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思考

2015-04-10 12:51韩仕琪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显性大众化信仰

韩仕琪

(延安大学马列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思考

韩仕琪

(延安大学马列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本文从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三个部分入手,粗浅的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如何在高校较好的推行。

高校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一)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武装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

列宁指出,“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来承担。”青年是我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培养的主要对象,高校则无疑是我们培养青年的重要阵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客观的科学的理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才能帮助青年练就科学的思维方式。有了这个科学理论的武装,青年学生才能保证自己不走弯路不走邪路,进而保证我们的国家和我们未来的事业不走弯路不走邪路。

(二)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应对当前社会思潮多元化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国门的打开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科学的思维模式和大量的优秀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也涌进了不少的文明糟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宣扬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已死的“马克思主义死亡论”,以及鼓吹用价值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等。这些观念理论正在用各种方式企图渗透的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方方面面。青年学生社会阅历尚浅,因此,我们要提高他们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在学校的课堂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保证青年学生在应对多元化思潮的冲击中有明确的价值评判标准和行为标准,确保青年学生身心积极健康的成长。

(三)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完善自身发展和创新的需要

高校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和高校科研建设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视,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完善自身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可能,青年学生的需要则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大众化提供了广阔的需求空间,这三者是相互促进,动态发展。正是由于这三者相互促进发展着,才让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大众化过程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而进一步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完善自身的发展和创新。

二、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教育中形式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简单的说,就是让大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这要求我们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时候要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但是,高校的实际情况却并不如此。

首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出场时间大部分仅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学校从领导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授课教师,只是将马克思主义当做单纯的理论进行课堂学习,并没有挖掘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生活和实践之间的真正魅力。

其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够,学习流于形式。有些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的不深刻,无法将这些抽象的内容和实际相联系,这使马克思主义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而学生为了应付老师和考试,只能死记硬背那些抽象的理论概念,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兴趣。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教育中理论化

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大众化过程中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传授和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常是花大量的实践和力气讲解那些抽象的、枯燥的概念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理论教条,高校的马克思主的大众化过程也不应该是纯而又纯的理论学习。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隐形化

形式丰富多样的文艺活动和社团活动没能更多的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传播做出令人满意的答案,而是更多的倾向于表现了学生的个性。校园广播和校园网络是校园的小喇叭和信息快递员,但是相关调查显示的情况是多数人将校园广播当成点歌台,而校园网络则用来看电视剧,只有少数人用网络平台来查阅资料,而查阅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资料的更是少得可怜。我们不应任它在校园文化中隐形。

三、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思考

(一)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思想上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恩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人的信仰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产生并受其制约。伴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跃迁,信仰的内容和形式也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4〕我们这里讲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实际上是一种政治信仰,是一种高层次的信仰,它是伴随生产方式的出现产生的,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念的信奉和仰慕。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前提,要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有信心有底气去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又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前提,只有大众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才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信奉及仰慕。这二者互为前提,互相促进。但是,要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思想上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首先,学校的领导阶层和制度体制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领导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科研建设,倡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风的形成,保证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研经费的到位,从大的方向指导学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学校还有制定制度保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施,例如,固定时间做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术报告,将这种形式固定下来,等等。

其次,学校的教师应言传身教,为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起带头作用。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对学生的影响体现在课上,也存在于课下。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是学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第一方式,教师是这种方式传授主体。教师在课堂上的语气、语调、措辞和方式等等都会影响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学习的兴趣和态度。所以,教师一定要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马克思主义,为学生起模范带头作用。

再次,青年学生应主动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一件事情的成败是由内外因共同决定的,但内因起决定作用。青年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因就是自己在思想上是否重视。青年学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觉的、主动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的利用学的图书馆和校园的网络资源平台,有广度有深度的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师课上讲授的基本原理和最新观点,树立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做最坚定的思想基础。

(二)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渠道,在方法上大力发展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结合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而言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共场所,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受到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类型。而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指“寓于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中开展的、不为受教育者焦点关注(甚或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类型。”〔5〕从概念的界定上就可以看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教育课往往只注重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的说就是指注重了课堂上的教育,而忽视了课堂以外的教育机会。因此,我们在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应大力拓展教育渠道,在方法上大力发展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首先,继续保持和认真总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成绩和宝贵经验。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高校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高校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秉承灌输理论的方法和精髓,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到课堂,有意识的、直接的使学生接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样的好处是,相关的抽象概念和基本原理可以让学生接触并且通过考试强化于学生脑中。这种强制性的灌输在当下的改革开放时期、学生信仰迷茫的背景下,可以让学生在被动的情况下主动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有些被动,但不失为一个受众面广的好方法。

其次,提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中的比例,充分的利用和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是实事求是的世界观,是源于人民大众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在高校中实现大众化。隐形思想政治教育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在受教者还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将信息传达到受教育者,并且不会让受众产生抵触情绪。而且,这种给予方式不拘泥于课堂,它的形式和方法是灵活的、多变的。它可以是一次对革命年代电影的集体观影,也可以是一次青年志愿者的服务活动,甚至可以是一句标语,一幅图片。它可以将无形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具体化、大众化,但又不直接的出现在学生面前。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马克思主义拥有各种造型来满足受众学生的各种兴趣要求。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在学校中推行这种非常态的教育方式,将这种非常态的教育类型固定下来,使其常态化,发挥其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过程中的独特优势。

再次,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助其形成最大合力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挥作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立统一的有机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不同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完成其在校园的大众化目标,就要借助这两个主要的教育类型。单一的运用任意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类型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都不会是最优。所以,高校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双管齐下,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促使其形成最大合力,拓宽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渠道,以期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发展。

(三)坚持灵活多变的原则,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注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

校园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最好的载体,它是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有形又是无形的存在影响着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说它有形是因为它通过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社团活动,学术报告,校园广播等传播着信息和发挥影响力;说它无形是因为它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发挥作用,如学习氛围的形成、校园风气的影响等等。要想校园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大众化,在总体上必须坚持灵活多变的原则。

青年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必须要让这些未来的主人翁信仰马克思主义,掌握大众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言行,并且在今后学习、工作、生活中继续自觉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韩琳,延安整风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延安大学学报.201年4月第34卷第2期.

[3]孙成武,刘佳素,试析高校校园文化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7月,第11卷第3期.

[4]王巧,青少年信仰的塑造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课题,[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5).

[5]白显良,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M],2013年8月第1版,P35.

G641

A

1009-8534(2015)02-0013-03

2015-1-12

韩仕琪(1988.--)女,汉族,陕西省榆林市人,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

猜你喜欢
显性大众化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论信仰
铁的信仰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