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寒山子与白居易“禅诗”的差异

2015-04-02 03:14聂广桥
山东社会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山子僧人禅宗

聂广桥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漯河462002)

中唐时期,政治动乱,经济凋敝,佛老思想盛行,以出世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则退而居次。宗教思想与宗教文化给中唐的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中唐诗歌呈现出一种新的审美风范,“禅诗”的创作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僧人在佛教偈颂之外以诗劝戒,文人在红尘之外深隐山林以禅静心,诗僧寒山子与文人白居易就是其代表。

寒山子为唐朝著名的诗僧,早年虽有豪放的自然生活和敢于入世的壮阔情怀,但因科场事宜、世事多变等多种原因远离城嚣、遁迹山林,“细草作卧褥,青天为被盖。快活枕石头,天地任变改”乃是其生活的真实写照。常题诗于松林山石之上,诗句浅显通俗,深蕴禅机,日常生活见真心。白居易乃中唐时期文学巨匠,儒学之外,尤通释典,曾隐居山林,但白居易毕竟是新乐府的扛鼎之人,心存庙堂之心。其诗“我亦斯人徒,未能出尘嚣。七年三往复,何得笑他人”为其心灵写照。其诗歌创作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做”,更多是要“救济人病,裨补时阕”。白居易白话诗多受寒山诗的影响。

禅宗提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倡导以直觉悟道,力避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方式。但既然是禅诗,则一定要立文字的。但是,比较起来,文人与僧人立文字的方式是有所差别的。寒山子诗歌不拘形式,表达思想。他的禅诗明白如话,善用“我……”的句式,让人感觉到,那不是一个高僧在颂经,不是文人摇头晃脑的在吟诗,而是一个任性自然的人在娓娓道来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故事。如《寒岩》中:“我自何所亲,畅志自宜老。”不关他物,只是对于自己的生活的一种所感所想。白居易是新乐府的领军人物,倡导通俗易懂的诗歌,如《卖碳翁》等。

寒山诗继承汉魏乐府民歌的通俗易懂传统,加上他长期与深山野庙为伴,与山民交往甚多。所以,寒山诗含有浓郁的乡野气息,创作风格生动活泼,清新明快。且诗歌讲究韵律与对偶,如《一自》:“一自遁寒山,养命餐山果。生平何所忧,此世随缘过。日月如逝川,光阴石中火。任你天地移,我畅岩中坐。”诗歌通俗易懂,不刻意雕琢,韵律自然天成。诗中的“过”“火”“坐”等押韵合理,有民歌的朴素感,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即使有对偶的句子如“联溪难记曲,叠嶂不知重,泣露千般草,吟风一样松”(《可笑》),也没有雕琢拘泥的感觉。寒山子写诗的方式也是不拘一格,除了七言、五言还多用三言。如《寒山》:“寒山道,无人到。有蝉鸣,无鸦噪,黄叶落,白云扫。石磊磊,山嶴嶴。”跟口语非常接近,如汉乐府民歌,“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东门行》),又如“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还有《平陵东》《有所思》《战城南》等等,虽然表达的思想不一,表达的情感深浅也有所出入,但是,表达的方式却是相同的,即通俗化和口语化。白居易力模乐府,意创新乐府。诗中也多有通俗诗歌,如《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也含有三言的成分,也如流水落花般的自然,但是,“春梦”“朝云”两词又露出诗中的文人气。况白居易的诗多为韵律讲究的诗歌,如《遗爱寺》“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字字对称,句句成工,虽通俗易懂,但“弄石”“寻花”二词又不知不觉中显露出书斋气。总的来说,白居易和寒山子都在写禅诗,创作手法也都力求明白如画。但是寒山子的诗更加的口语化,白居易的诗虽相对通俗,却掩饰不住文人的书斋气。究其原因,寒山子自从进入了天台山之后,长期隐居,与和尚交通,与山野为伴。借诗以自娱,随意地挥洒。他深受洪州禅的影响,不读书识字,不立文字,对他应该也有影响,所以写出来的诗歌深入浅出。白居易虽然也受洪州禅的影响,但是他毕竟是身在朝廷的官员,不仅饱读诗书,还亲自提倡新乐府,在写禅诗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运用文人句子。

寒山子诗歌不仅在形式上极端的自我,内容上也往往是没有束缚。他的诗歌要么通过对于大自然的描写来体悟禅境,要么通过禅诗来解释自我。诗歌描景写心皆以“我”为中心,率性表达“我”想说的,把“我”从诗歌中呈现出来。如“闲自访高僧,烟山万万层。师亲指归路,月挂一轮灯”,虽是写山、写月,然写景悟禅,最后都回归到自我,“即心即佛”。白居易也有类似的诗歌,如《大林寺桃花》所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通过看到桃花的书写,表现了一种豁然开悟的兴奋心情。《遗爱寺》“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表现了身处山林的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态。细品白居易禅诗,其中有一种闲适中的疲惫。如《山中独吟》“恐为世所嗤,故就无人处”,隐逸山中只为逃避世俗烦扰,表现出孤独无奈的心情。可见,白居易身居庙堂的角色使其不能真正成为一个悟道悟禅的僧人,禅诗是其解除心灵创伤的药物。寒山子常年隐居山林,常年亲近自然,同情自然,发自内心模写自然,与自然已经合二为一,禅诗表达的思想也是天人合一,还是以人为中心的。

文人把诗当作禅,僧人把禅当作诗。前者为了禅而借诗的形式,后者为了诗而引申禅的思想。虽然都是体悟禅的思想,但是,文人和僧人的体验是不一样的。文人虽然身在山林,而心在庙堂,僧人既身在山林,心也在山林。白居易就是这样的文人,《等商山最高顶》说“我亦斯人徒,未能出尘嚣”,当他四十一岁受到当权派的排挤的时候,说“不如归山去,如法种田去”。《归田》表达的是一种隐逸的思想,但是到了七十一岁才“老嫌手重抛牙芴,病喜头轻换头巾”。可见他欲罢不能的矛盾心态。所以,他禅悟的过程就变得很复杂。如《游悟真寺诗》前面是洋洋洒洒的写景,后面写到“我本山中人,误为时网牵,牵率使读书,推挽令效官。……今来脱簪组,始觉离忧患,及为山水游,弥得纵疏顽。……”说明了他的“悟”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病中五绝》(其一)说“目昏思寝即安眠,足软妨行便坐禅。身作医王心是药,不劳和扁到门前”,也说明了不求外物,而求内心的禅悟是身体好的秘方良药。但是,他的禅悟不是一直持续着的,而是当“目昏”“足软”的时候才开始去医治。寒山子则如一经验老道的高僧给人们指向禅宗的路径。“蚊子叮铁牛,无渠下醉处”说明了烧香拜佛的无意义。“千年石上万年踪,万丈岩前一点空。明月照时常皎洁,不劳寻访问东西”指明了佛心不需要外求。对于生死,有身无身,是我非我也参透。如“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已死必应生,出生还复死。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生与死已经没有界限,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其他的例子还有《有身》等。如果说白居易是禅宗的信徒的话,寒山子则是佛殿之上的闭目讲经的高僧,如果说白居易是在参悟禅宗的过程,寒山子则是对于禅宗要义心领神会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为长居庙堂的文人和深隐山林的僧人所受禅宗的影响不同,反映在诗歌上,其表现禅宗思想也有深浅。

总之,由于寒山子与白居易所处环境不同,所受影响不同,禀性不同,他们的禅诗创作在内容表现及揭示禅宗思想的深浅等方面都有所差异。相对来说,僧人的禅诗总是僧人亲身体验和禅义禅理的结合体,他们对于禅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悟。而文人禅诗则是一种仕途失意的一种排泄方式,即使他们有追究佛心阐释佛理的诗歌,也往往带有文人很深刻的痕迹。所以,我们在阅读和品味禅诗的时候,一定要参照诗人所处的大的时代背景,也要参考不同诗人的个人背景。

[1]《寒山子拾得诗校评》[M]钱学烈 校评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元白诗传》郭杰著[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禅宗诗歌境界》[M]吴言生著 中华书局2001年版。

[4]《禅与艺术》[M]张育英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版。

猜你喜欢
山子僧人禅宗
论玉雕山子工艺
禅宗软件
郑巢与僧人交游诗歌考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煮竹
白云深处
不能叫你的名字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山子
从“山子雕”说中国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