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集体农庄向合作社转变探源

2015-04-10 17:07徐凤莉
关键词:苏俄列宁利益

徐凤莉

(沈阳工程学院 思政部,辽宁 沈阳 110136)



苏俄集体农庄向合作社转变探源

徐凤莉

(沈阳工程学院 思政部,辽宁 沈阳 110136)

苏俄集体农庄的实行是主观上对社会主义的粗陋理解和客观上苏俄现实状况所决定的。列宁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能够适时将集体农庄的诉求转为对合作社的实践,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围绕苏俄集体农庄向合作社转变的原因而展开分析:苏俄是在什么背景下实行集体农庄的,集体农庄匆匆上场后为什么又被停止,列宁为什么制定大力发展合作社的措施,集体农庄与合作社有哪些不同,这些问题将在历史还原中给予回答。

列宁;集体农庄;合作社

列宁不愧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能够实事求是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根据苏俄国情使马克思主义充满生机。在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上,列宁经过了一番艰苦的认识过程。就社会主义组织形式而言,集体农庄是理想的模式,但它需要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完成了超越集体农庄模式,转向合作社模式的思维和实践过程,经历了对粗陋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告别,回到现实的苏俄实境中,创造了合作社这一通向社会主义的形式。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代表苏俄马克思主义者逐渐理性认识社会主义,不再拘泥于对马克思恩格斯理论抽象的理解,而是放眼整个苏俄历史和现实的状况,有的放矢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武器。因而走出一条探索农民如何有效联合起来、农村与城市如何有效联合、工人如何联合的形式,缓解了苏俄的经济、政治、社会危机,形成社会主义探索中宝贵的理论成果,为后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一条道路。

苏俄在十月革命后,在农民阶级中实行共耕制,采取集体农庄的组织形式,在实践上提前进入到了共产主义时期,后来又废除了集体农庄,实行了合作社,这背后的原因在哪里呢?让我们在历史回顾中探究其秘。

一、集体农庄的匆匆上场

苏俄十月革命的胜利一方面极大鼓舞了无产阶级的士气,为社会主义在苏俄的胜利打下坚实基础,改变了世界革命的航程,使其他受到帝国主义剥削压迫的国家由旧式的一般的民主主义革命转向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义革命;另一方面胜利也令帝国主义惊恐不安。他们不希望看到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担心苏俄的革命会侵害帝国主义的利益,他们还想继续获得更多的资本,所以他们蝇营狗苟,联合苏俄内部的反革命叛乱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进行军事打击。形势万分紧急:大兵压境,全国有四分之三的国土被占领,交通被严重破坏,百姓疾病蔓延,尤其严重的是军队的粮食问题频频告急。各地都出现悲惨的饥荒状况。面对这要将新生政权扼杀于摇篮中的千钧一发时刻,只有坚强地去应对危机。在困难重重的关口,尤为重要的是解决战士的粮食问题。如何才能在最短时间内最大程度上集结粮食以供战争之所需?那就要有效发动农民阶级的力量。列宁认识到:“农民经济不能再照老样子维持下去了[1]144。”

1920年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指出:“为了完成这一过渡,需要农民亲自参加[1]144。”列宁号召男女老少都结合起来,动员他们的力量进行革命,为此列宁制订了特殊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即农业上禁止粮食贸易,实行余粮收集制和实物配给制,实行工业国有化等措施,用以缓解国内外军事势力的夹击。在联合农民力量方面,为使农业生产能够最短时间内提高生产力,共耕制的实行就是当时形势使然:即农业的生产资料包括土地、农具牲畜等都实行公共集体所有,单个农民自己家的生产资料都归为集体统一所有,并且统一进行劳动生产和经营,产品统一分配。

二、集体农庄的“昙花一现”

集体农庄的诞生一方面是苏俄在战争紧迫关头的应急性措施,是苏俄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表现,也是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关于合作社的思想中的一种继承。列宁的初衷是通过集体农庄使单个的农业生产走向社会化的大生产,是有利于农民利益的。然而鉴于当时苏俄长期的小农生产的状况,生产力的落后性比比皆是,较低的生产力水平要求低层次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但集体农庄超越了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情况,提前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设想进入到了操作的实践层面,所以它只能是昙花一现提前夭折。

1920年底,随着国内战争的基本结束,主要矛盾由战争与革命转向了经济建设上来。1920年12月,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集中讨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问题。列宁认识到苏俄当前的国家主题已经转向消除经济落后、完成经济任务和经济战线的问题,这是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当务之急。但是在帝国主义战争和三年国内战争的双重夹击下,苏俄经济千疮百孔。与战争之前相比,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都相当落后,数额大幅度锐减。人民生活水平较战前相比急剧下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仅仅是应付战争的无奈选择,硝烟过后,人民饥寒交迫,迫切希望解决吃饭问题。原本生产的积极性在共同劳作、余粮收集制下迅速下降,一些人不再支持国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甚至对新生政权产生信任危机。一些地方出现起义、示威,抗议活动,全国许多地方发生了暴动。1921年2月 28 日发生的喀良施塔得反革命叛乱标志着经济危机已转为政治危机。在此情形下,旧的政策已经走到陌路,在战争结束时表现得更加明显。国家通过强制手段取消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商品交换,把农民生活必需品之外的余粮都征集,有时甚至连农民最基本生存用的粮食都征收了,几乎等于无偿地剥夺了农民,使农民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极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又由于劳动产品实行平均分配,一些怠惰的人却与勤奋的人一样不同工却同酬,打击了一些人劳动的热情,使他们觉得产品分配不公平,内心不平衡,怨恨心增加。此时,新生政权将采取什么政策,有利于稳定社会、凝聚人心、缓解社会危机呢?显然当时的政策产生了诸多弊端,共耕制下的集体农庄超越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严重阻碍了生产关系,因此新的政策将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体农庄的组织形式也必将被更有利于农民利益和农业生产的形式所代替。

三、合作社的勃勃生机

列宁在关键危机时刻,能够及时制定有效政策挽救危机。1920 年底到 1921 年初,列宁在分析马克思主义关于合作社思想的精髓和苏俄的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大量阅读农民的来信和申诉书并与各地的农民代表进行会谈,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与农业专家们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终于制定出了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来代替余粮收集制,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鼓励实施国家资本主义,鼓励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等措施,翻开了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篇章。1921年,列宁在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初期,对苏俄发展中建立的集体农庄不再支持,相反对实践中存在的合作社给予了很大的热情。他改变了以前对合作社的态度。在十月革命之前,苏俄就存在着合作社组织,由于当时主要形式为流通领域的合作社,所以列宁认为合作社只能是资产阶级利益的工具,如果可以利用,那也只能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并没有把合作社与农民的生产生活以至国家的利益考虑很多。在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列宁指出:“合作制政策一旦获得成功,就会使我们把小经济发展起来,并使小经济比较容易在相当期间内,在自愿联合的基础上过渡到大生产[2]215。”列宁还高度评价了合作社在促进国家对农业的监督、宏观调控农民经济以及在促进小农经济社会化等方面的优势。

此时列宁是把合作社看作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的一种组织,指出:“在苏维埃政权下,‘合作制’资本主义和私人资本主义不同,是国家资本主义的一个变种[2]214”,是苏俄可以利用的组织形式,通过大力发展合作社,能够保证农民阶级的利益,通过农民阶级之间的联合,可以加强农民之间的生产和交换的联系,有利于发展小农经济,又有利于缓解国家与农民之间原本紧张的关系,同时便于国家对农业的监督与掌控。

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发展,列宁对合作社的态度也跟着改变了,不再仅仅认为合作社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变种,不再把它的性质看作是资本主义的,而是越来越认识到合作社的巨大潜力,厘清它在稳定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它在保证农民利益与国家利益中的沟通桥梁作用,所以列宁对合作社的认识经历了重大转变。列宁认为合作社也完全可以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桥梁,因为单个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自然经济状态必然要被农民合作、农民走向商品经济的状态所代替,社会化的大生产迟早要代替单个的小生产,这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不可逆转的,不是因为个别人的主观臆断而改变的,因此顺应此潮流,因势利导,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民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而当时的情况也切合了列宁对合作社的理解:合作社中农民的肯定意识在逐渐提高,农民们喜欢这种组织形式,按照把生产资料保持为自家所有、产品分配本着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以及投入股份多少的原则,所以合作社中农民的热情在持续高涨。列宁面对这可喜的状况时指出:“因为现在我们发现了私人利益即私人买卖的利益与国家对这种利益的检查监督相结合的合适程度,发现了私人利益服从共同利益的合适程度,而这是过去许许多多社会主义者碰到的绊脚石[3]362。”可见列宁对合作社的认识上升了一个层次。

随着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全面实施和大力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实践,列宁越发重视合作社的意义与作用,多次强调和突出合作社。1923年1月,列宁在病重中口授《论合作社》,在这篇文章中,列宁改变了过去始终认为合作社的性质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观点,他认为合作社既能作为把千百万小农引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桥梁,又能作为把分散无序的小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重要台阶,一举两得。同时合作社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农民联合的形式,认为“合作企业是集体企业,但与社会主义没有区别[3]366”。列宁之所以认识到合作社性质的改变,是因为他认为在苏维埃政权公有制的条件下,由于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国营经济占据大部分比例,从质与量上均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合作社经济只能隶属于国营经济,尽管从形式上它是农民们个体参加的,但一旦组织起来形成了合力就会起到重大的作用,它已经不再是分散的小生产了,而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组织形式,所以“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3]365”。同时他指出:“现在我们有理由说,对我们来说,合作社的发展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3]367。”即列宁认识到合作社这种集体制本身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的发展就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就体现为合作社的发展,即把合作社的地位上升到社会主义的性质上来考量。

苏俄作为农业大国,制定出实事求是的农业政策才有利于农民的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双赢,为此,无产阶级政党经历一番曲折发展过程,终于找到能让农民易于接受和理解又简便易行的政策,废除了集体农庄,实行了合作社的组织形式。与集体农庄相比,合作社更有利于带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避免集体农庄的产品和收入的平均分配的大锅饭格局,实行产品的多劳多得,按劳分配;同时,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参加合作社,避免了集体农庄的强制性;而且合作社的形式是多样的,有家庭经营、合作社经营、合作社间的联合经营等多个经营层次,农民们可以自愿脱离原来的合作社和自愿参加多个合作社,使农民避免了束缚,实现了公有经济与家庭经济的有机结合。自此,苏俄从集体农庄向合作社转变的原因明了,这是马克思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切从实际出发思想的体现,对于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1]列 宁.列宁全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1986.

[2]列 宁.列宁全集:第41卷[M].人民出版社,1986.

[3]列 宁.列宁全集:第43卷[M].人民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 伯 灵 校对 伊人凤)

Source Probing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Soviet Collective Farm to the Cooperatives

XU Feng-li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Sheny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Shenyang 110136,China)

Practice of Soviet Collective Farm is determined by the poor understanding of socialism subjectively and realistic condition of Soviet Russia objectively.Lenin as a great marxist,is able to timely transfer from collective appeal to practice of cooperatives,which has important historical significance.This paper centers on the transformation reasons to analyze:In what context did Russia implement collective farm Why was it stopped in a hurry why did Lenin develop vigorously cooperative measures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llective farm and cooperation.

Lenin;collective farms;cooperatives

2014-12-23

2012年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L12DKS025);2014年辽宁省教育厅项目(W2014329)

徐凤莉(1977-),女,蒙古族,辽宁喀左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10.13888/j.cnki.jsie(ss).2015.02.017

F310

A

1672-9617(2015)02-0214-04

猜你喜欢
苏俄列宁利益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信与疑:鲁迅如何看苏俄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链与新垄断
另一种“以俄为师”:民国基督徒苏俄观的转变(1918—1937)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