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探析高职英语课堂母语文化导入

2015-04-17 19:41吴林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高职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从“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探析高职英语课堂母语文化导入

吴林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研究的迅猛发展,英语教学实践中的目的语文化学习取得长足进步。然而母语文化学习的缺失造成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不容忽视,由此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背离了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文章从“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谈起,提出了课前导入、课内融入、课后化入的三步骤进行母语文化导入,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理解,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高职英语教学;母语文化导入;跨文化交际

收稿日期:2015-01-25

作者简介:吴林(1981-),女,福建福州人,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学习语言的背后必然意味着文化的传承。随着英语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职英语在教学实践中,从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都融入了英语文化知识的渗透。这对高职学生外语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母语文化导入的缺失,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高职英语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就此现象,本文针对英语教学现状在母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导入的原则和途径等方面进行探析。

一、母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一)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近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与研究发展迅速。高职英语教学经过不断的改革创新,经历了从早期的语法教学法,到顺应时代发展的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使学生从单纯阅读分析的“哑巴式英语”、闹出许多笑话的“中国式翻译”,直至20世纪80年代许国璋、胡文仲、赵贤洲等教授提出的“文化导入”的外语教学模式,外语教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高职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仍然未解决。这一现象引发的英语学习问题不容忽视。

自2000年始,南京大学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载文《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第一次提及“中国文化失语”词汇,我国的语言文化教学研究掀起了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探讨。束定芳、刘正光、张友平、刘长江、郭颖等学者强调母语文化导入在外语教学中深刻揭示文化特征、调节学生本族文化心理、培养学生外族文化和外语学习积极态度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在本科院校试水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

高职英语的教学不同于本科英语教学,其“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原则必然削减对外语教学理论、语法知识点的扩充,强调外语作为工具的用途,无形中夸大了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作用,导致母语文化的边缘化。

众所周知,英语学习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母语基础上,我们对英语的理解也是建立在已有的母语文化为基础的思维模式上。忽略了母语文化,实际就丢失了理解目的语文化的基础。

(二)英语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语篇分析,较好地掌握词汇、句法以及篇章结构,继而能自如地进行英语会话乃至阅读英文书籍。再者,在掌握英语基本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对英美文化的理解和习得,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提高。而现有的英语教学,无论是教学大纲、教材篇章或是相应的参考书籍,都只是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简要的背景知识介绍,既不够全面系统亦没有中西文化对比的呈现,加之学生学习英语主动性的缺乏,使得英语学习没有计划性与系统性。

作为高职院校的一线教师,笔者也深切地认识到,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生源的参差不齐也逐一暴露。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以农学为主的生源主要来自农村,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薄弱,母语文化知识欠缺,这在学生进行的英汉互译表述中尤为明显。除了常见的“中国式英语”外,常常出现让人啼笑皆非的非国人所理解的“外文翻译”。比如,学生不知道孔子的英文译名是Confucius,还有人闹出把Mencius(孟子)译为“门修斯”。缺乏对母语的应用自如,无法继承和传播母语文化的内涵、精髓,也就谈不上外语的学习、交流以及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因此,如何通过与母语文化的相互融合吸收达到掌握目的语文化,成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难题。

二、母语文化导入的原则

赵贤洲、束定芳、鲍志坤、张安德等诸多学者曾专门探讨过文化导入的原则问题。结合学者们的讨论,笔者提出外语教学中进行母语文化导入应遵循的原则。

(一)差异性原则

任何两种语言必然存在异同点。两种语言的文化共性方面不仅不会对语言学习形成障碍,相反,是一种激发兴趣和促进作用。但事物总有两面性,在母语文化中不曾有过的或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存在差异的语言、言语现象出现时,就会引起学习者的困惑,阻碍语言的习得。因此,文化导入应以母语与目的语差异性为基础,克服母语文化对目的语文化所带来负迁移的同时,让不同文化差异性通过语言教学方式展现于学习者,激发不同文化的敏感度,提升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力和理解力。

(二)质优量度原则

文化的范围广而深,中国文化的导入寄于英语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受到目的语的学习目标、高职英语教学授课时数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如何适度地选择母语中占主流地位的文化进行传播,从而能最有效地在有限时间内触及到目的语与母语的本质差异,这就是所谓的“质的优选”;而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中国文化的导入必然要为外语教学、学习所服务,非英语教学核心的转移,乃英语语言教学的深化,因此不能漫无目的地大量导入无关的知识,造成学生学习时的盲目性,因此要“量的适度”。

(三)交际性原则

高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要能透彻理解目的语文化与母语之间的文化内涵差异。这种差异存在于人文历史、宗教礼仪、思维模式、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因此母语文化的导入除了深度、广度外,教材内容也要注重学生日常交际需求,训练高职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用英语向其他国家的人民讲述、解释中国文化,培养跨文化双向交际的素养。

三、母语文化导入的途径

针对高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以三大母语文化导入原则为基础,从教学大纲、教师素养、教学理念三大途径进行母语文化导入。

(一)修改教学大纲,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英语教学依托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根据不同院校实际教学情况再制定适宜该院校的教学大纲。可以将中国文化作为一个组成部分纳入英语教学大纲中,比如高频词汇、各民族年节、饮食习俗等。根据大纲中的文化要求,可以编写除指定教材外涉及文化的校本教材,作为补充。通过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话题,使学生在课堂中就能受到“浸染”,从而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知识的能力。此外,适度增加母语文化知识的“渗透”,在学生的考试评价中也能体现一二。作为评价手段的应试考试,如果对中国文化的缺失,在英汉互译环节,小则闹笑话,大则失国体。

(二)提高教师素养,培养文化意识

目前中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由中专升格而来,作为语言教授者与文化传播者的英语教师也是处在应试教育环境中,加之培训提升自我的机会甚少,存在着英语功底甚佳而中国文化素养不足的缺憾。而教师外语教学中中文表述的准确度、中英翻译的“信、达、雅”原则应用自如度、本土文化教学的意识度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文化知识及学习效果。英语教师需要深入探究中外文化的精髓,广泛涉猎新文化现象,应用深厚的语言功底来提高自身的中外文化的修养和跨文化交际的素质。

(三)转变教学理念,提升跨文化能力

当母语知识结构与外语的知识结构相似时,学生会借助头脑中已有的母语知识来思考、分析、归纳、总结,并借鉴学习母语知识的经验来学习外语。我们可以借此特点,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母语文化的导入来正迁移目的语文化的学习。从一个侧面帮助母语文化的巩固,推动目的语的习得。

外语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针对听说读写译不同模块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如讲解法、讨论法、比较法等。例如:汉语中我们常说的“强壮如牛”,用英文的表达方式是“as strong as a horse”,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了解牛在中国农耕文化中地位如同马在英语国家的地位,对于该词汇就很容易记忆,并在不知不觉中对中外文化的对比形成印象。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深有体会,即便是英语基础甚为薄弱的学生,在涉及到熟悉的母语文化解说时,还是会不自觉地听讲,尤其是涉及到有趣的、与他们生活相关的或是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在听讲过程中既涉猎了中国文化,又增加了相应英语词汇的熟悉度,在日后生活中,对该词组再次被涉及时,会有模糊印象,激发学生通过网络、向教师咨询等方式去找寻相应的表述,加深并最终习得该词汇。

再如,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广泛推及,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对于学者们建议的《China Today》、CCTV-4等报刊电视节目予以选择,结合生源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适度播放中央电视台的记录片,如《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舌尖上的中国》等,这些纪录片无论在视觉的角度、音乐的选配、语言的遣词、文化的对比上都是上佳的素材,对母语文化的传承、目的语文化的学习搭建了桥梁。

四、以教材为例介绍母语文化导入

所谓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不是对中国文化的“无知”,而是对中国文化在英语表达上表现出的一种“无能”,是茶壶肚里煮饺子,心理明白但表达不出。鉴于“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与学生英语基础实际,笔者尝试运用母语文化导入原则、途径,以《职业综合英语1》中Unit 3 Business Meal 为例详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做到课前导入、课内融入、课后化入这三步骤,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其一为纯中文的文化知识导入,其二为母语文化中常见词汇的导入,从而强化母语文化的学习,达到跨文化交际教学目的。

(一)课前导入

无论何种教材,都会涉及背景知识介绍,但重点都是围绕目的语的相关知识。因此,课前导入可以涉及两个方面:基本背景知识的中西文化介绍详尽,比如该单元涉及的饭桌上的商务礼仪,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媒介查找相关的中国文化中的餐桌礼仪,可以提供方向便于学生查找:圆桌文化、筷子文化、席位文化等,而对应的西方文化又是如何?第二,找出本单元相关的重点英语词汇,挖掘词汇的文化涵义,查找与之文化对应的中文词汇。比如:餐桌礼仪、菜单、点菜等的英文表达,相对应的中国八大菜系、代表菜的来历及英语表述,通过此举可以培养学生用适当的英语把自身文化表达出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率。

针对课前导入的两个方面,学生可以结合自身英语水平按需选择。基础知识较弱的学生可以只涉及用中文表述所查找的相关中西文化背景知识,而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鼓励主动地用英语表述课内重点词汇,并板书查找出的中文词汇及其英文表达。通过不同的侧重点,可以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课前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克服英语不足的自卑感,活跃课堂气氛。而教师在课前的导入角色从词汇、语法分析到语篇学习的模式,转变为课前提出该篇章的重点词汇,引导学生查找相应的中文意思,搜索相关的中文文化,倡导任务型教学方法。通过如此的课堂教学对大学生这一发展群体进行定向的文化理念教学。

(二)课内融入

完成课前导入这一环节,利用分组讨论、代表轮流发言形式,引导学生根据介绍的背景知识探究中西文化在餐桌文化上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应用逆向思维来回溯文章内容,牢固掌握篇章的精髓。另一方面,在学生讨论、发言前提下,教师及时发现不足、失误点、缺漏,比如西方是长桌文化,中国是圆桌文化,原因何在?这个是学生探讨的不足点。同样是圆桌文化,中国以左为尊,西方以右为尊,这个是学生探讨的缺漏。作为教师,就是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利用声音、图片、影片片段,将抽象的信息直观地表达出来,并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将目的语文化进行对比讲授,尽可能多地用英语表达有关中国特有的文化,诸如中国历史、哲学、风俗习惯之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中国文化知识素材,使学生实现有效的语言输入与输出。

(三)课后化入

所谓的课后化入,即是内化。知识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课前的查找,课堂的教授,更应关注课后的巩固。知识只有转化成自身的本领,才能实现知识的自我内化和得心应手地应用。课后化入可以通过考查学生学习到的重点词汇这一书面考核方式,还可以通过情景交际模式考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扮演的内容可以是文本篇章,另行查找的相关课外篇章亦无妨。小组表演的不同角色可以兼顾到各层次学生,口语佳的学生多说,口语弱的同学使用身势语、旁白等,共同完成项目。而对于观看短剧的同学,基础好的可以提高听力能力,基础薄弱的可以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的抑扬顿挫来感受、猜测表演的内容。而小组讨论、表演的方式,可以作为形成性评价成绩的一部分,鼓励学生潜能的发挥。

通过课前导入、课内融入、课后化入三步骤,学生查找资料、制作PPT、陈述等分工合作,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母语文化的理解,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教师的角色也从主导的讲授地位转为辅助的引导地位,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教学模式,以便更适应学生的实际。

五、结论

高职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不足是“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最明显的体现,源于高职英语教学缺乏中国文化,忽略其英文表达的教学,高职学生累计的中国文化词汇有限,不能正确理解部分文化内容的真正含义。通过在具体教学案例中融入母语文化,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累积、表达母语文化元素的英语词汇,把文化教学传送到英语的听、说、读、写等各个环节,能帮助学生从语言的本源上找到英语的语言趋势,扫清文化障碍,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理解,更好地去进行跨文化口语交际,传播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4).

[3]高翰香.高职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导入问题初探[J].辽宁师专学报,2013(4).

[4]赵亮.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研究综述[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9).

[5]李建夫.本土化语境下英语教学的文化途径[J].外国语言文学,2006(2).

[6]吴淑琼.外语教学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3).

[7]段丽.论大学生英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导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1).

[8]郭遂红.全球化语境下“母语文化”教育的失衡与出路[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0(10).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失语高职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克拉斯沃尔分类法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及其应用
初探交际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调查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大学生英语学习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