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姓周,鲁迅为公”
——新世纪鲁迅后人视角下的鲁迅形象

2015-04-10 09:28
关键词:后人言说重构

周 文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266100)

“鲁迅姓周,鲁迅为公”
——新世纪鲁迅后人视角下的鲁迅形象

周 文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266100)

新时期以来,鲁迅形象的重构成为学界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随之而来的对于鲁迅形象重构的研究也蔚为大观。然而这其中却几乎没有研究性论文涉及鲁迅后人对于鲁迅形象的重构。文章以鲁迅之子周海婴及长孙周令飞新世纪以来对鲁迅的言说为研究对象,探讨鲁迅后人视角下的鲁迅形象及其意义。面对新时期之后鲁迅所遭遇的纷繁境况,鲁迅后人从“鲁迅姓周,鲁迅为公”两个维度重构鲁迅形象,意为塑造一个住在隔壁的精神偶像形象,让渐被遗忘的鲁迅以更加真实的形象重回青年人心中,让鲁迅精神在21世纪传承下去。这是鲁迅后人对于鲁迅在当代中国意义的理解和希冀。因此这种重构作为与官方、学界对话的另一种声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却不可能是还原,言说鲁迅其实是认清自己和这个时代。

鲁迅后人;鲁迅形象;重构

对于鲁迅形象的重构,不论是80年代的集体性重构还是90年代后的个体性重构,无论是建构抑或是解构,都是为了“从毛泽东和瞿秋白对鲁迅的经典评价出发,修正或颠覆被逐渐‘一体化’的意识形态所规定的鲁迅形象”[1]。而在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新世纪以来鲁迅后人对于鲁迅的言说:先是2001年鲁迅之子周海婴的回忆录《鲁迅与我七十年》(2006年出修订版)[2],后有2011年结集出版的《鲁迅是谁》[3],其中包括周海婴和其长子周令飞2006年以来发表的多篇文章、各媒体采访及其他文字。作为和鲁迅存在旁人无可取代的血缘关系的鲁迅后人,他们为何选择在此时发出自己的声音,是在何种立场上来进行鲁迅形象的重构,又如何言说鲁迅,这一言说在何种程度上重构了鲁迅形象,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告别和重逢鲁迅

新中国成立后,鲁迅作为被毛泽东钦点的“中国第一等圣人”,代表“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被推上神坛,成为国家形象的代表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无人敢于冒犯。即使是鲁迅家属,也并不能够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能做的也只是站在家属的角度配合国家意识形态的解读和宣传,如许广平在五六十年代所写的《鲁迅回忆录》,将鲁迅塑造为伟大的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4]。这种叙事固然有当时历史环境下的真诚性在,同时也是对当时一体化意识形态话语的不得不服从。周令飞在一次访谈中就曾说到,在文革期间,有人雕塑了一个鲁迅像,叫许广平去看,许广平说太严肃了,不像,但雕塑家说这是革命的需要,是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是人民的需要,因而许也就没什么意见了。可见在当时的环境下,鲁迅家属虽然因为鲁迅受到了国家的特殊待遇,却也同样有许多的不自由。他们对于鲁迅的个人情感是要让位于党、国家、人民这种宏大话语叙述的。因此在建国十七年和文革时期,鲁迅家属其实是告别鲁迅的,他们怀抱着“将鲁迅交给了国家,很放心”的心态将鲁迅的遗物悉数捐赠,并且不再以私人的身份介入鲁迅的事情。鲁迅离开了周家这个小家,不再是某个人的丈夫或者父亲,而成为整个民族、国家的灵魂和精神偶像。周令飞就曾多次说到他对于鲁迅其实并不熟悉,小时候祖母和父亲很少跟他讲鲁迅的事情,他对于鲁迅的印象也是博物馆,或各种雕塑所展示出的横眉怒目的形象。

而新时期以来,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鲁迅逐渐被移出政治神坛,对于鲁迅的不同声音得以发出。这是鲁迅后人得以发声,与鲁迅重逢的一个基本的社会环境。而这种重逢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漫长时间的思索和酝酿的。文革以后,人们开始反思长期以来的政治高压下的一体化话语,各种对于鲁迅形象的重构也迭出不穷。80年代对于鲁迅的重构仍然是集体性的,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90年代后才转向个体性的重构,关注民间鲁迅、学者鲁迅。[5]随着国家意识形态的控制方式变得更为隐蔽和多样,一方面给了鲁迅后人言说空间,另一方面又使鲁迅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使鲁迅的个体性重构中出现了许多质疑、否定的声音。而且少了意识形态的庇护,长时期的政治意识形态化和革命化的单一刻板的鲁迅形象在民间受到抵触和冷落,“除了屈就而厌烦,年轻人对他们没有尊敬,没有爱”[6]239。同时由于90年代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从高度政治话语的垄断中逐渐解放出来的鲁迅开始被商品经济所捆绑,成为人人都可以染指利用的商品宝藏。“被商业标签化的鲁迅俨然成了一座取之不尽的‘金矿’,沾边就能镀金,就能发财。”[3]59各种打着鲁迅的名号而没有经过鲁迅家属同意的商业行为层出不穷,闰土、孔乙己、华老栓、祥林嫂、咸亨酒店、百草园、三味书屋、鲁镇等等我们熟悉的鲁迅笔下的人物、地点都成为商业标签。蹭吃鲁迅成为一道风景,然而鲁迅的思想精神却在物质化的浪潮中被遗忘。国家意识形态的沉默和冷淡对待,单一形象在民间所遭遇的抵触和冷落,消费主义时代的商业化,面对鲁迅在新时期所遭遇的这些纷繁复杂的境况,作为鲁迅后人,他们开始一步步在维权的过程中和鲁迅重逢,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还原和弘扬鲁迅。

二、住在隔壁的精神偶像

新时期以来,学界对于鲁迅的重构经历了80年代的集体性重构,90年代后的个体性重构,构筑了“文化巨人”和“精神伟人”的鲁迅形象,也探寻了民间鲁迅、学者鲁迅的形象。那么作为鲁迅后人,周海婴和周令飞又是如何重构鲁迅,他们重逢的是什么样的鲁迅,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对此,周令飞的一段话最能说明他们的努力,“除了对鲁迅在现代中国的现况进行全面普查和调研外,我们更想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让他作为亲人回到周家;我们想保护鲁迅,传播、普及鲁迅,让鲁迅精神真正意义上回归大家。”[3]134他们对于鲁迅的重构是向两个维度延伸的,即鲁迅姓周,鲁迅为公,一方面让鲁迅作为亲人回到周家,另一方面让鲁迅作为精神偶像回归国家这个大家。鲁迅后人强调还原鲁迅和弘扬鲁迅,还原鲁迅显然并不单纯是塑造一个亲切幽默的小老头,而是为了对抗长期形成的鲁迅的单一刻板形象,是为了弘扬鲁迅而做的还原。而弘扬鲁迅也不是弘扬一直以来的横眉冷对的鲁迅形象,而是站在家属的角度弘扬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形象,是一位住在我们隔壁,走在我们身边的精神偶像鲁迅。

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中,周海婴深情回忆和父亲鲁迅相处的童年时光,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慈爱、温和的父亲形象。这位父亲会弯腰细心地给孩子敷药,会怕幼子受到惊吓不在深夜带他去看马戏团表演,却又了解孩子的心情另找机会特地陪他去看,会为了孩子去买自己很讨厌的留声机。他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尊崇孩子的天性,任由他自由发展,只是默默地在一旁给予温暖的爱和呵护。这些都是为以往的革命化话语所遮蔽的鲁迅。几十年来,我们认识的鲁迅都是拿着投枪和匕首的战士,他面对敌人毫不留情,他永远沉着脸,怒发冲冠,他永远高高在上,仿佛不受人世间的一切牵绊。幸而80年代后期以来,对于人间鲁迅的重构开始不断出现,最具代表性的有林贤治的《人间鲁迅》[7]等。而即便我们逐渐了解到终其一生都在进行国民性批判的伟人鲁迅还有生活的一面时,当我们看到周海婴的这些回忆,还是充满震撼:家庭生活中的鲁迅原来是这么的温和,他其实也是一个和我们一样的平凡人,是一个老来得子的宠爱孩子的父亲。于是他从冷冰冰的雕塑里走出来,从高高的神台上走下来,仿佛随时可能和我们擦肩而过。周令飞在谈到鲁迅时,也常提到鲁迅生活的一面,强调要了解鲁迅须多读鲁迅的书信日记,以及朋友对他的回忆文章。他还曾真诚地袒露鲁迅后人对于还原一个血肉真实的鲁迅的心声,“希望鲁迅就活在你隔壁,是你的一个邻居。希望他这个小老头就走在你身边,你会觉得有一种亲切感,他贴近你。”[3]182

然而还原这样一个亲切的生动的鲁迅并不是鲁迅后人的最终目的,他们要做的其实是要让渐渐被遗忘的鲁迅以一个更加真实的形象重新回到青年人的心中,让鲁迅精神在21世纪得以传承下去。而什么才是鲁迅精神,鲁迅后人给出了自己的思考。2006年,鲁迅逝世70周年,周令飞代表周海婴在厦门大学举行的全国鲁迅研讨会议上发表题为“鲁迅究竟是谁?”的演讲,将鲁迅的人格和精神概括为四点:第一,“立人为本”是鲁迅精神的灵魂。第二,独立思考是鲁迅思想的骨髓,它使“立人为本”这个灵魂获得了支撑。第三,拿来主义是鲁迅精神与人格的眼睛,体现了他的气度、视野和眼光。第四,韧性的坚守是鲁迅精神的手和足。这些是鲁迅后人在回望鲁迅,同时面对当代社会问题时,对鲁迅的人格精神作出的自己的理解。他们想塑造的还是一个精神偶像的鲁迅。这样的精神偶像,不再是意识形态任意扭曲的工具,他是作为一个个体的人而存在的,他强调的是人的个体尊严,强调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有权做出自己的自由选择。

鲁迅后人在言说鲁迅时,既对鲁迅日常的一面作出还原,同时也试图重新解读和强调鲁迅精神,他们所期望看到的鲁迅,或者说期望21世纪人们眼中的鲁迅是一位住在隔壁的精神偶像的形象。他既有人间的喜怒哀乐,真实的音容笑貌,同时他又拥有着值得我们敬仰的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思想精神。鲁迅后人这种对鲁迅形象的重构,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立场的,一是鲁迅姓周,这一方面强调鲁迅的人间性,另一方面也是强调鲁迅后人在纪念、研究鲁迅上的重要位置,以及维护鲁迅形象地位、继承鲁迅物质遗产等的不可置疑的权利。二是鲁迅为公,即鲁迅的精神、思想是属于民族的国家的,是全民共享的。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汲取营养,但是它不应该成为个人或者集体谋取私利的工具或手段。

为了弘扬鲁迅精神,让鲁迅回家,同时也回到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周海婴和周令飞做了许多工作。他们坚持维护鲁迅的合法权益,并于2002年成立了上海鲁迅文化中心,专门致力鲁迅文化传播和普及的公益工作:2005年开始每年举办“全国鲁迅学校校际交流会”,2006年开始每年举办“鲁迅论坛”,2006-2007年先后在香港、广州、深圳等地举办“鲁迅是谁”巡回展,2009年起每年举办“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的评选,2009年在同济大学成立鲁迅研究中心,组织海内外数十位专家学者开展《鲁迅思想系统研究》和《鲁迅社会影响调查报告》(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并且他们还整理出版了一系列有关鲁迅的著作,除了已经提过的《鲁迅和我七十年》和《鲁迅是谁》,还有《鲁迅大家庭相簿》《两地书原信》《鲁迅回忆录》原稿本、《鲁迅大全集》等。他们的这些工作无疑对推动鲁迅研究和传播鲁迅精神作出了重要而独特的贡献。

三、活在当下的鲁迅

由于和鲁迅的天然的血脉联系,鲁迅后人对于鲁迅的言说在新世纪诸多对于鲁迅形象的重构中自有其特殊之处和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是鲁迅家属面对新世纪鲁迅的复杂遭遇所作出的恳切的回应,也是对于鲁迅在当代中国意义的理解和希冀,“中国的未来需要鲁迅,需要这样的文化精神。因为他已经是一种经过一个世纪大浪淘沙所产生的中华民族现代的文化精神和脊梁的象征。”[3]12他们将鲁迅的世俗性和崇高性相结合,塑造了一个温和慈爱的人间鲁迅形象,同时对鲁迅的思想和精神品格进行解读,试图还原鲁迅作为一个个体意义上的思想家和文学家。这确实是对鲁迅形象的一种还原,也是鲁迅研究走出学院,走向民间的重要一步。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这种还原同时也是一种遮蔽。人间鲁迅的更复杂幽深的一面被遮蔽,对于鲁迅精神的解读也存在着简单的符号化的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为尊者讳,另一方面是由于鲁迅的过早离世以及鲁迅本身的复杂丰富,哪怕作为鲁迅后人,他们对于鲁迅其实很大程度也是陌生的。他们的言说只是众说纷纭中的一家之言,是构成与官方、学界对话的另一种声音。周令飞曾说“官方的解读是政治现实需要的解读;学界的解读是还原历史,为过去解读;而我们家属的解读,是着眼于未来,角度不一样”[3]174。这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官方、学界以及家属解读的不同视角,是对家属解读的独特性和重要性的自觉认识。但是过去、现在、未来是一段不能切断的水流,着眼于政治现实需要的官方解读也有其历史的一贯性和对于未来的前瞻性,学界的解读在还原历史的同时必然内涵着对现实和未来的把握,而家属的解读更是无法抛却过去,也无法回避现实。周海婴和周令飞对于鲁迅的还原正是一方面努力回到过去,另一方面针对当下各种文化现象,软暴力、文化复辟等,试图让鲁迅走入当代人的精神世界,用鲁迅精神来对抗当代中国的种种乱象,强调鲁迅精神对于构建现代性中国的重要性。这当然是面向未来的,却也是立足于现实的。而鲁迅后人如何处理与官方、学界言说的关系,如何面对官方意识形态对鲁迅话语的态度转变,和面对学界已有的丰富而深入的鲁迅研究,发出自己更具建设性的意见,还原出一个更加丰富的鲁迅,这势必还有非常艰巨和漫长的一条路要走。

鲁迅后人不断质问“鲁迅是谁?”“鲁迅姓什么?”,深情呼唤“让鲁迅回家”,他们当然给出了他们的答案,也做出了他们的努力,即鲁迅姓周,鲁迅为公,鲁迅应该作为一个可能就住在隔壁的精神偶像继续活在21世纪青年人的心中。然而这只是起点,给我们另外一种打开鲁迅的方式。还原鲁迅永远只是一个梦想,很难,但是我们坚持做这样的事情,在言说鲁迅的同时其实是在认清我们自己,认识这个时代。陈丹青就曾表示,鲁迅是谁,其实是我们是谁的问题,“重要的不是鲁迅,不是还原,而是‘我们’的变化。”[6]231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鲁迅永远活在当下,而不是定格在过去的一个一成不变的雕塑般的存在。

[1]徐妍.祛魅与还原——新时期以来鲁迅形象重构的逻辑演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6):243.

[2]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

[3]周海婴,周令飞.鲁迅是谁[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4]许广平.鲁迅回忆录:手稿本[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

[5]徐妍.新时期以来鲁迅形象的重构[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6]陈丹青.鲁迅是谁?——写在鲁迅逝世七十周年[M]//周海婴,周令飞.鲁迅是谁.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7]林贤治.人间鲁迅[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Lu Xun Belonging to the Family of Zhou and the Public"——The Image of Lu Xu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u Xun's Posterity in the New Century

Zhou Wen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Shandong 266100)

Since the new era,the reconstruction of Lu Xun's image has become spectacular academic scenery,and subsequently comes a surge in the relative research.However,there are fewer research papers concerning the related issue written by Lu Xun's posterity.Take the speeches made by Zhou Haiying,Lu Xun's son,and Zhou Lingfei,the greatest grandson of Lu Xun,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paper intends to probe into Lu Xun's im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u Xun's descendants and its significance.In the face of numerous situations that Lu Xun suffered since the new era,his descendants restructure Lu Xun's image from the two dimensions,i.e."Lu Xun belongs to the family of Zhou and the public",meaning to shape a spiritual idol living next door,so that the gradually forgotten Lu Xun can return to the young people as a more realistic image,and the spirit of Lu xun will pass dow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is is the understanding and expectations of Lu Xun's descendants concerning his significance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refore,this reconstruction,instead of bringing Lu Xun to life,is very indispensable as a voice in the official and academic dialogue.Talking about Lu Xun helps identify us ourselves and this era.

Lu Xun's posterity;Lu Xun's image;reconstruction

I210.96

A

1008-293X(2015)05-0013-04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5.05.03

(责任编辑 张玲玲)

2015-08-16

周 文(1993-),女,安徽安庆人,中国海洋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2013级硕士生。

猜你喜欢
后人言说重构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阿来《云中记》的死亡言说及其反思
“行走”与“再现”——论梅卓散文的言说姿态和藏族风情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论后人和陶“归去来”辞之缘由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霍家的败亡带给后人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