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1,2,3,4,5”

2015-04-29 00:44曲雅杰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5年12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心理

曲雅杰

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的活跃,人才竞争的加剧,使人们面临各种挑战与机遇;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得人际间的接触和交往变得日趋频繁而又冷漠。这一切都会反映到少年儿童的头脑中,并与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等产生矛盾,使学生感到困惑,并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同时,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将为人的性格个性的形成奠定基础。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孩子早熟,小学高年级的不少学生面临青春期的来临,一些学生在这一时期显露了许多心理障碍,我校学生也不例外。

当前,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指引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学生心理健康潜能,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已成为各个学校教改的热点话题之一。作为一名教师,在搞好自己本职学科教学工作同时,理应义不容辞的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维护者、指导者。

怎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呢?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则和方法,凡是一切有效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对它都会适用。下面仅从“1,2,3,4,5”几方面,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一个目的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心理素质具有核心的地位与作用。所以我认为心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

二、两个原则

1.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原则。任何教育工作(包括教学工作)都需要学生全部心理活动即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参与,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自不例外、不仅如此,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发展智力与培养非智力的,所有更有必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2.积极培养与消极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心理咨询就是一种消极的做法,因为是等学生有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之后才着手去解决;而在学生尚未出现心理问题之前就着手发展他们的心理素质,即我们常说的“防患于未然”便是一种积极的做法。在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应以积极的做法为主导,但也不抹杀防止心理疾病这一消极的辅助手段,而要主辅结合,相得益彰。

三、三个结合

1.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工作相结合。一方面,教学工作要求学生心理活动积极参与,随着教学工作的开展与完成,学生的心理素质必然会获得培养与发展;另一方面,教学工作又必须把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目标。

2.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工作相结合。实际上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结合,亦即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在其它三种教育之中,其它三种教育也要自觉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3.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课外活动要求学生具有更大的独立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此时教师一般应“退居第二线”。这就给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提供了好机会。

四、四项注意

1.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心理素质为学生这个活生生的主体所拥有,离开了学生主体来谈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了无的放矢。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便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与创造性。

2.注意创设良好的教育气氛。现代教育思想的认为,民主和谐平等的教育气氛是搞好教学、教育工作的基础。对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如此。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愉快活动、乐观向上的心理气氛中才能有效地进行。

3.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的学生,呈现出不同的心理水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内容和方式不能搞“一刀切”,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同一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家庭的经济条件,父母给予自己的影响等不同,他们的性格与人格便各异。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五、五种方法

1.开设心理常识课。现在不同的地方都编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地方教材,并探讨出这种课教学的基本模式: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小结——学生活动体验——学生感悟提高;这种课的基本特点是“五化”:即兴趣化、主体化、生活化、行为化、个别化。

2.给每一个学生以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要让学生相信自己的智力水平和别人并无多大差异,只要认真努力,自己也可以获得成功,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感受成功的快乐。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以鼓舞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与勇气。

3.培养学生对前途充满希望。一个学生如果对前途充满希望,他就会富有生气,信心十足,热情洋溢,不断进取,在这种情况下,他便拥有健康的心理生活,从而促进自己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相反一个学生如果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他就会了无生气,缺乏信心,情绪冷淡,自甘下游。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产生某些心理问题,从而滋生心理障碍。

4.进行心理咨询,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某些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可分为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个别咨询,一般由学生向教师单独提出咨询要求,同时由教师单独解答、劝导和帮助;团体咨询是指教师对有同类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咨询,规模一般为10左右,在教师主持与参与下,小组成员对所存在问题进行讨论,利用团体的相互影响、启发、诱导和帮助,形成团体的共识和目标,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效果,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和理解,进而改进自己的态度与行为。

5.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我与他人的能力。人贵有知之明,但这点却是不易做到的,小学生更是如此。从实践中可看出,小学生对自我及他人的评价,一般有以下四种情况:过低、过高、模糊、适当。事实表明,前三种对提高心理素质是不利的,只有适当的评价,才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因此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我与他人的能力,不失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有效方法。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