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现代化路径的选择与构建
——从质疑西方学者的 “社会现代化理论”开始

2015-04-01 08:07王振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现代化理论建设

王振(华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论我国现代化路径的选择与构建
——从质疑西方学者的 “社会现代化理论”开始

王振
(华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西方早期 “社会现代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就是 “西方化”过程,即所谓的“连续模式”。实践证明,西方化不一定能够实现现代化,现代化也不止西方化一条路径。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绕开西方化陷阱,选择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方式。就中国而言,完全可以走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现代化;西方化;中国;路径

现代化既是一个实践探索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理论生成过程。现代化实践固然不能等到理论成熟时才能开展,但缺少理论指导的现代化实践肯定会面临诸多困难。在林林总总的现代化理论中,尤以西方社会学学者提出的 “社会现代化理论”影响最为深远,它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实践有强烈的迷惑作用,造成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实践上陷入西方化陷阱。20世纪60年代前后,一批西方社会学学者创立了以传统社会进化论为理论基础的 “社会现代化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代化就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进化,而这种进化和发展的途径是单线的,发展中国家要想摆脱贫困,早日实现现代化,只有依靠不断输入西方文明的现代化成果,所以,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也就是 “西方化”过程,即所谓的 “连续模式”。然而,在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中国成功避开了西方化陷阱,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发展中国家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科学路径指明了方向。

一、西方早期 “社会现代化理论”概述

对现代化和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自社会学诞生之日起就已出现。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一些西方学者运用西方发展社会学的思想方法和分析框架,展开了对发展中国家社会现代化的研究,提出了 “社会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是发展社会学的最初理论形态,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在发展社会学中居主导地位。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M.J.利维、D.勒纳、W.E.穆尔、D.阿普特、R.N.贝拉和以色列社会学家S.N.艾森施塔特,其主要代表作为阿普特的 《政治的现代化》(1965)、艾森施塔特的《传统、变迁和现代性》(1973)等。

“社会现代化理论”的理论基础是社会进化论,社会进化论的思想渊源是西方近代理性主义。其主要理论观点有:(1)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简化为两个阶段,即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认为现代化就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进化。(2)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单线的,现代化只有一种模式,即西方模式,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先行一步实现现代化,发展中国家落后了一步,需要通过西方模式追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3)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未能实现现代化,原因是这些国家内部的制度结构和文化传统不利于现代化的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只有依靠西方文明的传播,以及输入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因素才有可能实现。因此,“社会现代化理论”得出结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表现为 “西方化”的过程,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只有西方化一条路径。

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现状

实践表明: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走上了西方化道路,究其原因,一方面,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率先完成现代化,无论是器物、技术方面,还是在制度、发展路径的设计上,都已形成比较完备的模式。因此,在没有现代化确切标准的情况下,“社会现代化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有强烈的指向和迷惑作用,造成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与资本一体化挂钩,走向完全西方化的道路。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是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全球化扩张同步的,在全球化的布局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始终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后发国家被迫卷入,不断被边缘化,大都沦为资本主义附庸,逐渐丧失对自我的主导和发展路径的选择,实际上走向了西方化的歧途。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政治上:由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干预以及扶植代理人,造成部分后发国家政局动荡,国内反对派不断发展壮大,并谋求建立亲西方的政府,最终导致国内政治混乱、经济破坏、民不聊生。20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地区普遍出现政变、动荡和军人干预。经济上: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并披上了合法外衣,经济的全球化使跨国资本主义集团长驱直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不断扩大,最终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成为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文化上:西方国家通过大众传媒,不断输出他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利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进行文化的渗透和扩张,部分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遭到破坏,主流意识形态构成受到冲击,民族个性、民族精神不断磨灭,现代化文明变成西方所谓的 “普世价值”。社会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变革进程缓慢,社会结构不见好转,体制机制也没有很好完善,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迟迟没有显著进展。在西方学者的研究已经进入 “后工业社会”“后现代化”“后资本主义”等理论阶段时,发展中国家还在为陷入国内政治动荡、人口增加、经济衰退、粮食短缺以及国外势力干预等泥潭不能自拔。

在马克思看来,所谓的现代化过程,实质上是 “16世纪以来尤其是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动力所引起的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巨大转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全面变革,是新的文明的出现。”[1]从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现状来看,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实践中早日完成现代化,创造出 “新的文明”成果,西方化并不是科学的选择。因此,理论上厘清现代化与西方化的关系问题很有必要。

三、现代化与西方化的关系

(一)西方化不一定能够实现现代化

从以上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展现状可知,他们的现代化进程推进缓慢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选择了以西方化来实现现代化,而这种西方化的发展模式并不见效。至于他们所依据的 “社会现代化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之日起,就遭到了一些学者的强烈质疑和反对。在对他们的社会发展观的考察中,可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他们把西方社会发展的模式看作是既定的、普适的;第二,他们把西方现代社会看作是现代化社会的样板;第三,他们把东方西方化看作是东方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正如黑格尔曾经所认为的那样:既然东方社会停滞不前,那么受制于“欧罗巴人”,乃 “亚细亚国家”的必然命运[2],这意味着现代化是单线的,除了西方化,别无它途。可以发现,这些社会学者以及黑格尔都是典型的历史宿命论和欧洲中心论者。显然,“这样的社会进化论是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和西方殖民主义服务的。”[3]54从 “依附论”对 “社会现代化理论”的批判可见一斑。“依附论”强烈批判“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就是西方化过程”的结论,坚决反对 “社会自身的内部矛盾是发展中国家落后的原因”的观点,他们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长期剥削和控制是造成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根本因素,因此要坚决反对 “西化”的发展模式,由此,他们提出了新发展论:“隔断模式”,即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只能与西方发达国家 “脱钩”。

一定意义上,“依附论”对 “社会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不无道理。发展中国家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时,固然需要借鉴西方优秀的现代文明成果,但仍需结合本国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谨防西方化陷阱。

二现代化不止西方化一条路径

马克思也讲社会发展、社会进化,但其思想与西方社会学者的传统社会进化论有本质上的区别。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因此,他承认人的活动、创造是能动的,即人的实践活动能动下的社会发展也不可能是刻板的、一成不变的,各国人民可以能动地创造性地选择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发展模式。他不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进化的顶峰,而不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现代化所要追求的真正目标是人类的最终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什么 ‘西方化'的实现”[3]54。即便马克思认为现代文明战胜传统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马克思也决不会为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征服印度封建主义的殖民行为唱赞歌,相反,他认为:“英国资产阶级看来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给人民群众带来自由,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难道它不使个人和整个民族遭受流血与污秽、穷困与屈辱就达到过什么进步吗?”[4]也就是说,“东方的西方化”也只不过是东方各个国家向未来社会迈进的一个过渡阶段,而非必要阶段。针对西方化绝对论者,马克思说:“我不主张我们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相反地,我们应当尽量帮助教条主义者认清他们自己的原理的意义。”[5]可以看出,马克思始终坚持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正如俄国根据自己情况,成功绕开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过渡到社会主义。可见,科学的现代化理论绝不是 “单线论”,现代化也绝不止西方化一条道路。

四、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

现代化作为各个后发国家奋力追求的发展目标,总是通过具体的路径实现的,即现代化道路问题。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域始终包含着这样一个特殊的问题:要想实现现代化,中国是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还是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实践已经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新中国的成立及其后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实践,更是表明中国需要实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路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一我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第一,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关键在于我们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即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发展中的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现代化建设。第二,现代化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和绝对核心,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实现国富民强、人民幸福的伟大使命。第三,现代化的依靠力量是人民群众。只有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才能为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第四,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只有坚持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第五,现代化的最高目标是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完善分配制度,才能逐渐缩小贫富差距,早日建成小康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鉴于此,我们所做出的任何决策以及开展的任何建设都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大方向,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

(二)我国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在 《历史的终结》中明确地表达了这样一个思想:自由民主模式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美国经济自由和政治民主相结合的模式击败了对手 (社会主义苏联解体),这种模式是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是人类意识形态的终点,至此,建构人类历史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将不再前进,进入 “历史的终结”。时隔20年,看到中国迅速发展、不断超越,他不再坚持 “终结”的观点。随着中国崛起和日益重要的世界地位,他一改之前的观点,认为中国的发展表明 “历史终结论”仍经不起实践的仔细推敲,还需进一步完善,“中国模式”的实效性为人类历史的发展留下广阔的空间。德国学者哈拉尔德·韦尔策在比较了中国模式和西方模式后,得出中国模式更具影响力,而西方模式早已失去吸引力的结论。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则认为中国的成功在于采取了一种独特的 “纵向民主”模式,即自上而下的政府指令与自下而上的社会参与相互互动的政治模式。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不仅赢得学界的赞誉,也受到西方政界的肯定。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在 《时代》周刊发表文章说,世界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中国,作为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中国成功经受住了世界经济衰退的考验,有些事情上,美国是该谦虚一些了。

无论是 “中国模式”,还是 “纵向民主”模式,实质上都表明了一个问题:中国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归功于中国找到了一条有别于西方模式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种特色既反映了社会主义所具有的共性,但是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古巴、朝鲜、老挝、越南)和发展中国家相比,又有一些不同。归根到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 “封闭、半开放”到 “深化改革、全面开放”;从以 “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完善了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 “四有”新人为目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社会主义文化;建立了一支忠诚人民、忠诚国家的由党绝对领导的人民军队;走不称霸不结盟、维护世界和平的独立自主的外交路径。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径

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几代人的追求和梦想。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众多仁人志士怀抱救亡图存、强国富民的理想信念,上下求索,探求真理。20世纪30年代,我国知识界提出了从器物到制度,从物质到精神的激进西化方案,例如,以陈序经为代表的 “全盘西化”观,以胡适为代表的 “充分世界化”观,以张佛泉为代表的 “根上西化”观;建国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时期照抄照搬“苏联模式”。然而,无论西方化还是 “苏联模式”,都解决不了中国的现实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只有一条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从国家 “管理”到国家 “治理”,从四个现代化到五个现代化

从国家单方面支配社会到 “国家—社会—个人”三元有效互动和相互制约,从传统国家管理体系向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转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路径。从建立 “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到 “第五个现代化”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从国家管理”到国家 “治理”的转变,关键在于:(1)加强国家治理能力建设。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主要是加强 “制度性权力”而非加强 “专断性权力”建设,即需要重新构建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关系,因此,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有效制约和监督政治权力,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切实保障公民政治权利。(2)加强社会组织的培育。社会组织在组织和体制上独立于政府,对于政府难以直接进入的行业或者政府不便参与的项目,社会组织可以承接起相应职能,同时,社会组织可以发挥其中介作用,成为党和政府与基层群众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而且社会组织的出现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和制衡作用也不可小觑。此外,社会组织因其活动范围广,可以吸纳部分社会劳动力,减轻国家治理压力。(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为满足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种利益和需求服务的,它的发展是同人的全面发展密不可分的。另一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的程度、发展的速度都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作为,它的发展是好是坏,是快是慢都取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

(二)从 “西方模式、苏联模式”到 “中国模式”,从模仿到创新

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走过了模仿西方模式、模仿苏联模式的道路,直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方针政策,中国才真正走上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历史表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6]63,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6]63。唯有如此,才不致理论失去科学的指导意义,才不会造成发展方向的偏离;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6]237,完全西化,搬用苏联模式的模仿行为,只能造成思想的僵化,失去创新的机会;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是现代化建设的 “法宝”,一味的模仿,就会无法超越,“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6]372,只要符合 “三个有利于”,就应该大胆地试验;西方化是符合西方自身发展的方式苏联模式也只是特定时期发展方式的选择,“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6]261,中国必须坚持创新,建构自己的现代性,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模式。

(三)从 “三位一体”到 “五位一体”,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开展,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布局也不断发展和完善,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 “三位一体”格局到中共十六大报告上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 “四位一体”的格局,再到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 “五位一体”的总体建设布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阔步推进。可以看出,一方面,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在路径的构建上更加重视社会建设。只有切实有效地改善民生,处理好人民生活中的困难问题,调节好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激发出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促进社会更加公平正义,更加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和谐相处,各尽其能而又各得其所才能为其他三个方面的建设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要以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化的一个基本标志是实现工业化。在我国,完成工业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 “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走 “产业的生态化”和“生态的产业化”[7]的新路子,形成一个符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而非单纯模仿西方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使我国早日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最终实现向生态文明的转型。

六、结语

西方社会学学者提出的 “社会现代化理论”没有普世价值,社会的发展路径也不可能是单线的 “连续模式”,只有西方化才能实现现代化的陷阱不攻自破,“历史的终结”黯然失色。相反,社会的发展是多样性和规律性的统一,只有把发展的普遍真理与本国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1] 侯衍社.马克思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J].齐鲁学刊,2004(4):54.

[2] 丰子义.社会发展与结构转换:马克思的研究视角[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6.

[3] 丰子义.发展的呼唤与回应:哲学视野中的社会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3.

[5]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16.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04.

On the Choice and Construction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Path

WANG Zhen
(Marxism College,Huaqiao University,Xiamen 361021,China)

EarlyWestern“Social Modernization Theory”insists that the process ofmodern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s the“westernization”process,namely,the so-called“continuousmode”.Practices have proven that themodernization path is by no means a single“continuousmode”.Developing countries will be able not only to absorb and learn from the modern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apitalist countries,but also to bypass the westernized trap and to choose a modernized development pattern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ir national conditions.As for China,it can definitely take a socialistmodernization pat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odernization;westernization;China;path

D091.5

A

1009-0312(2015)06-0016-05

2015-04-28

王振 (1989—),男,河南正阳人,硕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猜你喜欢
现代化理论建设
坚持理论创新
边疆治理现代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