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纳兰性德词中的孤独感

2015-04-21 02:41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纳兰性纳兰明珠

陈 佳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浅谈纳兰性德词中的孤独感

陈 佳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纳兰性德这个名字照亮了无数孤寂的心灵,可少有人了解纳兰内心的孤独。世人羡慕词人的才华,而才华背后的落寞却无人知晓。换句话说,是孤独成就了纳兰,也是孤独将纳兰带到了生命的绝境。人生太短暂,纳兰孤独地徘徊在亲情、爱情、友情等情感的旋涡中,加上事业上的各种压力,最终让生命在第三十一年戛然而止,留给世人无限惋惜与怀念。

纳兰性德;词;孤独;情感;事业

一、情感孤独

(一)亲情缺失引发的孤独感

众所周知,清朝中央集权达到鼎盛。纳兰性德的父亲纳兰明珠,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热衷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明珠的精明与沉稳,很受皇帝赏识,因此仕途一直很顺畅。尤其在藩政政策上,明珠早揣摩清楚了皇帝的心思,坚决支持削藩,很合皇帝心意,因此更受器重。明珠的夫人是努尔哈赤第十二个儿子阿济格的女儿,虽然出身没落名门,性情却强悍乖戾。据史料记载:“她禁止任何侍女和明珠交谈。更令人发指的是,有一回明珠无意提起一个侍女的眼睛好看,第二天就有一个盛有此侍女眼珠的盘子摆在明珠眼前。”这便是纳兰性德的父母。所幸的是,我们在纳兰身上看到的是纯真与忧郁,丝毫没有血腥与妒忌的影子。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漂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①

由纳兰这首词可见,少年时的纳兰就不想做“人间富贵花”。他内心渴望回归自然,而非尔虞我诈的纷争,讨厌热闹背后的虚伪假象,宁愿认为“冷处偏佳”,甚至愿意放弃自己现在拥有的荣华富贵去“漂泊天涯”。他的内心一定很悲伤,只能用“万里西风瀚海沙”这样凄凉的语句来表达。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当父母的想法与纳兰的内心冲突时,他会选择屈从于父母的意愿,可他毕竟是有强烈的思想意志的人,于是忍不住发出了孩子般纯真的感叹。纳兰的孤独与无奈只能用文字表达,这首词就是最好的证明。

纳兰的出生,很受家族重视,因为他是明珠的长子。在那个封建伦理严苛的时代,作为长子的纳兰担负着继承父业的重任。因此明珠在儿子还未出世时,就开始为其谋划将来,对儿子寄予厚望,希望儿子成为和自己一样位高权重的人。从纳兰的小名“冬郎”中,就能看出明珠的良苦用心。唐朝著名诗人“韩偓”小名也叫冬郎。韩十岁便能赋诗,纳兰也如此。

夹道香尘拥狭斜,金波无影暗千家。

孉娥应是羞分镜,故倩轻云掩素华。

(《上元月蚀》)

这是纳兰写的最早的一首诗,一首描写月食的诗。这次月食发生在康熙三年的元宵节。当时纳兰年仅十岁,就已经掌握了遣词造句赋诗的本领,还懂得观察天象,与同辈人相比超前了许多。自此,纳兰便有了“神童”的美誉。

纳兰没有辜负家族的期许,少年时的他就已文武兼备,实属难得的人才。可他对政治并不感兴趣,这也是他日后仕途不得意的原因之一。明珠永远不会理解儿子,“虎父无犬子”的思想深深埋在他心里,根深蒂固。虽然纳兰日后的发展也是沿着父母设计好的轨道运行,可他们在思想观念方面,是两条永远不会相交的平行线。其实,作为父亲的明珠在日常生活中已发现了儿子与自己的不同。例如:“纳兰喜欢读一些忧伤的诗词,他很喜欢晚明金坛人王次回的诗《疑雨集》。王的诗经常以爱情为主题,诗风婉转而深沉。”[1]这令明珠不满,他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改变儿子忧郁的气质。可明珠并不知道,有些东西是天生的。

书籍记载,满周岁的纳兰,在抓周游戏中,一手抓起珠钗,一手抓起毛笔。大概是宿命吧,纳兰性德这一生用情太深,直到生命终点。这一生又都在用文字倾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诠释着自己的人生。纳兰的方式就是用文字描绘自己的人生。可是父亲明珠不会理解,母亲也不会体谅。父母的不理解甚至颇有微词,加剧了纳兰与生俱来的孤独感。

一个人的家庭环境对个人成长必然有影响。对纳兰而言,“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恶”。纳兰不能改变他的父母,更不能指责他们。这也直接导致了纳兰将情感的重心转向了爱情。因为只有在爱情中,他才能获得些许慰藉与理解。

(二)爱情不圆满造成的孤独感

爱情,可以使孤独的心得到慰藉。纳兰一生经历了三段有缺憾的爱情,爱情的不圆满,也是纳兰一生孤独的重要原因。

1. 初恋的无疾而终

初恋的青涩与美好,是最令人动容的。这些微妙的情怀,皆体现在纳兰词中:

一半残阳下小楼,珠帘斜控软金钩。倚栏无绪不能愁。

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见人羞涩却回头。

(《浣溪沙·一半残阳下小楼》)

这首词把一个少女的羞涩与矜持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个纯情的少女,正倚栏翘首期盼着心上人,可看到心上人后又害羞,急忙躲藏,让人忍俊不禁。这便是真实的初恋情景。纳兰用细腻的笔触,真实地记录了初恋的点点滴滴。

年少的纳兰与一个温柔的女子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这个女子是纳兰的表妹,由于家道中落只能寄居在明府。二人日久生情,可谓青梅竹马。但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身为宰相之子的纳兰,逃脱不了皇帝指婚的命运。纳兰的父母也不会接受这个女子,在他们的价值观里,儿子的仕途比任何东西都重要。有学者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以纳兰为原型的,也不无道理。最终结局,表妹被选秀送入宫中。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恨苦。欹枕数秋天,蟾蜍下早弦。

夜寒惊被薄,泪与灯花落。无处不伤心,清尘在玉琴。

(《菩萨蛮·萧萧几叶风兼雨》)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纳兰因饱受相思的煎熬而不得入眠,于是写下了这首词。词中的男主人公,被美好的回忆折磨得伤心不已。恋人的一颦一笑,早已深深地印刻在主人公的心里,在不知不觉中,主人公已落下了泪。这首词写得哀婉缠绵,令人同情和感动。

纳兰性德是个敢爱敢恨的真性情之人,甚至不会掩饰,更不会权衡复杂的利益关系。在事业与爱情之间,无法取舍,也成了他在仕途中的阻碍。这段感情,对于纳兰而言是难忘的,也是纳兰内心深处的伤痕。

2. 美好婚姻的告终

汤显祖说过,“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在纳兰二十岁时,与皇帝指婚对象卢氏成婚。纳兰的妻子是个聪明大度的女子,并且家教良好,很受纳兰父母喜爱。她自己也略微知晓纳兰与表妹的过往,但还是欣然接受了纳兰坦诚的表白。从此后,夫妻之间相敬如宾,结为贤伉俪。令人欣慰的是,终于有个人开始走进纳兰孤独忧郁的世界。纳兰的妻子文化程度不低,也喜欢诗词歌赋,共同的审美趣味,使二人的感情与日俱增。加上她的贤德与通情达理,很快就融入了纳兰一家的生活。纳兰也逐渐接受了这桩被皇帝指派的婚姻。共同的生活体验与生命经历,使他们融为一体,纳兰孤独的心也有了依靠。

纳兰的社会角色不仅是儿子、丈夫,也是皇上身边的带刀侍卫,他有属于自己的责任。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山一程》)

这首词创作于皇帝下旨纳兰远征期间,纳兰与妻子辞行,远离京城。塞外苦寒,更激发了纳兰的相思之情,让身处异乡的纳兰没有着落感,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长相思》。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很到位,真挚而不矫情。

可以看出,思念是一把利剑,直戳向纳兰的内心。那时纳兰只能用文字疗伤,暂缓内心的孤独。

别绪如丝睡不成,那堪孤枕梦边城。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

书郑重,恨分明,天将愁味酿多情。起来呵手封题处,偏到鸳鸯两字冰。

(《于中好·别绪如丝睡不成》)

他因思念成疾,写下这首词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当纳兰被孤独包围时,妻子俨然已成为纳兰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当时的纳兰肯定无心欣赏塞外风景,以至于留下可供参考的诗词并不多,相反描写思念之情的词作有很多。纳兰词写景,多也是为抒情作铺垫,情景结合,使表达效果更佳。

五夜光寒,照来积雪平于栈。西风何限,自起披衣看。

对此茫茫,不觉成长叹。何时旦,晓星欲散,飞起平沙雁。

(《点绛唇·黄花城早望》)

这首词是纳兰在塞外的夜晚孤枕难眠时的心灵写照。纳兰注定要身不由己地在寂寞中行走。面对凛冽的西风,只能“自起披衣看”。当没有人倾听苦恼时,也只能“不觉成长叹”。

生命有时很脆弱,如泡沫一般。年轻美貌的卢氏,由于难产去世了,只剩下纳兰和襁褓中的婴儿。初为人父的纳兰,那份兴奋与喜悦,掺杂了更浓重的悲伤与痛苦。他对妻子无限的思念与感激之情,都化成一首首凄美的诗词。这里面也包含了些许悔恨,毕竟妻子去世时,纳兰不在身边。这份愧疚,伴随他终生,从他的词中,我们就能体会出来。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 料得重圆密誓,难尽寸裂柔肠。

(《青衫湿遍·悼亡》)

经历了生离死别,纳兰的心再也掀不起一丝波澜, “哀莫大于心死”。纳兰完全沉浸于妻子逝世的悲痛中,不可自拔,写了很多悼亡诗词。

下面这首词是他众多悼亡词中的一首。描写的是心被撕裂的纳兰睹物思人的场景。妻子的任何一样遗物都能触发他的痛楚,勾起回忆,引发伤感。自此后,纳兰的心被尘封起来,只有孤独相伴。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当往事一幕幕在纳兰脑海中闪现,不断在他心上回荡,敲打着他的每根神经时,他只能借酒浇愁,“沉思往事立斜阳”。他独自一人回味着曾经的幸福,忍受着现在的孤苦。一首首感人肺腑的悼亡词,证明了一个事实:纳兰孤独地活在回忆里,带着自责与悲伤。

3. 临终前的邂逅

“纳兰自妻子去世后,整日靠诵读佛经度日,如《大悲咒》、《法华经》、《楞伽经》,试图在佛经里寻找精神憩息的家园,寻找灵魂停泊的港湾。”[2]纳兰愈加孤独了。

纳兰后来遵父命继娶了官氏续弦,还纳了颜氏为妾,可是她们都无法真正走进纳兰的心里,纳兰的心也不会为她们敞开,很少有作品提及这二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悲哀。在那些寂寞的日子里,纳兰只能靠对亡妻的回忆,温暖自己的心房,驱逐内心的孤独与悲凉。直到纳兰遇见了他生命最后美好时光里的知音——沈婉。

沈婉是个艺妓,生性孤傲。传言沈婉是吴三桂的养女,后因吴被削藩,流落民间。以前的婉格格成了现今的艺妓沈婉,一个经历过身世浮沉的女子,比他人更懂得自己需要什么。沈婉在江南,纳兰在京城,相距甚远。那时,纳兰早已盛名远播,沈婉一直倾慕这个才华横溢而素未谋面的男子。尽管当时也有很多风流才子拜倒在沈婉的石榴裙下,可她只对纳兰情有独钟,通过整日诵读纳兰词来聊表慰藉。孤独的纳兰从朋友口中得知此事,便产生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创作了下面这首词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惆怅凄凄秋暮天。萧条离别后,已经年。乌丝旧咏细生怜。梦魂飞故国、不能前。

无穷幽怨类啼鹃。总教多血泪,亦徒然。枝分连理绝姻缘。独窥天上月、几回圆。

(《朝玉阶·秋月有感》)

纳兰在三十岁那年,随康熙下江南,与沈婉见面了。在此之前,书信是他们沟通的桥梁。有诗词为证。

白衣裳凭朱栏立,凉月趖西。点鬓霜微,岁晏知君归不归?

残更目断传书雁,尺素还稀。一味相思,准拟相看似旧时。

(《采桑子·白衣裳凭朱栏立》)

这首词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记叙了等待丈夫从漫漫归途回家的心情,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纳兰对沈婉有很深的思念与牵挂。不难看出,一个满族的贵公子,一个汉族的烟花女子,他们的爱情就如镜中月、水中花。可纳兰性德的深情,打破了世俗的偏见,他并不在意别人的眼光,更不理会蜚短流长,这就是真实的纳兰。他的每首爱情诗词,都真挚动人,是因为他对每一段感情都是全心投入,这是他真情实感的记录。

纳兰最后的时光,是由沈婉陪伴度过的,其中曲折不用细说,支撑他们的就是情。天妒英才,纳兰已进入了生命的倒计时。下面这首词创作于纳兰弥留之际。

是谁总倚窗观芭蕉雨,幽窗冷雨怎能忍受。之身投孤灯,又能感应多少温暖。忆当初,试图填补笔下的小字。可惜字字生疏,只剩下碎心片片。

早也潇潇,晚也潇潇。但是今生已不能重来,一心待来生,恐怕恨难卸。

(《金缕曲》)

在此期间,他的内心既孤独又无助,这些诗词成了表达他临终感触的最佳方式。在生命的尽头,沈婉无微不至的照顾也未能将其挽留。从诗词里我们读出,纳兰有太多牵挂与遗憾,只能通过文字传达心意。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可能才是纳兰最渴望的生活。

(三)友情受挫引起的孤独感

历代文人骚客都喜欢以诗词交友,在诗词中寻找共同的追求。诗人、词人,往往比一般人更敏感多情,也更孤独。多愁善感应是诗人、词人与生俱来的特质,这种特质使他们之间更容易沟通。真正的文人是心意相同的。

1.与朱彝尊的友情

对文学的相同爱好,让纳兰与同样至情至性的朱彝尊成为知己。严迪昌在《清词史》中说:“朱彝尊是个三十多岁的江南落魄文人,著有《静志居琴趣》。‘静志’是他的妻妹。虽为一段不伦之恋,但在他的诗词里,只有纯净与自然,细腻与深沉。”[3]纳兰欣赏朱的坦诚与率性,视他为知己。他们都是孤独的。朱彝尊在那样的情境下肯定备受压力,但他只能默默坚持,他那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对孤独的理解,比一般人更深、更强烈。纳兰亦是如此。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闻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纳兰能理解朱彝尊的落寞与惆怅。大凡思想单纯、语言真率的人,都有着深刻的孤独感,无需太多言语,天生的孤独感会吸引他们靠近。他们更渴望在喧嚣的尘世,拥有一个知己,能驻足倾听彼此内心的声音,相互理解,在精神方面有个共同的彼岸停靠。虽然他们并不常见面,但这份可贵的友情也带给纳兰很多慰藉。 后来,纳兰曾经的书法老师高士奇受到皇上宠幸,但高与朱彝尊、秦松龄有过节,纳兰得从中调解。但朱彝尊还是被贬官了,朱的好友严绳孙为此毅然远离宦海,归耕田园。纳兰因此失去了一个可谈心的朋友,失落了很久。

2.与老师徐乾学的情分

纳兰有自己的书斋,名为通志堂,那里是纳兰的另一个精神栖息地。纳兰的老师徐乾学,很欣赏纳兰的才学,经常将自己珍藏的典籍与纳兰共享。对纳兰而言,徐乾学亦师亦友。徐对纳兰有知遇之恩,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潜心做学问的日子里,纳兰是孤独的,孤独地咀嚼着文字,孤单地吟咏着令人伤怀的诗句,在浩瀚的典籍里寻找着慰藉,最后完成了《通志堂经解》。《通志堂经解》是纳兰才华的印证,这与徐师给他精神上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在那些单调苦闷的日子里,对纳兰而言,老师的鼓励与认可,是不可或缺的动力。

后来,老师徐乾学被贬谪而后又提拔,慢慢升到很高的地位。由于政治斗争与利益纠纷,徐与明珠剑拔弩张。纳兰夹在中间很尴尬,也不能与谁划清界限,致使两边都觉得纳兰政治立场不够鲜明。纳兰就这样随着他们之间的斗争起起落落,成了政治的牺牲品。依纳兰的性格,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可就是单纯做个专门研究学问的文人也不得,他内心的孤独与苦闷可想而知。

3.渌水亭聚友

纳兰修筑的渌水亭似世外桃源一般。每当有闲暇时光,他总会约三五好友,在此共同畅饮美酒,品味人生,吟诗作赋。据史料记载,当时文人都以去过渌水亭为傲,有很多关于渌水亭的诗词为证。纳兰还亲自撰写了《渌水亭杂识》,记录聚会的场景。

才听夜雨,便觉秋如许。绕砌蛩螀人不语,有梦转愁无据。

乱山千叠横江,忆君游倦何方。知否小窗红烛。照人此夜凄凉。

(《清平乐·才听夜雨》)

相聚越难得,越开怀,分离后越孤单。这是纳兰对渌水亭聚会的真实感受,越孤独的人越害怕分离,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只有永恒的回忆。

因为孤单,这些因文字而结缘的文人骚客走到了一起。可这里面也不乏居心叵测之人,他们靠近纳兰,无非是为了攀上明珠这颗大树,达到仕途顺利的目的。而纯真的纳兰一直以来视他们为知己,以为是共同的志趣让大家聚集在一起,而非出于任何功利性目的。纯真的友情容不下杂质混入,更经不起世故的打击。这些曾经一起在清风明月下品评诗词歌赋的朋友,最终一个个散落天涯,只剩下孤单的纳兰和他那颗疲惫的心。纳兰太累了,不想再继续纠缠在这些世俗纷争中,单纯的他始终敌不过强大的政治漩涡。当曾经真挚的友情成为只供回忆的背景时,纳兰放弃了。纳兰似一叶扁舟,孤寂地漂泊在无边的宦海,不知何处是尽头。

二、事业上的孤独感

(一)孤独的求学生活

十七岁的纳兰进入了国子监,国子监是当时的最高学府。纳兰也和其他学子一样努力用功,加上天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纳兰和那些争名逐利的学子不一样,是个思想纯真、充满浪漫主义气质的人。王国维先生说过:“词人不失其赤子之心。”[4]114正是这颗赤子之心,铸造了与众不同的纳兰。纳兰在自己的世界里寻觅着快乐。在那个世界里,快乐很简单,当别人还在为科举忙碌时,他用优美的文字编织着自己的世界。

烟暖雨初收,落尽繁华小院幽。摘得一双红豆子,低头,说着分携泪暗流。

人去似春休,栀酒曾将酹石尤。别自有人桃叶渡,扁舟,一种烟波各自愁。

(《南乡子·烟暖雨初收》)

这首词就表明了纳兰的与众不同,他丝毫不关心政治利益,相反更在意大自然赋予的生命情趣,擅长表达落寞的情怀。王国维说过:“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同忧乐。”[4]130纳兰正是如此。

十八岁的纳兰迎来了生命中第一个机遇——殿试。先前的积累为纳兰考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所以他顺利进入了殿试。可纳兰毫无征兆地病了,错过了殿试,只能再等三年。对于事业正待起步的纳兰,这次突然的打击,令他有些无奈,也有些不甘,继而转向专心学习,完善自我。老师徐乾学还专门派人送来樱桃,表达对纳兰的支持与鼓励。纳兰很感激老师的厚爱与垂怜,尽管这感激背后带着几分孤独与悲凉。

绿叶成阴春尽也,守宫偏护星星。留将颜色慰多情。分明千点泪,贮作玉壶冰。

独卧文园方病渴,强拈红豆酬卿。感卿珍重报流莺。惜花须自爱,休只为花疼。

(《临江仙·谢饷樱桃》)

求学过程中的孤独与无人为伍的辛酸,纳兰只能独自默默忍受。加上考试结果的不如意,把纳兰推向了更孤独的境地。

(二)孤独的事业理想

纳兰虽生在富贵人家,可心系百姓。对百姓疾苦深表同情。纳兰和他的父亲不同,他不喜欢血腥与战争,更不喜欢通过赫赫战功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鸳瓦已新霜,欲寄寒衣转自伤。见说征夫容易瘦,端相。梦里回时仔细量。

支枕怯空房,且拭清砧就月光。已是深秋兼独夜,凄凉。月到西南更断肠。

(《南乡子·捣衣》)

这首词表达了纳兰对战争的憎恶。战争是无情的,死亡是可怕的,这对在战场上已司空见惯者不会有太多触动。可纳兰是个真性情的人,越是身处其中,亲眼看见那些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的惨景,越同情那些遭战争迫害的百姓。他用自己深情的笔触,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去关怀着那些孤独的亡灵和活在伤痛回忆中的人。他能切身体会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切苦痛,站在人性的角度关注他们,因而在他的诗词中,多了一份人文关怀。这也是他与同时代其他贵族文人不同的地方,他有天生的贵族气质,也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纳兰的事业理想不是成为驰骋疆场的将军,他一直渴望做个单纯的文人,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心情,构筑自己的精神世界。可是他的理想不会实现,他的身份决定了他只能服从于皇帝的安排。当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时,纳兰内心的孤独无助也更加鲜明。

(三)孤独的政治生涯

皇帝看重纳兰的才气,给了他一个有名无实的职位:三等侍卫。骄傲并且才华横溢,却只能是一颗任人摆布的棋子。皇帝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吟诗作赋、把酒言欢的伴。纳兰的才华被淹没在一片赞誉声中,那种孤独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

残灯风灭炉烟冷,相伴唯孤影。判叫狼藉醉清樽,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

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首。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

(《虞美人·残灯风灭炉烟冷》)

从词中看出,纳兰向往那种不被牵绊的灵性、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他是孤傲的,所以是寂寞的。虽然皇帝器重他,他也能偶尔从中获取乐趣,可还是掩饰不住内心的寂寥。皇帝的“欣赏”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赏赐,不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欣赏。自尊而敏感的纳兰,不会感觉满足,相反会痛苦。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

(《琵琶仙·中秋》)

这首词描写的正是:纳兰跟随在皇帝身边,得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内心受尽煎熬,却又无法向他人倾诉,只能对月感慨。世人更多的时候看到的是纳兰成功的光环,却没看见他在光环底下的辛酸与泪水。依纳兰的个性,他不是一个喜欢哗众取宠或只为博得主子青睐的小丑。这样的生活,对于纳兰而言,的确很痛苦。

人生须行乐,君知否。容易两鬓萧萧。自与东君作别,刬地无聊。

算功名何许,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酒西郊。便向夕阳影里,倚马挥毫。

(《风流子·秋郊射猎》)

才二十岁的纳兰便有了如此感慨,可见岁月的年轮带给这个年轻的生命许多悲伤与孤独。“算功名何许”足见他对刻意追求功名利禄的小人的鄙视与不屑。“人生难得糊涂”,“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纳兰太清醒,太决绝,因此太孤独、太寂寥。

三、结语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说出了纳兰的心声。如果有来生,他一定不会选择身在无情的高墙深院中。在没有温暖只有华丽外壳的牢笼中生存,注定会活得比别人艰辛。在那个冷漠的世界里,纳兰用自己的文字,塑造着一个别样的世界,将世间最难得的真性情毫不掩饰、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世人眼前。正如他的《饮水词》,“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纳兰的喜怒哀乐尽在文字中,他身陷孤独,用文字排遣着孤独。正因为孤独,他的内心更单纯,所以才会以纯真的内心示人。正因为孤独,他只能将那些孤独诉诸文字。这是他一个人的秘密。纳兰创作的初衷,不是为了获得他人的欣赏,只是抒一己之慨。纳兰从一开始就知道,人生生而孤独,孤独带给纳兰很多创作灵感,也在他的许多词作中有体现。

人们可以不喜欢纳兰词的悲伤,却不可以拒绝它的真诚。人们可以不理解纳兰的孤独,但不可以嘲笑他的孤独。

注释:

①本文所引用的纳兰词均出自纳兰性德《纳兰性德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1]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214.

[2]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78.

[3]严迪昌.清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11:455.

[4]王国维.人间词话[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张亚君]

2015-03-11

陈佳 (1990-) 女, 甘肃白银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I207.23

A

1008-4630(2015)03-0021-06

猜你喜欢
纳兰性纳兰明珠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设计师
浪淘沙·双燕又飞还
《纳兰的雪》
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多瑙河畔的明珠
爱恨两难说纳兰
“红楼”与“纳兰家事说”
明珠十斛买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