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益气化瘀法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临床应用

2015-04-16 01:42董文秀张世亮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济南250011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250011
江西中医药 2015年10期
关键词:病因病机冠心病心绞痛理论基础

★ 董文秀 张世亮 (1.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 济南 250011;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济南 250011)



浅析益气化瘀法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临床应用

★董文秀张世亮*(1.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济南 250011;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 250011)

摘要:冠心病心绞痛正成为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一大疾病,现代医学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很多不良反应,中药在此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避免很多副作用。源于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中医治疗采用益气化瘀法临床效果颇佳。益气化瘀法是中医“八法”中补法与消法的结合,益气药与活血药同用共奏益气化瘀之效,使气行血行,气血通畅,诸症可除。根据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凡属气虚血瘀者应用此方法均可奏效。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胸痹;病因病机;益气化瘀法;理论基础;临床应用

冠心病心绞痛是中老年人中的常见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现代医学认为冠心病心绞痛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短暂的、急剧的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阵发性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尺侧,常发生于劳力负荷增加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服用硝酸酯制剂后疼痛消失。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临床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彻背,背痛彻心。现代医学应用硝酸酯类、阿斯匹林、他汀类等药物治疗有很好的疗效,但同时存在很多不良反应。中药治疗在改善患者症状,避免西药常见的不良反应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笔者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采用益气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屡获奇效,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1中医对冠心病心绞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而古代医家对胸痹病因病机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1],其观点亦各有侧重,但均认为是本虚标实所致[2]。隋唐医家对内虚发病学说比较重视[1],认为在人体正气不足的基础上,外邪方可乘之发生作用。宋金元时期则有“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两种认识。不通则痛,源于李东垣《医学发明》“通则不痛,痛则不通”[3],阐明了凡外邪入侵,气滞血瘀,凝滞脏腑经络气机,使气血运行不畅而痛,此痛证之纲领,亦适用于冠心病胸痹心痛;不荣则痛,语出张元素《医学启源》“心虚则恐悸多惊,思不乐,胸腹中苦痛”[4],李东垣曰:“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3],这说明宗气具有贯心行血的重要功能,“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说明了气与血之间的密切关系。心主血脉,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心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停不前而为瘀。纵观历代医家对胸痹病因病机的认识,不外虚实两端,多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以血瘀为主,或兼有气滞、寒凝、痰浊,致使血行不畅,心脉痹阻成为胸痹病机的关键。“不荣则痛”和“不通则痛”可以更好的诠释胸痹的病因病机,治病求本,本于病机,故益气化瘀法契合此病机。

2益气化瘀法的理论基础

益气化瘀法即在补益正气的同时运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是中医“八法”中补法与消法的结合,是一种攻补兼施、标本同治的治法。

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一,人体的生命活动表现为气的升降出入。《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气虚是一切虚证的基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虚可导致血瘀,血瘀亦可导致气虚,二者互为因果。王清任[5]在《医林改错》中对气血之间的相互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认为人体所患之病,无非是气血失于正常,明确指出:“治病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又指出“气有虚实”“血有亏瘀”,因此对气虚可以导致血瘀尤为重视,并阐明了其发病原理:“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在治疗法则上指出如果“专用补气者,气愈补而血愈瘀。”必须补气与活血并用,才能使周身之气通而无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此可谓益气化瘀法的雏形。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有是证用是法,凡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者,用此法均可获效”。

3临床应用

冠心病心绞痛多初发于中老年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胸痹多发于年老体衰之人,先天肾气不足,不能上济于心,致心之气阳亦亏;后天脾胃已伤,气血生化乏源,不能上奉于心;情志过激,亦耗伤心气。心绞痛的多发人群中多以体虚为主,而心气亏虚贯穿整个过程,气虚导致血瘀,血脉痹阻,从而发为胸痹心痛。基于此特点,笔者在临床上治疗心绞痛多以益气化瘀为治疗大法,辨证论治,随症加减,佐以理气、祛寒、养阴、化痰之品使气血通畅,心脉得以濡养,通则不痛,治疗各种心绞痛,均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常用的补气药:人参、黄芪、龙眼肉、党参、麦冬等,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安神益智,黄芪补脾肺之气,龙眼肉补益心脾,党参、麦冬补气养阴又能制约补气药过于温燥,诸药合用,不仅补益先天之气,亦使后天脾胃之气充沛,气血生化有源;常用活血化瘀药:水蛭、三七、川芎、丹参、赤芍、当归等,水蛭破血逐瘀,三七、赤芍活血化瘀,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丹参、当归活血通脉,祛瘀养血,共奏祛瘀生新之效。益气药与活血药同用使心气得补,心阴得养,瘀血可化,气血通畅,心脉可通,胸痹自除。尤为重视对人参、黄芪、水蛭、川芎的应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人参[6]的有效成份具有减慢心率、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缺血缺氧的心肌的作用;黄芪[7]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降低血小板粘附力,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水蛭[7]具有较强的抗凝作用,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血液流变学,消退动脉硬化斑块,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川芎[7]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血氧供应,并能降低心肌耗氧量。补气药与活血药合用,使补而不滞,血活气通,胸痹自除。

4小结

冠心病心绞痛正逐渐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常规西药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许多中药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今后应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理法方药相结合,真正应用到临床。

参考文献

[1]林博,张明雪.胸痹病因病机历史沿革[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7):8.

[2]邱少波.浅谈胸痹的病因病机[J].国医论坛,2007,22(1):13.

[3]张年顺.李东垣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4]张元素.医学启源[M].任应秋,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9-14.

[5]曹占贤,刘天华.浅析补气活血法的立法方药及运用[J].内蒙古中医药,2008(3):41-42.

[6]郑玉群,曹瑾.人参心血管药理研究进展[J].现代应用药学,1989,6(4):43-45.

[7]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429,342,313.

收稿日期:(2015-05-13)编辑:李丛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通信作者:*张世亮(1964—),男,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E-mail:zhangshiliang@medmali.com。

猜你喜欢
病因病机冠心病心绞痛理论基础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体会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复方丹参滴丸与异乐定联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