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貌换新颜:麻城东路花鼓戏前途展望

2015-03-28 04:30徐文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麻城东路花鼓戏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8078(2015)04-0049-03

收稿日期:2015-05-16

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5.04.12

作者简介:徐文(1971-),男,湖北麻城人,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Y063。

起源于鄂东北麻城一带的东路花鼓戏与汉调、黄梅戏、楚剧乃至国粹京剧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作为一种地方戏曲,也曾经风靡一时,流传甚广,影响了周边地区的地方戏曲的兴起与发展,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面临着如何保护、继承与发展的严峻现实问题。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动听又好唱的黄梅戏曲调流传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苏三离了洪洞县……”使人们对京剧如痴如醉;“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让人对越剧百听不厌;就连“我这里将海哥好有一比啊……”也作为湖南花鼓戏的代表深入人心。观众和听众越多,戏曲就流传得越广,而戏曲的灵魂在曲调上,也就是在戏曲音乐里。为什么会有众多的戏迷跟着剧团从这个村到那个村一场又一场地重复看着相同的戏?剧院里,那些能把剧情和唱腔背得滚瓜烂熟的观众也不在少数,如果一部戏从头到尾让观众听不到熟悉的腔调,找不到似曾相识的感觉,这部戏是不会流传下去的。如果一种地方戏曲逐渐变得陌生,迟早会失去观众和舞台,永远停留在历史里。

一、东路花鼓戏的历史变迁及现状

据有关资料记载,东路花鼓戏形成于嘉庆末年,距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从麻城、红安、罗田等县志记载及艺人分布情况来看,该剧种是起源于鄂东,形成于鄂东麻城、罗田、红安、浠水、黄冈一带,流行于鄂豫皖三省十余县市的一个较有影响的地方戏曲剧种。早期名曰“迓戏”,俗称“哦呵腔”,后称“东腔”,也称“东路子花鼓戏”(称今湖北楚剧为“西路子花鼓戏”)。1956年定名为“东路子花鼓戏”,1974年更名为“东路花鼓戏”。该剧种能长盛不衰、流传甚广,主要是它源于民间,为群众喜闻乐见且雅俗共赏。早在公元1822年(道光二年),迓戏的传唱已极为普遍,史料描述曰:“迓戏演于昼,观之易迷,听之易晓,价廉费省,便于集事,故一村乍停,一村复起,男女辐辏,乐此不疲……”。

源于民间的东路花鼓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劳动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有较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较强的包容性和生命力。在半个世纪之前就红遍大江南北而今更是唱响海内外的黄梅戏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也深受东路花鼓戏的影响,著名的京剧大师余三胜早期也是唱东腔即东路花鼓戏的。东路花鼓戏作为许多后起之秀的“母戏”至今还保留着原始的演出状态。她的曲调声腔是区别与其他剧种的明显标志,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锤炼出的精华,也是其他剧种无法取代的。

然而在文化市场多元化和现代艺术形式及其现代媒体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地方传统文化的生存保护与发展问题日益凸显,同其他地方戏曲一样,东路花鼓戏的生存和发展陷入了十分窘迫的境地。专业剧团生存艰难,乡村业余剧团数量锐减,观众逐年减少,演出活动区域缩减。目前仅有麻城东路花鼓戏剧团一个正规剧团在排演东路花鼓戏,民间的演出也很难形成规模,新人新秀难培养,后继乏人,新剧目创作排演及组织日常演出活动困难较大。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东路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这种现状也准确和客观地反映了保护东路花鼓戏这一优秀的地方剧种的紧迫性。

二、唱腔、曲调的保护与传承是东路花鼓戏继承与发展的根本

鄂东北、鄂东南、和赣西北的剧种,几乎都有《董永卖身》、《于老四》、《张德和》、《蔡鸣凤辞店》、《告经承》、《站花墙》等经典剧目。这些戏讲的是这一带老百姓的故事,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所熟悉的生活,唱腔也起源于这一带广为流传的山歌小调,观众能从唱腔和曲调中听出熟悉的乡音,感到无比亲切,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有把它流传下去的意愿,这种熟悉感和亲切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需要环境的熏陶和时间的积淀,但是一旦它所赖以生存的土壤发生了改变,遭到破坏的速度也是令人吃惊的。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东路花鼓戏这一优秀的地方剧种,麻城市积极行动起来,申报“东路花鼓戏”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非遗”保护的核心是什么?我的理解:是要那些世世代代流传在民众生活中的具有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口传文学、传统音乐、戏曲、说唱、歌舞、民俗、手工技艺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继续保持其生命力和本真性,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依托。一句话,“非遗”要保护的,是它们的“真技”、“真性”、“真品”。 [1]

曲调和声腔是戏曲的灵魂,虽然各种地方戏曲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互相学习和借鉴,但是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声腔体系。俗话说: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每一种地方戏曲都有其鲜明的个性,都有无法取代的闪光点。东路花鼓戏的流传过程中曾经有这样的说法:“管他割谷不割谷,要听邹鑫哭。”割谷是劳动人民一年之中最重大的事情,可是人们却为了听邹鑫的“哭”而不顾“民以食为天”,这里的“哭”反应的就是东路花鼓戏的悲腔给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戏曲和电影电视等其他艺术形式的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一部戏的故事情节越是观众熟悉的越受到欢迎,唱腔和表演程式越是流传久远的越受到观众的热捧,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戏曲繁荣的年代里,一年到头也可能只唱一出戏,很多年只唱几本戏,演戏就像酿酒一样,时间越久越香醇。

我们以前往往将保护和发展对立起来,似乎二者是一种水火不相容的关系。保护、保守又有什么不好呢?不讲保护,不讲保守,不仅发展没有根基,而且我们的传统也会逐渐流失。 [2]

政府应制定民间文化生态保护的根本性措施,确立东路花鼓戏为湖北麻城文化品牌之一,作为当地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与保护;并将东路花鼓戏正式编入中小学课程规划,以教育的形式促进民间文化的保护;在中小学校开设东路花鼓戏第二课堂;因为戏曲、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附于人类行为的,所以对东路花鼓戏的保存与保护应该更多地考虑到人的因素。对东路花鼓戏传承者的演唱和表演进行录音和录像保存,尽可能地恢复唱腔的原貌,否则在流传和传承的过程中很容易走了样,那还谈什么保护和继承呢?

目前关于东路花鼓戏的理论研究,追根溯源的考察等工作都还没有进行,对东路花鼓戏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还处在抢救性的保护当中,除了搜集整理传统剧目、积极培养接班人之外,东路花鼓戏剧团还创作了新戏,大型东路花鼓戏《麻城凤儿》在湖北省“六艺节”上捧得综合表演金奖和9个单项奖。该剧唱腔优美动听,作曲者对花鼓戏本来很美的声腔音乐进行再次创新,吸收了不少鄂东地区的民间歌曲,使声腔在高低两个区域迂回推进,展现了时代的鲜明特征。但是一部好戏、唱腔能在民间流传才是地方性剧种生存的根本,东路花鼓戏在起源上本来是领先于楚剧、黄梅戏甚至京剧的,如今为何落后而濒临消亡?怎样挽救和继承并将其发展下去?

三、创新与发展使东路花鼓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东路花鼓戏是一种非物质文化,她不可能像出土文物或古建筑那样,凝固封存于某个既往的历史时空点,而是在变化着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变化和重构,与社会同步发展,因此在对她进行保护与传承的同时,必须有创新与发展。

进入21世纪,戏曲的各个方面发展的幅度与速度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比如编剧、导演、服装、道具、化妆、布景等都跟上了现代化的步伐,基本上不受戏曲艺术传统形式的约束,相比之下,戏曲的作曲却举步维艰,只能在传统风格的圈圈里起舞,不断地在传统风格与发展要求的两端来回折腾,左不是右不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这就是现代戏曲发展的实际情况。

东路花鼓戏同样如此,前不久,麻城市东路花鼓戏剧团来黄州汇报演出,演出的是传统剧目《梁祝》,在观众看来,《梁祝》是越剧的经典剧目,无论其他剧种怎么改编,怎么创作,都逃脱不了越剧的影子,尽管这次演出使许多慕名而来的观众了解了东路花鼓戏,增加了东路花鼓戏的知名度,但是并没有“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足够的关注。

任何艺术体裁或艺术形式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自身的局限,这些局限或者是自己在发展中自我完善,与时俱进。或者是安于现状,固步自封,而被新的艺术体裁或艺术形式取而代之。以至使自己吃力地拖在历史的后面,或者被融化、替代,或成为博物馆的藏品。 [3]

传统剧目大同小异,戏剧吸引人的不是剧情,一种戏曲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戏曲音乐的影响,地方性戏曲更是如此,唱的是耳熟能详熟悉的调,好听、好学、好唱,有韵味,有回味。全国各地剧种的新编剧目大量问世,新人大量涌现,新的导演手法与现代化的舞台美术装饰了整个戏曲舞台。各种层次和各种规格的汇演、评比与奖项,激励着编剧、导演、演员、音乐与舞美等方面的奋进。但是,二十多年中,不断听说某部戏曲在省里或全国得了一等奖、金奖、文华奖等,而较少甚至极少听说某某戏曲唱段被群众传唱,广为流行。这或多或少说明了一个问题:戏曲音乐的创作陷入了困境,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剧团的创作还是应该在发扬本剧种的个性特色上下工夫。

在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必须要解决继承和创新的矛盾,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没有继承的创新会使观众产生欣赏障碍,失去了创新的价值,光继承没有创新,也就没有发展。解决这一对矛盾其实就是要把握好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度。东路花鼓戏剧团在创编新剧目时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戏曲唱功和剧种本身声腔音乐的个性美。戏曲音乐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动向都是按一定规律,遵循其必然趋势前进的,想人为地扭转是徒劳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摸清这一规律,并按规律去积极创造,而不是全盘照搬前人的那一套,或者看见什么剧种发展得好就去学,结果是邯郸学步,没有学会别人,连自己也丢了。东路花鼓戏也应该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尽可能发挥声腔美、表演亲切等优势,使其更丰富、更美、更有吸引力。

要让东路花鼓戏这颗璀璨的明珠重放光彩,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猜你喜欢
麻城东路花鼓戏
吉林省吉林市松江东路小学校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湖北麻城上半年石材出口达1467万美元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湖北麻城石材税收达4.16亿
绿色崛起中的麻城林业
黄河三角洲东路梆子的传承发展与价值探究
十里桃林平东路
How to apply interactive teaching to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