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湖北科技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的认知与思考

2015-03-29 15:56湖北省委党校厅干班课题组
党政干部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湖北优势科技

○ 湖北省委党校厅干班课题组

(执笔人覃道明系湖北省政府研究中心副主任)

湖北拥有科技优势,但没有转化为创新与发展优势。针对这个全省上下十分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2014年湖北省委党校秋季厅干班成立专题研究小组,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切实关注和清醒认识湖北的科技优势与劣势

目前,对湖北科技优势的认识大多是从表象和数量上进行描述的,如简单罗列大学、科研机构数量、人才总量等,这种认识并没有把科技资源放在市场配置中进行充分比较,也没有完全从产业化方面对科技成果作价值评判。因此,对湖北“科教优势”的认知显得笼统、不具体,事实上,湖北科技创新领域存在诸多比较优势与劣势,归纳如下。

(一)科学优势突出,但技术优势不明显

科学主要是指知识探索和积累活动,不与实用直接相关;而技术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侧重于生产某种物质,谋求物质利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指出:“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始终是基于科学的技术。”湖北的科教优势突出,但技术优势不明显,其集中表现在:一方面,研究投入主要集中于基础研究领域,应用研究相对不足。全省承担的国家科技项目中,基础研究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类项目占75%以上,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类项目相对较少。2008-2012年,武汉地区承担的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特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和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占全部科技项目数的84.33%,获得经费占全部科技经费的83.44%。另一方面,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纯科研型产出,应用产出相对不足。2012年,湖北国内论文和国际论文数量分列全国第八位和第五位,发明专利授权3160件,居全国第九位。纯科研型成果对创新型国家建设意义重大,但对于驱动地方发展、盘活微观经济的直接影响不显著。1990-2012年,湖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平均水平为39.5%,低于全国50%的平均水平。

(二)资源优势突出,但应用优势不明显

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科技资源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不求所在、但求所用”成为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导向。深圳本土科研能力有限,但他们通过引进清华、北大等高校建设虚拟大学,大大提高了创新能力。湖北省虽然是科技资源大省,但资源利用效率相对不足,面临着从“拥有科技资源”到“用好科技资源”的艰难转型。一是科研基地多,但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全省高校、科研开发机构数量众多,仅武汉市就拥有高等院校79所、国家重点实验室21个、国家各部委批准组建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但是,这些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与地方产业发展对接不够,科技成果与市场脱节比较突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还任重道远。二是人才总量大,但服务本省企业的创新人才相对不足。湖北省专业技术人员中,62.6%在教育系统、24.1%在卫生系统,工程技术人员只占10.4%,企业创新人才严重缺乏。武汉尽管高校林立,但联想、天马微电子等大型企业落户后,却难以招到适用的技术开发人才。三是技术产出大,但技术成果吸纳少。2013年湖北输出技术位列全国第八位,吸纳技术排名全国第十位;2014年湖北输出技术排名上升至全国第六位,而吸纳技术排名却退至全国第11位。

二、促成科技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的思考

只有深刻分析才能准确把握湖北科技优势的核心内涵,才能认清湖北科技优势没能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的实质原因;只有认清“比较劣势”,才能把握“比较优势”,找到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

(一)切实关注和认真解决企业在科技创新中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

国内外科技创新的实践表明,只有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和应用主体,创新驱动发展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而湖北的科技活动主要存在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中。数据显示,全省有科技研发机构的大中型企业仅占31.95%,且绝大多数集中于央企;有科技活动的大中型企业仅占36.80%。与此相对应的是直接导致代表创新活力的民营科技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目前,东部10余省市的民营科技企业占开发区企业经济总量达到70%,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在80%以上,深圳已达90%,而湖北约占20%左右。2013年,湖北省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30家,仅相当于北京、广东和江苏的30%左右。2013年,全国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前100强企业中没有一家是湖北的企业,且有效发明专利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化工、机械等传统行业,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拥有量较低。

(二)切实关注和认真解决科技与资本融合不够的突出问题

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是经济发展中不可分割的联合体,离开了金融创新,技术创新就会出现“闭锁效应”。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就是“烧钱”的产业,必须依靠金融强有力的支撑。

国际国内的成功实践都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和新技术的吸纳主体,但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实力较弱,“缺钱”成为其起步阶段的最大障碍。如果没有金融创新的深度参与,资金链无法匹配创新链的需求,就会举步维艰。目前,股权投资、多层次资本市场、信贷融资体系支持创业创新力度不足形成的金融短板,已成为湖北由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转变过程中的最大制约因素,也是湖北在创新驱动发展上与发达地区相比最主要的差距所在。湖北各类股权投资机构仅有200多家,注册资本不到300亿元,不到上海的1/20、北京的1/30。目前,全省还没有一家由政府主导的天使投资基金。“有技术无资金”已成为制约湖北省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

实现湖北由科技大省向创新强省跨越,需要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双轮驱动”。针对湖北科技金融存在的突出短板,要重点发展风险投资(VC)、私募股权投资(PE),培育更多天使投资人,完善股权融资链,强化新兴产业的要素集成。要推进湖北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大力发展支持创业创新的场外资本市场交易,降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三)切实关注和认真解决政策创新升级为制度创新力度不足的问题

制度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近年来,针对产学研结合的突出问题,湖北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四个70%”的政策措施,组织实施“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启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工程”,积极打造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链,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辅导体系。但我们必须看到,与沿海发达省市相比,湖北省在创新政策上的差距虽在逐渐缩小,而在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导致许多“先行”政策难以取得“先效”。比如,在对市场主体创新的激励方面,科技创新的宏观导向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特别是财税扶持政策等不系统、不完善,导致企业创新缺乏必要的利益补偿。技术入股、股票期权等知识资本化激励机制还不完善,企业创新人才流失严重。创新资源向产业一线聚集的机制还没有形成,科技创新资源过多地向高校、科研院所配置,既降低了资源利用的效率,又制约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政府对科技创新管理过多过细,影响了企业面向市场的自主决策和协同合作。在科技与经济、技术与资本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方面,湖北省科研机构分散、自成体系,缺乏有效整合科研力量的资源配置平台,产学研脱节、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突出,长期没能有效解决。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方面,科技中介机构数量不少但专业性不强、运行不规范,机构之间相互独立,尚未形成健全的科技中介体系。科技企业孵化器起步早但进步慢,融资、咨询、培训等方面的增值服务有待加强。既懂技术又有经营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匮乏。

(四)切实关注和认真解决政府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中作为不够的问题

科技创新成果工程化、产业化是科技创新的主要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政府必须坚持有所作为,下决心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通道。要把推动政产学研紧密结合作为主要途径,加快建立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服务、以项目为载体、以利益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政府的服务优势、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企业的成果转化优势有效衔接,推动科技与市场无缝对接。

一是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核心战略。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看,传统产业占巨大优势的区域具有较强的发展惯性,这种惯性容易成为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阻碍。如美国底特律作为汽车之都却走向破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科技创新上落后于日本等汽车大国。湖北是传统产业占主导的省份,尤其长期以重化工业为产业优势,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动性相对不足。新一轮产业变革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标志,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集成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领域重大突破,从而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而湖北省在较长时间内仍立足于钢铁、石化、汽车等传统产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对新一轮产业变革敏感性不强。事实上,湖北省这些传统产业优势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在全国的位次渐次后移,主要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力。湖北重塑辉煌,靠传统产业和传统发展方式难以实现。因此,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压力较大的省份,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创新型经济,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以创新引领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以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以创新促进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

二是加快聚集创新要素。近年来,国际国内在已经形成资本、产业加速转移的基础上,创新要素加速流动的态势正在形成,构成了新的强大“流动潮”。从流动的趋势看,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型企业和风险资本,以及具有较高附加值的经济活动,呈加速向少数发达地区集聚的态势,这对传统产业密集区和欠发达地区构成了严峻挑战。湖北要正视挑战,积极应战,主动作为,创造性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学会招商引资、招人聚才并举”,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广泛吸纳各类创新要素,特别是最紧缺的人才,把湖北打造成创新要素集聚的高地。武汉作为全球大学生最多的城市,要下决心留住这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特别是留住高层次人才,要从根本上扭转“楚才晋用”、“孔雀东南飞”的历史,就必须改变目前偏重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多更好的高质量就业岗位,实现体面的就业,使他们能够顺利地圆人生之梦。

三是加强政府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引导作用。针对湖北创新体系中突出的薄弱环节,政府应主动作为、积极有为。如股权融资是湖北科技金融创新的突出短板,需要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建立多种形式的政府引导基金,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效用。以更加便利有效的政策,增强对各类投资机构和各类金融机构的招商吸引力,推动各类股权机构向湖北集聚。

必须深刻认识到,湖北科技优势没能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是全省上下多年关注的老问题。这一局面如果长期不能得到有效扭转,不仅关系到湖北整体地位和形象的塑造,而且更是关系到保持湖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必须科学谋划、积极探索,切实把湖北推进到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上来,打造湖北创新高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中占有一席之地,以此回应全省人民多年的关切。

猜你喜欢
湖北优势科技
The rise of China-Chic
矮的优势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科技助我来看云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科技在线
画与话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