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宣化辽墓的礼仪性空间

2015-05-09 10:45刘喜玲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0期

摘  要:宣化辽墓群位于河北宣化下八里村,是辽代汉人墓葬晚期的典型代表,墓葬中精美的壁画与仿木式建筑共同构成了专属于墓主人的礼仪性空间,文章主要围绕墓葬的形制与结构、墓室壁画中的主要图像来解读宣化辽墓的礼仪性空间。

关键词:宣化辽墓;礼仪性空间;散乐图;备茶图

作者简介:刘喜玲(1992.5-),女,汉族,河南濮阳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13级研究生,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美术史与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0--01

宣化辽墓群发掘于1974—1993年,是辽代汉人墓葬的重要代表,墓葬大多为双室墓,墓葬形制模仿人间宅院,为仿木式建筑结构。墓室壁画的研究是探讨宣化辽墓的核心问题,墓中精美的壁画是研究辽代汉人生活信仰、民俗文化、丧葬观念的珍贵视觉材料,这些图像以“礼”的方式描绘在墓葬空间中,形成了专属于墓主人的礼仪性空间。

一、墓葬形制与结构

宣化辽墓群包括十座墓葬,其中8号墓是一座空墓,剩余九座除4号墓为韩师训墓,另外的八座都是张氏家族墓。除2、3号墓为单室墓,其余的墓葬均为双室墓,墓门为彩绘仿木式门楼,墓室中保存大量精美的壁画,在双室墓中,前室为方形,后室形状多变,包括方形、圆形、六边形、八边形。①

宣化辽墓多为双室墓,前室与后室的空间布局以及二者所体现的功能不同,前室空间相对开放,相当于墓主生前闲居、娱乐的地方,后室壁画题材多样,但大多以家居奉侍图为主,人物的描绘主要是侍者,尤其以侍女为主,充分体现了后室的家居气息,这里相当于墓主生前的内宅。后室墓顶多绘制天象图,表现的是一个微型的宇宙。古人尤为重视死亡,他们把对于死亡的种种认知以及复杂的情绪都体现在墓葬空间的表现上,墓葬的空间被装饰成一个永恒的礼仪性空间,墓主在这里得到灵魂的重生,享受壁画中所描绘的一切。

二、墓室壁画与“礼仪性”空间

宣化辽墓的壁画题材多样,画面精美,保存也相对完整,这些精美的图像共同构成了墓葬的礼仪性空间,这种空间用于后辈祭奠死者,同时也用于愉悦死者,成为死者来世享乐生活的象征,族人为先辈塑造出精美的灵魂之所,祈求先辈保佑家族子孙的兴旺发达。

(一)散乐图、备茶图、备经图

散乐图主要绘制在前室,基本模式相似,后面是众人奏乐,前面一人独舞。虽然散乐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但对于散乐图深层次的认识要在辽代民俗文化和丧葬文化的基础之上,把散乐图与墓葬中的其他图像看成一个整体去观察。墓葬中的散乐图应受到当时民间宗教祭祀用乐仪式的启发,以绘画的形式描绘下来,就是希望这种祭祀仪式在死者的空间中永恒的存在。

在6、7、9、10号墓中,备茶图与散乐图相对,位于前室东西两壁。备茶图与当时的饮茶文化有关,但是与散乐图一样,我们应从“丧葬礼仪”的角度去分析,散乐图和备茶图受到当时民间祭祠供盏仪式的影响,二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墓葬中虚拟的礼仪空间。②

备茶图除了与民间进盏活动有关之外,还受到佛教的影响,宿白指出宣化辽墓备经图中的佛经和墓中写有梵文、汉文多种陀罗尼经咒的“陀罗尼棺”以及墓志中记载墓主人勤诵佛经等,都说明张家世代信佛,并且信奉密宗。③从墓志中我们得知墓主非常崇信佛教,诵佛经百部、千部,因此,茶为他们夜间诵经起到了提神的作用,壁画中的备茶图、备经图还体现了佛、道思想,以及死者的来世信仰。总之,散乐图、备茶图、备经图以图像的方式绘制在墓葬中,更多的体现了图像本身的礼仪性。

(二)墓葬中“门”的形象

门在墓葬中表现为两种,一是真实的门,墓中的墓门为仿木式门楼;二是壁画中所描绘的象征性的“门”,在这些“门”之后象征着无限的虚拟空间。宣化辽墓的壁画中描绘了多幅第二种“门”的形象,其中包含了多幅妇人启门图,妇人启门是宋、辽、金时期的流行题材,墓葬中所描绘的妇人或为侍女,或为墓主的侍妾,这些妇人形象的描绘,增加了墓室的家居气氛。

宣化辽墓多为双室墓,并且仿效人间的建筑形式,呈现出“前堂后寝”的建筑形式。但是宣化辽墓多数墓葬在后室北壁中间绘制砖雕式门楼,似乎暗示着“门”之后还有更为广阔的空间,使我们质疑后室模仿“寝”的观念。李清泉认为画工借助视觉表现手法将后室变成了充满人间生活气息的堂,而“寝”则被神秘的隐藏在后室的象征性图像所意味的虚拟空间中。④他的这一结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人们认为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人们惧怕地狱,都期望死后进入天堂,后室的装饰与墓顶的天象图共同构成了灵魂的永久居住所,也就是人们所期望的“天堂”。

除以上分析的壁画题材之外,宣化辽墓的壁画还有诸多图像,如车马出行、门吏、文房四宝、花鸟画、经卷桌、芦苇仙鹤等,这些视觉形象一起构筑成了专属于墓主人的永久性礼仪空间。

三、结语

从“丧葬礼仪”的视角研究宣化辽墓的壁画,我们可以得知墓室中的壁画与仿木式建筑共同构成了一个永恒的礼仪性空间,这一空间仿效人间的建筑形式,有堂与寝。壁画中的诸多图像被有规律的描绘在前后室中,共同为墓主人营造了一个永久的灵魂居所,同时,我们也从中看到了辽代汉人的民俗风尚、思想观念在墓葬美术中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宣化辽墓:1974~1993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2]李清泉.宣化辽墓:墓葬艺术与辽代社会[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162-169页.

[3] 宿白.关于河北四处古墓的札记[J].文物,1996(09).

[4]李清泉.宣化辽墓:墓葬艺术与辽代社会[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240-2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