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发展对高校学生学习影响探讨

2015-05-11 19:44刘伟刚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7期
关键词:学习高校学生互联网

刘伟刚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在课堂上,不同课程上学生对待上网的态度有所区别,文史社科类课程的讲授难度较以前更大,而在课下时间里,理工类学生受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可能比文史社科类学生要大。解决方法与对策就是要培养正确的网络观、培养对于事物发展历史过程的兴趣、积极参与系部工作,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参与学生会工作和进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学生;学习

中圖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7013701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电脑等IT产品价格的大幅度降低以及网络带宽的不断增加,互联网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报告,截止2014年上半年,我国的网民已经达到6.32亿,而使用移动终端上网的网民数量高达5.27亿,第一次在数量上超过了使用传统PC终端上网的网民,两者的使用率分别是83.4%和80.9%。如此规模的互联网扩张速度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即使是躲在所谓的象牙塔中,也必须面对这汹涌而来的互联网大潮。

如果说在传统PC终端上网所带来的影响对高校学生学习的影响尚且比较有限的话,那么今天移动终端上网大面积普及所带来的影响将对高校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授课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对于文史社科类课程的教学过程,影响更为深重。

1互联网对学生课堂上的影响

在移动网络终端大面积普及之前,互联网作为一种不能够带上课堂的资源,尽管对学生有很大吸引力,但迫于教师课堂点名查人等管理办法,仍然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影响有限,但在互联网已经移动化的今天,学生在课堂上携带手机已经非常正常,更是有很多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禁不住诱惑去摆弄手机,这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应该注意到,这种负面影响对于不同的课程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对于理工类课程而言,由于课程内容中间包含大量的公式和计算推导过程,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如果去玩手机,就会导致以后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无法衔接,这将使学生在上课时玩手机的现象有所减少。而对于文史社科课程,由于课程内容中很少有涉及计算公式等内容,学生如果在中途溜号走神,回来后仍然能够跟上课堂内容的进度,再加上有些课程本身就是非常枯燥乏味的,这些都将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频率大幅增加。对于学生而言,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习惯,在上课时会不时地禁不住上网的诱惑,从而抛弃课堂上课程的学习,去干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持续不断地加深,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们也都注意到了互联网的负面作用,于是开始在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管理政策方面给予适当改进和建设,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人力资源限制,绩效评价制度、设备采购制度、教师本身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等条件所限制,使得这些改进的收效并不是很明显。近年来产生的某些利用互联网的新课堂教学形式,如视频课程甚至慕课等,也同样由于过于费事耗力等原因,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2互联网对学生课堂下的影响

在课下时间里,互联网仍然扮演着学生学习的双刃剑角色。一方面,它可以帮助学生解开在课堂上没有听懂的问题的疑惑,可以成为世界上知识涵盖领域最全面的“全科助教”,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不断地将学生们带入到众多的干扰正常学习的领域中去,其中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小说都是热门的选择,这种互联网的双面性对于学生本身定力的考验明显加重了,很多学生都被互联网的负面效应所吸引,不仅在上课过程中被互联网吸引,在课下时间里也在很大程度上被互联网所吸引,从而对正常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

与在课堂上的影响不同的是,无论是文史社科或是理工类学生,互联网对他们课下时间的影响基本是一致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对于理工类学生的影响更大一些。由于文科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网络的时间相对理工科学生较多,久而久之,容易造成一定程度的网络疲劳,这使得学生在课下时间里上网的时间反而会适当有所降低。而理工科学生由于在课堂上非常紧张地跟着老师的公式和计算的思路,精神比较紧张,从而使得课后放松心情的要求比较迫切,这使得理工科学生在课下时间里使用互联网的频率可能会比文史社科专业的学生更高,从而也容易导致更大的负面效应。

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时间里,广大高等院校的信息化设施建设和软件配备,还是明显有所滞后,这也使得在信息化高地的争夺中,高等院校与社会的信息化需求的差距越来越明显。从高校本身而言,无论是早期的精品课,还是后期的视频公开课,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静态的内容展现,这种静态的内容展现,在今天内容丰富,动态交互的互联网面前,对学生的吸引力显然不够。

尽管网络游戏等对学生的课下学习有明显的负面作用,但互联网对学生的课下时间学习仍然存在正面作用。对于文史社科类学生而言,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和内容是课上学习内容的良好补充和扩展,对于扩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起到非常好的辅助作用。受限于教材本身的容量和课堂授课时间的限制,教师在课堂上的很容内容并不能完全展开,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也无法充分伸展,甚至有些是片面的。学生如果能够在兴趣的指引下,良好地利用互联网这位博学的老师的辅导,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教材和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具体。对于理工类学生而言,课堂上那些枯燥的公式背后,其实都有一段段的历史故事和背景,而这些内容,在课堂上几乎不会被提及。如果能够利用好互联网,对这些枯燥的公式背后的内容进行挖掘的话,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这些枯燥的公式计算的理解。除此之外,课堂上对于理论、公式等没有能够充分理解的内容,在课下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的压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正确运用互联网学习的应对策略

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自觉远离容易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的各种互联网应用。互联网对于学生学习的正面和负面作用同时具备,对于网络的认识要既不神圣化也不妖魔化。应该积极利用互联网的正面效应,使它成为帮助学习的有力工具。对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等容易使人陷入沉迷的互联网应用,应该严格控制使用频率,做到适可而止,决不能成天成月地沉迷其中。对于暴力色情等内容,更是应该坚决远离。

培养对于事物发展历史的兴趣。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今天我们所学到的知识都是无数前人在面临具体问题的时候,一代代不懈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正如牛顿所说,今天的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懒惰是人们的天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能够用对于知识的兴趣去战胜天性中的偷懒情绪?根据笔者的经验,利用互联网来学习事物发展的脉络、原理背后的动因,著名学者和事件背后的奇闻轶事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于更好地培养正能量的兴趣,远离互联网中那些不利于学习生活的内容,有良好的作用。

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适当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良好的注意力转移的办法。学生由于本身年轻的原因,抵御外界诱惑的能力相对较弱,如何能够避免陷入网络沉迷之中呢?根据经验,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和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学生可以适当协助教师处理系部的工作,积极参加导师的科研工作,积极参与学生会的各项工作。除此之外,还可以适当参与校外的社会实践工作。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可以使自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社会能力,远离互联网上的负面事物,甚至能够培养出自身的兴趣,挖掘出自身的某些潜在特点,这非常有利于提高自己毕业之后,走向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R].北京:2014.

猜你喜欢
学习高校学生互联网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