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新城作家群生平及著述考略

2015-03-24 17:09李阳阳徐国华
关键词:桐城派

李阳阳, 徐国华

(东华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桐城派新城作家群生平及著述考略

李阳阳,徐国华

(东华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摘要:新城作家群是赣籍桐城派的主力军,然尚无相关研究。以师承、私淑关系为纽带,以是否宗桐城义法为准则,查检方志、史书、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赣籍桐城派作家的诗文集等相关文献,确定桐城派新城作家群共有35位成员,并试对他们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文集做较为详细的考述,以期推动桐城派研究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新城作家;桐城派;诗文集

李阳阳,徐国华.桐城派新城作家群生平及著述考略[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1):6-10.

Li Yang-yang, Xu Guo-hua.Studies on Xincheng authors of Tongcheng School[J].Journal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5,34(1):6-10.

桐城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称“桐城派”,称雄文坛二百余年。赣籍桐城派作家是其重要一支,有证可考的就有53名,新城作家群则是其中的主力军,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二,正如吴德旋所说:“乾隆嘉庆之际,天下言文章者推桐城;而江西新城亦最盛。”[1]

以桐城派开创人方苞为起点,依据师承、私淑两大传承关系,以是否宗桐城“义法”为准则,查检史书、方志以及江西桐城派作家的诗文集等相关文献,可确定桐城派新城作家群有35人,其中吴煊、吴照、李孔地、谢学宗、蔡世钹、李觉等6人是赣籍不是新城籍,但他们师事新城籍作家,也归为此列。笔者不揣浅陋,依据刘声木撰、徐天祥校点的《桐城文学渊源考·撰述考》第二卷至第十三卷、地方县志、新城作家诗文集等,试对他们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文集略作考述,来进一步推进江西桐城派及地方作家群研究的深入开展。

1姚鼐传人

陈用光、陈兰瑞、陈大庆皆姚鼐传人。陈用光师事舅父鲁九皋、姚鼐;陈兰瑞,用光子,家学传授;陈大庆,用光孙,师事蔡世钹,又日侍用光左右。

陈用光(1768—1835),字硕士、石士、实思,新城(此文“新城”均指今江西省黎川县)人。嘉庆庚申年(1800)中顺天乡试,嘉庆辛酉(1801)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道光壬午年(1822)提升司业,历任中允侍讲庶子、翰林院侍讲学士、参事府参事、内阁学士兼礼部右侍郎,最后官至礼部左侍郎。还曾担任文渊阁直阁事,国史馆总纂,文颖馆明鉴总纂,乡、会试同考官,河南乡试正考官,提督福建、浙江学政等。对于陈用光是否是姚鼐的嫡传弟子,尚有争议,他先师事舅父鲁九皋,后又师事姚鼐学古文法,但陈用光从鼐最久,时人认为其师说尤其笃信,所以认为他是嫡传弟子也不为过。陈用光在姚氏弟子中是官运最为亨通的一位,其为人宽厚谦和,尊师重教,为其师鲁九皋和姚鼐置祭田,姚鼐称之“才俊而志远,固世之异士也”[2]。他于道光十五年(1835)病卒,享年68岁。其文“义法谨严,言有体要,淡而弥旨,气韵胚胎欧、曾”[3]。著述甚丰,传世的有《太乙舟文集》8卷,影响较大,为梅曾亮编次,多次刊刻。还有《诗集》12卷。另有《春秋属辞会议》,惜未完而卒[4]。《太乙舟文集八卷》,有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刊本,现藏于江西省图书馆;《太乙舟文集八卷》,另有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武昌孝友堂重刻本7册,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太乙舟诗集十二卷外集一卷》,有清咸丰四年(1854)武昌孝友堂刻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太乙舟待删草二卷使浙草一卷己未诗钞一卷》,有清稿本1册,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太乙舟诗文集二十一卷》,有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武昌孝友堂刻本;《太乙舟古今体诗钞十三卷》,有咸丰间刻本;《春秋属辞会议》,有清钞本;《惜抱先生尺牍八卷》(编),有清咸丰五年(1855)刻本2册,现藏于复旦大学图书馆。

陈兰瑞(1788—1823),字易庭,号小石,新城人,用光子。他夙承家学,经、史、诗、古文词等皆精,但20岁赴京应试落第,常觉怀才不遇而心情忧郁,35岁时因病去世,著有《观象居诗钞》两卷,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

陈大庆(生卒年不详),字子敦,新城人,监生,用光孙。师事蔡世钹,又经常侍奉在陈用光左右,与陈用光“诹经史,谈文事”,“用光谓学有传人”[3]。

2梅曾亮传人

陈溥、陈学受皆师从梅曾亮。陈溥(1805—1858),字稻孙,号广敷,一号悛侯,新城人。陈兰祥子,用光从孙。陈溥学古文于梅曾亮,尽得桐城义法,他“泛览百家,诗文亦有卓荦之概”[5],且著述颇丰,有《陈广敷遗书》39种48卷,其中较重要的有:《陈广敷先生诗文钞》《霞绮集》《诗说》《旴江丛稿》等,主讲九峰书院。新城学者杨希闵在《诗榷》《客中随记》《乡诗摭谭》等著作中对其评价较高。《霞绮集》有清光绪九年成都伍肇龄刻本;《陈广敷遗书三十九种四十八卷》,有清光绪九年(1883)成都刊本20册;《陈广敷先生遗书二十八种》,有清光绪间成都刊本20册;《陈氏丛书三十七种四十一卷》,有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22册,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陈学受(生卒年不详),字永之,号懿叔,新城人,溥从兄,道光时监生。他学古文于梅曾亮、朱琦,尽得桐城义法,主讲弋阳书院。撰《春秋十种》等,写稿初定,未能付刊,同治《新城县志》可查[6]。

3朱仕琇传人

鲁鸿、吴煊、吴照、李孔地皆属朱仕琇传人。鲁鸿师事朱仕琇;吴照、吴煊、李孔地,师事鲁鸿。

鲁鸿(1722—1789), 字怀远,号厚畲,新城人。师事朱仕琇,为文研求数十年。乾隆癸未(1763)进士,任河南孟县、沈邱、荥泽等知县,升至州府同知。在万载期间,常亲自督学,教授学生,使当地文风大振,人才辈出。著有《周官塾训》《四礼通俗》《厚畲初稿》《厚畲诗稿》《春秋意测》等。今存《厚畲初稿》4卷。《晚晴簃诗汇》存其诗多首,同治《南城县志》收有其碑记、墓表各1篇[7]。

吴煊(1748-?),号退庵,南城人。乾隆己酉(1789)恩科举人,授国子监典薄。师事鲁鸿,受古文法。仕途失意后,寄人篱下,诗多愤世悲凉之音,充满感伤情调。追慕高风亮节,又摆脱不了世俗之念,与达官显贵酬唱之作甚多,能以指头画山水,名扬江淮。著有《菜香书屋诗草》《唐贤三昧集笺注》,主讲石渚书院。《菜香书屋诗集六卷》,有清嘉庆七年(1802)刊本1册,现藏于南开大学图书馆;《唐贤三昧集笺注》,有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听雨斋刻本3册,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

吴照(1754—?),字照南,号白庵,晚自称白翁,南城人,煊弟。为鲁鸿高第弟子,主讲紫阳书院。乾隆乙酉(1789)拔贡,只当过永新、宁都、大余教谕,后弃官归。诗、书、画时号“三绝”[8]。著有《听雨斋诗集》《说文字源考略》《说文偏旁考》《老子略说》等。吴照著述《听雨斋诗集十二卷》,有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南昌刻本4册,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听雨斋诗集二十二卷别集一卷补编一卷》,有清嘉庆九年(1804)刊本4册,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说文字源考略六卷》,有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南城吴氏南昌刻本4册,现藏于江西省图书馆;《说文偏旁考二卷》,有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听雨楼刻本2册,现藏于人民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说文偏旁考二卷》,有民国八年(1919)苏州振新书社石印本2册,现藏于江西省图书馆。

李孔地(生卒年不详),字匀持,广丰人,诸生。师事鲁鸿,受古文法。其为文“深得古人义法,研求数十年,陈义甚高,古意盎然”[9]。撰《霞亭文集》十五卷、《外集》五卷、《附录》一卷。

4鲁九皋传人

鲁九皋(1732—1794),原名仕骥,字絜非,号乐庐,新城人。又因书室额文“山木居士”,故人称“山木先生”。乾隆辛卯 (1771) 进士,官夏县知县。鲁九皋从师较复杂,少年时师从从父鲁鸿,青年时代师从朱仕琇,朱仕琇卒后“复谒姚鼐,反复议论”[10]。 鲁九皋之文以和平温厚为主,持论中正。姚鼐称其“为人敦行谊,谨于规矩,而工为文。人观其言动恭伤有礼,而知其学之邃;读其文冲夷和易而有礼,亦知其必为君子也”[2]。他在桐城派倡导的古文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其居乡期间致力研习学问和向邑人讲授古文之法,“识者谓新城古文之学日盛,其源盖自(鲁)九皋也”[11]。著《山木先生文集》《翠岩杂稿》等。其中,《鲁山木先生文集十二卷外集二卷》,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陈用光刻本7册,现藏于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鲁山木先生外集四卷》,有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刊本2册,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山木居士外集四卷附志铭行状一卷》,有清嘉庆二年(1797)刊本4册,现藏于江西省图书馆。

吴际蟠、陈希曾、陈希祖、鲁缤、鲁肇光、鲁嗣光、陈兰祥、潘兰生、杨希闵、鲁兰枝、鲁云、鲁元复、黄长森、鲁希晋、鲁应祥、杨声昭、陈希孟、陈煦、鲁迪光等,皆属师事鲁九皋传人。他如谢学宗师事吴际蟠;陈鹏师事杨希闵;黄兆藻私淑鲁九皋;蔡世钹私淑鲁九皋,复从陈用光受古文法;陈学洪师事世父陈兰祥;李觉师事鲁缤等,则亦皆属鲁九皋传人。

吴际蟠(生卒年不详),初名喜,字达甫,号亚壶舟,新城人。师事鲁九皋,受古文法。其为文清明和正,颇得师传。九皋重其文行,延课其子与甥,鲁嗣光、陈用光、谢学崇皆其弟子。撰《壶舟初稿》《续稿》《木屑竹头集》《黎川杂述》《闾里富教》等。同治《新城县志》卷十一收有其《闾里富教约》《壶舟初稿》,现藏于江西省图书馆[12]。

陈希曾(1770—1820),字集正,号雪香,新城人。用光从子。乾隆己酉(1789)中解元,乾隆癸丑(1793)中探花,官工部右侍郎。师事鲁九皋,受古文法。“工诗、古文词,得山水清刚之气,而傅以博采”[10]。督理学政,任过云南、贵州、江南、顺天等地乡试正、副考官,充殿读卷官等,任国史馆副总裁期间,他将编入《四库全书》中的江西籍人士的著作编集成册,予以珍藏。撰《奉使集》一卷。另有《戊辰奏牍存钞》,编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中。

陈希祖(1767—1820),字敦一,一字樨孙,号玉香,一号玉方,新城人,用光从子,希曾兄。乾隆丙午(1786)中举人,庚戌(1790)中进士,被任为刑部主事,升刑部郎中,后改调吏部,补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师事鲁九皋,受古文法。工书,兼古今名家法帖。其诗、古文词皆出以精意,惜遗稿散佚。著有《云在轩稿》,今未见。得著名书法家董文敏晚年神髓,与当时著名书法家张得天、刘文清鼎足,有墨宝传世。《陈玉方小楷墨迹》,有民国十二年(1923)上海有正书局石印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鲁缤(生卒年不详),字宾之,号静生,新城人,鸿子,九皋族弟。乾隆壬子(1792)举人。师事从兄鲁九皋,受古文法。姚鼐称其“气凌万无前,虽甚能文之士,当避其锋也”[11]。撰《鲁宾之文钞》一卷。有清道光间陈用光刻本1册,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另有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鲁肇光,即鲁肇熊(生卒年不详),字葆之,一字纯之,新城人,九皋子。师事其父鲁九皋,能嗣其父为古文学。

鲁嗣光(生卒年不详),字习之,一字韩门,新城人,九皋子。乾隆壬子(1792)举人。师事其父鲁九皋。著有《鲁习之文钞》一卷、《尚书说》等。《鲁习之文钞一卷》,有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1册,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陈兰祥(1775—1831),字伯芝,新城人,用光从子,陈煦长子。嘉庆己卯(1819)乡试,道光己丑(1829)进士,改庶吉士,未及散馆卒。师事舅祖鲁九皋,受古文法。著有《晚翠斋文集》。存《晚翠斋遗稿一卷》,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1册,现藏于江西省图书馆。《江西新城县保甲全图一卷》,有清道光十七年(1837)刻本1册,现藏于上海社会科学院。

潘兰生(生卒年不详),字磷石,亦字遴士,号白芗,新城人。乾隆壬子(1792)举人,官内阁中书,授文林郎[13]。师事鲁九皋,受古文法。

杨希闵(1808—1885),字铁佣,号卧云,新城人。道光丁酉(1837)拔贡,候选内阁中书。师事鲁九皋,受古文法。同治庚午年(1870)东渡台湾主讲东海书院,达十余年之久。所编《乡诗摭谭》,评述了自陶渊明以来赣籍340多位诗人的作品,为研究江西诗歌发展史提供了重要依据。其他编著有《乡诗摭谭》正集10卷、《续集》10卷、《豫章先贤九家年谱》15卷、《四朝先贤六家年谱》《四书改错评》14卷、《水经注汇校》40卷、《诗榷》12卷、《江西诗轨》《江西诗话》《榕阴日课》10卷、《绝句诗选》3卷、《覆瓿草》10卷、《遐憩山房诗》4卷、《客中随记》8卷等。杨希闵亦通医学,还著有《伤寒论百十三方解略》《金匮百七十五方解略》《旴客医谈》等。其中,《遐憩山房丛拾稿三卷覆瓿草一卷过存草二卷》,有清光绪四年(1878)刻本3册,现藏于上海社会科学院;《乡诗摭谭正集十卷续集十卷》,有清宣统二年(1910)刻本6册,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读书举要二卷》,有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1册,《津河广仁堂所刻书》,有清光绪中津河广仁堂刊本,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图书馆;另有多部医学著作存世。

鲁兰枝(生卒年不详),字德馨,号南畹,新城人。乾隆己丑(1769)进士,官兵科掌印给事中。师事族父鲁九皋,受古文法。主讲乐源、皖江、豫章等书院。天性好学,笃老不倦,著有《敦复堂诗集》。

鲁云(生卒年不详),字仲馨,新城人。师事鲁九皋,受古文法。

谢学崇(生卒年不详),字仲兰,亦字茮石,南康人(今赣州市南康区)。嘉庆壬戊(1802)进士,官归德府知府。师事吴际蟠,受古文法。

陈鹏(生卒年不详),新城人,陈溥从孙。师事杨希闵,受古文法,亦工古文。

鲁元复(生卒年不详),新城人。师事鲁九皋,受古文法,能传其所学。名业虽不著,所诣甚精。

黄长森(1818—约1873),字襄南,又字曼亭,新城人。同治戊辰(1868)进士,任安徽桐城、青阳、黟县等知县。师事鲁九皋,受古文法。主讲崇正书院,与梅曾亮、吴嘉宾、陈溥、陈学受等以诗相切磋。撰《自知斋文集》十卷、《诗集》九卷、《词》一卷,诗文遭匪乱焚毁。现存《自知斋诗集》10卷,卷十收词40首。《自知斋诗集十卷》,有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2册,现藏于复旦大学图书馆;《自知斋诗集十卷》,有清同治十三年(1874)刊本2册,现藏于江西省图书馆。

鲁希晋(生卒年不详),字平可,号補庐,新城人。光绪壬寅(1902)举人。师事鲁九皋,受古文法。其文雅洁有法度,其诗韵味深隐。

鲁应祥(生卒年不详),字伯元,新城人,鲁九皋孙。师事其祖父鲁九皋。

杨声昭(生卒年不详),新城人,师事鲁希晋,受古文法。

陈希孟(生卒年不详),新城人,陈希祖弟。嘉庆辛酉(1801)拔贡[12],官候选同知。师事鲁九皋,受古文法。

陈煦(生卒年不详),初名有光,字晖吉,后字青梧,新城人,陈用光兄。钦赐举人,以弟用光官加级,赠奉政大夫[13]。《四库全书》官总校,官光禄寺署正衔。师事舅父鲁九皋,受古文法,工诗。

鲁迪光(生卒年不详),新城人,鲁九皋子。师事其父鲁九皋。

蔡世钹(生卒年不详),字邵源,号石坪,玉山人。官和平县知县,道光己丑年(1829)调任漳平知县。私淑鲁九皋,复从陈用光受古文法。其文说经考证精通,杂文气息醇厚,体正义密。撰《都门文钞》一卷、《闽南文钞》一卷。另,在任漳平知县期间,命县学教谕林得震为总纂,主修《漳平县志》一部10卷,次年六月告成。

陈学洪(生卒年不详),字允之,新城人。监生,官新兴厂盐大使,陈用光从孙。师事世父兰祥,受古文法。能文章,工书法。

李觉(生卒年不详),字牧臣,南丰人。师事鲁缤,为鲁缤高第弟子。

黄兆藻(生卒年不详),字慨予,新城人。光绪壬寅(1902)举人,官拣选知县。其文私淑桐城,因为是新城人,加上活动于光绪年间,归为私淑鲁九皋。撰《适其适斋集》五卷。

5结语

总之,在赣籍桐城派成员中,新城作家群体所占比例很大,促使桐城派在江西形成了一个牢固的作家群体,并颇具盛名。即便最后桐城派被时代的洪流淹没,但毋庸置疑的是,新城作家群对桐城派在江西的传衍、江西地方文化的发展、赣籍文人在清文坛影响力的扩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德旋.太乙舟文集·皇清浩授资政大夫礼部左侍郎陈公神道碑铭(卷首)[M].咸丰四年孝友堂刻本.

[2] 姚鼐.惜抱轩诗文集·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17,193.

[3] 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撰述考·卷四[M].徐天祥,校点.合肥:黄山书社,2011:153,191.

[4] 刘昌嶽,邓家琪.新城县志·卷十·人物志[M].同治九年刊.

[5] 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卷七[M].合肥:黄山书社,2011: 262.

[6] 刘昌嶽,邓家琪.新城县志·卷十一·艺文志[M].同治九年刊.

[7] 李人镜,梅体萱.南城县志·卷九·文艺志[M].同治十二年刊.

[8] 李人镜,梅体萱.南城县志·卷八·人物志[M].同治十二年刊.

[9] 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撰述考·卷十二[M].徐天祥校点.合肥:黄山书社,2011:405.

[10] 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卷十三[M].徐天祥,校点.合肥:黄山书社,2011:415,416.

[11] 柏春,鲁琪光.南丰县志·卷三十一·流寓[M].同治十年刊.

[12] 刘昌嶽,邓家琪.新城县志·卷十之五·文苑[M].同治九年刊.

[13] 刘昌嶽,邓家琪.新城县志·卷九·恩荣志[M].同治九年刊.

Studies on Xincheng Authors of Tongcheng School

LI Yang-yang, XU Guo-hua

(CollegeofChineseandLaw,EastChinaInstituteofTechnology,Nanchang330013,China)

Abstract:As the largest prose school in Qing Dynasty, Tongcheng School had authors all over China. Tongcheng School of Jiangxi Province was still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chools. Xincheng authors were a major part of it, but few scholars have studied it. On the basis of the forms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 namely apprenticeship and Sishu(learning from someone without apprenticing to him in person), and judging by whether the Yifa Theory of Xincheng School was followed, this dissertation confirms that there were 35 Tongcheng authors in Xincheng. This dissertation undertakes detailed studies on Xincheng authors’ life as well as their poetry and prose anthology with an aim to facilitate in-depth research into Tongcheng School.

Key Words:Xincheng authors; Tongcheng School; poetry and prose anthology

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12(2015)01-0006-05

作者简介:李阳阳(1989—),女,吉林敦化人,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明清江右并称文人群体研究”(13WX07)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4-11-30

猜你喜欢
桐城派
桐城派的山水书写与文脉传衍
周作人“桐城派”批评之梳理与反思
融通诸体的桐城派文学理论
桐城派文化的创新与现代传承研究
浅论曾国藩对桐城文论的继承与发展
桐城派文统与道统关系研究
论《西洋杂志》的延与革
姚莹的书院教育实践及其影响
姚莹的书院教育实践及其影响
桐城经济的文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