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分类”教学中分类观培养的实践探索
——基于一节名师示范课的观察与思考

2015-04-17 14:30福建省宁德市第一中学李琳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物质概念分类

◎福建省宁德市第一中学 李琳

“物质的分类”教学中分类观培养的实践探索
——基于一节名师示范课的观察与思考

◎福建省宁德市第一中学李琳

分类观是化学核心观念之一。本文介绍了福州第八中学杜开颜特级教师执教的“物质的分类”示范课,对这节课的过程与特色进行了观察与思考,认为采用问题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真正形成分类观,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成效。

问题教学法;分类观;物质的分类

近日,笔者有幸观摩了福州第八中学杜开颜特级教师执教的“物质的分类”示范课。杜老师采用问题教学法,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层层递进,步步深化,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而且在过程中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确实初步完成了学生分类观的培养任务。

一、教学设计概述

杜老师将本节内容设计成三个总问题,每个总问题下又按照思维的深度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形成一系列的问题串。问题串环环相扣,脉络清晰地将教学的思路呈现出来。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渐达成对知识点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的全面理解。最后的总结说明,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清晰明朗地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讲授的内容,有助于他们进行归纳和反思。

问题一:什么是化学?

1.谈谈你对化学的认识?

2.物质的组成如何表达?

3.物质的结构如何表达?

4.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关系?

小结: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的一门学科。

2.化学研究范畴是微观领域。

问题二:研究物质的方法是什么?

1.什么是分类?

2.分类的标准是唯一的吗?

3.分类的目标和意义是什么?

4.学生活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如下物质,如硫酸铵、空气、乙醇、碘酒、碘、石墨、铜、食盐水、氢气。请对这些物质进行合理分类,并说明你分类的理由和依据。

小结:1.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得出不同的分类体系。

2.要正确地分类,必须熟悉各种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问题三:物质的组成分类

1.通过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2.学生活动:实验室中有下列物质,请根据物质的组成对它们进行分类。镁、氯气、氯化铁溶液、醋酸(CH3COOH)、碳酸钙、二氧化硫、氧化钙、葡萄糖。

3.学生活动:推测醋酸可能的化学性质。举出实例,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同一类物质因为在组成上的相似,致使它们在化学性质上具有相似性。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1.简单了解关于分类的一些常识。

2.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

3.认识同一类物质在组成和性质上的相似性。

4.复习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二、教学过程的观察与分析

1.前概念认知水平的获取

新知识的获取和学习是在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形成、拓展、验证和修改旧的认知,是一个新旧连接、动态进步的持续发展过程。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提出:“学习是一个由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刺激接受者,而是会对从外部反馈的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批判。”教学的设计和开展一定要围绕着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只有获取学生的前概念认知水平,明白学生的真实水平,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才能始终围绕学生的认识需求,按照从形象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物质性质到化学原理的教学规律,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实现准确掌握概念的目标。

杜老师的这节课的内容虽然是物质的分类,但是她并没有单刀直入地直接进行分类问题的谈论,针对授课学生是高一新生,刚刚接触高中化学,她把话题先引向了“什么是化学”。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化学学科的一些感性的认识。在学生的片面的、不完整的答案中,杜老师很好地了解到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他们的化学知识的真实水平,为后续课堂的展开奠定基础。一节成功的化学课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清楚地了解认识到你的学生知道了什么和不知道什么。杜老师利用了开场三分钟的学生讨论,做了极为成功的示范。

2.创设生活情景帮助理解

教学情景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对于化学概念的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概念太过抽象,这让习惯于直觉型经验思维的学生难以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分类,杜老师联系生活,通过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例子:商场中商品的分类、书店里书籍的分类。比较直观地将学生思维过渡到抽象型思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行归纳出三个问题的答案。(1)什么是分类?——应用一定的标准将事物归类。(2)分类的标准是唯一的吗?——分类的标准不同,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体系。(3)分类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使大量的事物有序。这种情景教学的模式从学生熟悉的角度出发,将现实生活与化学知识通过一定关系关联起来,引导学生从感性的思维转变为理性思维,大大加深了对分类知识的理解和迁移。

3.问题引导观念的自主生成

建构主义理论非常重视问题在学习中的作用,因为问题可以为概念的积极建构指明思维方向并提供动力。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概念,通过高密度的思维来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了解了背景,学会了知识,掌握了方法,形成了思维,最终深刻理解概念。

杜老师在问题的设计上非常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层次性。注意问题间的内在逻辑,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精心设计了一组问题串。从低层次问题入手,比如第一个小问题,你对化学的认识?保证人人都有话说,都能说。然后再从这个问题出发,抛出较高层次的问题——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到底是什么?将学生对初中化学物质性质的认识引导向更本质的物质结构的认识。在学生对组成结构有了一定认识后,再引导他们思考更高层次的问题——辨析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2)引导性。先提出总问题,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然后分解难度,让学生带着疑惑解决小问题,等到小问题都解决后,总问题的答案就自然而然地浮出水面。概念的理解得到了深化。(3)活动性。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活动,让学生想起来,说起来,做起来。学生只有置身于真实的思考活动中,他们的参与意识、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概念的自主形成提供动力。

4.及时小结总结促进观念形成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揭示的遗忘曲线规律认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因此,及时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总结、复习和反思,从而及时巩固获得的正确认识,及时修正产生的思维错误,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小问题后有一个小结,每一个大问题后又有一个总结,本课结束时还有一个课时总结,非常好地起到了整理所学知识,促进观念建构的目的。

三、教学实施效果的感悟

杜老师的“物质的分类”一课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合原有知识,注重初高中衔接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一些简单物质的组成与性质,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反应。但是他们的记忆是零散的、片段的,没有形成一种科学的方法。杜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初中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通过分类观的形成,从掌握“一个物质”的性质过渡到掌握“一类物质”的性质。为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

2.拓展学生思维,领悟不同分类

在学生活动中,鼓励学生“脑洞大开”,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对物质进行分类。培养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提高认知水平,迅速建立概念

化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深入的发展过程,杜老师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从表象到实质,从是什么到为什么,从物质的性质到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使学生的认知由表及里,思维由浅到深,建立起化学分类观。

4.形成科学思想,培养严谨思维

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围绕分类观的形成,在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炼整合,把本来孤立零散的认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了科学的逻辑和推理过程。这种过程的体会与方法的掌握远比知识的记忆来得更重要。

总之,化学分类观的形成对高一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学化学教学不能仍然停留在知识传授的阶段,要基于知识,更要超越知识,让学生掌握学科最核心的观念,用观念来统摄具体的知识。而观念的培养却是化学教学部分最为困难的内容。杜开颜老师的“物质的分类”一课改变了大多数教师对分类观“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固有印象。只要深入地研究理解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科学合理地教学模式,就能够在化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分类观。

(责任编辑:张贤金)

猜你喜欢
物质概念分类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分类算一算
幾樣概念店
分类讨论求坐标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