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柏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验案解析

2015-04-15 23:45诸凡凡
江苏中医药 2015年2期
关键词:萎缩性半夏甘草

诸凡凡

(无锡市中医医院,江苏无锡214000)

叶柏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验案解析

诸凡凡

(无锡市中医医院,江苏无锡214000)

呕吐 大黄甘草汤 慢性萎缩性胃炎 麦门冬汤 腹痛 痛泻要方 验案

叶柏教授系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跟叶师抄方学习,兹介绍叶师运用古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验案3则,以飨同道。

1 大黄甘草汤治疗呕吐案

宋某,男,72岁。2013年3月28日初诊。

患者胃癌术后,进食后呕吐伴上腹部不适间作7月余。患者2012年8月因胃角MT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术后化疗3次,患者进食后即呕吐,伴上腹部饱胀不适,于外院置入经鼻空肠营养管,予禁食、胃肠减压、外周补液及肠内营养等治疗,呕吐不止,不能进食。胃镜示:吻合口炎伴水肿。上消化道碘油造影:胃MT术后吻合口狭窄伴不全性梗阻。上消化道钡透示:胃MT术后改变,残胃动力不足,吻合口狭窄不除外。就诊时患者食入即吐,无法进食,鼻饲管在位,口干,大便1~2日一行,质干,小便呈浓茶色,量少,舌暗红、苔黄腻,脉弦。西医诊断:残胃吻合口炎、胃癌术后;中医诊断:呕吐(胃肠蕴热,胃气上逆证)。治拟清热通腑,和胃降逆。方拟大黄甘草汤、小半夏汤、茯苓泽泻汤加减。处方:

制大黄10g,生甘草5g,姜半夏10g,陈皮6g,干姜3g,茯苓15g,泽泻15g,枳实10g,桃仁10g。7剂。每日1剂,浓煎。

2013年4月4日二诊:上方连服7剂,患者已能进流质饮食,未见胃反,口干,大便日行1次,偏干,舌暗、苔薄微黄,脉弦。此乃腑气已通,胃气得降,郁热渐清,胃阴不足,故予原方中加麦冬10g继服,并拔除鼻饲管。

2013年4月11日三诊:上方连服7剂,患者进半流质饮食未见不适,口干好转,大便日行1次,偏稀,舌暗、苔薄微黄,脉弦。患者大便偏稀,将方中大黄改为6g继服巩固疗效。

按:患者胃癌术后,食入即吐,无法进食,病延7月有余,经中西多方调治未见好转,仅能依靠鼻肠管行肠内营养维持生存,患者苦不堪言,求医我院。就诊时大便1~2日一行,质干,舌红、苔黄腻,脉弦。四诊合参,辨证为实热壅阻胃肠,腑气不通,以致在下则肠失传导而便秘,在上则胃气不降,故食入即吐。根据《内经》“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原则,急则治标,以大黄甘草汤加减。《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从胃的生理特性来看,胃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胃以降为顺,故通降为胃的生理特性。仲景制大黄甘草汤,借大黄“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平胃下气”,配以甘草缓中益胃,不仅可以使大黄攻下降火而不伤胃,而且能减缓大黄的攻下作用,促进胃肠蠕动,上病下取,因势利导,恢复胃的通降机能,其呕自止。大黄甘草汤的辨证要点,应为食已即吐,偏于实证者可用之。

另半夏、生姜为小半夏汤,小半夏汤源于《金匮》,系仲景之名方,“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此方为“呕家之圣剂”,可作为诸种呕吐的通用方。半夏辛温和胃理气,因医院无生姜,只能以干姜代生姜辛温助阳。小半夏汤中干姜易生姜又名半夏干姜散。《金匮》:“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茯苓、泽泻取意茯苓泽泻汤,功用为祛饮止呕而利小便。两方相合,共奏祛痰涤饮、和胃降逆之效。患者上消化道碘油造影:胃MT术后吻合口狭窄伴不全性梗阻,服用茯苓泽泻汤,有助于消除梗阻病变组织中的水肿,使吻合口得以通畅。因术后多留瘀,气滞血瘀亦是腑气不通、胃气上逆原因之一,原方再加陈皮理气和胃、枳实行气导滞,气行血行,桃仁活血润肠,而且活血化瘀药亦有改善胃部血液循环,消除吻合口水肿作用,行气药有改善胃肠动力作用,所以药进14剂,呕吐消失,诸症亦平,收效甚速,可见仲景方之妙,妙在深刻领会,用好用活。

2 麦门冬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案

严某,男,81岁。2011年8月17日初诊。

患者上腹部胀痛反复发作9年余。就诊时上腹部胀痛,以剑突下为主,呈间断性,空腹易痛,尤以夜间为甚,痛及右肩,痛甚时头部不适。胸骨后及胃脘部有烧灼感,嗳气反酸时作,口干,纳呆,寐差易醒,二便调,舌红苔白、舌根苔腻,脉弦。患者平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2007年8月在我院查胃镜示:(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2)十二指肠炎。病理示:(窦小)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局部腺体腺瘤样增生。(窦大)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痛(阴虚气滞,兼有瘀血)。治拟:养阴益胃,理气活血。方拟麦门冬汤加减。处方:

麦冬15g,太子参15g,法半夏6g,陈皮6g,枳壳10g,鸡内金10g,莪术10g,炒薏仁15g,乌贼骨30g,白及6g,丹参15g,蛇舌草15g,仙鹤草15g,甘草3g。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同时嘱其心情舒畅,勿过食甜、酸、辣、冷。

2011年8月24日二诊:上方连服7剂,患者疼痛明显减轻,察其舌暗、苔薄,诊其脉细。治守原法,因其舌暗,加当归10g。

按:患者病程较长,平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久则气滞,肝气郁结不舒,横逆犯胃,三焦气机不畅,不通则痛,则见胃脘部胀痛。气郁日久化火伤阴,故症见:胸骨后、胃脘部烧灼感,反酸。初以饮食停滞为主,日久损伤脾胃,胃络瘀阻,气血生化乏源,胃络失于濡养而渐成胃黏膜腺体萎缩之疾。正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中所言:“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病久痛久则入血络”。症见痛有定处,夜间为甚。结合舌苔脉象,本病辨证为阴虚气滞,兼有瘀血证,从而确立了养阴益胃、理气活血之法。

根据《内经》“间者并行”的原则,方用太子参、麦冬益气养阴,半夏和胃降逆,取麦门冬汤之意。陈皮、枳壳理气开胃。鸡内金消食,亦善攻瘀积。《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鸡内金之消症瘕,诚不让三棱、莪术矣”。鸡内金、莪术取自《普济方》中“快膈消食丸”,共奏行气活血止痛、消食化积之力。本病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其发生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被认为是主要的胃癌前期病变,莪术挥发油制剂对多种癌细胞既有直接破坏作用,又能通过免疫系统使特异性免疫增强而获得明显的免疫保护效应,从而具有抗癌作用。与蛇舌草、仙鹤草共同抗癌,防止疾病转变。丹参一味,活血补血为要,《妇人名理论》赞其“一味丹参,功同四物”,既可活血通络,又可养血生血,丹参、太子参相配,意在气为血之帅,气充则血行,血行则瘀祛。同时,丹参、太子参、蛇舌草、仙鹤草、甘草又名“二参三草汤”,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要方[1]。薏苡仁健脾化湿和胃,乌贼骨、白及生肌护膜,制酸止痛。全方益气活血,不仅能治疗本病,还体现了“既病防变”的思想。

3 痛泻要方治疗腹痛肝郁脾虚证案

严某,女,33岁。2013年8月19日初诊。

患者下腹部绞痛间作5年。就诊时患者下腹部绞痛时作,大便1~2日一行,色黄,先干后稀,见少许黏液,便前腹痛,便后痛减,腹胀明显,伴肛门坠胀、里急后重感,心情烦躁,口干出汗,下身畏寒,腰酸乏力,舌紫、苔白腻,脉沉细。患者2008年3月出现下腹部绞痛,伴腹泻、便秘交替,曾行肠镜未见明显异常,于外院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治疗效果不佳。本次入院后复查电子肠镜描述:回盲瓣阑尾开口旁见一丘状糜烂,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黏膜粗糙,充血水肿,血管纹理不清,肛窦黏膜充血水肿。电子肠镜示:慢性结肠炎伴糜烂。肠镜病理:(回盲部)黏膜组织中重度慢性炎,活动性,局部淋巴组织增生活跃。西医诊断:慢性结肠炎;中医诊断:腹痛(肝郁脾虚)。治当补脾抑肝。方拟痛泻要方加减。处方:

陈皮6g,炒白术10g,炒白芍20g,防风10g,黄连3g,木香6g,山药20g,炒薏苡仁30g,肉豆蔻5g,炮姜4g,制香附10g,益智仁10g,制附子5g。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同时嘱其心情舒畅,饮食勿过食甜、酸、辣、冷。

2013年8月26日二诊:上方连服7剂,患者腹痛不显,大便日行1次,色黄,偏稀,稍有肛门坠胀、里急后重感,下身胃寒好转,舌脉如前。此乃阳虚渐复,肠余热未清,原方去附子,加败酱草15g清肠腑余热。

2013年9月1日三诊:上方连服7剂。患者诸证俱平。

按:本病病机为肝郁脾虚,本虚标实。肝气郁结,横逆乘脾则腹痛,脾气虚弱,运化失常则泄泻,如《医方考》曰:“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脾虚以脾气虚、脾阳虚为主,主要表现为虚寒证候,故见下身胃寒,但由于同时兼有肝郁气滞,气滞日久每易化热,所以往往合并肝经郁热证,正如清·王旭高所说:“五志郁极,皆从火化……肝郁无疑……”故见心情烦躁,口干出汗。本病病程较长,而且脉象沉细,已病及于肾,肾开关失司,故见腹泻、便秘交替,腰膝乏力等症。证候错综复杂,往往肝郁气滞、脾肾亏虚、寒热错杂共见。

以痛泻要方加减补脾抑肝,药选白术苦而甘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白芍和营柔肝,缓急止痛,与白术相配,于土中泻木;陈皮、制香附理气健脾;防风辛散,可协助白术、白芍以舒肝脾,且由于“风药能胜湿”,防风还有化湿止泻之功;山药、薏苡仁健脾助运,其中山药补而不滞,益肺气而滋脾肾,与白芍相合,能补益脾肝之阴;薏苡仁善利水又不耗伤真阴之气,《本草纲目》云:“薏苡仁能健脾益胃,土能胜水除湿,故泄痢水肿用之。”脾虚运化失司,湿邪内生,蕴久则有化热可能,结合肠镜检查结肠黏膜有充血、糜烂等,则更能说明肠道局部热象的存在,故少加黄连清其肠腑湿热;患者有肛门坠胀、里急后重感,宗刘河间“调气则后重自除”之意,加木香调气行滞,木香、黄连两药相合为古方治痢之香连丸,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阴阳相济而无偏胜之害;肉豆蔻、益智仁温肾涩肠止泻,益智仁配黄连止泻而不敛邪,坚阴而不致过温;炮姜温阳止痛,制附子温补肾阳。7剂之后,患者腹痛不显,下身胃寒好转,大便偏稀,乃阳虚渐复,肠余热未清,原方去附子合以败酱草清肠腑余热,共图标本兼顾之治。纵观全方,肝脾肾兼容,温中佐清,标本兼顾。

[1] 金素美.单兆伟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证经验.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2,29(4):12

编辑:傅如海

R259.705

A

1672-397X(2015)02-0053-03

诸凡凡(1988-),女,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脾胃病学。zff0713@126.com

2014-09-10

猜你喜欢
萎缩性半夏甘草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竟然是甘草惹的祸
中医治疗胃阴亏虚型萎缩性胃炎的独特优势
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42例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咳嗽42例
萎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