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万凿出深山

2015-04-09 13:41林信用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词语案例课文

林信用

[摘 要]

综观现在的语文课堂,很多教师在意识上已经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维,也试图以这样的思维指导教学行为。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管是家常课或是公开课,“以教定学、教师演主角的内容分析式课堂”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要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实现“以生为本”,教师需从词语教学、概括内容、迁移训练和拓展延伸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

以生为本;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要想实现纯正有效的“生本课堂”,教师就必须把手中教学这一条线还给学生,由学生来决定这条线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甚至这条线该放多高。教师可以通过制定预习单让学生先走进文本,充分自学、自研、自得。在学生的具体学情之上,认真备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解难释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充分体现生本课堂的价值理念。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又该如何实现生本课堂呢?

一、“生本课堂”之第一锤:词语教学乐中学

(一)创设平台,积累运用

案例:《火烧云》

(1)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词语。

红彤彤 金灿灿

半紫半黄 半灰半百合色

茄子紫 梨黄 葡糖灰

(2)给词语归类,说说为什么这么分。(引导学生寻找构词规律:ABB、ABAC、事物加颜色)

(3)像这样表示颜色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

(4)课件出示:“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借助这样的句式,你能连起来说说吗?

通过这样的词语教学,学生不仅积累了许多表示颜色的词语,而且在具体的运用中加深印象,真正内化。生本课堂就应该以学生的词语积累运用为着力点,去设计教学思路,创建词语运用的平台,为孩子们以后的句子运用、习作表达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归类综合,对比延伸

案例:《桂林山水》

(1)出示这一课中描写山和水的词语

波澜壮阔   水平如镜

峰峦雄伟   危峰兀立

(2)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两组词语有什么特点吗?

(3)课文中,描写山和水的词语还有哪些呢?

(4)在平时的阅读中,你还积累了哪些描写山和水的词语呢?

(5)能用上面的一个词语写个句子吗?

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不单单关注学生的读,更应关注学生学习词语的方法。在同类对比中积累,在谴词造句中积累,比起传统的老师教读、学生跟读的方式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在词语教学当中,老师尽量唤起学生的记忆,不断丰富学生的言语经验,让学生以词想词,以词用词,摈弃传统的“满堂灌”,这才是生本课堂的有效体现。

二、“生本课堂”之第二锤:概括内容寻方法

(一)角色串联法

案例:《金色的脚印》

(1)课文中,作者主要介绍了哪些角色?

板书:    小狐狸

老狐狸    正太郎

(2)这些角色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3)你能利用他们之间的关系,把课文概括一下吗?

六年级的课文,大部分是长课文。长课文该怎么概括呢?如何立足学生的实际,切实提高六年级学生的概括能力呢?在这种情况下,传授学生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用角色串联的方法既帮助学生梳理了这篇长课文的主要角色关系,了解了文章的脉络,又让学生通过这种别样、感兴趣的概括方法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二)段意叠加法

案例:《尊严》

(1)这篇文章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板书)

(2)哪些自然段的意思差不多?(指导学生去除重复的段意)

(3)现在,你能连起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吗?(借机指导学生练说)

(4)方法回顾:先把各自然段的意思说出来,再进行有效组合,删除重复的,剔除多余的,叠加有用的,这就是概括段意的一种方法,即段意叠加法。

教师千万不要拘泥于某一种标准答案,只要合情合理,说得通即可,学生所概括的合理与否,教师请学生来做评断,做到生与生思维的碰撞与交集,等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完毕,教师点睛一下就可。教师将学生所概括的每一段的段意都写在黑板上,这种线性的文字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同时降低难度,无形中教会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当然,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课题扩充法、摘录归纳法等。不管用哪种,教师都应在课堂上授之以“渔”,教会学生知其所以然。

三、“生本课堂”之第三锤:迁移训练显神通

(一)合作探究,学法迁移

案例:《夸父追日》

(1)交流文中想象神奇、描写精彩的句子。

(2)品味其中一个句子。

预设: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3)请说出这个句子的学生先来分享这个句子中表现神奇的词语。

(4)其他学生补充,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学生在屏幕上做上批注。

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和风比赛跑步,快!

速度快,路程远,神!

(5)请学生总结学法。

(6)小组合作,学以致用,共学其他句子。5人一小组,每个学生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再由组长进行总结,总结完毕后,其他4人分别把批注写在书上,而组长则完成这一张“共学报告单”。(见表)

[《夸父追日》精彩的描写共学报告单\&句子1:(哪一段哪一句)\&重点词语:(把对词语的理解直接写在词语的下面或旁边)\&我们的奇想:\&]

所谓共学报告册则是由每一课的共学报告单组成的本子,按课文的目录粘贴上去,汇集了小组共学的结晶,由组长先写,写好后,组员们再一起斟酌、修改。为了节省时间,不需摘抄原句,只需记录哪一段哪一句即可。在重点词语这一栏,为了保证记忆的完整性,只需在下面或旁边做上最精辟的批注,不需要长篇大论。而“我们的奇思妙想”这一栏记录的是学生对这一句话的其他见解,然后组长就可以根据这一张报告单来汇报。在听其他组汇报时,也把有价值的想法记录在上面。这张报告单是小组合作的见证,也是评价生本课堂的标准。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

(二)寻找共性,写法迁移

案例:《地震中的父与子》

出示: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

(1)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2)为什么作者要连用3个句号?(为了突出时间的漫长,以及父亲内心的焦虑)

(3)你能在每个时间段,感受到父亲的心情吗?

(4)出示:

七点……

七点一刻……

七点半……

(5)总结:刚才,我们就是通过这3个句号感受到了时间的漫长及文中父亲内心的焦躁。那么,废墟中的儿子呢?他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用这种写法来写写废墟中的儿子的心情。

(6)学生练写片段,用上表示时间漫长的3个句号。

新课标非常强调语言的迁移运用。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者主动引导学生去感知、触摸、发现、体悟言语的特点,教师顺势而导,导在学生迷惑处,导在学生情感的迸发处,并且利用文本的情景迁移写法训练,非常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真正的生本课堂就应该把目光聚焦到文本语用价值的挖掘和探究上来,方能走出窠臼,做到“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

四、“生本课堂”之第四锤:拓展延伸情升华

(一)利用情境,想象练笔

案例:《“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1)当父亲把作者写的诗歌扔回原处后,她的委屈终于爆发,泪水止不住地往外流。

她冲进了自己的房间,内心会想些什么呢?

(2)出示: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在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父亲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在感人的音乐声中书写作者的心声。

(4)学生交流。

这是笔者在聆听了锦园的杨吉瑞老师执教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后记下的教案片段。我们都知道,语文课堂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在生本课堂中抓住语用点,以练促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关键。

(二)续写结尾,总结写法

案例:《最后一头战象》

(1)配乐朗诵最后3段。

(2)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百象冢陷入一片宁静之中,可是看到全部过程的波农丁,他的内心也同周围的世界一样宁静吗?

(3)出示:望着坑下的嘎羧,波农丁___________。

(4)总结写法。课文学完了,回顾全文,我们发现作者沈石溪是如何把嘎羧的形象写丰满的呢?

(5)正如同学们说的,沈石溪紧扣嘎羧这条线,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刻画出了有着人类情感的嘎羧——最后一头战象!

课堂中的拓展延伸应教在学生的不懂之处,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不但要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表达语言,而且要学会作者布局谋篇的方法。如此日积月累,方能在今后的习作中,驾驭文字,运用自如。生本的课堂理应是学生有所生成、有所提升的课堂。

所以说,教材中重要的谋篇布局、典型的结构形式、精巧的句式表达、别有韵味的叙述描写,都是语言运用能力培训的点,只要我们熟练地把握教材、充分地利用资源、灵活地运用训练方法,做到顺势而为,方能体现“生本课堂”的实质。

总之,要想实现纯正的生本课堂,需要每一位教育者放下自己这个“本位”,在心中真正拥有学生这个“主体”。从研究怎样教到研究怎样学,从站在高空观摩课堂行为到与学生成为学习共同体,以“千锤万凿出深山”的信念去打造有效、高效的课堂,这是探索新型生本课堂的应有之义。

[参 考 文 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朱开炎.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4(5).

[3]张石平.好走的路都是下坡路[J].思维与智慧,2001(9).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喜欢
词语案例课文
样板案例
找词语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
词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