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师范类高校困难学生群体状况特点及资助对策

2015-05-09 10:46黄建勋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0期
关键词:资助

黄建勋

摘  要:高校困难学生群体是高校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困难群体工作意义重大。师范类院校因其特殊性,无论在困难群体人数比例、学生组成和学生特点上都有其一定的独特性。通过深入分析师范类高校困难学生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资助和应对策略,对于做好师范类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全面提升高校育人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师范类高校;困难学生;资助

[中图分类号]:G51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0--02

高校困难大学生群体是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组成结构,困难大学生群体的稳定关系着大学生群体整体的稳定性。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困难学生群体资助及相关工作,近年来,连续出台多项资助政策,如扩大资助项目受众范围,提高资助额度,丰富资助项目内容等等,无论从资助金额还是资助覆盖范围都得到大大提升。师范类院校相比较其他类别高校具有独特的特点。如何做好师范院校困难学生资助相关工作,保证师范类高校大学生群体稳定并顺利完成学业,是师范类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师范类高校困难学生群体特点

1.困难学生人数多,所占比例大。

师范类院校相对于其他院校,困难学生比例较高。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困难学生群体占学生总群体的40%以上,在每年的贫困生困难认定、助学金评定等工作过程中,申请学生人数众多,给相关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造成师范类院校困难学生人数多的原因存在多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对师范类院校历史传统认识造成了这一现象。长久以来,师范类院校因享受学费减免、生活补贴等优势,一直是贫困学生选择高校求学方向的重要选择。近年来,尽管针对师范类院校的相应补贴政策有所变化,但多年来对师范类院校的观念对于考生的影响,特别是报考时的影响依然很大。另一方面,师范类院校生源比例以农村生源为主,造成了困难学生在学生群体中所占比例较大。在当前的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下,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依然落后于城镇,这就给农村家庭供养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困难。

2.困难群体中女生所占比例较大

师范类高校女生数比例较大,与之相对应的,在困难学生群体中,女生所占比例也较高。如笔者所在学院,2015年评定的困难认定的学生群体中,女生占80%,在助学金评定、勤工助学岗和助学贷款等工作中,女生所占比例也远远高于男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依然和传统报考观念有很大关系。很多地区,特别是相对落后贫困地区的女生,在报考时,受到传统报考观念的影响,认为师范类学费和生活费相关花费较低,同时认为作为师范生,毕业后就业求职能够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教师工作,因此在报考时常常倾向于报考师范类相关院校。很多贫困女生的家庭还常常有多个兄弟姐妹,家中多个孩子同时上学,家庭供养压力较大,求学与生活条件变得更加艰难。而这一情况下,女大学生往往是最不受重视的一员,很多困难家庭女生,常常将自己的生活水平压到最低,从而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3.困难学生压力较大,易出现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的出现会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专业学习和综合发展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因此分析理解其产生规律,了解掌握其表现特征,是开展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环节。困难学生常常伴生相关心理问题,这一点在师范类院校尤为突出。不少师范类困难学生常出现内向、不善言谈、自卑等心理问题。在生活与学习中,面对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常常容易非常规思维,容易走极端。就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而言,主要集中在认知、情感和行动三个维度,由于家庭困难,学生自身很难完全融入外界环境中,因此对外在的校园环境和集体生活产生了认知层面的缺失和误解,进而无法在大学生活中获得个人成长需求的满足,情感层面上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行动这一外在表现也就更难取得合理有序的进展,心理问题也就相继产生。而师范类高校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呈现特殊性、内隐性和整合性的特点,这便要求在开展相关工作时应运用综合教育和针对辅导相结合的原则,刚柔相济,把握弹性。

二、师范类高校困难学生群体应对策略

开展师范类高校困难学生工作时,要针对其独有的特点和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要将困难资助工作与学生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将德育工作渗透于资助工作中,全面提升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效果。

1.将困难群体资助工作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

将困难群体资助工作将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在做好资助工作的同时,能够帮助困难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重塑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困难学生群体中,因为经济原因常常较为自卑,面对当前学校生活与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往往关注负面因素,对自身未来的发展常常信心不足。要利用资助工作的相关契机,经常性的以交流会、座谈会等机会了解困难学生的所思所想。要经常性的组织主题教育活动,提升困难群体学生的思想认识。要让困难学生群体明白,资助工作解决大学生生活困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解决大学生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困难大学生成长成才。要帮助困难学生树立在逆境中奋发图强的精神,不能怨天尤人,自怨自艾。要积极为学生树立逆境中刻苦努力,取得成功的优秀典范与先锋楷模,使学生树立目标,将生活中的困难压力化作个人发展与成才过程中的无穷动力与坚定信念,并为之不断努力奋斗。

2.将困难群体资助工作与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相结合

在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要注意将资助工作与困难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相结合。不少困难大学生在接受资助后不怀感恩之心,认为自己获得资助为理所应当,不能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学校和社会的帮助。针对这种现象,在资助工作组织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素质,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受资助的学生认识到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并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中,主动帮助他人,提升自己。教育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说教,要有针对性的组织受资助学生开展主题回馈活动,提升受助学生的回报意识。如笔者所在学院组织受助学生组成“爱心服务队”,经常性的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在平时的学生工作与活动中,爱心服务队同学也作为一直重要力量积极参与,为身边的同学服务。同时有针对性的引导受助受奖学生拿出部分资助金额,汇集组成爱心基金,资助更多的困难同学。通过组织这些活动,受资助同学用实际行动为社会和学校做出自己的贡献,自身的责任感与感恩意识也得到了提升。

3.将困难群体资助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针对困难学生群体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将困难资助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解决困难学生生活问题的同时,同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帮助困难学生勇敢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以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迎接学习生活中的挑战,帮助学生建立内容充实向上,感情丰富多彩的美好精神家园。结合困难学生群体的特点,可积极组织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在素质拓展过程中增强困难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与集体主义观念。要为困难学生建立心理发展档案,跟踪关注困难学生的心理变化,动态把握其心理状况发展水平。针对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一人一情”,并且具有内隐性的特点,学生工作者在开展相关工作时应注重方式方法,既要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了解实际情况,又要在实践过程中注重总结,不断改进策略。面对不同学生要采取针对性、差异化的心理辅导与教育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不断提升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杜万波,詹汉荣. 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的思考. 绥化师专学报.2002.12.

[2]廖巧萍. 积极拓宽资助高校贫困生的渠道.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3.

[3]刘建荣,李方柏.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困境与对策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6.2.

猜你喜欢
资助
带您了解上市公司财务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辽宁大连:10年资助4207名农民工上大学
第三方资助仲裁若干问题之新探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我校9 个项目获得2014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ABB资助国内外顶尖高校开展科研项目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