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英语口译能力的三种训练方法

2015-05-09 06:20林晓秋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0期
关键词:训练方法

林晓秋

摘  要:英语口译作为当今各高校开设的专业型课程,在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高、精、尖的英语口译人才成为当今社会各高校翻译硕士课程目标的重中之重。然而,如何有效地提高英语口译能力却成为学生们共同的难题,本文针对此种状况,着重介绍三种提高英语口译能力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英语口译;英语口译能力;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0--02

引言:

英语口译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越来越为世人关注,如何提高英语口译能力更是成为许多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亟待索求的答案。事实上,由于口译在实际操作中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加之在学校的课程时数不足等原因,使得一些专业英语口译学习者在毕业后也很少选择口译作为其职业,究其原因,是其不得英语口译训练的要领。

梅德明教授在《英语口译实务》这本书中对口译作了如下定义: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问、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进而达到即时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现在社会跨文化、跨民族交往的一种基本沟通方式。所以,合格的英语口译学习者应具备良好的听力理解力、记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外乎是对应以下三种训练方法,即,良好的听力和记忆练习,准确而有效的笔记训练以及充足的跨文化背景知识训练。

一、 英语口译与听力

听力是口译的基础,只有听懂了说话人的意思才能进行有效的翻译。加之英语口译听力具有前提性、准确性、一次性、被动性,主动性和艰巨性等特点。这就是说有些信息不容有任何疏漏或更改,而有些信息则需要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大意,由此,我们口译学习者既要做到精听也要做到泛听。

1 听力能力的训练

1) 单句训练法

单句训练法对于短期记忆能力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对于口译初学者来说可以选择一些语段不长,专业性不强的题材进行训练,同时要有意识的提醒自己记笔记的意识,以便做到笔记与脑记相结合。其次,要对自己的口译练习进行录音,先将听到的英文转换成汉语,然后再听录音将所听到的汉语内容相应的译成英语,最后在做中文和英文的复述各一遍再进行翻译。这种CECE,即逆向训练法,对于此种情形下的口译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2) 语段,语篇训练法

语段、语篇训练法,即对整个语段和语篇的听力练习方法。这是对单据训练方法的自然过渡阶段,也是最终结果。语段练习需要我们具有整合思维。这阶段的练习材料可以选择VOA、BBC或CNN短篇训练,通过记笔记进而过渡到篇章训练阶段,在这里我们可以选择CCTV英文频道里的长篇新闻报道VOA-Standard或TED演讲素材作为练习资料。由于这类素材的信息量大而杂,语速快,加之演讲或报道者的口音,这就要求我们要在短时间内理顺各种逻辑关系、做笔记、查生词并作辨音练习。

以上两种方法可谓是对精听的训练。至于泛听,它可涉猎对美剧、英剧、美文赏析、英文歌曲等日常生活中不需要集中大量精力进行英语听力提高的练习,实际上,这些泛听形式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我们的英语听力能力的,所以其训练仍不容轻视。

二、英语口译与笔记

口译笔记是译员在发言人讲话时所作的记录,用以缓解大脑记忆负担,起着提示合计或短时记忆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传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口译笔记不同与课堂笔记,也不同于会议速记,不需要记下发言人讲的每个字,只需要再现大脑中的短时记忆框架。而短时记忆的框架主要由关键词和逻辑线所构成,因此口译笔记记录的应该是关键词和逻辑线索。

笔记训练法

1. 一些口译符号的使用在口译过程中既方便又简洁,而一些约定俗成的缩略语和符号,口译学学习者可以熟记并加以练习,从而提高口译效率。常见的一些口译笔记符号有以下几项:

1.1 数学符号:

+ 表“多”,“加上”,“更多”,“此外”(more, plus, in addition to)

- 表 “少”,“减去”,“不足”,“缺少”(less, minus, lack, in short of )

> > 表“大得多得多”(much more than/much larger than)

< < 表“小的多得多”(much less/smaller/fewer than)

> < 表“意见”,“分歧”(conflict/divergence)

∵ 表“因为”(because/because of/due to)

∴ 表“所以”(so. therefore)

=> 表“结论是”(in conclusion)

1.2 标点符号

:表示各种各样“说”或“想”的动词,如speak, say, maintain, claim, think, consider, show等

?表“问题”,“发问”“疑虑”(question,ask,doubt)

_ 表“强调或语气的加强“,如“很生气”可表达为“angry”

° 表示“人”, 但一般不单独使用,往往放在右上角,如:“代表们“可写成“代°”。

1.3 字母或缩略语

V:可表示“胜利”,“完成”,“实现”“达成”等。如“做出决定”可表示为“V决”;

d/m/y:分别表示“日”,“月”,“年”;

W/O:表示“没有“即without

f.m:外交部长(foreign minister)

Co:公司(company)

APEC: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conomic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2. 笔记的笔记本内容已经表达出来。但是,单纯的记录这些符号、文字,而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则会妨碍口译的顺利进行。所以,在笔记中体现逻辑关系结构则至关重要。

试比较下列两种记录方法:

A. he $°

B. Tho. he $°/

b

( “ ”表示不开心,难过,“tho”表示尽管,“b”表示但是,两者属于转折路标符。而“/”称为斜线或slash,用来区分不同的语意群)

第二种记录方法的逻辑关系显而易见,在口译时,无需多加考虑便可轻松解读出其转折关系:“尽管它很富有,但是他并不开心。”

笔记中逻辑结构层次一般由诸如上文表逻辑关系的路标词或符号来体现。常见的逻辑结构大体可分为六大类:1)表因果;2)表转折;3)表让步;4)标价注射和条件;5)表时间;6)表目的

3. 口译笔记需要起到提示和激活短期记忆的辅助作用,主要记录关键词及其逻辑关系,因此口译笔记具有特殊的格式,主要由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整体上纵向记录,从格式上,为了方便口译员看笔记,通常采用从上至下的纵向记录,以便视线的快速移动。

第二,词与词的体现关系。笔记中的关键词以及意群之间不是孤立的,必须要体现出各个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在笔记中主要采用箭头和位移来体现。

第三,句与句分清层次。句与句之间或者意群与一群之间的界限也需要通过唯一在笔记中体现出来,每个意群应从笔记的左端开始,这样能较好分型层次,理顺结构。此外,译完一段后在笔记上应该画一横线进行标记,证明此段已结束。

请看以下例子:

我们讨论的问题包括经贸问题、人权问题、反恐怖主义、叙利亚问题和朝鲜核问题。

笔记如下:

W/讨/?/( )

tr

hr

Syria

DPRK核

We discussed the questions such as the economy and trade, human rights, counter-terrorism, Syria, and North Korean issue.

② ( )表示“包括,包含”。

②hr: human rights

这里是口译中常用到的借用原则,上面提到的,可以再后面借用。

③DPRK 的全称是“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即朝鲜。

4. 笔记法的四大原则

⑴分心原则:这是一种脑力分配原则,即三分记七分听,一心多用。

⑵借用原则:前面出现过的要点,后面可用箭头借用。

⑶简化原则:笔记不必记下所有的信息点,要进行简化,记录要点。

⑷取舍原则:记录要点有主次之分,要进行取舍。一半记录的重点为名词,便于信息的复原。

通过以上对笔记法的介绍、特点、原则及方法,需要我们在实际运用中强加练习,从而将笔记技巧与实际口译相结合,从而提高实际口译的工作效率。

三、英语口译与跨文化知识

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口译的过程更离不开跨文化交际。译员的任务就是为交际双方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减少双方的误解。为了减少文化差别噪音的产生,译员在平时的训练和学习过程中也应有意识的增加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尽量熟悉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基本文化习俗,特别是要了解它们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

1. 口译中的三种文化障碍

口译的实质也是一种文化交际,是两种语言之间信息的编码和解码过程。而跨文化交际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间的共通性又为两种语言的转换提供了可能性。而口译过程中,译员所面临的文化差异,常常会导致所传达的信息被误解,产生沟通上的障碍,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那么口译中常见的文化障碍有以下三种:

⑴文化意象的差异。

⑵思维认知的差异。

⑶成语习语的差异。

2. 三种文化差异下的口译训练

2.1文化意象的差异。

文化意象实则是一种凝聚各个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族智慧的一种文化符号。文化意象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如动物、植物、数字等。在翻译过程中,要对文化的民族差异有所了解才能做到表达流畅、理解自如,如:

dragon在西方文化中是野蛮凶残的怪物形象,而在中国则是高尚、权威、神圣的代表。再如,数字“4”在中国语言文化中跟“死”谐音,具有不吉祥之意,而在西方人眼中同样表示不吉祥的数字则是数字“13”。这就要求口译员在口译过程中要对中西不同意象所表达的意思做出具体的阐释。

2.2 思维认知的差异。

思维认知的差异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在感知和认识周围世界和事物时方式不同,尤其表现在东西方人在表达一些时间、空间、方位等词汇时的差异。如我们说:2015年3月21日,它对应的英文表达法则是“21st,March,2015”。再如汉语中表达“东南”,“西北”,相对应的英语表达则是“southeast”和“northwest”。所以,口译人员平日应花大量时间去练习这种中英思维逆差的表达法,及时扭转思维认知。

2.3成语习语的差异。

英汉语言中都有一部分成语或习语源于自己的文化历史典故,这类词语如若按字面翻译,听者会无法理解。若加以太多解释则破坏原意,如何做到恰如其分的翻译则成了难点。

如,温总理在一次答记者问时说了“行百里者半九十”,当时译为“Half of the people who have embarked on a one hundred mile journey may fall by the way side” 其语出《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意思是说:走一百里路,尽管已经走了九十里,但还是应该看作只走了五十里。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最后的路往往更艰难,稍有不慎,即可能前功尽弃。又如,“The Trojan Horse”源自希腊神话故事,在特洛伊战争中,希腊人用木马假作为特洛伊城的战利品,结果半夜木马里的希腊人趁对方酣睡之时攻破了特洛伊城,用来比喻人暗藏的危险或杀机。可见,这类词语的翻译对译员来讲要熟知中西方历史,平时要通读中西方文化史,可以选用《汉英文化读本》等书目进行练习,同时在翻译时再采用意译加注的方法,即可做到恰当传译。

结语:

口译能力的提高的方法众多,但以上三种尤为基础和重要。同时,译能的提高非一朝一夕,这要求我们平时要勤加练习,不断强化和积累,通过量变达到质变,进而提高我们的英语口译能力。

参考文献:

[1]梅德明. 英语口译简要教程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梅德明. 英语口译实务.3级 [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3.

[3]吴钟明. 英语口译笔记法实战指导 [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4]刘建珠. 同声传译研究概论 [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

[5]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训练方法
钢琴演奏技巧对于音乐表现的重要作用及训练方法研究
谈高中数学习题训练方法与答题技巧
单板U型场地滑雪关键技术动作及训练方法
高校乒乓球教学中的心理训练方法
壁球反手击球技术及其训练方法
跳远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简论1min跳绳训练方法
乒乓球正手前冲弧圈球技术的训练方法研究
民航飞行大学生体能差异性训练方法的探究——以滨州学院为例
钢琴视奏训练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