椎间盘轴位图像为非标准轴位图像,造成椎间盘突出情况与真实情况有一定的误差。此外,CT螺旋扫描在诊断颈椎病时需要的辐射剂量多于常规扫描方式[7]。
通过对80例颈椎病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CT螺旋扫描可准确诊断六种颈椎病类型,即食管压迫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椎动脉型、混合型,脊髓型颈椎病患病人数居多(27.5%),而食管压迫型颈椎病相对较少(10%),说明由于椎体退化及相邻软组织退变,如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间盘及侧方突出、黄韧带肥厚、钙化等,引起颈椎病的几率高,而椎体前缘变大且尖锐的骨质增生可压迫食管,使吞咽困难而导致的颈椎病的几率较低。轴位CT扫描可诊断出食管压迫型、神经根型、脊髓型,后两种类型的颈椎病占多,这似乎暗示轴位扫描诊断神经根型和脊髓型的颈椎病优于另外四种[1]。此外,CT螺旋扫描可显示食管压迫型颈椎椎体前缘大而尖锐;神经根型患者多数椎间盘突出,黄韧带增生肥厚、钙化等刺激神经根甚至受压移位,部分患者出现椎管狭窄;交感神经型椎体小关节的关节突骨赘;脊髓型患者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颈椎间盘突出,并压迫脊髓前动脉使其供血减少,出现缺血、脱髓鞘等变化,椎管受压狭窄;椎动脉型之椎动脉走行的横突孔变小[8,9],钩突关节临近椎动脉并增大。而轴位CT扫描只可显示神经根型患者椎间盘突出且向侧方位,脊髓型患者椎间盘突出,硬膜囊受压[10]。说明轴位CT扫描对神经根型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诊断其他四种类型的颈椎病目前还存在不足。
结合以上两种诊断模式的分析及对比,可以得出,CT螺旋扫描与轴位扫描在颈椎病诊断中均有重要价值,轴位扫描价格稍便宜,可有效发现椎间盘突出情况,CT螺旋扫描除可清楚地显示颈椎间盘突出情况,也可三维直观显示椎间盘以外的椎体小关节的关节突骨赘、椎管、脊髓及神经根的受压情况,并且其对重组图片可进行旋转、切割等操作,到达最佳观察效果,较轴位扫描更具优势,在诊断颈椎病中起补充、协助和完善进一步观察的作用,并为制定可靠、详尽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在临床分型诊断中,需根据患者颈椎病的临床表现,选择合理的诊断方式,不仅可有效地进行治疗,也可为颈椎病患者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1] 匡长福.螺旋CT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诊断[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7):142 -143.
[2] 李景学,孙鼎元.骨关节线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96.
[3] 姚铁祥,陈瑞莲.多层螺旋CT扫描并三维重建在青少年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48-49.
[4] 吕 锋.螺旋CT三维重建颈椎椎体形态结构测量数据分析[J].山东医药,2014,54(37):69 -71.
[5] 温 颖,李晓陵,王 丰,等.CT、MRI在颈椎病中医分型中的应用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1,39(4):81 -83.
[6] 洪庆山,马春浓,张恩颖,等.螺旋CT扫描后图像重建在颈椎病的临床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3,18(4):264-265.
[7] 袁 宁,田 伟,刘 波,等.三维影像处理技术在脊柱后凸截骨矫形手术设计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7):32 -34.
[8] 卢秋李,罗光著.16层螺旋CT在颈椎病中医诊治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14,21(10):1058 -1059.
[9] 孙 虎,温玉梅.颈椎病患者影像学分析[J].河北医药,2010,32(16):2197 -2198.
[10]王天阔,宋立疆.48例颈椎病X线平片诊断与CT影像诊断对比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2,3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