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访谈节目的语境顺应研究
——以《鲁豫有约》为例

2015-04-21 02:44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鲁豫有约语料主持人

肖 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电视访谈节目的语境顺应研究
——以《鲁豫有约》为例

肖 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基于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选取电视访谈节目《鲁豫有约》为研究对象,从交际语境顺应关系角度探讨电视访谈节目中采访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会话行为,分析二者(公众人物和普通民众)之间的语境顺应(物质世界的顺应、社交世界的顺应和心理世界的顺应)特点,阐释顺应理论在访谈类电视节目中的作用。

顺应论;语言语境;《鲁豫有约》

一、引言

语言顺应理论由比利时语言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ren)率先提出,他认为语言的选择与语言的使用是紧密联系的,语言的使用是人们做出语言选择的必然结果。语言使用者之所以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做出相应的语言选择是因为语言的三个属性:商讨性、变异性和顺应性。语言的商讨性指的是语言使用者所做出的语言选择在形式和功能上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语言的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1],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用来表达同一个观点,例如,在禁烟区,可以用“禁止吸烟”、“请不要吸烟”、“吸烟有害健康”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的顺应性则是指语言使用者能够根据交际语境进行灵活的选择,从而尽可能地满足其交际的需要[2]。语言的这三种特性互为关联,语言的变异性是语言商讨性的前提,而语言的商讨性和变异性又为语言的顺应性提供了条件。

在会话交际中,顺应性能使人们在多个选择中运用不同的语言策略,选择能够适应不同语境的表达方式,以满足不同的交际需要,从而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同时,语言的选择与具体语境间的作用是双向的,不是单一的。具体来说,语言的选择不总是为了适应语境,相反,也能够对周围的环境施加影响,让周边的环境适应语言的选择[3]。因此,语言意义的产生、使用与理解都是语言结构顺应语境、语境顺应语言结构的双向动态过程。语境包含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和场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两方面,语言语境由影响语义的语言因素(字、词、短语、句子、篇章等)组成,而场景语境由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质世界以及语言使用者构成。其中语言使用者在语境顺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中的语境成分都依赖于语言运用者的认知能力激活,从而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4]。

二、电视访谈节目中语言的顺应性

电视访谈节目是一种受观众欢迎的节目形式,是访问者(即主持人)与受访者(即嘉宾)之间以谈话方式实现交流的一种语言类电视节目。访问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交际行为看似随意,实际上在整个会话过程中,双方都会运用诸多交际策略保证会话正常推进。主持人语言的选择与使用需要顺应特定的交际语境,即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质世界,以推动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会话顺利进行。比如一个话题的顺应、一种口吻的顺应、一个称呼或者手势语的顺应都能促使话题的持续,避免节目中尴尬甚至是冲突现象的发生,使嘉宾以及观众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营造和谐的气氛。电视访谈节目中的“访”和“答”需要主持人和嘉宾间的相互合作。主持人作为整个访谈节目的话题掌控者,要注意引导嘉宾顺应语境,嘉宾也应该顺应主持人的指引,积极地回应。从顺应论的角度可以解释主持人与嘉宾之间对话的动态转换过程,最大限度地满足交际需求,保证节目的轻松步调,推动访谈的顺利进行。

《鲁豫有约》是非常受观众欢迎的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是陈鲁豫,嘉宾大多为明星或公众人物,也有一些特殊职业或有特殊经历的民众,主要涉及嘉宾的个人经历及其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等内容。该节目播出频率高,采访对象多,涉及范围广。节目中的人物对话生动形象、自然可信,可以作为可靠的研究语料。

本研究从顺应论的角度,分析了采访者与受访者对于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话语顺应,并对比说明了主持人与不同嘉宾组之间访谈的特点,阐释了顺应论在该节目主持人与嘉宾间话语转换中的具体运用。

三、研究方法

此次研究的语料选自电视访谈节目《鲁豫有约》,研究者从2011-2013年的节目中筛选了14期节目,将嘉宾分为两组,分别是公众人物组(包括演员、歌手、体育明星、画家等)以及普通民众组(主要为普通农民、残障人士等)。为了使两组语料之间具有可比性,在语料的筛选过程中进行了必要的控制(每组嘉宾总人数一致,且每组语料在文字数量上相当)。确定语料之后,由两位研究者对两组语料的顺应性要素进行初步筛选,并将这些句子还原到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分析,最后对两组嘉宾语言的顺应性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四、研究分析

(一)语境顺应的三要素

在访谈类节目中,采访者和受访者的语言选择和运用要依赖特定的表演情境和语境,不断地顺应会话双方的交际语境,即语言选择和运用要顺应人物角色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这种顺应一方面能够保障会话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可以让观众感觉到这个人物就是生活在身边的某个人,从而最大程度地体现出被采访者的立体感和真实感,引发观众共鸣。

1.心理世界的顺应

在交际过程中,心理世界属于认知层面的因素,具体包括交际双方的意愿、期望、态度、信念和目的等。说话人语言选择的过程正是顺应会话双方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心理世界的语境是最深层次的,它对交际言语是否得体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在交际过程中也要根据交际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语言策略做出语境顺应。

例1:

鲁豫: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坐在我身边的是一家人,这是家里的,应该是户主吧,彭水林,老彭,他的太太周爱群,老彭的儿子小彭,彭岳湘,欢迎他们一家三口。老彭现在身体怎么样 ?

彭水林:身体还可以吧。

(《鲁豫有约》第20110125期)

在节目开场介绍嘉宾时,主持人首先介绍嘉宾姓名“彭水林”,继而用“老彭”替代,显得亲切随和,这样拉近了嘉宾和自己的距离。后面一句“老彭现在身体怎么样”,关切对方的生活状况,进一步缩短了采访者与被访者的心理距离,促进会话的顺利进行。

2.对社交世界的顺应

社交世界指的是影响社交方式的社交场景以及社交环境,具体涉及到影响个人和社会群体言语行为规范的社会规范和文化准则。换言之,交际者的语言选择必须符合会话准则、会话的语境和社会团体使用的语言规范[5]。在不同的语境下,面对不同的交际对象,应采取特定的交际策略。在社会交际活动中,外在的社会环境对个人和社会群体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交际双方应选择合适的语言,以顺应不同的社会环境。

例2:

鲁豫:多多,来阿姨交给你一个任务,你介绍一下你自己,然后介绍一下你爸爸跟你妈妈。

黄亿慈:我的大名叫黄亿慈,全名叫黄多多,我的小名叫多多,我的英文名叫Christian,我在学前三班。

(《鲁豫有约》第20110608期)

例2中这段话是节目刚开场,主持人与嘉宾女儿的一段对话,要求对方介绍她一家三口。首先,采访者便确定自己的身份为“阿姨”,拉近了自己与孩子的距离,紧接着又说“交给你一个任务”,显得亲切和蔼,采访者在控制话语的同时,采用小孩容易接受的说话方式,对特定群体采取特定的表达方式,顺应了会话的社会文化规范。

3.对物理世界的顺应

物理世界是一种实在的、具体化的语境,包括五个特定的因素,即:话题、对象、主体、场景以及时间[6]。物理世界任意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使交际者产生特定心理上的变化,从而影响语言的选择和交际形式的选择。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会话参与者对同一事物容易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需要会话双方不断沟通、相互理解以达到物理世界的顺应。

例3:

周立波:就是小学,小学生,还有这种幼儿园大班,网上都在学我,还有现在我们那个申花队啊,申花队的对歌都变成我说的了。

陈鲁豫:内伊组特。

周立波:内伊组特就是把他做掉。

陈鲁豫:内伊组特。

周立波:就是把他做掉,在上海是很广义的一句话,说那个,鲁小姐把这件事做掉,把这个人做掉,把这块布做掉,它是很宽泛的……

(《鲁豫有约》第20090703期)

例3围绕一个概念“内伊组特”展开,是上海话中“把他做掉”的意思,但是主持人却并不明白这个概念的含义,重复了两遍。被采访者意识到了这个词可能对主持人和其他的电视观众造成困扰,在接下来的对话中对其进行了解释,填补了谈话中出现的概念空白。

(二)两组不同嘉宾的语境顺应模式

为了满足电视访谈节目顺利进行的需要,访谈节目的话语建构是主持人在特定的情境下做出的语言选择,要顺应语境和语言结构。语言顺应可以推动构建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和谐和统一。比如一种口吻的顺应、一个话题的顺应、称呼或者手势语的顺应都能促使话题的产生与持续,缓和气氛,改善谈话人之间的关系,促成和谐。本研究在大量语料基础上,对采访者与嘉宾的语境顺应模式进行了细致辨别与分类,如下图所示。

顺应因素组别 心理世界的顺应社交世界的顺应物理世界的顺应合计公众人物组23111145普通民众组14311459

从上图可以看出公众人物的语境顺应总次数要低于普通民众的顺应总次数。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鲁豫作为一名主持人,与公众人物有一定程度上的交往,彼此比较熟悉,因此在采访过程中往往可以省去一些铺垫,直奔主题。但是对于一些普通民众而言,他们可能初次接受采访,为了减缓他们心理上的紧张情绪,主持人可能会更多地运用顺应性手段,积极地引导他们。

对于两组嘉宾而言,物理世界的顺应次数并无太大差别。但是在心理世界的顺应方面,公众人物组的顺应次数远高于普通民众组。这是由于公众人物组嘉宾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主持人会有意无意地采用心理顺应的手段,拉近他们与观众的距离。

例4:

范冰冰:我们经常在那个现场的那个椅子上的时候,经常大家都很累,而且每天都戴着那个古装头……很多这样子的情况。

陈鲁豫:反正我知道,冰冰是可能特别辛苦的,特别敬业的一个女演员,她的日程排得非常非常地满,我问过很多她身边的朋友,他们都说她几乎工作起来是个拼命三郎一样的人,所以我觉得每个人成功都是有道理的,冰冰成功也是有她的原因的。

(《鲁豫有约》第20110301期)

例4中被采访者提到自己作为公众人物的辛苦和疲惫,主持人紧接话桩,在下一话语中提到被采访者的敬业精神,并将其形容为“拼命三郎一样的人”,一方面向观众展现了她顽强的个性,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她更为全面的形象: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她也和普通人一样认真、执着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瞬间拉近了她与观众的心理距离,也成功地完成了交际目的。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社交世界的顺应方面,普通民众组的顺应次数远高于公众人物组。这是由于普通民众组的嘉宾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偏远地区的人,他们有的第一次接受采访,在舞台上容易怯场,这个时候就需要主持人根据现场的环境随机应变,积极调整对话策略。

例5:

鲁豫:吴老师有点害羞,我们待会鼓励鼓励他,因为他第一觉得自己没做什么事儿,第二普通话不太好。刚刚考了普通话考试,通过了吗?

吴老师:没通过。

鲁豫:来,我们给老师鼓鼓掌。

(《鲁豫有约》第20130108期)

主持人注意到嘉宾有些紧张,先对观众说“我们待会鼓励鼓励他”,之后发现被采访者状态还是没转换过来,便说“来,我们给老师鼓鼓掌”。通过这种社交世界的顺应手段,被采访者的紧张情绪能得到一定的缓解,得以推动访谈的顺利进行。

五、结论

维索尔伦(Verschueren)提出的动态顺应论为研究言语交际提供了一个更为科学完善的理论框架,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功能多个视角对言语交际进行描述和解释。本研究结合语境顺应论,以《鲁豫有约》为例,讨论了在电视访谈节目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交际语境因素相顺应,与交际目的相符合,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在电视采访中,随着受访群体的不同,采访者会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语境适应策略,促使会话顺利进行。

本研究重点考察了语境顺应理论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的特殊应用,并综合使用了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有利于拓宽电视会话节目研究的视野,为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引导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访谈节目的语言魅力,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

[1]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96.

[2] 穆慧琳.浅析顺应论在汉语旅游文本翻译中的应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 (4):105-108.

[3] 白连弟.电视访谈语言之顺应论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7):96-115.

[4] 姚婵莉.试论王熙凤言语交际中的语境顺应[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6):25-28.

[5] 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介[J].现代外语,1999 (4):428-435.

[6] 李元胜. 汉语中不礼貌言语行为的顺应性研究[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06 (11):48-50.

[责任编辑 龚 勋]

2015-03-16

肖婷(1990-),女,湖北安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

H0-05

A

1008-4630(2015)03-0040-04

猜你喜欢
鲁豫有约语料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对话《鲁豫有约》制片人许小浒:《鲁豫有约》是能量传播的黄埔军校
浅析《鲁豫有约》访谈节目的特色
从《鲁豫有约》看陈鲁豫的柔性访谈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