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的问题、归因及对策

2015-05-30 23:25张晓瑾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归因人才培养

【摘 要】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存在总量匮乏、层次较低、创意不强、市场意识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滞后,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相吻合,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层次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应通过加强培养、注重引智、瞄准本土、优化服务、保护产权等四位一体的发展策略,提高我国文化创意人才队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人才培养 问题 归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C-0026-04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成为各国竞相比拼的战略产业,引起广泛关注。这主要肇端于文化创意产业凭借创意元素高端聚合对各国产业优化转型的独特作用,以及强大的经济文化辐射功能,使其成为现代产业高速发展的新奇迹,并逐渐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为不断凸显,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产业发展的速度和效益。从根本上而言,文化创意产业重视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技能,即能够将生产要素从常规的生产模式中解放出来,创造出具有创新价值的产品。因而,文化创意产品是文化、知识和技术互动关联的结合体,其生产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在产品构思、研发、生产、流通等环节中的决定性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归因、路径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构建一条适合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道路,致力于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1988年,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由英国政府首次倡导,并随后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认同,在世界经济普遍转型过程中逐渐兴起一股“文化创意产业热”。被公认的“创意经济之父”约翰·霍金斯在其代表作《创意经济》中指出,全球经济增长中,有220亿元是文化创意产业的贡献,并以5%的年增长率持续向上攀升。而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这一增长速度更为强劲,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年增长值达到14%,英国为12%。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增长极”作用。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自身文化取向、高端产业、绿色经济、环保理念等禀赋,这对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国而言,有着不可低估的重大发展潜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将依赖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然而,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规模、效益等方面远远滞后于欧美文化创意产业强国,究其根源,造成这一问题的实质是“创意”不足,即具有较强“创意”意识和能力的人才队伍严重匮乏,制约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的发展。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文化创业产业人才总量匮乏。有学者经过统计分析,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发达国家中创意就业人员在总就业人口比重中的比重,美国、日本、英国的比例分别为30%、15%、14%,具体到城市而言,纽约、伦敦、东京分别有12%、14%、15%的就业人员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工作。与此相匹配的是,国外多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专业培训比较到位,美国有3900万人接受过创意产业的专业培训,日本则高达5000万。相比较而言,我国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不到1‰,实际人口还不到10万人。即便是在北京、上海这些相对发达的文化创意产业诚实,其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从业比例也不足1%。产业人才的供给短缺,严重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层次较低。这里的层次较低,主要是指高端文化创意产业不足,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下游。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学历层次来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中研究生学历占21.36%,本科学历占到17.1%,大专及以下学历占52.17%,从表面上看这一比例分配呈现出人才梯队的“金字塔”模型,但是鉴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特征,对知识和创意要素的客观要求,可以认为这一学历层次不符合文化创意人才的素质要求。二是从创意人才的专业技术等级来看,我国现有的2136名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占0.14%,中级职称人才的占31.39%,近七成的从业人员属于处级职称或没有职称,部分从业人员甚至是刚刚进入文化创意产业的“新手”。三是从业人员的从业范围狭窄。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主要集中于设计、编辑、策划等行业,而对于准入门槛较高的动漫和游戏等新兴行业,人才缺口达到数万人,与此同时,具备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整合能力的复合型文化创意人才更是稀缺。综上,数量少、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等状况,是影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也造成了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推广、营销的后劲乏力。

(三)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薄弱。从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和研制来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要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善于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艺术要素,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使之成为具有良好市场吸引力的产品,这就要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能够娴熟运用知识,通过专业或特殊的方法进行加工改造。然而,国内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产品是将我国传统优秀手工品进行现代加工改造,也就是说原创性、自有品牌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目前还比较短缺。这也表现出现有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创意性不强。

(四)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市场意识不高。产业与市场的直接关联,是产业本身所具有的特征。这就要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必须具备强烈的市场意识和品牌概念,坚持把文化创意产品与市场无缝对接,准确把握市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甚至能引领市场潮流,从而激活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然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一个重大缺陷是普遍缺乏市场运作经验,导致产业发展的最终输出端与市场不接轨,甚至带来利润流失。以动漫制作为例,我国内地动漫市场有80%以上的利润流向了日本、美国、韩国等,有学者初步测算,以国外开发的史努比、米老鼠、吉蒂猫、皮卡丘和小叮当五个卡通人物的相关文化创意产品,每年从我国带走6亿元人民币(约1亿2千万新元)的收益。反观我国文化创意人才的市场意识,普遍忽略了市场积极作用。

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问题的归因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必须遵循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成长规律。一般而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将创造力视为使命,这种使命感驱使他们激情、忘我、专注地投入到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制作中,这种工作状态主要导源于自我实现的需求。正是有了这股自我实现的原始动力,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才会与其他人群分开。为了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首先有必要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特征进行剖析。

(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特征。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特征,我们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主要具有知识性、技术性、创造性等三个特征。

1.知识性。知识性是指文化创意产品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对劳动者的智力依赖远远超过对其他生产要素的依赖。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是精神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陶冶性情、审美期待、提升素养为目的,而且与传统文化产业不同,“创意”是其核心,复杂的知识体系是创意产生的前提。因而,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文化创意人才是主要劳动力。

2.技术性。技术性是指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产品需要较为繁复、尖端的科学技术,需要劳动者掌握复杂的劳动技能。文化创意产业的设备、生产工艺是建立在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对劳动者的技能提出了新要求。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的技术密集特为保证其难以复制、难以模仿创设了条件,从而可保证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3.创造性。创造性是指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的有效参与,创造出具有高技术含量和审美标准的产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创新精神是文化创意产品的决定性要素,也是其增殖部分的主要来源。因而,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意,既体现在凝结在产品上的人的创造性劳动,也体现在具备这种劳动能力的人才身上。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问题的归因。具体如下:

1.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滞后。文化创意产品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具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需要更多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比如,产品设计类需要工艺美术设计师、旅游纪念品设计制作师,数码艺术类需要漫画师、数字合成师、数字视频策划制作师,等等。与此同时,产业的发展还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大量懂市场、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等。因此,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然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课程相对单一,大多数艺术类院校重视专业技术、技能、技巧的传承,但缺乏对思想品德、综合素养、文化知识的重视,特别是缺乏对学生市场意识培养的相关课程严重匮乏,这将不利于文化创意人才“创意”能力的培养。因此,可以认为这是造成我国中高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从实践来看,复合型、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领军人才严重匮乏,整个产业人才结构比例中呈金字塔形结构排列。

2.高校创意人才培养与市场严重脱节。纵览全国2000余所普通高校,大部分都设置了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课程。比如,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包括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装饰艺术设计、鞋类造型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等方向)、服装设计、动画、数码艺术设计、广告学、美术学(包括中国画、油画、漆画、书法艺术等方向)、音乐学(包括音乐表演、南音、地方曲艺等方向)、包装工程、摄影等专业。但是高校的培养模式与市场严重脱节,高校培养出来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缺少动手实践能力,不熟悉市场规律,甚至有的高校培养的人才专业面过于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过于细化,无力承担“创造性”的产业研发,如此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3.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层次不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当前,国内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主要由本科层次的高校培养,这类高校较为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但是忽略了创新能力、市场把控能力。特别是对高层次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严重匮乏,多数院校对艺术类研究生的招生名额很少,无法满足市场对高层次、复合型、专业化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迫切需求。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体系必须做出相应调整,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社会,人才对任何一个产业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于以文化为第一特征的创意类文化产业来说,人才无疑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本文提出加强培养、注重引智、瞄准本土、优化服务、保护产权等四位一体的发展策略。

(一)加强培养,推动高校培养“基础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特别是艺术院校在艺术人才培养方面起着基础性支撑作用,一般来说高校培养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作为“基础型”人才。

优化课程结构。可借鉴英国的经验,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逐步建立艺术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相辅相成的创意学科体系。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应处理好“通识”和“专才”之间的关系,在课程结构上引入美学、文化学、历史学等“无用之用”的素质教育内容,拓宽理论视野,提升人文素养,而不局限于专业技能教育,形成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三大课程模块,以满足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需求。

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学校与企业、社会的联系,注重从校外或社会知名人士中引进创意人才,开设前沿理论课程。与业界知名的设计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或选派学生到企业实习,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在培养培训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方面的优势作用。

做好在职培训。为了构建市场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无缝对接”,要发挥好高校在职培训的优势,结合不同地域重大节会活动、重要文化资源开发项目、重大文化作品生产等载体,培养一大批有实战操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二)注重引智,积极引进“标杆型”文化创意产业领军人才。通过实施“引智工程”,吸引人才外来文化创意产业领军人才,可以充分发挥这些人才的影响力、凝聚力。以杭州为例,2008年以来,杭州通过实施“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采取合同聘用、项目合作、开办工作室、人事调动、创作室等多种形式,打造“文化人天堂”,先后引进了一大批文化创意名人,从而凸现“筑巢引风”的聚合人才效应,陈祖芬、余秋雨、韩美林已成为“西湖艺术家”;余华、麦家成为杭州的专职作家。特别是在推进西溪创意产业园的建设中,又集聚了约翰·霍金斯、潘公凯、杨澜、赖声川、朱德庸等20多位大师名,并吸引长城影视、华策影视、金球影业、浙江省电影有限公司等8家影视企业总部签约入驻,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亮点。这为各地引进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带来有益启发。

建立优秀外来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绿色通道。通过放宽政策,简化手续,重金酬劳等鼓励性政策,构建人才引进的创新机制,有计划地引进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同时,通过帮助解决家属子女就业就学问题,切实解决高端人才的后顾之忧,吸引领军型文化创意人才扎根不同地域。

构建高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在科研立项、经费资助等方面,向引进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倾斜。学习杭州的经验,建立文化大师工作等平台,吸引领军型人才来渝工作。

(三)瞄准本土,大力培育“本土型”文化创意产业乡土人才。更多地依赖于本土人才的挖掘、开发、利用。立足各地本土资源,培育“本土型”乡土人才。通过对各地在文化资源禀赋上,发挥各自优长,而这种“人无我有”的独特性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打造有影响力的拳头产品。通过建立一支以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为主体的“本土型”乡土人才队伍,充分利用不同区域的现有文化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出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产品。

扶持本土文化企业,打造城市文化名片。通过发现和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将富有各地区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加以挖掘和弘扬,鼓励本土企业积极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营造本土人才乐于参与的良好氛围,逐步建立几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企业,形成城市文化名。这从另一方面,又将增强城市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培育、凝聚功能。

重视开展文化下乡,激发乡土人才活力。通过积极开展优秀文化下乡活动,激发和引导广大农村地区的乡土人才的创造活力,重点是培养一批农村文化带头人,使之成为引领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通过举办培训班,提高农村文化创意人才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一批土生土长、扎根农村的文化骨干队伍,特别是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挖掘传承人的智慧,培养新的传承人。

(四)优化服务,构建以激励为主导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人才服务体系,是激发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灵感和创造力的重要条件。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流动性较强,特别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师级人才,应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

构建以激励为主的服务体系。建立专门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管理机构,负责人才政策的制定,统筹创意人才的职称评定、职业资格认证、职业经纪人资质认证和市场准入等制度,逐步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意团队给予奖励,特别是要奖励优秀的创意产业人才,形成“鲶鱼效应”;积极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交流的平台,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与国内外专家的合作,不断拓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视野。

构建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创意是对既有观念、传统理念的突破,这种突破取决于创意人才的创造灵感。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对环境的依赖,是创意产品自身的创造性所决定,只有在开放包容的工作环境中,才能激发创意人才的天马行空、充满想象力的创造热情。因此,要注重公共基础设施的细节设计,使公共基础设施成为城市文化的有效载体,充满人文色彩和历史底蕴。通过良好和谐的城市文化氛围,激发创意人才的工作灵感。

构建“软硬兼施”的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在激发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工作活力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政府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服务,实现从重视“硬件”建设到“硬件”、“软件”公共服务并举的职能转变。“硬件”包括便利的通信、现代化传媒、现代化基础设施、配套的生活服务设施等;“软件”包括信息发布服务、金融服务平台、文化产品品牌推荐服务、中介服务等。通过构建“软硬兼施”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贴身打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综上,把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强国的应有之义,进一步准确定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营造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和机制,发挥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创意人才的市场意识和创新能力,走特色化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展路径,切实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2]王雪野,王颖聪,顾小慈.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传播,2014(2)

[3]孙福良,张道英.中国创意经济比较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34-135

[4]仲逸智.我国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路径[J].职教论坛,2013(5)

[5]丁向阳.2006年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与探索[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6]梦君.创业向标[EB/OL].(2008-01-25)[2014-08-14].http://jhkh.jhxww.gov.cn/html/2008-O1/25/content.htm

[7]吴新慧.三毛的新朋友——中国原创动画片进军好莱坞[EB/OL].(2006-07-16)[2014-08-14].http://gs.zsu.edu.cn/dkbbs

[8]骆如林.泉州地方高校培养本土文化创意人才的思考[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9)

[9]黄建.论文化创意人才认证标准体系的构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3)

[10]于友成.构建四维螺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创新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

[11]向泽映.重庆城乡文化产业统筹发展模式及分区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8

【作者简介】张晓瑾(1982- ),女,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博士,贵州师范学院副教授。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文化创意产业归因人才培养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钧瓷造型设计的创新研究
浅析“跨界与融合”思维的特征与应用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互联网+”时代杨家埠木版年画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