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适性自优雅

2015-03-23 06:07尹军
天工 2015年1期
关键词:孙过庭适性二王

文 尹军

随心适性自优雅

文 尹军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这是我经常苦思的一个问题,但却很少能够找到答案。刘冠锋先生的书法给了我一个启示,即戴着镣铐(传统书法)跳舞留下的轨迹,那是轻松中的沉滞,是形似拘泥中的随意和奔放,无意之间的严谨与拙朴之中的机巧均被风骨可见的气韵所笼罩,这几种因素的浑然一体,便构成了冠锋书法的精神气质。

——忽培元 (著名文学家、书画评论家、国务院研究室信息研究司司长)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冠锋先生可谓兼之者。

出生于诗礼之家、天资聪慧的冠锋先生,自幼就秉承家学,习书临池不辍。从柳公权、颜真卿到欧阳询、赵孟頫,从唐人小楷到行、草、隶、魏,采拾历史撒落的遗珠,寻求书法家的个性、风格以及与历史的衔接点。

《沁园春·雪》 刘冠锋/作

冠锋先生书法诸体兼擅,尤以晋唐为主线的行草书为最。他的书法作品从“二王”法帖得益颇多,对“二王”的研究和认识已经走在前列。作品取法高古,敦厚俊朗,大气率真;结体生动活泼、奇趣多姿;用笔灵动率意,古拙浑厚;笔饱墨沉,墨色多变,作品流露出其对传统经典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既有对传统的坚守,又有时代的创新。

近年来,他对“二王”及孙过庭心摹手追,逐渐体察到“二王”与孙过庭的节奏,有洞开心扉的快感。当然这也得益于他多年来笔下米南宫和王铎的根基。其结字以羲献、《书谱》为根本,融古借今。行笔间每以轻灵笔触空中摇曳,力求会恰魏晋之法。节奏掌控力求自若,努力营造大小、长短、轻重、疾涩、浓淡、枯润、虚实关系,使作品产生映带相生,变化叠次的效果。在他的行笔中,节奏慢多于快。力求慢中求稳,求厚,求精,慢而不滞,慢而不颤。在行草的整体审美追求上,努力求其清逸萧散、奇趣俊朗。

《泰山颂》 刘冠锋/作

美是一种目标,它要表达的是作者内心灼热高远的追求。不过对于刘冠锋而言,他所追寻的美不仅是生动自由的,也是典雅蕴藉的,是对魏晋风度的心向神往。《世说新语》为我们展示着风度的经典,就右军一门来说,袒腹东床、访戴空回这样的佳话总叫人心向神往。只有那样的心性,才能拥有那样内心的优游,才能拥有那样的逸笔草草。一封信札,一篇短文的信手挥洒都足以成就千秋经典。冠锋先生内敛的心性、驰骋的情怀造就他那熔铸二王、孙过庭、苏米、王铎的书风,厚重敦实中的萧散成就着自己的风格。也是基于同样的缘由,他的行草书走向魏晋风气。我很看重刘冠锋书风中这种内在的统一。这种统一意味着在千百年的经典重负下,内在的自我像罅隙中的溪流不断地汇集,茁壮,最终形成完整的自我的河流。陈丹青先生曾经说到久已磨灭的那种发自内心的优雅,欣羡于那样“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在这样的太平盛世,优雅其实也刚刚成为一种可能,冠锋先生带着鲜活的心灵切入心仪的经典,他的笔墨没有故作苍茫的老辣,却葆有充盈的随心适性的自由和典雅。在这样的创作中,一位书家穿越了千百年的时光,书法被还原成了无羁绊的情怀抒发。

刘冠锋(峰)

毕业于中国书法培训中心研修班和天津工会干部管理学院“书法篆刻”专业,现为中国民革中央画院专业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书法)考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高级教师,静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十佳青年书法家。

《墨池》 刘冠锋/作

猜你喜欢
孙过庭适性二王
孙过庭《书谱》书学理论与写法分析(二十七)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摘《书谱》孙过庭句
临帖孙过庭《书谱》
学校教育空间设计的三个关注维度——以翔安区第一实验小学“适性教育”为例
王献之完善了“二王”书法体系
适性教育 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适性教育 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孙过庭今译三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