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管与评估

2015-03-30 19:08伍建桥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3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教学质量评估

伍建桥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教高[2006]16号)(以下简称16号文件),湖南省教育厅努力推行“湖南省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计划”,高职教育进入了以提升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整体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提升型”的新阶段。新的形势下,全面认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标准,正确认识和开展对高职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对推动当前高职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树立全新多维的教学质量观

教学质量是指教学活动或教学过程及结果满足学生、家长、社会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者必须履行的需要或期望的程度。教育部16号文件指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1]这是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明示的需要和期望。而通常隐含或必须履行的需要或期望,主要是指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业务规格和具体要求,除职业能力外,还应包括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从教育的本质看,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2]。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促进个体职业行动能力社会化的过程。可以说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检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这里的质量是适应性质量,不是符合性质量。它是以适合社会需要的程度作为衡量质量的依据。从教育的本质来看,这种表述没有从人的发展需求出发,忽视了教育的自然属性,具有一定的功利性。高职教育评估以此为基本标准,但不是唯一质量标准,高职教育还应注意从促进人类个体的发展出发,即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树立全新多维的教学质量观[2]。这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过分注重技能培养,而忽视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质养成,忽视对学生后续发展潜力的培养,使职业教育功能单一化。

2 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从2008年教育部修订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可以看到,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是由方案中的主要评估指标(KPI)“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管理”7个大项确定的。在这7个大项指标下还对应列出了22项“关键评估要素(KSF),这些就是影响高职教育教学的主要因素;同时,还对应列出了70个“建议重点考察内容”。正确分析和把握其关键因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监控和评估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

主要评估指标反映了人才培养工作的4个维度——目标、条件、过程、效果,据此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聚类分析,可将主要成效区(KRA)归属为4大类:即社会评价、管理与流程、学习与创新、资源—平台。主要评估指标与主要成效区(KRA)的关系如下:

1)社会评价——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开发、社会服务;

2)管理与流程——领导作用、教学(学生)管理;

3)学习与创新——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领导作用(办学目标与定位、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等;

4)资源——平台(设施条件、投入、领导、师资、文化、声誉等)[3]。

从上述关系中可以看到,“领导作用”出现在多个主要成效区,说明它是一项具有统领性的关键评估指标,其与“师资队伍”“课程建设”“特色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指标密切相关。分析结果还表明: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影响高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关键因素,它与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密切相关,而师资队伍建设除受领导作用影响外,还与经费投入相关。我们知道,要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是关键。教学质量的好坏,关键在教师,只有真正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其课程体系和内容才会注重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教学方法才会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等,才能更好地实现高职教学的质量目标,相关的指标评价才高。这种逻辑关系让我们对质量管理的“目标-条件-过程-效果”的观点认识更具体,同时实证研究中也得到验证。

3 开展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和监控

在当前新形势下,按照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的内容做好人才培养工作至关重要。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且应包括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加强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监控,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所有的相关要素和活动都会对教学质量结果产生影响。2008年版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方案》对高职教学质量的评估主要采用绩效评价模式(组织依照预先确定的标准和一定的评价程序,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按照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对评价对象的工作能力、工作业绩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考核和评价)。在评估实施上,方案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即要求各高职院校定期填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简称“采集平台”),要求学校将日常教学和实践活动“动态”信息不断地采集到计算机系统数据库中,通过网络接受评估专家、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的评估和监督,强化了对教学过程的适时控制,同时还提出了评估后明确的整改要求。

通过分析评估指标结构可以看到,相比教育部制订的2004版评估方案,其属性分类的整体性和相关性更加完善,逻辑性更强。这样的结构更注重人才培养工作“果(KPI)—因(KSF)—效(KRA)”的逻辑关系,更易抓住事物的关键、要害和内在逻辑,使评估更省时、省力、简捷和有效。新方案的量化指标大大减少(从20个减到2个)。但是,以“采集平台”为基础,关键评估要素中的观察点量化指标并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加。这样的变化引导我们把评估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内涵的挖掘和机制的探索上。事实上,这也避免因有太多和门槛太高的硬性指标,导致许多高职院校更多地关注硬件建设,而忽视内涵建设的问题。事实上,指标刚性太强,用统一的硬性标准要求千差万别的高职院校,也难以做到兼顾和合理。同时,新方案取消了评估结论的4个等级,改为“通过”和“暂缓通过”。这样避免评估“排队”时,部分学校为争“优秀”等级,在硬件建设上“赶鸭子上架”,体现了“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基本教学质量”“评软不评硬”的特点。

以湖南省2013年11月完成的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18所高职校为例,我们看到,评估采取网络评估与现场考察相结合,以网络评估为主的方式进行。其中网评时间一个月,专家主要通过网络“采集平台”和“湖南职教新干线”对各院校上传的文件、教学视频、现场图片等评审材料进行审阅,并通过网络交流平台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进行提问交流(每校平均40次左右),然后按评估体系的22项“关键评估要素”,逐条对各个学校提出“主要问题”、“诊断原因”和“对策建议”,形成了对学校的“专家网评意见汇总表”。网络评估结束后,根据网评专家评审意见和评审结果,省教育厅又派出了专家组对各校开展了为期2天的以深度访谈为主的现场考察,确认评估结论,并指出学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科学可行的整改建议。

评估通报的18所参评院校,结论均为“通过”。其中在22项关键评估要素中,评估结果为“合格”的学校有16所,占88.9%。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湖南的高职教育普遍增强了质量意识,已进入到了全面质量提升的关键阶段。从省教育厅公布的人才培养工作考察报告可知,“办学方向明确、办学定位准确、领导班子求真务实,发展思路清晰”[4]的学校有15所,占参评学校的83%。这除了各高职院校的自身努力外,还与湖南的高职教育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16号文件,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省教育厅制订推动湖南省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规划,开展职业教育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含省级示范校、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等)建设是分不开。事实上,各高职院校在高职第一轮评估和湖南省“十一五”“十二五”职教重点项目建设的引领下,加强了高职教育理论学习与研讨,争取了投入,加快了建设步伐,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学校关注自身特色的发展。反映到这次评估院校的考察报告主要成绩里:如“紧扣区域(行业)发展需求,培育发展特色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等涉及“特色专业(或专业)”和“社会服务”等关键要素做出成绩的院校分别占到主要成绩的70%以上。职教重点项目计划的实施,促进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面对国家未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高职教育新的使命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可以说当前的高职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面临着很多挑战。师资队伍建设(数量、结构、专业带头人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有18所,占100%;专业、课程、培养方案(模式)、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方面存在问题的有14所,占77.8%;教学条件(投入,场地,实训设施)方面存在问题的有10所,占55.6%;学校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有5所,占27.8%。

对高职而言,这些问题有其普遍性,要实现高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仍任重道远。“教师队伍整体薄弱,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太合理、高层次领军人物和教学名师缺乏”、“专业带头人和双师素质教师偏少”、“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内涵发展的需要”[4]是本轮评估中列举出的最多的问题。当前湖南高职教育提出要实现从“对接产业、服务产业”向“提升产业、引领产业”的转型发展,而师资状况不能适应专业和产业发展的要求是影响各高院校发展的主要问题。教师的数量不能达到满足教学的基本生师比;许多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教学手段和方法不能适应培养模式转型的要求;科研服务和攻关能力普遍欠缺,为企业发展提供的研发服务非常有限。能成为行业知名人士,凭借专业能力与行业领军人物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专业带头人更是凤毛麟角。进一步分析人才培养方面问题的原因,其中与学校领导和教师“把握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发展趋势不够,不能紧跟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教师引进和培养培训机制不够健全,经费投入不足,教师日常教学任务较重,专业教师国际交流、培训的机会较少”[4]等涉及高职教育理念、师资队伍和办学经费方面的问题有密切关系。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已成为高职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自身服务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阎卫东.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EB/OL].(2011-12-14)[2014-08-20].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11214094842745&cata_id=N195.

[3]杨应崧.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新方案解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4):3-7.

[4]湖南省教育厅.关于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等18所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结果的通报[Z].湘教通[2013]558号.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教学质量评估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医联体模式下全科师资队伍建设探索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评估依据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河南省本科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