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视角下的指示语研究综述

2015-05-09 06:20冯红霞杨春红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0期
关键词:语用学

冯红霞 杨春红

摘  要:语用学在语言学研究中很受欢迎,语用学的指示语现象一直都受到众多语言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作者旨在从语用学视角,对指示语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阐释,梳理出指示语研究现状。借此综述,作者还对指示现象的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望对从事指示现象研究的工作者有所借鉴。

关键词:语用学;指示语;英语指示语;汉语指示语

作者简介:

冯红霞(1991-),女,语言学专业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语用学。

杨春红(1963-),女,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语用学。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0--01

1.引言

a.今天的生活幸福。b.今天我要见小峰!a中“今天”指现阶段,所指时间含糊;b中“今天”指说话当天。类似于例中“今天”的词即本文研究议题——语用学视角下的指示语及其指示功能。交际语境中话语的基本参照是“我一这里一现在”,而“这里”和“现在”又是以“我”为参照:“这里”是“我”所在的地方,“现在”是“我”说话的时间。所以交际话语参照的中心之中心即说话人“我”。语用学视角下指示语体现以说话人为中心的语境因素:交际双方、时间、地点、话语上下文等,所以指示语构成语言交际中各种关系的框架。

2.指示的具体研究层面

2.1人称指示语表示言语事件或行为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者,分为第一、二、三人称指示。

例1:a我们进去看一眼吧。b我们明天去都江堰。语境不清楚时无法理解其中的“我们”包括听话人与否。加上语境:走,我们进去看一眼吧。/我们明天去都江堰,你去不去?可知1a包括听话人在内;1b不包括听话人在内。

2.2时间指示语通过话语传达信息的时间关系,以说话人的话语时间为参照。如英语的now;汉语的昨天。

例2:今晚一过,苹果就不会卖得这么快了。若无语境,“今天”所指不明确,编码时间、受话时间、所指时间不一致,“苹果就不会卖得快了”令人费解。(12.24晚是平安夜,售货员说此话,编码时间、受话时间、所指时间一致,容易理解。)

2.3地点指示语指通过话语传递信息的空间位置。如英语中here;汉语中这里。

例3:明早八点老地方集合。“老地方”即言外语境中说话人和听话人都已有的背景知识。

2.4语篇指示语指在说话过程中选择恰当词汇来传递话语或语篇中的某种指示信息。

例4:X比Y思维活跃,这是A教授的感觉。上下文语境中的“这”就是语篇指示语。

2.5社交指示语与人们交际关系联系密切,目的在于顺应或调节交际双方人际关系。如英语中Mr.;汉语中“您”等称呼语,都可调节交际双方社交关系,均属社交指示语。

3.关于指示的研究现状和成果:

3.1前指功能指名词或词组在前,指示词在后,即指示语的释义须从前文找到参照对象。

例5:A girl and a boy were washing a dog. He was holding the dog while she pored water on it.其中it, he, her分别指代the dog, the boy, the girl。

3.2后指功能,指示语出现在它所指的名词或词组前,须从下文寻找其指示对象。该用法较正式,较少见。

例6:I turned the corner and almost stepped on it. There was a snake in the path. it指代下文的snake。

3.3零指代指前指词或结构空缺,但依赖相关语境听话人能补全信息。

例7:My favorite subject is pragmatics, but Jacks 0 is semantics.空缺favorite subject。

4.结论

指示语是人类社会符号的组成部分之一,其隐模式或显模式是各种意义中不能忽略的重要部分。语言间的指示词有共性,但也有差异:i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对第一、二人称指示语的语用意义进行研究,而对第三人称指示语的语用意义的研究则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Levinson 虽然已论述了人称指示的用法,但却没有提及心理距离对人称指示的影响;Yule 也只不过是提到了心理距离,并未详细论述指示语如何影响人称指示的用法。ii英、汉指示语的语用差异与诸多因素密不可分,包括英汉语中衔接和连贯的实现方式,英汉语言、思维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随着中国和其他各国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各国思维方式的互补与融合,英汉语言(包括指示语在内) 也发生变化,研究指示语也要与时俱进,更多了解各种语言中指示语在语用方面的具体差异。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30。

[2] 郭幸楷.指示语:研究历史、属性、分类及其他[J].外语教学,1995,第16卷第4期28-32.

[3] Stephen C Levinson. Pragmatics [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4] George Yule. Pragmatic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猜你喜欢
语用学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模糊语的交际功能
让熟语教学插上“语用学”的翅膀
陕北民歌语用视角研究
中文电视访谈中闪避策略的语用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从语用视角看网络新闻评论语言
关联理论与翻译
浅谈语用学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跨文化交流中的商务英语语用学能力培养探析
语用学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