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复古主义思潮对当代社会的危害

2015-04-02 03:14
山东社会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思潮民族传统

韩 蕊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102;青岛黄海学院,山东青岛266427)

复古主义又称崇古思潮,目前几乎渗透到中国意识形态的每一领域,成了一股上升的思潮。复古主义以古代社会为理想社会,认为只有大力推行儒家的“仁政”、“泛爱众”等思想主张,社会才能稳定和谐。复古主义思潮反映某种社会诉求,它与社会、与存在的阶级社会基础有着内在的联系,尽管还不是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但它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因此,研究复古主义思潮、构建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态,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近代复古思潮的萌发

马克思说:“不是人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领域。”[1]的确,“文化复古主义”的产生也是如此。复古主义是在中西文化的对撞中产生的。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消亡,陷入危亡的境地。战争的惨败打破了传统华夏中心主义的天下观。为救国救民,中国的有识之士认为儒学已不足以救中国,开始踏上救亡之路,把拯救民族的希望寄托于游学西方。“期待通过译介西学得到变法之径”[2],“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部分人士的首选,甚至认为全盘接受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才是拯救中华民族唯一措施的学说也大行其道。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认为传统文化的千年道统是不能丢的,中国思想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重新确立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因此他们坚决反对西化主张,要求返回孔孟之道。1905年邓实、黄节等人创办了《国粹学报》,并在发刊辞中明确提出“保种、爱国、存学”[3]的口号。康有为、严复积极鼓吹维新变法,并亲自组织和领导了变法实践。概言之,这一派别在文化选择上的基本立场是:固守中国封建主义的文化传统,否定西方文明,用“传统”反对“现代化”。维护封建国粹是他们唯一的文化目标。

鸦片战争后,被侵略被压迫的中国处于西方列强瓜分的铁蹄下,整个中国弥漫着一股悲观主义的气氛,此时的中国社会有利于文化复古主义思潮的滋生。而传统复归的心理,使得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迅猛发展,进而促使作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主要形态之一的“文化民族主义”出现。周作人认为凡民族主义必含有复古思想在里边。虽然近代复古主义也包括一些糟粕,但主要宗旨在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维护自身民族文化的独立,抵制全盘西化。在21世纪,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不可避免也很有必要保留一些自身有价值的、合理的文化因素,但决不是不加分析批判简单的“续古”运动。简单的“续古”与简单的“反古”是不可取的。所以从这一点看,复古主义的文化选择与西化论者一样,都是“非现代化”的,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其本质上也是反对“五四”文化运动中的一股逆流。

二、复古主义对当代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文化和思想自然也发生了全方位的转变,这种变化依托于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纵观整个社会现实,崇尚复古成为一种流行。现在,这种思潮愈发传播开来,各种社会组织积极倡导“国学热”,甚至某些地方成立了专门的女子汉学学校,而各级政府相继举办的名人节、文化节,祭奠各种传统名人的活动也此起彼伏,无论是儒家文化名人孔子、还是神话人物女娲,只要是传统文化人物,都可以按照封建时代的祭奠形式进行。这些渗透到文化、思想等领域的复古主义,在当下日益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在“复古热”或“国学热”中,始终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处于所有文化的前列,对于中国及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都能够解决,人类文化的危机只能靠中国的传统文化,自然具有很大的鼓动性和宣传性,但却不是对民众负责,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更不是科学和理性的判断。复古主义提出一些表面上吸引人的词藻,容易误导社会公众,亦易于为国内外文化界所认可,但其内容空洞,没有实质性内容。复古主义思潮利用对儒家和道家学说的梳理,重建了一个“科学的过去”,满足了中国人的民族想象,在增强民族内聚力和激发民族热忱的同时,还大大提升了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认同感,虽然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死守传统的教条、不肯对传统文化持扬弃的态度,是一种食古不化的形而上学观念。

三、复古主义思潮对当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有数千年历史。儒家思想一直是古代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历史的发展中,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吸取新的信息和文化思想,其内容错综复杂,这也是继承传统文化却又难以反思前进的关键所在。儒家思想总结起来可归结为三个字——“忠”、“仁”、“礼”:“忠”说的就是臣民要忠于自己的君主。比较明显的一个例子便是“三纲五常”。其过于强调忠孝,往往导致愚忠愚孝,遏制自由思想,阻碍历史的进步。“仁”即“尊仁德之体,循忠恕之路”的思想,以奉行忠恕为己任。“礼”,与人为善的基础是人有等级之分,不能越礼,不能违规,强调等级基础上的秩序,与现代的平等理念相悖。

儒家中庸之道,虽然不偏不倚,但常演变成不闻不问,造成人和人间的极度冷漠。这些中国思想文化的糟粕,无论有怎样的成就,也只不过是统治者的一枚棋子。尽管有清醒之士反抗过,包括无数民众怀疑过,但随着儒家思想精神的注入,他们再也不曾有过这个念头,甚至以高呼“吾皇万岁”为终身荣耀。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东方专制主义社会,也就是亚细亚的生产方式。

应当说,儒家的民本主义是一种早熟的文化,除了人本身的修养之外,更多的是功利的引导,人的需要和成功更多的是如何为我所用,即便成功,也是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识。诚实、关爱、负责任……这些建立社会和谐、凝聚民族力量的全社会的精神财富和品质,却并没有在传统的完整的文化体系里凸显出来,更没有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信仰,因而传统的文化很容易造成精神危机和信仰危机。即便有“天意即民意”的观点,但在奉行官本位几千年的中国,它可以成为当权者行使权力的依据。

不难看出,儒学是一门很圆滑的学说,一方面它把社会和人分等级,强调无前提的愚忠,服务于统治者巩固政权;另一方面,它又给普通人出仕做官的机会,给下层社会民众一条上升途径。所以在封建社会里,它是封建统治者手中完美的工具。在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主体推崇儒家文化,它有继承的一面,兼容并包,接纳其他的文化,这也是能够流传千年并依然发挥作用的根基。但如何继承发展它的精髓、融合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强调个人、社会和民族的精神依托,建立正确的道德文化思潮成为当下的重中之重。反映人们利益愿望的诉求思潮,未必能立即改变人们的生活水平或者素质,但对全体社会和整个民族来说,走出过去信奉政治理想的说教,铲除让权力和财富来取代整体社会的信仰,是每个中国人都应有的义务和责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

[2]陆晓芳.晚清翻译的实学性——南洋公学译书院外籍汉译考论[J].济南:东岳论丛,2014(12).

[3]许之衡:读国粹学报感言[J].北京:国粹学报,1905(6).

猜你喜欢
思潮民族传统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