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全程式研修:区域学科教育家成长新范式
——以宁波市学科教育家(小学数学)研修培训为例

2015-05-29 06:02张红波刘清昆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5年8期
关键词:研训教育家研修

张红波,刘清昆

(宁波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受此影响,全国许多省市也在制定与实施以培养教育家为目的的政策,但都以教育前沿理念研修、教育主张沙龙等形式实施,未形成统一的培训研修范式。文东茅等研究指出,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研修、培训可以加速教育家的成长,而教育家的成长研修关键是加强内容与形式的研究和设计。教育家的成长需要完善的培训体系为其提供经验交流的平台,促进教育经验的共享;提供咨询指导服务及与专家面对面或在线交流、答疑的机会;提供诊断、评价服务;搭建展示平台,宣传其教育理念及主张;制订有关自身教育思想的研究课题;自身职业发展计划的设计与交流。教育家不可能靠政府工程批量生产,但政府部门可以为其成长搭建平台、提供沃土。[1]鉴于此,笔者以宁波市学科教育家(小学数学)高级研修班的实践为例,阐述我们所构建的教育家成长新范式——全景全程式研修,以期为他人所借鉴。

一、全景全程式培训的内涵

研修的目标是催生区域学科教育家,所以在给出全景全程式培训的内涵之前,首先阐述教育家的内涵及特质。《教育大辞典》释义:教育家是在教育思想、理论、实践上有创见、有贡献、有影响的杰出人物。李吉林认为,教育家应具备两个特质:一是对教育、孩子执着的爱;二是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即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经实践证明是有效、科学、符合规律且有广泛影响的能被教育认可的理论。顾泠沅认为,能称之为教育家者需热爱教育事业,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做出优异的成绩,并对教育有研究,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理念并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在教育界有一定的影响。文东茅等调查研究亦指出,教育家应热爱教育事业,并长期从事教育事业,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深厚的学识修养,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独到的教育理念,有卓著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且被社会广泛认同。综上,我们发现教育家需具备如下的特质:1.有教育情怀。将教育当作事业,能积极面对教育的困境与现实,能对教育进行批判性反思,关注教育的未来,融生命于教育之中。2.有学科实践探索。教育家成长于实践中,自己的话语体系或教育主张生成于实践中。3.有学科理论建树。教育家会把自己的实践反思提升为理性思考,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4.有重大影响。教育家在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上都有丰硕的成果生成,并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时期内产生较大影响,对推动教育教学发展起到重要作用。[2-3]教育家的“四有”特质正是我们研修设计的基石。

“全景全程式”理念源自于医学领域,横向全景式是中医概念,认为人体的各脏腑是协同工作的,各有所长,只有协同工作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纵向全程式为西医概念,认为人的器官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的变化都是相互关联的,需要了解它们的变化规律和过程才能更好地保持健康。研修的横向全景式指对学员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前沿教育教学理念的浸润,全国各地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入交流与探讨,自身教学主张及观念的催生及物化;组建参训者成长共同体及师徒梯队,促使教学经验的分享及生长;搭建教育理念及主张的展示平台,扩大区域学科影响力。研修的纵向全程式指深入研究参训者的每个个体专业成长历程,发掘个体成长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并依据个体教学风格为其量身定制培训计划,促使教学默会知识的外显,进而上升为教育理念,通过合适的平台扩展其区域学科的影响力。

二、研训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25名研训对象个人专业成长历程、教学风格与主张、课题研究方向、培训需求等全方位调研,我们将全景全程式研训分为理念浸润、观点催生、主张普适三大模块。理念浸润是对研训对象已有教学及专业知识的全面提升,为教学观点显性化、理论化提供理念支撑,是“学科教育家”的成长之基;观点催生是在前期理念浸润的基础上,为自己多年教学实践探索形成的教学风格、教学主张进行理论的提升,促使教学默会知识的外显化,以形成自己的教学话语体系,是教育主张普适的载体;主张普适是将教育实践与教育理念形成的理性思考进行反复的实践检验、提升,经历否定再否定后形成普适性的教育理论,在区域一定时期内形成深刻广泛的影响,形成显著的教育符号。

1.理念浸润

理念浸润指数学专业知识、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全方位再提升。名优教师拥有深刻的数学实践解读能力及相对成熟的教学风格,并能从相对高度俯视小学数学教学,但其拥有的知识及经验有时却阻碍其胜任创造性任务,如不能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及近代数学发展需求的眼光看待小学数学教学,教学中以知识传授为主,数学文化缺失,针对研修团队自身成长的困惑,我们设置了数学专业知识、教学理念及教育模式几大培训主题单元,邀请多位顶级专家团队与参训者面对面研讨交流(具体研修方式参见表1)。

为了避免理念浸润环节理念与实践的割裂,实现理念与实践的整合,每次研修都由“理论学习——专家对话、探讨——课例研讨——实践反思”四个环节组成,保证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持续交织,将实践经验的提升贯穿于整个研修周期,尽可能做到所有项目都在“U-S”关系的专业发展学校进行。

2.观点催生

观点催生指对自身数学教学默会知识的外显化、理论化。教学默会知识分教学内容的默会知识和教学活动本身的默会知识两大类。教学内容的默会知识指教师在学习生活中获得的教学内容的默会知识,具有常识性、默会性的特质,但有些知识的论据并非科学严密的,甚至存在错误,这就需要对其重新深刻解读。教学活动本身的默会知识,包括教育教学情境性、程序性、体验性默会知识,情境性默会知识主要是随着教育实践积累起来的,程序性默会知识需要在获得相关陈述性形式的概念、规则下经由大量的变式练习与总结来实现,体验性默会知识需明细课堂事件、解决策略及其与自身教学成效的利害关系。[4]观点催生与理论浸润交织进行,由“实践探索——学习反思——伙伴协作——行动研究——教育研究”等环节组成,其中,实践探索是观点催生的基础,学习反思是源泉,伙伴协作是平台,行动研究和教育研究是产生方式。根据研训团队各自的教学风格及研究方向,我们对行动、教育研究进行了整合,分为以下几个研究课题进行:“新课标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实践”,“小学数学教学中热、难点问题的实证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情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区域学科教育家培训模式研究——以小学数学为例”。

表1 具体研修方式明细表

实践知识在经历中增长,教育主张在实践中修正发展。催生教育观点形成的过程是以教学实践为对象进行研究的过程,是提出假说进行实践、检验假说修正实践的过程,是教学默会知识外显化、理论化的过程。

3.主张普适

主张普适是指教育教学理念、主张形成区域影响,乃至形成教育符号。教育理念、主张是实践智慧与理性智慧结合的产物,是对教育教学更有成效的方法体系与操作体系,是他人广为学习、模仿、借鉴的对象。教育理念、主张能否形成区域影响是衡量名优教师能否成为教育家的一个重要标志[5],教育家培养对象亦期待培训机构能搭建平台帮助其扩大区域影响力。主张普适是催生观点的实践检验,由“师徒结对——教学理念展示——送教下乡”等环节组成,师徒结对是自身外显的默会知识的初步检验,教学理念展示是经检验的教育主张登上我们精品师训项目“甬城汇智课堂”扩大影响的举措,送教下乡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履行教育家社会责任之举。宁波传统师徒结对每三年一届,每位特级教师每届可带3—5名徒弟,影响面小,此次研训的师徒结对环节为宁波市卓越工程(35岁下优秀青年教师)培训学员与学科教育家(小学数学)研修学员搭桥,通过对优秀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实践及教学研究的指导,进一步丰富与完善自己的教育主张。教育理念展示环节我们将研修班成员以各自的研修主题、教育风格分主题、分批次登上“甬城汇智课堂”进行教育理念的现场展示与研读,力促其教育主张的影响遍及宁波市乃至全省。送教下乡环节中研修团队成员围绕各自教育主张进行教学现场展示及宣讲,并与工学矛盾突出的乡村教师现场面对面经验分享与交流,现场解答教育教学困惑,实现教育家的责任担当。

三、研修的再思考

教育家不是随着教龄的增长自然成长的,而是需不断学习与钻研,不断反思总结自己的教育行为,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6]完善的研修、培训体系,合适的培训内容是教育家成长的催化剂。教育家培养团队的组建要严谨、慎重,政府并不是只能无为而治,而是可以有所为有所不为[7],教育家培养体系的构建要紧密围绕培养有教育情怀、有实践探索、有理论建树、有重大影响的担当型名师展开,全景全程式研训模式正是基于此展开的,通过理念浸润、观点催生、主张普适三大模块的相互交融与整合,促使研修成员原本质朴的教育想法提升为教育主张,为催生区域性学科教育家搭建如下成长支架:

1.教育家研训模式要兼顾研训对象成为学科专家、教育专家、实践专家的特性,全方位提升其数学专业知识、教学理念及教学实践能力,诱发研训对象的教育家“基因”。课程体系设置要做到使研训对象既熟悉数学学科的发展状况,又会用数学教育理论去指导教学实践,还善于发现、提出、解决数学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进行理论思考和研究。

2.教育家研训模式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教学本身就是理论植根于实践,且与实践不可分离,培训课程要做到理论课程学习与实践课程学习的持续交织与整合,将实践经验的反思与研究贯穿于整个培养周期,即研训应在教学现场发生,并在实践中验证与修正其催生的教育主张。

3.教育家研训模式应注重研训团队的教育实践经验、主张的交流、共享以形成学科教育家的群体性优势,应加强群体成长经历的实践研究及教育主张的宣讲,以扩大地区影响力。伙伴协作或同伴互助是激发教育灵感、打开教育思路的重要平台,团队经验的共享与交流能促使个体默会知识的显性化,帮助其自身默会知识的反省感知、提升;教育主张宣讲平台的搭建能帮助其迅速扩大区域的影响力,惠及地区基础教育;群体成长经历的实践研究为地区其他专家型人才培训项目提供借鉴范式,为培训体系研究提供实验载体。▲

[1]文东茅,林小英,吴霞.教育家成长的制约因素与政策建议——基于“教育家成长的政策支持”调查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3(2):1-4,9.

[2][5][7]鲍成中,申国昌.教育家成长:符号与实践的共生[J].中国教师,2012(17):30-34.

[3][6]顾明远.论教育家书院对教育家成长的意义[J].中国教师,2010(17):4-5.

[4]隋洁,孟繁胜.教师教育教学默会知识发展机制探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12):14-16.

猜你喜欢
研训教育家研修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构建校本研训模式 提升教研活动实效
2020年创新教育实践线上研训系列活动持续开展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著名数学教育家熊斌荣获Erdos奖
当代著名教育家冯恩洪获聘光明教育家书院副院长
教育家
郭泰:行走在大地上的教育家
浅谈校本研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