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技能训练对青少年意外伤害知识及信念的影响

2015-05-13 06:50殷海燕王爱红董玉静
护理研究 2015年27期
关键词:信念问卷青少年

殷海燕,王爱红,董玉静

意外伤害是全球范围内青少年儿童的“头号杀手”,也是我国儿童死亡顺因第1位,且其导致的伤残人数远大于死亡人数,对儿童和青少年身心造成巨大影响,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1]。虽然意外伤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90%的意外伤害是可以预防的[2]。青少年儿童社会经验极少,防范意识和自身保护能力较差。因此,通过教育干预使他们掌握安全知识,确定正确信念,从而促进他们行为的转变,以有效预防青少年儿童意外伤害,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我院针对青少年开展意外伤害预防及处理的技能培训,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方便抽样法抽取南京市玄武区某中学初三年级学生105名,其中男52名,女53名,年龄14.60岁±0.61岁。根据自愿原则参与培训和研究。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干预前采用自行编制的青少年意外伤害知信行调查表对青少年进行意外伤害情况及相关知识、信念/态度和行为情况进行基线调查。问卷内容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①一般情况与意外伤害情况;②意外伤害相关知识,包括23道题目;③意外伤害相关信念/态度,包括9道题目;④意外伤害行为方面,包括16道题目。干预后1周对其再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含3个部分,第1部分、第2部分即知识与信念部分,与干预前问卷完全一致,因行为的转变需要过程,故干预后短时间内未予以调查,第3部分则为干预对象关于此次健康教育和技能训练的满意度,包括6道题目。调查时研究对象自填问卷,并当场收回。干预前后分别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5份,有效回收率为95.45%。

1.2.2 干预方法 根据文献的整理及调查结果,将模拟技能培训分为3次进行,每次1个主题,时长45 min。3个主题分别为常见急症的预防和处理、常见创伤的预防和处理以及呼救和心肺复苏技能。具体内容包括气管异物的预防和急救、扭伤的预防和处理、烧烫伤临时处理技能、猫狗咬伤后的处理程序、意外伤害发生后如何正确呼救、徒手心肺复苏流程及出血、骨折后的紧急处理方法等。每次模拟技能训练有1位教师结合幻灯片、视频、有奖问答等多种形式进行讲解并现场演示,另外还将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配备复苏模拟人、绷带、夹板等急救用物及8名~10名技能辅导员指导青少年进行技能训练。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及t检验。

2 结果

2.1 青少年意外伤害发生情况 在接受调查的105人中,意外伤害发生60人次(57.14%),其中男46人次,女生14人次。意外伤害发生地点:学校29人次,家中16人次,道路中9人次,游乐设施或场所4人次,其他2人次。伤害原因:与运动及游戏有关38人次,与做家务或学习有关4人次,被动受伤(被撞伤或被误袭)3人次,其他15人次。伤害部位:四肢受伤51人次,头颈部受伤5人次,躯干部受伤4人次。伤害后的处理方式:未处理32人次,医院门诊治疗处理12人次,校医处理8人次,家长处理8人次。

2.2 青少年意外伤害知信行得分及模拟技能培训满意度(见表1~表3)

表1 青少年意外伤害知信行得分 分

表2 模拟技能培训前后青少年知识及信念得分比较 分

表3 模拟技能培训学员满意度情况(n=105) 人

3 讨论

3.1 学校应定期开展安全专项教育及技能培训 教育部明确指出,中小学应组织开展师生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定期不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师生对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逃生自救技能[3]。学校要把安全教育纳入正常的教育教学内容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现国内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也没有定期地开展专业安全教育和意外伤害预防知识教育。很多学校只是依靠班主任利用晨检、班会时间做碎片式的教育和提醒,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系统干预策略。学校是进行安全教育最重要的场所,特别是中小学时期,因为成人很难有机会再受到系统的安全教育[4]。所以,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的常规教学计划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干预手段。同时,应该加强立法,建立健全学校的安全保障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完善的环境安全措施,严防校园火灾、踩踏等群死群伤事故发生。

3.2 体育教学中融入意外伤害预防与急救知识 本研究结果显示,意外伤害发生原因多与运动有关。因此,中学体育课上应加强意外伤害防治知识教育,在提高安全意识的基础上,教会学生一些简单、基本的意外伤害急救方法。体育教师除了必须加强运动技术指导和安全保护工作,还应使学生懂得自我保护及互相保护,掌握锻炼发生意外伤害时的应急处理措施,从而增加体育课安全系数,减少运动伤害,帮助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珍视生命的安全意识[5]。

3.3 丰富意外伤害教育干预形式 健康教育方式应多样化,解决目前安全教育形式单一、实效不足的缺点[4]。灵活运用实际案例、录像、动画、模拟训练、游戏等健康教育形式和方法,注重培训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并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宣传手册等多种传播媒介等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教育。在具体实施健康教育时,应针对青少年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多种健康教育措施。例如本培训针对青少年爱自我表现、追求独立、动手及接受能力强等特点,开展模拟技能训练,运用多媒体及仿真模型模拟真实情景,提供互动实践机会,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和喜爱。

3.4 青少年的意外伤害及安全教育应长期持续进行健康教育理论认为,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能够促使态度的转变,进而激发行为的变化。本研究通过健康教育和模拟训练使得青少年的知识及信念水平都得到提高,也掌握了简单的急救技能。但是,知信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不是都自然联系在一起的。知信行的不统一性提示意外伤害干预工作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应长期针对青少年的特点进行多样化的教育干预,使得他们的意外伤害知识逐步内化,促进其信念的形成和行为的转变。

3.5 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模式更利于青少年意外伤害教育 研究表明,青少年意外伤害多发生在学校、家中和路上[4,6]。因此,应当加强学校和家庭内的安全管理和监护,重视教师及家长的安全教育,使他们具备意外伤害防范意识,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安全的环境。家长和教师还应具备简单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用以提高意外伤害发生后的应变和处理能力,尽量使意外伤害所致损失降至最低限度。家长和教师只有自身具备安全意识和知识,才能通过教育提高青少年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意外伤害预防是一项社会性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的共同参与和通力合作。推行社区干预是一种有效、经济、符合国情的手段,多方位的社区综合干预也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怎样结合青少年时期的心理、性格特点,实施“社区-学校-家庭”为一体的多种手段和方式的健康教育干预,普及意外伤害预防及急救知识和技能,从而预防意外伤害和减轻意外伤害不良后果,是社会、教育及卫生保健工作者均需面对的、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

[1] 张佩斌,朱宗涵,Ozanne-Smith J.儿童伤害预防与急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

[2] Bruce B,McGrath P.Group interven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juries in young children:A systematic review[J].Injury Prevention,2005,11:1432-143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EB/OL].[2014-05-23].http://www.hlgsyxx.com/zixun/ShowArticle.asp?ArticleID=6503.

[4] 李彩福,李春玉,张春梅.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及其干预策略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260-3261.

[5] 翁锦.中学体育教学对青少年预防意外交通伤害事故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2(5):189-195.

[6] 李杨,魏珉.儿童期意外伤害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2):1136-1138.

猜你喜欢
信念问卷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为了信念
发光的信念
信念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问卷你做主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