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对骶尾部藏毛窦的诊断价值分析

2015-04-02 16:59AppliedValueofMultisliceSpiralCTinDiagnosisof
食管疾病 2015年4期
关键词: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

Applied Value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in Diagnosis of

Sacrococcygeal Pilonidal Sinus

乔贵锋



多层螺旋CT对骶尾部藏毛窦的诊断价值分析

Applied Value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in Diagnosis of

Sacrococcygeal Pilonidal Sinus

乔贵锋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骶尾部藏毛窦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8例藏毛窦患者的CT图像及临床资料,对获取的薄层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现(VR)后处理重建。结果28例藏毛窦均位于骶尾部臀中裂皮肤及皮下浅表脂肪层内,23例出现索条状瘘管,窦道开口于皮肤;病变大小1.2 cm×0.8 cm至6.8 cm×2.2 cm不等,其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晰;病灶均呈等或稍低密度影,7例继发感染表现为混杂稍低密度影,2例可见气体密度影。结论MSCT在骶尾部藏毛窦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骶尾部藏毛窦;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

作者单位:洛阳市第二中医院,河南洛阳 471003

骶尾部藏毛窦(sacrococcygeal pilonidal sinus)是一种骶尾部臀中裂软组织内形成的慢性窦道或囊肿。本病是一种少见病,多发生在青春期后,20~30岁发病,男性多见,肥胖和毛发浓密者易发病。以往多见于白人,黑人和黄种人发病罕见。目前有关骶尾部藏毛窦的影像报道较少见。由于对本病认识不足、误诊率高而导致手术后复发率较高。近年来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本文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8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表现和相关临床资料,运用后处理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formation,MPR)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两种后处理重建技术,多方位、更直观清晰地显示病灶内部结构、周围脂肪及骨质结构的关系,弥补常规CT只能轴位显示组织结构的不足。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藏毛窦患者28例,术前均行MSCT检查,男26例,女2例,年龄(25.5±3.2)岁。患者病程5 d~6 a,临床表现为骶尾部包块伴反复脓肿、窦道形成。

1.2检查方法使用GE公司Optima CT660 64排螺旋CT扫描仪,探测器宽度40 mm,螺距0.984,球管旋转时间每圈0.6 s,扫描视野Large Body,扫描电压100~120 kV,自动毫安(80~400)mA,用标准算法重建薄层图像,重建层厚0.625 mm,层距0.625 mm。采用骨算法及软组织算法两种重建类型。扫描范围从骨盆入口至耻骨联合下缘水平。

1.3重建方法图像工作站采用GE公司AW4.5workstation,对全部病例原始图像均在工作站上使用Refomat软件进行MPR及VR,采用Smooth 3D+标准模式容积再现。以最佳角度显示藏毛窦的范围、深度及邻近脂肪骨质结构,图像均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和肛肠科医师共同分析诊断。

2结果

本组28例藏毛窦表现为骶尾部包块,23例窦道形成,窦道均开口于皮肤后正中处并朝向颅侧,15例窦口有脓液流出并伴有周围皮肤红肿,5例窦道内可见毛发结构。手术所见为囊性、感染性病变,病灶边界欠清晰,囊内见肉芽肿结构。术后病理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表皮及皮下,窦道形成,符合藏毛窦。

病变位置:28例均位于骶尾部臀中裂皮肤及皮下脂肪层内;病变形态:轴位上均示类圆形囊状包块影,行MPR示23例呈索条状瘘管,窦口均开口于皮肤,两例包块内可见细条状分割影;病变大小:1.2 cm×0.8 cm至6.8 cm×2.2 cm,大小不等;病变与周围组织关系:病灶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无明显包膜,均未累及肌层,不与肛门相通,骶骨未见明显破坏征像,VR像上骶尾骨显示更清晰直观;病变密度:病变均成等或者稍低密度影,7例继发感染可见混杂稍低密度影,2例病灶内见气体密度影。

3讨论

骶尾部藏毛窦是一种临床少见疾病,1880年Hodges首先提出藏毛一词,内藏毛发是其重要特征,可表现为骶尾部皮下包块反复破溃流脓史。本病的发病机制看法不一,目前国内外研究显示人在走路时臀部的扭动和摩擦,尤其是多毛的男性,其臀中裂的毛发刺入到附近的皮肤内形成短上皮化的管道,当毛发脱落后被管道产生的吸力吸入。因此提出第一阶段为毛发刺入窦道,第二阶段为吸入性窦道,毛发聚集于骶尾部臀中裂皮下成为异物,若继发感染后形成慢性感染或脓肿。本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久坐、肥胖、臀中裂较深、不洁个人卫生及体毛较多等。发生在骶尾部的藏毛窦最常见,此外脐部、腋下、指尖及枕区等部位藏毛窦也偶有报道[4-6]。

由于本病在临床上较为罕见,诊断应与肛瘘鉴别:肛瘘和藏毛窦的CT均可表现为低密度囊性病灶,但藏毛窦窦口多在臀中裂处,窦道走形朝向颅侧;肛瘘多走形向下,朝向肛管,肛管内可触及内口。另外,藏毛窦还需与肛周脓肿、骶尾部皮脂腺囊肿合并感染、骶尾部脊膜膨出及骶前畸胎瘤等鉴别。

骶尾部藏毛窦需要手术治疗才能痊愈,但由于临床对该病的认识不够,缺乏精准的检查手段,致术后复发率较高。MRI虽然对软组织结构显示较清晰,但由于价格昂贵,而且部分患者无法忍受较长时间平卧带来的疼痛而不易于普及。超声虽然经济实惠,但探头频率低,近场分辨率不够,易受肠道气体干扰,对骨质结构分辨率差,也不利于推广。MSCT不仅扫描速度快、层厚薄,还可以运用MPR、VR等后处理功能。MPR可以多次重复利用原始数据从轴位、矢状位、冠状位等任意角度重建图像,能够更准确地显示藏毛窦的范围、浸润深度及邻近组织结构等情况。VR重建可以三维重建骨盆所有骨质结构,Smooth 3D+标准模式同时可以去除肠道内容物的干扰,有利于更准确了解骶尾部骨质结构是否受侵,从而选择最佳手术治疗方案,使病灶得到彻底切除,减少复发率,从而减轻病人痛苦及经济负担。

总之,MSCT利用其MPR及VR技术后处理功能,能够立体、直观、多角度地显示藏毛窦的范围、深度及周围组织结构的情况,且其操作简单、快捷、可重复性强。其对骶尾部藏毛窦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阳性率高,为临床手术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MSCT在骶尾部藏毛窦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刚,王青云,覃达贤,等.藏毛窦的CT及MRI诊断.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3,24(11):825-826.

[2]范恒伟,徐鲁白,周斌,等.外科治疗骶尾部藏毛窦68例.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4,44(12):909-912.

[3]Bolandparvas S,Moghadam Dizaj P,Salahi R,et al.Evaluation of the risk factors of pilonidal sinus:a single center experience.Turk J Gastroentero,2012,23(5):535-537.

[4]李元洋,邵彤,董小红,等.枕区藏毛窦合并小脑藏毛窦囊肿.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144.

[5]Sion-Vardy N,Osyntsov L,Cagnano E,et al.Unexpected location of pilonidal sinuses.Clin Exp Dermatol,2009,34(8):599-601.

[6]Vergles D,Cupurdija K,Lernac D,et al.Interdigital pilonidal sinus in a female hairdresser.ANZ J Surg,2010,80(11):856.

[7]郑毅.骶尾部藏毛窦诊断进展.中国医刊,2012,47(1):20-23.

[8]Doll D,Matevossian E,Wietelmann K,et al.Family history of pilonidal sinus predisposes to earlier onset of disease and a 50% long-term recurrence rate.Dis Colon Rectum,2009,52(9):1610-1615.

作者简介:乔贵锋(1978-),男,河南安阳人,主治医师,从事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工作。

收稿日期:2015-10-15

中图分类号:R635,R814.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688X(2015)04-0283-03

猜你喜欢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
颈椎三维重建对颈椎侧块螺钉固定的影响
基于Mimics的CT三维重建应用分析
探讨X线腹部立位平片、多层螺旋CT在上消化道穿孔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CT及多层螺旋CT在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多层螺旋CT对胃癌及肿瘤血供应用价值研究
基于关系图的无人机影像三维重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
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多层螺旋 CT 三维重建在肋骨及软骨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