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厌学行为的关系研究

2015-05-12 23:35杨海荣等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关系大学生

杨海荣等

【摘 要】运用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厌学行为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部分高校的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厌学程度的年级差异显著,厌学程度与父母拒绝、父母过度保护呈显著正相关,而母亲拒绝对大学生厌学程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 大学生 厌学行为 关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C-0021-02

当前,大学生厌学之风正在校园蔓延,并有愈演愈烈的势头。如若任其发展,不但不利于高校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建设,也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甚至直接影响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环境直接决定和影响着青少年是否健康成长。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对于子女的一种相对固定的教养观念、方式以及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本文试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厌学现状进行了解,并研究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厌学行为的相互关系,为探索出纠正厌学风气的有效方法提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部分高校的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3份,有效回收率为92.6%。其中大一学生97人(21.0%),大二学生244人(52.7%),大三学生122人(26.3%);男生163人(35.6%),女生300人(64.8%)。

(二)研究工具

1.家庭教养方式问卷:本研究采用蒋奖等修订后的S-EMBU-C量表。该量表包括42个题目,分成两个部分,即父亲版、母亲版,每部分的题目一致,共21题,并分为以下三个维度:拒绝(1、4、7、12、14、19),情感温暖(2、6、9、11、13、17、21)和过度保护(3、5、8、10、15、16、18、20)。采取四级评分,“从不”记1分,“偶尔”记2分,“经常”记3分,“总是”记4分,第15题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明父母在某个因子上的行为表现越多。

2.厌学行为问卷:采用陈雪松等编制的大学生厌学心理量表中的厌学行为分量表。该量表经验证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厌学行为分量表共包括11个题目,采用5级计分法(“1-完全符合”到“5-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明厌学程度越严重。

(三)统计学处理

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二、结果

(一)高校一年级、二年级与三年级大学生厌学程度的方差分析

由表1所示,大学生厌学程度的年级差异显著(F=4.88,P<0.01)。事后比较检验的结果显示:一年级、二年级的厌学程度得分显著高于三年级的。即低年级的厌学程度比高年级严重,大学生的年级越低,厌学程度越严重。具体见表2。

(二)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厌学程度的相关分析

由表3可知,大学生厌学程度与父母拒绝、父母过度保护呈显著正相关(r=0.24,0.15,0.18,0.17,p<0.01)。这说明大学生厌学程度主要是受到家庭教养方式中的父母拒绝、父母过度保护的影响。父母对孩子采用拒绝、过度保护的方式越多,越容易引起孩子到大学阶段出现厌学倾向。

(三)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厌学程度的预测作用

结果显示,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母亲拒绝对大学生厌学程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能够预测大学生厌学程度6.9%的变异量。这说明在早期如果母亲采取拒绝的教养方式越多,其孩子在大学阶段更易出现厌学行为,其厌学程度也更严重。结果见表4。

三、讨论

对大学生的调查及研究分析表明,从整体看,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厌学程度有所不同,低年级大学生的厌学程度比高年级严重,大学生的厌学程度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减轻。推测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大学一年级学生依然处于高中阶段被动式学习模式,对新的学习方式及环境还未适应。二是对自己的专业还未深入了解,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接触专业课程,加深了对专业的认识。三是大三年级的学生面临着专业与各种证书考试,学习目标进一步明确。

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厌学行为具有显著的关系。本研究中,大学生的厌学程度与父母拒绝、父母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且母亲拒绝的教养方式可以显著预测大学生的厌学程度。有研究表明,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形成及行为方式。孙建功等的调查结果显示,父母的拒绝、过度保护、偏爱是人格偏离的危险因子,而父母的情感温暖是人格偏离的保护因子。长期不当的父母教养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相反,父母的情感温暖可使子女形成热情、自信、有独立性、有坚持性、积极情绪较多的人格特点。答会明等的研究结果也说明,过分干涉和保护使大学生丧失自信、缺乏成功的体验、自卑易怒、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自我否定等。经常拒绝、否定则会诱发大学生日后的高焦虑、偏执、敌对以及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温情、理性、民主的教养方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质更有利学生的学业,而过多拒绝与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到后期使学生易产生厌学倾向。因此,要从根本上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厌学行为,就应从家庭的教养方式入手,在子女成长过程中,注重对子女的感情培养及解决子女的合理诉求,不应该一味拒绝子女的诉求或是过度地为子女准备一切。不使用简单粗暴方式教育,善于用亲情感化教育,为子女营造温情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培养子女的独立自主、自信等特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的厌学行为是受到多因素影响的,只有从内外因素着手才能够真正地解决学生们的厌学问题。

【参考文献】

[1]徐燕.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J].管理观察,2009,(18)

[2]张莉琴,赵彦军,吴蕊.大学生挫折应对方式、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4(7)

[3]蒋奖,鲁峥嵘,蒋苾菁,等.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1)

[4]陈雪松.重庆市大学生厌学心理的初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5]孙建功,刘秀芬,杜鹃,等.大学生人格偏离的评定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J].疾病控制杂志,2003(4)

[6]答会明,李梦月.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410599028);广西教育厅立项项目(2013LX102)

【作者简介】杨海荣(1991- ),男,右江民族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家庭教养方式关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认知风格、家庭教养方式与图形推理能力的关系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国内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展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