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学说与肝脏象理论的三次变革

2015-04-03 16:38王洪弘李成卫王庆国王维广
世界中医药 2015年11期
关键词:阴阳五行学说太极

王洪弘 李成卫 王庆国 王维广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

阴阳五行学说与肝脏象理论的三次变革

王洪弘 李成卫 王庆国 王维广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

从历代主流意识形态出发,探讨主流意识形态对各时代阴阳五行学说与肝脏象理论的影响以及理论所产生的具体变化。汉唐时期,受经学“天人宇宙论”的影响,阴阳、五行指的是气,来源于天,阴阳五行学说属于气的运行模式;肝藏为少阳、木气化生,储藏少阳、木气,化生精气构成相同爪、目等结构与物质。宋明时期,在理学新宇宙图式影响下,阴阳指气,五行指质,生于太极,阴阳五行学说属于宇宙发生模式;肝为厥阴风木之气,内寄相火,相火疏泄男子精液出现。清末以后,受西学唯物辩证法与生物学等影响,阴阳、五行为事物与现象的属性,仅仅作为一种分析工具而非具体物质存在,此时,肝为功能系统,由木的特性推导肝主疏泄为核心功能,即肝气疏泄全身气机、防止郁滞的功能;由阴阳互根及物质与功能关系推导肝藏血为肝主疏泄的物质基础,并以肝体阴用阳概括。

阴阳;五行;肝;藏象

概念和理论的演变并非一成不变,一线相承,而是不断迁移与重构。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国思想史与中医学发生的重要理论,在中国文化与中医学理论中具有方法性作用。其基本图式与内容所发生的变化,都会对同时代的中医肝脏象理论产生巨大的影响。那么,这种变化又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法国人类学家米歇尔·福柯说:“权利制造知识,权利和知识是直接相互连带的”[1]知识的背后体现的是权利的分配,话语即权力,权利筛选能为自己服务的知识,并配合各种手段渗透到社会的各个细节。不同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代表了当时权利的基本分配,影响着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本文以不同历史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为基点,梳理历史上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肝脏象理论的三次变革及其相互关系。

1 汉唐时期,在经学影响下的阴阳五行与肝脏象理论

经学为汉唐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经学构建的“天人宇宙论”直接影响了当时中医相关概念与理论的发生与发展。阴阳、五行作为中国早期认识世界的基本哲学概念,春秋以前是“泾渭分明,各成体系的”[2],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分类体系。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首次明确将其结合,初步构建了阴阳五行学说[3],确立了时空相应、以小见大、五德转移的宇宙论图式,以阴阳的运动来推动五行的运转,增强了解释性。至西汉年间,儒生代表董仲舒为符合当时“大一统”的政治需要,用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改造了阴阳家的宇宙论,“将阴阳五行(天)同王道政治(人)做异质同构的类比联系”,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天人相应”宇宙论系统图式,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为汉武帝所推崇,影响了其后两千余年的历史,为“中国的文化心理结构”奠定了稳固基础[4]。班固《汉书·五行志》中“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明确指出了这一事实[5]。其后,晋唐延续并固化了这一图式。李泽厚认为,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说正是天人宇宙论构建在科学思想中的表现[4]。

1.1 阴阳、五行均是气,来源于天 早期的阴阳五行指的是气,是天地之气的分列,属于并列关系。阴阳五行学说属于气的运行模式,其中阴阳二气的基本运动是天地之气的升降,而五行之气基本的运行模式是四时之气的有序更跌。现代学者[6]普遍认为最早使用阴阳一词并带有抽象意义对立的是《国语·周语》:“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文中伯阳父用阴阳二气的失序解释地震的发生。又如《慎子·外篇》指出:“气之揫敛而有质者为阴,舒散而有气者为阳……阴气凝聚,阳在内者不得出,则激搏而为雷……阳气正升,为阴气所乘,则相持而为雨”[7],阴阳为具有不同特性的气,阴阳二气的升降失调是雷雨产生的原因。至《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8]明确指出阴阳五行是天地之气的分列。

值得注意的是,“天”作为该时代哲学终极依据,是万物化生的缘起,具有主宰地位。如《春秋繁露·官制象天》“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为一端,地为一端,阴为一端,阳为一端,火为一端,金为一端,木为一端,水为一端,土为一端,人为一端,凡十端而毕,天之数也。”[8]指出具有主宰地位的“天”是阴阳、五行和天、地、人的开端,阴阳、五行之气皆来源于天。

1.2 肝为木气化生,储藏源于天地的少阳之气、木之气 汉唐时期,肝为实体脏腑,由天地之间的木气化生,应于春,储藏少阳之气、木气,与胆、筋、目、爪、足厥阴肝经等共同构成一个木生系统。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辛,肝主目……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详细列举了木生系统相关的重要元素。又如《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指出肝之气来源于天。《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指出肝有储藏天地精气的功能。此时尚未有单独的肝阴、肝阳以及肝主疏泄的概念与理论出现,而肝气指的是储藏于肝的天之木气或应于春的少阳之气,而魂为木之精气,肝舍魂是五神脏理论中肝的功能,肝藏血、“血舍魂”附属于肝舍魂理论,并不具备后世医家所叙的诸多功能[9]。

汉唐时期的医家认为,脏腑之气皆来源于人体之外的天地五行之气,五脏(即五藏)的主要功能是储藏,保守精气以抗邪、养生,生化精气构成相同的体、窍、液、志。脏所表现的功能即所藏之气的功能,五行之气通过经络进入五脏,充于体窍等,并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相应地,脏的异常与恢复也由所藏之气特性决定,主要表现为储藏精气的有余、不足以及运行的闭塞不通。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指出五脏之气来源于天气。如《素问·五藏政大论》“敷和之纪,木德周行……其用曲直……其脏肝”,指出天之木气功用曲直,应于肝脏。又《素问·气交变大论》“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眦疡,耳无所闻”,指出木气受邪,则肝生疾病。与此同时,与哲学概念中的阴阳、五行分别代表天地之气的升降与四时之气的有序更跌相类,五脏藏有阴阳之气,其气亦可升可降,如肝藏少阳之气、肝气升于左;五脏藏五行精气,与其窍、体、液、志,俱生于四时之气。

2 宋明时期,在理学影响下的阴阳五行与肝脏象理论

宋明时期,在经历了魏晋时期玄学与隋唐时期佛学本体论思辨之学的兴盛后,儒学批判性的吸收改造释道的宇宙论、认识论,再建孔孟传统,以张载、朱熹、王阳明等为代表的理学成为该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其影响下,中医理论也产生根本的变化。北宋时期,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著《太极图说》,结合儒学伦理与道学宇宙图式,构建了一幅“无极-太极-动静-阴阳-五行-四时-万物”“无极-太极-人极”的新宇宙图式[3],具体指出了宇宙原动力的生发及运行规律,后传于二程,再传朱熹,为后人所尊崇。王夫之称“宋自周子出而始发明了圣道之所由,一出于太极阴阳人道生化之终始”[10]。该图虽然也提出“人与天地参”,但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不同的是,后者仅仅是宇宙论整体机械结构下自我调节反馈机制的一种发挥[4],而前者已经开始关注本体、内部动因,是“心性之学”。在这种新的范式,尤其是“无极-太极-人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物物一太极”等观点的直接影响下,一方面,运气学说在中医理论中重新受到重视,并在其后很长一段时期成为中医阐述生理病理等各方面理论的基本框架;另一方面,医家不再一味于人体外部天地之间寻找生命动因,转而关注人体自身内部的动因,寻找人身之太极,并相继对中医脏象理论做出了不同创新,创立了火热论、元气阴火论,相火论和命门说等理论,发展了中医病机与脏象理论,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有学者认为,“太极图说”是在董仲舒的“二元五构”模型基础上,又加上一个一元的模型,形成一个“一元,二动,五构”的宇宙模型,“这个模型以其对称与平衡的特性而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因而对中医的影响也就越大”[11]。

2.1 阴阳是气,五行是质,生于太极 宋明时期,受新的宇宙图式的影响,阴阳五行不再是具体的气,地位也不再平等,“气之阴阳先有,质之五行后有”,为天地之间万千形象产生的本体;太极“动则生阳,静则生阴”的运动变化过程是阴阳五行的来源,阴阳五行学说属于宇宙发生的模式。如《太极图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12]指出太极动静变化产生阴阳万物。又《类经图翼·五行统论》说到“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朱子曰∶五行质具于地而气行于天。其实元初,只一太极,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天得一个四,地得一个四,又各有一个太极行乎其中,便是两其五行而已。”[13]明确指出阴阳五行源于太极,一气一质,相辅相成。又《朱子语类》“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14]“万物、四时、五行,只是从那太极中来”,[14]进一步指出万物皆有太极。

2.2 肝为厥阴风木之气,内寄相火 宋元时期,肝为厥阴风木,主风主动,内寄相火,与肾藏精属水属静相对;明代及清代早中期,此论仍盛,但渐渐被肝化生气血阴阳,肝气郁、有余化火、火动生风等新理论所替代。学术变革的在医学内部的起因始于宋代五运六气学说的兴盛。一方面,六气与五行相配,肝气由储藏应于春的少阳之气,转为厥阴风木之气。如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厥阴风木乃肝胆之气也”[15]。另一方面,六气比五行多一个要素,故五行的中的火被分割为君火、相火两种,二者便能匹配。后朱震亨延续刘完素等火热论,以《太极图说》为指导,将相火赋予新的含义。如《格致余论》“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变,阴静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故凡动皆属火……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16]提出相火论,认为相火寄居肝肾。

宋元时期藏为形、与气合,五藏的核心功能不再是储藏,而是在外气象的形体。五藏病超越神志、经络、体窍,核心转为运气所主疾病;治法方药亦由运气学说推导,逐渐发展为药物归经理论。此间,脏象理论的创新,先有刘完素火热论,六气、五志化火说;李东垣脾胃元气阴火说,以火为元气之贼;后有朱震亨相火说,阳有余、阴不足,倡滋阴说。明代及清代早中期,藏转成为“居于内、形象于外”本体,藏即气、即理、即太极。肝理论的核心是肝为厥阴风木、内寄相火,延续至清代中早期,如《四圣心源》:“风者,厥阴木气之所化也……在人为肝……手厥阴心主以相火而化气于风木……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是以厥阴之病,下之则寒湿俱盛,上之则风热兼作,其气然也。”[17]值得注意的是,宋以后肝阴、肝阳的概念指的是肝自身产生阴阳[18],气血亦然;该时期的肝主藏血主要服务于内寄相火说,用于涵养相火;另外元代朱震亨提出“司疏泄者肝也”,引发后世肝主疏泄理论;清代叶天士提出了体阴用阳新说。

3 清末以后,在西学影响下的阴阳五行与肝脏象理论

清末以后,由于政府与国力的衰弱,为强国,政府大力引进倡导西方技术、政策和知识,许多传统知识都面临着被西学重构甚至被抛弃的命运,当代的中医理论便是在西方唯物辩证法以及结构-功能图式、生物学等背景下重构产生的新理论。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始于19世纪初,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对立统一、辩证否定和质量互变三个基本规律,现象-本质、结构-功能、整体-部分、形式-内容等基本范畴。在这个大背景下,结合宋明体用关系,古代肝脏象理论知识等,为了和西医进行区别或者附会,当时的学者们或为旧知识赋予新内容,提出新的观点,如西医重形质,中医重气化,五藏为功能系统等;或以西医生理病理为框架梳理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如肝能“防止出血”的功能便是对西医生理病理知识的附会。[19]

3.1 阴阳五行是属性,是分析工具 阴阳五行是对事物与现象本质属性的概括,而非具体事物;阴阳之间、五行之间的关系,只是分析原则或事物变化的本质规律,而非事物具体变化过程。阴阳五行被广泛应用于理论分析,而在实践中逐渐被边缘化。其中,阴阳为一分为二的分析工具,可以具体化为结构与功能,物质与功能,本质与现象,以及中国古代哲学之形与气、体与用、体与象等多种二分的关系。如《中医基础理论》中“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20]对阴阳概念作出了明确界定。它表现在藏象学说上,代表每一藏具有特定功能的同时,需要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肝藏血即是为肝主疏泄配备的附属功能。是故,肝主疏泄临床应用广泛,而肝藏血应用很少。五行是指被抽象出来的五种事物特性,古代哲学家们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以五行学说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外在环境的统一。”[20]明确指出了五行概念的定义及其在中医理论中的作用。五行配属五脏,五脏便是各行特性生命现象的本质,这是各脏的首要功能。如肝属木,木曰曲直,故疏畅条达的木的特性表现为肝的功能,就是肝主疏泄,即肝主疏泄是由木的特性决定的首要功能。

3.2 肝气具木之性、必阴阳互根而藏血 明代命门说代替相火说,又在清代晚期被元气说替代。命门藏先天水火,诸脏藏后天气血,脏腑气血阴阳的人体模式逐渐流行。脏的功能即脏气的功能,可分为阴阳,化为水火、气血,由水火、气血完成,其异常亦可通过调整其气血、水火、阴阳完成。如王泰林《西溪书屋夜话录》:“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然内风多从火出,气有余便是火。”[21]三者之中的演变关系中不再采用厥阴风木及相火说。

西学东渐,中医医汇通学派医家构建的肝理论,基于西医学实体解剖结构,并且强调肝脏气的化功能的作用。如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五脏所属》[22]:肝“旧说七叶,居左胁下,非也。西医云四叶,后靠脊,前连膈膜,胆附于肝之短叶间”,“旧说肝居左,西说言肝居右,其系实居脊间正中,至诊脉分部左右,亦从其气化而分,非以形而分”。“后言所主,明其相制相成也”,秉承《内经》:“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的五行、五脏顺序相克才能保持正常人体生化过程。

当代中医学脏象理论以五行特性作为五脏首要功能,如肝五行属木,木曰曲直,故肝气的特性为疏泄调达,功能表现为肝主疏泄,藉由舒畅全身气机来维持情志、气血、水液与、消化以及男子精液、女子生殖的功能。如《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版版教材中直言“木曰曲直……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肝在五行属木,木性曲直,肝气具有木的冲和条达、伸展舒畅之能;肝有主疏泄的生理功能,肝气性喜条达而恶抑郁”直接用肝所属的木之性来解释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又阴阳互根,肝气主疏泄的物质基础是肝藏血。又“肝主疏泄,其用属阳,有主藏血,其体属血,故有体阴用阳一说”,用肝的阴阳属性来解释体阴用阳学说。

此时,五藏是生理功能与病理表现的本质概括,是一种功能系统。藏的功能由气阴阳五行特性决定,以五行特性定义五藏核心功能,以阴阳互根协调各藏内部功能之间关系,即五行特定决定其首要功能、阴阳学说决定其次要功能,其异常表现与恢复方法由其功能直接推导而出。这些都是不同于前代的新理论。

4 结论

历代阴阳五行学说内容纷杂,并不统一。本文以历代主流意识形态主导的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分析肝脏象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发现二者有明显的相关性。如汉唐时期,阴阳、五行均为元气、精气,肝脏则由少阳、木气化生,功能为储藏少阳、木气,生化精气构成相同的器官与物质以及对抗外来邪气;宋明时期,阴阳是气、五行是质,生于太极,化生万物,肝气则为厥阴风木之气而内寄相火,化生气血、阴阳;当代阴阳五行学说认为阴阳、五行是事物与现象的属性,属性决定其功能特点,故肝属木主疏泄,又阴阳互根而主藏血。其中,历代创新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历代肝脏象理论以及脏象理论构建的新方法;各时期的脏象理论中蔵的实质、功能、相互关系与临床应用、特点等内容均由当时阴阳五行学说决定。历史上,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肝脏象理论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前代的理论与临床有的被抛弃,有的重新整合协调进入新的理论结构中。当代的中医脏象理论,是当代学者,采用当代阴阳五行学说,整合古代肝脏理论、当代肝脏疾病诊治知识、西医学相关知识以及当代哲学思想,创造性构建的一个新理论。

[1](法)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9.

[2]王逸之.阴阳五行与隋唐术数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3]张其成.中医哲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21,123.

[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4,139,236.

[5]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495.

[6]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95.

[7]慎到.慎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8]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2012:487,269.

[9]李丹.基于知识考古学肝藏血的历史考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10]王夫之.张子正蒙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5:2.

[11]李成卫.试论中医学的构建与发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4):5.

[12]周敦颐.周敦颐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1:5.

[13]张景岳.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24.

[14]黎靖德.朱子语类[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19.

[15]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

[16]朱震亨.格致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46.

[17]黄元御.黄元御医学全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42-643.

[18]王维广.肝阴肝阳概念的历史考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7):514.

[19]司鹏飞.基于知识考古学的中医肝虚实概念与补泻治法的历史考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20]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3,47-49.

[21]王泰林.西溪书屋夜话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

[22]唐容川.唐容川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7-8.

(2015-11-02收稿 责任编辑:洪志强)

Evolution of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Theory and the Doctrine of Organ Manifestations

Wang Honghong, Li Chengwei, Wang Qingguo, Wang Weiguang

(SchoolofPreclinicalMedicine,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

The paper aims to find out the evolution of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theory and doctrine of organ manifestation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jor thoughts in different ages. In Han and Tang dynasties,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were considered as qi, which came from nature. The theory of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is actually about the transformation of qi. Liver is the results of shaoyang and wood qi processes, and it stores them and then transfer them into four limbs and eyes and so on.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t was believed that yin-yang is qi and five elements are its substances. They both generated from Taiji. The theory of yin-yang are the mechanism of how the universe formed. Liver is the reverting yin and wind and wood qi, which stores ministerial fire, and the flow of ministerial fire generates seminal fluid. After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theories were regarded as analytic devices to demonstrate diseases rather than some concrete substances. Liver is a functional body system that characterized by governing qi flow. To be specific, liver qi functions to control the flow of all kinds of qi in the body and to prevent stagnation. Also, it is believed that liver stores blood and governs qi flow, and it is a organ with yin nature but functions as a yang organ.

Yin-yang; Five elements; Liver; Doctrine of organ manifestations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11CB505100)

王洪弘(1988—),女,江西省,博士,研究方向:肝藏血主疏泄的理论与历史研究,中医哲学,E-mail:whh-101@163.com

李成卫,男,北京市,副教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E-mail:lichengw@126.com

R256.4

A

10.3969/j.issn.1673-7202.2015.11.010

猜你喜欢
阴阳五行学说太极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思想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太极
游太极洞
『太极+』,未来可期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闲谈为何叫“聊天”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
太极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