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网络舆论与社会情绪共振机制研究
——以乌克兰事件为例

2015-04-10 05:18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网络媒体乌克兰舆论

冯 超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

信息化时代网络舆论与社会情绪共振机制研究
——以乌克兰事件为例

冯 超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网络媒体作为互联网发展的衍生品正在迅速蔓延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网络媒体舆论的民意性、隐匿性和互动性特点的影响下,网络媒体舆论与社会情绪之间产生了一种“共振机制”,这种机制可以使网络舆论与社会情绪之间产生良性的循环也能产生恶性循环。所以要合理地引导与规划“共振机制”,使其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为社会传播正能量。

网络传媒;社会情绪;共振机制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一个的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网络媒体的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象征。它不断地改变着公民的思维理念和生活模式,并且开始逐步地渗透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互联网正试图影响国家的社会民主化进程和国际社会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网络传媒借用网络舆论的形式逐渐成为社会情绪表达和舆论监督的有效平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民众情绪的表达,成为查看社会民众动向的晴雨表,并且增强了整个民族的凝聚力。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也会表现出极端化的一面,为社会民众情绪带来负面影响。

一、网络舆论的相关概念

(一)网络舆论的含义

目前,国内对网络舆论的解释并没有达成共识,呈现出众说纷纭的发展态势。陈力丹教授认为“舆论是社会公众关于实现社会和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所表达的态度和情绪的总和”。但也有人认为它不仅是各种问题和意见的总和,还是在更广泛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对比和比较一些意见的一种连续的过程[1]23-24。鉴于对舆论的不同看法,国内学者对网络舆论的界定也就莫衷一是。根据《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的定义认为“网络媒体舆论就是公众通过信息网络,针对社会公共事务和现象所发表的意见建议”[2]。所以,网络舆论应该是在网络环境中,社会公众对社会中的一些问题用公开的或者匿名的方式表达出态度和情绪,并在不断的互动中对社会产生影响,直到产生具有稳定性的意见。

(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的重要性也凸现出来。网络媒体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传播变为民众表达意愿的“战场”,舆论传播的环境也实现了由大众媒体向网络媒体的根本性的变化[3]111-114,并且发现网络媒体与社会民众情绪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使得政府的相关部门不得不对其自身特点加以分析。

作为舆论形式的一种,除了具备传统媒体舆论的自发性、公开性和评价性之外,网络媒体还具有自身的特性。首先,其民意化性质不断增强。在以往的传统媒体,它们的主要目标就是做好宣传,当传统媒体传播各种信息给社会民众时,它们产生的思想情绪往往只能在某一范围内形成“口头上的舆论场”,而无法形成“媒体舆论场”[4]89-95。但是,网络媒体却可以做到,并且在宣泄社会情绪上更加民意化。其次,网络媒体舆论的另一大特征就是隐匿性。因为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大部分的信息传播是隐匿的,包括身份的隐匿、来源的隐匿和真实性的隐匿。这也就使得相关政府部门更应该重视其这一特性,防止大量虚假错误信息的传播和扩散,从而误导广大社会民众。网络媒体的互动性也是其中一大特征。在网络媒体传播信息时,社会民众便可以在网络空间内陈述观点和进行意见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巩固自身已有的观点或形成新的看法和评价。

二、网络媒体舆论与社会民众情绪的“共振”

网络媒体因其自身具有的隐匿性和互动性等特点,被部分外在力量加以利用,成为实现其目的的重要手段。在乌克兰问题上,美国与俄罗斯对峙的前线战场已经在网络媒体舆论上展开。美俄两国在对乌克兰危机的问题上分歧很大,双方都希望把网络媒体舆论作为一种手段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在乌克兰爆发“颜色革命”之后,乌克兰的网络媒体舆论在美俄的影响下进一步对乌克兰的国家认同感进行分裂。

(一)美国的网络媒体舆论对乌克兰国家的影响

美国的网络舆论媒体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正在影响着乌国内的社会民众。由于网络媒体的发展,其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正试图操控社会意识,并成为为社会民众洗脑的工具。西方网络媒体刻意在乌克兰制造恐慌的气氛,从而塑造乌克兰民众在反对俄罗斯的身份认同的网络舆论。

美国支持的网络媒体舆论与乌克兰境内反对俄罗斯的网络媒体力量形成有效互动。试图把俄罗斯的国家形象塑造成为军事入侵者。他们对乌克兰民众宣扬俄罗斯当局控制了乌克兰境内的网络媒体自由,并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反对西方的网络舆论宣传。对于美国来说,其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影响俄境内的反普京力量和乌克兰境内的反俄力量,促使网络舆论对俄罗斯不满,最终导致俄罗斯爆发革命。《纽约时报》3月10日刊登了一篇题为《冷战媒体宣传伎俩点燃乌克兰危机》。这篇文章中提到,普京使用网络舆论等方式对乌克兰民众进行反美宣传;另一方面,俄罗斯政府还暂停国内网络对负面新闻的传播,以免影响社会民众的舆论情绪。俄罗斯虽然是世界第六大网络用户,但是其偏远的地区还是缺乏信息的流通。因此容易受网络媒体舆论宣传的影响而把分裂乌克兰的行为认为是合理行为[5]46-52。

(二)俄政府网络媒体舆论对乌克兰危机的影响

俄国内的网络媒体舆论所强调的是国内民众的团结。其《消息报》的报道指出,全俄罗斯社会舆论中心的最新民意调查显示,俄罗斯60%以上的民众赞同的观点是俄国与乌克兰人民之间的情感分裂是乌境内的反对派利用网络媒体舆论的错误宣传所造成的。俄罗斯的网络媒体舆论在对内的舆论宣传称,俄不会产生大规模的游行示威的局面;对外的舆论宣传中要拉拢乌克兰境内的亲俄民众,使其在境内的网络舆论中产生分歧,并进一步激发乌境内亲俄民众之间的团结和危机意识。由此看来,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中成功地运用了网络舆论的策略,使得克里米亚人民运用举行全民公投的方式来决定脱离乌克兰。

(三)乌克兰境内的网络媒体舆论对自身的影响

真理报是乌克兰境内的在线新闻门户网站之一。乌克兰在近几年的网络发展中已经产生了500多家的电子报刊,更突出的是乌克兰的网络博客用户量也达到了26万。其中属于国内媒体运作的网站超过55%,属于政党机构的网站占23%,有14%的网站属于新闻网站,个人网页只占其8%。在近年来乌境内的博客使用量扩大了4倍,其中基辅乌克兰新闻博客提供了全国大部分的实时新闻[6]90-92。这些境内媒体在这场危机中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在影响乌克兰人民社会情绪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直接导致了乌克兰民众逐渐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阵营,割裂了其共同的国家认同感,掀起了多次的示威游行和反示威游行,给国家的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并且,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使得其在与社会民众情绪中产生了“共振机制”,也就是说,网络媒体在其巨大的影响力的前提下,其主导宣传的力量与民众的情绪是相互联系的,并且与网络媒体的舆论导向密切相关。在这场危机中,两方媒体都成功地与民众的情绪产生了关系,使得乌民众一部分站在了亲美立场进行反俄斗争,另一部分站在了亲俄立场进行反美斗争。这样就不免引发恶性循环,并产生了国家分裂的后果。

三、政府引导网络媒体舆论的有效策略

首先,政府应该合理地运用法律的手段对网络媒体的一些违法言论进行规制,从而减少杂音的干扰,营造良性的互动环境。网络媒体每天会传播大量的信息,其中也会有很多引爆点,网络传媒就是最好的串联温床,它会让广大民众参考到带有错误信号的信息,进而相信错误的事情[7]156-158。所以,政府要运用多种手段来规范网络媒体的责任,并要对一些恶意的言论进行必要的控制。否则,网络世界可能就会变成极端无政府主义的沃土。

其次,政府还应健全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网络发言人要及时对网络媒体上流传的恶意舆论进行否定,逐步把这种机制制度化,建立良好的互动环境。在网络媒体光速传播的时代,政府已经不能通过常规的议程来解决新的问题了,只有由新闻发言人这样一种制度在第一时间以权威的方式发布信息引道舆论才能有助于事情的解决,否则就会错失良机,化主动为被动。

最后,还要提高政府的话语能力,使得政府在危机发生时能够重新树立媒体舆论的话题,创造出良好的对话环境[8]118-120。在网络之中,话语权是极其分散的,并且话语权的争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要在网络舆论中确定话语权,那么它就必须在信息获取上占据主动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获得民众的情感共鸣,才不至于使社会民众的情绪产生恶性循环。

四、结语

在乌克兰克里米亚危机事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网络媒体舆论在社会民众中的影响作用,可以说二者产生了“共振”,形成了一种“共振机制”,也就是说网络媒体舆论影响社会民众的情绪,正确地传播和宣传相关信息就会引导社会民众的情绪向好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反之,错误地传播和宣传相关的事件信息就会导致社会民众的情绪向坏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国家分裂等恶性后果。这就要求政府要强化媒体意识观念,积极做好网络媒体的舆论引路人的工作。使网络媒体舆论与社会民众的情绪之间的“共振机制”呈现良性的循环。更好地为社会的民主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交流问题委员会.多种声音,一个世界[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1.

[2]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09zgshx s/content_17100922.htm

[3] 钟 瑛,刘海贵.论网络新闻的舆论特征及舆论导向[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4] 谢新洲,肖 雯.我国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及所带来的问题分析[J]. 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7(3).

[5] 吴 非. 扑朔迷离的乌克兰国家未来发展方向——对克里米亚危机的国际舆情分析报告[J].学术前沿,2014(3).

[6] 吴 非. 颜色革命[M].台北:秀威出版社,2013.

[7] [美] 凯斯桑坦斯.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 谢金林.政府要有效引导网络舆论[J].理论探索,2010(2).

InformationAgeNetworkPublicOpinionandSocialEmotionalResonanceMechanismResearch:intheCaseofUkraine

FENG Chao

(PhilosophyandPublicManagementInstitute,HenanUniversity,Kaifeng475000,China)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media in the information age as a deriva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is rapidly spread to every corner of the worl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network media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secretiveness and interactive, the network media between public opinion and social mood produces a “resonance mechanism”, which can make the network between public opinion and social mood create benign circulation also vicious cycle.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guide and plan reasonably this kind of “resonance mechanism”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virtuous cycle to spread the positive energy for the society.

network media; social mood; resonance mechanism

2015-03-27

河南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Y1327078)

冯 超(1989- ),男, 河南焦作人,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关系、 中国国家战略及现代化理论研究。

D63

A

1671-8127(2015)03-0005-03

[责任编辑郜春霞]

猜你喜欢
网络媒体乌克兰舆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互动传播探索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网络媒体在舆论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媒体新闻宣传工作
失控的乌克兰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