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教师合作文化的重新认识与优化整合

2015-03-30 19:08黄水香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3期
关键词:人为高校教师文化

黄水香

(肇庆学院人事处,广东肇庆526061)

高校教师是一所大学发展的主体,肩负着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重任,推动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他们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合作理念是合作文化形成的深厚文化底蕴。当今社会,由竞争走向合作已成为一种社会发展趋势,有效的合作对学校的发展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

1 高校教师合作文化的概念及其合作形态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它体现了教师教学理念、教育价值观,并由此引发教育思维能力、教育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它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传承与创新,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思想意识方面的显现。

高校教师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学校文化起着引导、示范、整合和预警功能,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教师文化是在一定大学文化氛围中经过长期的职业行为而不断汲取其他文化因素营养基础上,通过积淀、整合和提炼而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它包括教师的精神信念、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学术风范、职业道德、行为方式等。”[1]高校教师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体现为多种形态,其中,高校教师合作文化是教师合作文化与高校文化的融合,是教师间在日常的职业生涯中相互交流与沟通而形成的合作理念、合作思维、合作行为的体现,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创新等功能上,是一种以共识与合作为导向的文化形态。

国内外学者对教师文化的理解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和观点,其中加拿大著名学者哈格里夫斯(Andy Hargreaves)对教师文化进行了比较有特色和有价值的研究,并根据教师文化的存在形式,把教师文化分为4种类型:个人主义文化(individualism);派别主义文化(balkanization);人为合作文化(contrived collegiality);自然合作文化(collaborative culture)。

根据哈格里夫斯对教师文化的分类,并结合高校教师的工作性质、个性心理以及所处的组织结构,可以将高校教师合作文化概括为3种形态:1)派别主义文化。它是由学校内部有共同价值观念、利益诉求的一部分教师所形成的合作模式。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关系紧密,但各派别之间漠不关心,甚至引发竞争。2)人为合作文化。它是指通过组织程序来制定合作计划,以增加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一种以行政为主导的合作模式。3)自然合作文化。它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生成的一种相互信任、开放、支援性的同事关系,是合作文化的理想模式。

2 对高校教师合作文化的重新认识和评价

2.1 用批判性的思维认识派别主义文化

由于高校历来奉行学科理性主义的指导思想,强调学科教学、分科课程,教师在有意无意中就参与到某一学科团体。而教师们从属于相互分离甚至彼此竞争的团体,如同联系松弛、各自独立的城邦[2]。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派别文化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认为它阻碍派别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一种不可取的合作方式。高校教师专业化程度较高,学科差异性较大,不同学科教师缺乏沟通与交流,甚至采取各种方式谋取利益、地位和资源,派别之间不断竞争。竞争不仅影响了群体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消耗群体的内力,因此,如果派别之争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势必对学校组织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当然,如果团体内部相互信任、相互忠诚,成员之间的关系密切,群体内部的发展呈良性状态,将有利于群体内部成员个体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2.2 从组织发展的角度探讨人为合作文化

人为合作文化是指通过一系列行政手段来规范教师合作计划、以增加教师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哈格里夫斯认为,教师工作的情境性决定了我们无法用标准化的方式来推行机械的合作,人为合作文化没有尊重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享有的自主判断和自我抉择的权力[3]。人为合作是通过人为地营造合作氛围,达到教师合作目的。如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师徒型合作等都属于此类合作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人为合作是一种组织发展的需要,是组织发展的必然产物。

人为合作虽然具有明显的行政特征,但它是任何组织发展所不能缺少的。实际上组织的有效运行必须依靠完善的规章制度,它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改革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组织内部结构来看,它强化了组织内部结构体系,使教师文化更规范地发挥它的作用。从合作意愿来看,使个别个人主义意识较强的教师参与到合作中来,通过人为因素克服个人主义,增强合作意识。

2.3 从人的本质视角审视自然合作文化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于人具有社会属性,因此,合作是出于人的本质需要,是社会人的必然选择。哈格里夫斯对自然合作文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它是深层次的、持久的合作,是最理想的教师合作文化形式。在自然合作文化氛围中,教师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同面对和接受问题,进行积极深入的探讨。因此,合作有利于超越个人反思的局限,从同事那里获得更多的专业发展所需的工具性支持和社会情感支持,增强了专业自信,更加勇于探索和冒险,这必将大大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4]。自然合作文化是以学校的组织机构为依托,以相应的规章制度为保障,在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氛围中构建的教师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基础上形成的交流与沟通,因此,人为合作文化是自然合作的基础。

3 高校教师合作文化的优化整合

3.1 冲破小团体的壁垒,实现“城邦”之间的合作

由于高校教师职业的学术性特点以及学科的差异性,从而产生派别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是高校合作文化的一种特有存在形式,我们应针对派别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冲破其所固守的无形派别防线。首先,鼓励跨学科合作。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跨学科的发展和交叉学科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不同派别之间教师合作愿望随之增加,从而消解教师之间的隔阂。其次,积极引导各派别(学科)之间的良性竞争,由竞争引向合作。各派别的对外防御功能,导致各派别为了争夺有利资源而产生竞争。实际上,任何组织无论是组织内部还是组织之间都存在竞争,只要很好地引导它们沿着正确的方向竞争,那么这种竞争就是良性竞争,对组织发展起促进作用。再次,实施优秀组织文化渗透策略。派别主义文化的形成除了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因素之外,与大环境的高校文化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大环境的人际关系和谐,教师小团体意识就自然淡化,因此,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共建和谐环境,让小团体无生存之本,就能打破小团体壁垒,促进合作发展。

3.2 完善合作文化制度,发挥人为合作机制的最大效用

虽然哈格里夫斯对人为合作文化持批判的态度,但它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仍然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需要规范合作文化制度,充分发挥人为合作价值。首先,完善教师合作的管理制度。合作制度的确定是关系教师合作能否成功的大问题,也是影响教师合作生命力的大问题[5]。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能有效地遏制个人主义的泛滥,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其次,规范教师合作的评价制度。高校要改变结果性评价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充分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同时把教师合作作为考核评价的一项基本内容,使教师变被动合作为主动合作。再次,完善合作激励机制。合作实际上是一个互惠的过程,虽然教师合作不能用等价交换的原则来衡量,但教师之间合作的互惠互利有利于提高合作的积极性,否则,教师不能从合作中受益,将降低合作的意愿性,甚至产生抗拒的心理。

3.3 充分授权,引导人为合作向自然合作过渡

由于人为合作受制于行政干预,导致其合作缺乏灵活性和主动性,因此,人为合作文化必须向自然合作文化过渡,其重要的一个策略是赋权学校和教师,让他们走向合作。首先,在教师文化发展中,高校领导要转变角色,由领导者、激励者转变为设计者、构建者、发展者、引导者,而发展者的重要特点就是善于授权。其次,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尊重教师的主体性是授权的根本体现,因为教师的发展受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适当的、宽松的、民主的外部环境对教师的主体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再次,通过赋权于教师,使教师拥有对学校事务的参与权、发言权、知情权。教师在充分的自主权下,学会通过对话、沟通、克服狭隘文化与价值偏见,形成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关怀与理解的合作文化。

3.4 构建“流动的马赛克(the moving mosaic)”文化,实现多种模式的融合

高校教师合作文化形态之间并不是处于孤立状态,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教师合作过程中体现出交叉点。即3种文化形态在高校文化大环境中可以相互融合,并以一种全新的态势呈现。正如哈格里夫斯构建的第五种教师文化模式——“流动的马赛克”文化。“流动的马赛克”文化强调每个个体是独立、各具特色的,相互之间处于一种松散型的联合状态。但正是这种看起来松散性的联合却构成了教师合作的整体图景[6]60-73。在这种教师文化模式下,学校根据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允许若干个教师小组的存在,每个教师小组的活动范围和成员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交叉重叠的。这样各个教师小组之间的界限也是模糊的,随时可能更新成员和转换职能,而且各小组都是开放、相互合作和支持的。

[1]沈楚.关于高校教师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87-89.

[2]凌小云.加强师德建设重塑教师文化[J].教育发展研究,1998(6):12-13.

[3]吴小贻.高校教师合作文化论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6(8):52-54.

[4]邓涛,鲍传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J].外国教育研究,2005(8):6-10.

[5]任伟伟.高校教师合作文化的缺失与重塑[J].河南社会科学,2011(7):167-169.

[6]Hargreaves A.Changing teachers,changingtimes:Teachers work and culture in the postmodernage[M].Cassell,1994.

猜你喜欢
人为高校教师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山高人为峰
谁远谁近?
源正泉自清 山高人为峰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山高人为峰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