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专业师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2015-03-21 04:26吴乐雅李金静
文教资料 2015年36期
关键词:移情跨文化交际

吴乐雅李金静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江苏南京211172)

对外汉语专业师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吴乐雅李金静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江苏南京211172)

文化移情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十分重要的能力之一,它是交际双方建立平等交际的前提,同时也可以帮助交际主体进行正确的文化认知,由此使之提升跨文化适应的能力。为了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进行平等、适度的文化移情至关重要。因此,充分认识文化移情的作用,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第二语言交际能力以及文化敏感度,不断地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文化移情能力,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师生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对外汉语跨文化交际文化移情

引言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活动日益频繁,地域的界限己经大大弱化,特别是随着汉语走出国门,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也获得了蓬勃的发展,由此产生的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社会交往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了解世界的机会。

但是科技的发展只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无法拉近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社会习俗、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规范,而这些因素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重重的障碍、低效的沟通、相互间的误解、甚至可能导致的文化冲突[1]。作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师生,则需要去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intercultural awareness),这样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成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综合性的能力,而文化移情能力则是其中之一。

一、文化移情概说

所谓文化移情(cultural empathy),简而言之,就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框架模式,摆脱自身原有文化的传统积淀和约束,将自己置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在主动的对话和平等的欣赏中达到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的目的[2]。其实“移情”(empathy)是西方美学中的概念,最早由德国人罗伯特·费肖尔(Robert Visher)在《视觉形成感》(1873年)一书中提出,后来经德国心理学家利普斯(Theodore Lipps)进一步研究与扩展引起了不同领域学者们极大的关注,现在这个概念已经从美学领域扩大到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语言学、语用学等多种领域。跨文化交际学其本身就是一门年轻的交叉学科,很自然也非常贴切地吸收了“移情”这个概念,因为交际主体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心理上的体验,认知上的转换。近年来,在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中,“文化移情”观点得到更多学者的重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质量、效果和进程的关键因素[3]。不过我们在文化移情时,有两条必须注意的原则:

1.平等移情,不区别对待。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采用不同的具体方法,但是,在尊重交际对象这一点上,我们应该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对待,如果你能设身处地地为A朋友考虑,也必须在与B朋友交往时能换位思考,不能因为交往对象彼此之间存在年龄、性别、种族、宗教、文化、职业、身份、地位、财富等方面而有所不同。

2.适度移情,不“缺位”“越位”。跨文化交际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个双向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守适度原则,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既要避免对异文化过于冷漠,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去察觉和捕捉交际客体的情感并予以呼应的移情“缺位”现象。当然我们更要谨防在跨文化交际中妄自菲薄、卑躬屈膝、对对方要求无条件地有求必应这样的移情“越位”现象。由此看来文化移情中的“不及”,即移情“缺位”现象以及文化移情中的“过度”,即移情“越位”现象,都会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4]。

二、文化移情的作用

1.文化移情是交际双方建立平等交际的前提

这个世界上尽管有文化的差异,但是没有文化的优劣,没有一种文化优越于其他文化,所有的文化都应该得到尊重。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有着深深的认同感,这使得他很难客观地看待交际对象的文化,长此以往容易导致以自我文化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如民族中心主义、文化偏见的形成,这种文化负迁移现象还会使得双方无法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际,以至于造成跨文化交际的最终失败。这时,面对差异极大的异国语言与文化,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需要像是一道调节剂的文化移情能力,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途径,在做出情感反应时,移情的人会在保留自己看法的同时,暂时转换自己的认知与情感,放下自己的民族中心主义、除掉对对方文化的思维定势或偏见、把自己感受到的困惑与不适当成文化差异,站在他人角度试着去感知、去包容、去理解、去体验,从而深入到交际客体的心扉,最终缩小与对方文化的心理距离,并通过尊重对方的价值观来实现有效的交际。只有这样,交际主体才能最大限度地使自己置身于不同的语言文化氛围中。通过对异文化与语言的移情,学习者不必强行脱离本国文化和母语,而是把自己投射到异文化和语言中,缩小对目的文化与语言的心理距离,增加对异文化与语言的理解,促进对他国语言文化的适应[5]。

2.文化移情可以帮助交际主体进行正确的文化认知

人类的认知(perception),乃是经由五官与外界事物的接触而产生的一种反应。眼睛所见,耳朵所听,肌肤所触、舌头所觉,鼻子所闻,瞬间即形成变化无穷的感知型态[6]。但是由于认知对象不同、所受文化影响不同、价值观不同,移情能力不同,认知系统所产生的差异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一位耶鲁大学学生Matt Huttner本科毕业论文的开场白是这样的“我到现在为止,只是从一个美国人的角度看中国,我是有点太骄傲了,我把所有耶鲁教的东西都看成是真理,实际上我只是在一个美国的镜子里看对中国的反应,用这个方法看不出很重要的部分。”[7]所以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交际双方一定要克服从自身文化的角度去解读他人言语与行为的倾向。为了能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最好能对他国文化进行较为正确的认知,获取足够多的信息,其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文化移情,努力地将自己融入异文化中,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主动去观察捕获文化差异,设身处地从对方视角看世界、想问题,从而比较准确地把握对方的意图,尽可能地“缩小误解”,促成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当然,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认知与交际,交际主体还可以去匡正对异文化不实的传言与偏见,拓宽关于该文化的正确信息渠道。

3.文化移情可以使交际主体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

在大自然中,连植物都容易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更何况人,由于新环境的差异性、模糊性、不确定性、以及自身为了适应新环境而承受的重大压力,极容易产生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随着汉语逐步走向世界,更多的对外汉语专业的师生走出国门进行汉语教学,在他们的身上也或多或少发生过文化休克,比如对新环境不适造成的挫折感、与新同事相处不顺造成的困惑感、学生们的不配合带来的失落感以及思乡而带来的心理上的凄凉感。这时,移情能力低的人无法跳出母语文化的束缚,天天纠结于文化差异,很难转变自己的文化身份;而移情能力高的人能迅速转换角色,在感情上能与地主国人产生共鸣,拉近与他们的心理距离,主动把自己投射到他人所处的境遇与文化当中,感受他们的生活,由此促进跨文化适应。所谓跨文化适应能力(intercultural adaptation),泛指跨文化交际双方相互之间交际适应能力和对异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具体地说,指的是善于克服文化休克的障碍,正确了解和认识新文化或来自不同文化的交际对象,对自己固有的行为举止、交际规则、思维方式、思想感情等做出必要的调整,必要时,还要对自己的文化身份做出必要的改变,以便适应新的生活,并为新的文化的人所接受[8]。

三、培养文化移情能力的方法

一个人的文化移情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通过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训练培养出来的。培养文化移情能力一定要有娴熟的语言交际能力、较为敏感而丰富的感情、能够包容差异的心态、以及丰富而有意义的实践。

1.要提升第二语言交际的能力

语言交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和基础,不懂得外语,不注意语言基本功,或语言交际能力很差,就失去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和核心。2007年10月,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颁布了对外汉语教学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针对国际汉语教学界对教师的要求,《标准》提出了五大模块,在“语言知识与技能”这一模块中特别强调了外语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标准》指出教师应至少掌握一门外语,熟练掌握外语的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能够运用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进行交流[9]。

再者,掌握一门外语对于人们了解该语言所处的文化非常重要,因为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它还是信息的主要传播手段。一个外语能力强的人获取文化信息的渠道会很宽,这既可以加深对所处国文化的了解,又能将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拉近,还能更好地体谅对方,从而能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隔阂,顺利进行文化移情。比如,在汉语里用“辛苦了”肯定别人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所做出的成绩,表示慰问,但是在英语里就没有完全对应的说法,因为别人会认为你既然知道做这件事很辛苦,为什么还要让他做呢?

2.加强跨文化敏感度

跨文化敏感度是个人的一种能力,美国跨文化交际著名学者Chen和Starosta(2000)把“跨文化敏感度”定义为:人激发自己理解、欣赏并且接受文化差异的主观意愿[10]。它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去理解欣赏文化差异,使人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的得体有效。如果一个人缺乏跨文化敏感度或者敏感度不高,那么他也许将他在异文化中遇到的矛盾与冲突都归结于对方的问题而加以指责或者反过来归于自身交际能力低下而盲目自卑。反之,如果一个人具有跨文化的高敏感度,就能主动发现异文化与自身文化的不同之处,并且相信这些现象是合理的,且有文化渊源的,因为社会不同,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也有差别,他们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和世界的多元化,懂得世界上所有文化都是合理和合乎人性的,这样,他就能进行文化移情,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并主动适应新的交际环境或文化环境,以促成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我国文化环境中,登门拜访宜早不宜迟,但是在西方,如果一个客人提前到达主人的家里也会引起主人的不悦,因此,当融入不同文化情景时,最好能对异文化的文化习俗进行必要的了解,并且可以将母语文化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进行对比和分析,感受二者之间语言结构和文化的异同,这样才能加强跨文化敏感度,顺利实现文化移情。

3.进行必要的跨文化实践

移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入乡随俗”的原则,如当自己身为东道主时,通常讲究“主随客便”;而当自己充当客人时,则又必须讲究“客随主便”[11]。在跨文化交际中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就必须尊重对方所特有的文化风俗,而尊重的前提就是要认真地了解,即所谓的“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比如,我们即将前往英国参观访问,要同英国人直接打交道,就必须事先对英国人的衣食住行以及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有个全面的了解,特别是文化禁忌一定要了解。如此这样,当与英国人接触时,才能落落大方、表现自如,特别是面对文化差异,也能及时移情,避免了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误解与冲突。那么针对对外汉语专业的师生们,一些丰富的实践活动足可以让他们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风俗,以做到知己知彼。首先,可以欣赏目的语国家的影视片或文学作品,通过观看这些影视作品或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目的语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并体会出他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这未尝不是一种学习外国文化知识的重要方法。其次,积极参与一些涉外活动,任何能力都是慢慢培养起来的,它需要时间、机遇与耐心,跨文化移情能力也不例外,我们可以从最初的一些小实践活动开始,以增强自身跨文化的自信心,如参加外语角、与外籍教师或同事交流、在国际大型赛事上争当志愿者、参加国家汉办志愿者选拔、在对外汉语专业的网络论坛上交外国笔友、外出旅游结交游伴等等,这些实践活动都可以让对外汉语专业的师生们获得操练的机会,既可以提高语言能力,又可以增强对异文化的认知能力,最重要的是文化移情能力也在不断地得以提高,能够克服从自身文化的角度去解读他人言语与行为的倾向,慢慢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主动去体验他人的情感和情绪,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内外有别、中外有别、外外有别、而且人人有别、时时有别、处处有别、事事有别,而文化移情能力就是让你在这个差别性如此之大的世界中与外交流时得以顺利沟通而进行的一种心理体验、感情移位与认知转换,它是我们人类社会得以和谐共处的重要因素。作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师生,不免经常会有一些涉外任务,移情能力强的人往往能善于发现与正视文化差异,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以尊重为本,既尊重自身,又尊重他人,这样才能在交际中为自己打造一种良好和谐的人际环境。

[1]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M].商务印书馆,2010.27.

[2][4]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8.

[3][5]原伟亮.跨文化交际中的适度文化移情[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2.

[6]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6.

[7]潘一禾.超越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的案例与讨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13.

[8]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22.

[9]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56.

[10]Chen,G.M.&Starosta,W.J.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ensitivity Scale[J].Human Communication,2000(3).1-15.

[11]金正昆.涉外礼仪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1.

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对外汉语师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增强”(项目批准号20BSJ D740043)的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移情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