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中的灵魂

2015-05-09 06:20王春晓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0期
关键词:金基德电影符号

摘  要:在 “第二级指示行为”学术概念中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认为,在神话中,作为一种语言表述神话不同于普通关系中的能指与所指而是已经建立在神话之前就存在的符号链上。在电影世界中,韩国导演金基德的电影艺术也如“神话”一般运用镜头来叙事表达了对人生的种种困惑于疑虑,电影中较少运用语言,运用带有意味的符号镜头,即在画面和背景音乐中表现某种人生哲思,以镜载道,颇有立象以尽意的味道。

关键词:符号;金基德;电影

作者简介:王春晓(1990.3-),女,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14级戏剧与影视学2班,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0--01

一、 符号化的叙事方式

“我们建议保留用‘符号这个词表示整体,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这是索绪尔最早提出的关于语言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的说法,概念和音响形象这两个术语既能表现彼此的对立又体现了他们之间在整体中的从属关系。”音响形象在电影中即是言语表达纵观金基德电影我们看到这是很少出现的,多被背景音乐和肢体语言所代替。金基德导演漂亮的运用电影语言,剑走偏锋式地绕过了言语表述的有限而直指艺术品的形象层和意蕴层。在金基德导演的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在冲突唯美的画面中充满了困惑、压抑等观影感受,但不置可否其中蕴涵了巨大的审美张力,突破观众惯常的观影经验和审美感受。

金基德导演电影中所要表达的更多隐藏在创制的电影符号中,用电影艺术表达情感。即是,电影虽然表现导演想要表达的情感,但不是直接将情感作为内容来呈现于观众,而是通过电影的镜头语言结构来表现。其中电影语言形式的构造又主要通过表象性符号得以完成。金基德在删减了人物之间言语交流的表达方式之后,其电影画面所呈现的手法几乎都熔铸了象征的意味。比如获第5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提名的《漂流欲室》以及《春夏秋冬又一春》《弓》,电影中呈现的背景环境既独立于现实又似乎和谐于现实,其中寺院、湖水、船、岛屿等意象,都营构出包涵着寓言的美妙世界,令观影者颇有解读之兴趣。其次金基德电影中的符号也是对他所理解的人的欲望、情欲、思辨的表现,如在《弓》中被压抑的性欲的老船夫,《漂流欲室》中男女主人公被扭曲的感情等,都是导演对于人性尤其是人之欲望的另一份解读。金基德的电影中所表现的人性通常是在极端的情况下以显现,他深知在自然情况下人性总是隐藏起来而只有在极端的情况下才得以显现。此种对人性及人与人之关系的审视是毫不留情面的、严酷的甚至令观者恐惧的,但这种符号表达表现的更加深刻和揭穿本质。这或许正是金基德电影的魅惑之所归。金基德电影中言语之外形式的叙事除却人物之间较少言语,其次便是不能言语,如《坏小子》中的男主人公是哑巴、《漂流欲室》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不能说话之人,这或许是导演对语言摈弃的极端一面,彻底抽离了言语的能指。在言语之外言说的方式,是人物内心的不能言说,他们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因此观影中我们也渐渐学会思索其中别有韵味的镜头语言。

二、 荒诞之中的灵魂

在金基德电影中,他摒弃了言语的能指,而是运用言语之外的所指来表达,除了给观众营造了隐喻的环境背景之外,其最终所表达是对人性的拷问对人之存在的质疑。如《撒玛利亚女孩》《空房间》等;对现实中问题的疑惑,如战争问题(《海岸线》)、身份(特殊身份妓女)、人之欲望(《弓》)……在每部电影中充斥着荒诞别有意蕴的思量。金基德通过在电影中对人之异化的逼问,对现实和世界的无意义性的荒诞拷问,对社会的批判,同时把历史进步的合理尺度、对人生和世界的意义等重大问题鲜明地凸显出来。金基德表达对边缘人物和敏感问题的鲜明态度是其吸引影迷一大原因,电影《坏小子》对于身份等级的差别的打破,《撒玛利亚》中妓女身份的道德歧视的批判,在《雏妓》中给这妓女以美的情愫。在身份认识层面,金基德导演更多将他们看做普通人,而在从这种普通的视角去发现人性问题。

三、结语

金基德的电影的灵魂是其颇具意味的荒诞化电影符号。在他的每部电影中这种荒诞化的符号都隐藏于主题之中。人物内心的孤寂和环境的苍凉表现,形成了对于人性荒诞的拷问。更甚者,那些男女之间的性爱符号也充斥着压抑的内心,给观影者带来一种诡异的压抑氛围,导演在荒诞意味的营造中将人的异化悄然述说着。当《弓》中老船夫的琴声响起,琴声却不能将心中的压抑抹去,这琴声是与女孩的链接和疏离未可知;当他射出了人生中最后支箭而纵身沉入海底时,那最终穿越天空回到女孩身边的神箭是他不满的欲求吗,还是对他与女孩爱之欲望的解脱?封闭的河泊、孤立的船只、孤独的老者、无依靠的女子……他们所处似为一体,但彼此间好似截然分离;单独地看一个人物和整体环境地看其群像几乎都是一样的感觉,“孤”的意味浓厚。这孤独不仅属于金基德,也属于卡夫卡,属于现代主义以来的艺术,属于现代人焦虑的内心,因此这份孤也穿透了观影者的内心多了更多体悟。

参考文献:

[1]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2.

[2]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69.

[3] 赵璐.电影艺术赏析:浅谈金基德电影的艺术特点[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02).

猜你喜欢
金基德电影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金基德被控“三宗罪”
变符号
金基德电影《圣殇》中母爱的救赎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