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

2015-04-09 13:45蒙丽萍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古诗文语言课堂

蒙丽萍

古诗文是中国千年文化的精髓,短小精练的语言文字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而中学语文课程中只精选了极小的一部分。为了让中学生能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润,让中学古诗文的课堂收到更好的效果,笔者认为,有必要适度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继承传统,弘扬中华文化。这不仅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思想,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恰到好处的拓展与延伸虽不能立竿见影,却在浸润中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来谈谈古诗文拓展阅读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

一、课堂教学容量增大

教材中有的古代作家会有多篇诗文作品入选,这就不能只是各个击破,还要有效组合延伸拓展,串成一条知识脉络;有的作品虽不是出自同一作家之手,但体裁主题一致,对待这类作品更要归类对比,辨出异同。在教学中,如果学生课外积累拓展足够的话,课堂容量就会明显增大,课堂的效果就会得到显著提升。

以笔者执教的李煜的《虞美人》为例。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上,我和学生完成了写作背景了解、词人介绍、作品主题,又回顾了描写“愁”的诗句,对比了他前期词作与被俘后词作主题风格的不同,回忆了拓展的其他诗作如《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等作品。大容量的课堂,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了李煜和他的作品。

在古文复习的时候,我把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与袁宏道的《满井游记》进行了对比阅读,因为学生对课内文本很熟悉,《满井游记》也要求拓展背诵,所以,在比较作者思想境界时,学生通过对《满井游记》中“潇然”的研读,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袁宏道的“闲游”与其他几位作家被贬官之后的“清闲”有本质的不同。可以说,一节课解决了很多问题。

二、作品挖掘深度增加

在执教的《十五从军征》一诗时,笔者联系高适《燕歌行》中的诗句“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引导学生从征人、亲人不同的角度品读感悟“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的凄凉,并拓展资料。据《资治通鉴·唐记》记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学生深切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征人回家无望的痛苦。接着回忆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作品:“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陇西行》陈陶)这样,学生又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来了解征人的痛苦不仅是思乡、亲人不在,还有报国的雄心壮志;亲人的苦痛也不只是盼归,还有所盼之人早已不得归而无法了解的悲凉。本节课拓展的诗文从不同角度给学生提供信息,从而让他们更深刻地了解战争的多面性。

三、课堂语言优美典雅

语文课堂上,无论是教师的语言还是学生的语言,都应力求规范、准确。但是,在古诗文课堂上,更应该重视语言的优美典雅。古诗文经典名篇字字珠玑,教师的解读如果让原文黯然失色,那么学习优秀古诗文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引领学生尽量使用典雅的语言,创造优美的意境。

例如:《五柳先生传》里对君子品格的探讨片段。

师:你认为五柳先生和你学过的哪个人的品质很相似?

生:我认为他和苏轼很相似,都很豪放。

生:与周敦颐很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

生:与刘禹锡很像,都居陋室,安贫乐道。

师:儒家思想就是这样:“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像五柳先生一样的还有谁呢?

生:与颜回相似:“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师:所以孔子称赞他说:贤哉!还有什么样的人能在这样的困境下仍然自得其乐呢?读书到入迷的时候竟忘记了吃饭?

生:孔子啊!“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师:孔子的追求就是做个君子啊!

这一段关于君子品行的对话基本都在引用所积累的原文进行回答和评价,使得古诗文课堂有着浓浓的文学味道,浸润其中,语言自然就典雅优美了。

四、写作能力逐步提升

每个古诗文课前展示环节结束之后,我都要求学生写一段对所展示诗文的赏析或感悟。最初,学生都是找别人写好的赏析或评价,自己拿来使用。后来,有的同学不再满足于借鉴,开始自己进行创作。不知不觉中,学生的作品也有了文采。他们的文字日趋成熟,思维日趋深邃。把对作品的理解和自己的感悟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其实就是作文的片段。

下面举几个例子:

学生在展示《劝学》之后的感悟:“胜于青之蓝,寒于冰之水,耳畔清风,山间明月,无不予我们以深刻启示:寸土累积方有高山巍峨,滴水汇聚才有大海扬波。柔弱的身躯蕴含强大的力量,笨拙的脚步丈量出遥远的旅程。用一颗心,做一件事,就会成功。”

学生在展示《归去来兮辞》之后的感悟:“丈度容膝,一尺素琴;心远地自偏的安然宁静,斗米不折腰的真性清高。陶渊明的世界一如他所描绘的桃源般自由美好。魏晋风骨的率真高贵,汇聚成韵被岁月赞颂传唱。三径就荒的清贫中亦有自酌寄傲、品茗赋诗的悠然,隐者的安静是一种不染凡尘的境界;归去来兮,那一世的日光,早已洗尽铅华,清绝明净。”

学生在展示《琵琶行》之后以诗的形式呈现感悟:“浔阳江畔枫如火,水波茫茫映月色。萍水相逢漂泊心,满腹心事曲中说。弦弦拨碎年少梦,凄凄清泪悄然落。青衫红衣知音情,同是天涯沦落客。”

“胸中万卷风雷动,无端直奔笔下来。”这两句诗形象地描述了语言由“积累”到“运用”的飞跃过程,而成竹在胸,何愁笔下没有郁郁葱葱的竹林呢?

大量的课外古诗文积累,能滋养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习近平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笔者通过拓展古诗文的课外阅读,提升了古诗文的课堂教学效果,潜移默化中润泽了学生的心灵,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喜欢
古诗文语言课堂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欢乐的课堂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