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英国画家大卫·霍克尼在国际画坛的地位又不断提升,2011年大卫·霍克尼获得了“最具影响力英国画家”的称号。在2012年,英国女王将24枚的“功绩勋章”授予霍克尼,认可了其“国宝”的地位。而最近他在北京798布达佩斯的《春至》展览更是成为轰动京城的文化事件,他不但在绘画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版画家、摄影家和歌剧舞台设计师。现代新技术:例如传真机、宝丽来相机、以及iphone、ipad到他的手里便神奇地与现代绘画艺术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绘画形式。“霍克尼认为在过去的25年里,我不断地尝试各种媒介,各种表达方式,所有的一切最终都是为了解决一个不变的问题:如何将一个物体表现得更有生命力?现在我认为那应该是——忠于生活。”
关键词:大卫·霍克尼;艺术;忠于生活
一、早期的波普艺术
大卫·霍克尼1937年出生于英国布拉德福德镇。16岁时,霍克尼进入到布拉德福德艺术学校学习绘画两年,尔后进入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学习,并获得该院的金勒斯奖。他在皇家美术学院的早期创作以抽象表现主义为特征,后期便将注意力集中于波普艺术。霍克尼在皇家美术学院期间创作的具有波普特色的作品与其他波普艺术家的作品不一样,他只是吸取其中的某些特点,与其他的绘画风格混杂在一起,形成某种综合的、折中的作品面貌。1964年,霍克尼来到加州并且结识他的同性伴侣彼得,即使当时在英国同性恋行为不合法,他也从不掩饰自己的同性恋倾向,还偏爱在画作中画自己的情人彼得。其中著名的作品有《彼得从霍克尼家的游泳池出来》《在比华立山庄淋浴的男人》《日关浴者》等,颠覆了英国传统肖像画的风格,为其中注入了更多的情色意味,一举成为上世纪60年代伦敦的文化标志人物。在60年代后期霍克尼受到戏剧中延时性情节的启发,希望创作出具有某种舞台表演效果的作品,这种探索的结果就是1967年绘制的著名作品《一朵大水花》。
二、摄影拼贴
1982年,霍克尼将创作的重点转移到了摄影拼贴上,他把胶卷装入相机中,从卧室、客厅、露台到门外话花园,他拍摄了一系列的细节,又通过这些细节照片组合拼贴,创造出了照片的故事性。在此之前他对摄影技术的运用并无好感。他认为摄影只是绘画的辅助“工具”,用以唤醒记忆,却不够“真实”,在霍克尼看来,照相机在伪造事实,肉眼不可能得到这样的图像,它不忠于对象。如果想要拍摄广阔的空间时,用鱼眼镜头拍摄的照片会有所变形,这是机械摄影无法改变的特性,并且,“生命或者说时间是这些照片里的事物所永远缺少的东西。”为了克服这一问题,霍克尼独创了颇有“立体主义”风范的相机拼贴画。在他的人物肖像作品中,由多张照片组合而成,在同一个画面上,同时反映了人物不同的表情,且不可以追求脸部的完整,类似于毕加索处理人物面部的方式,呈现出主人公的多元性。摄影拼贴作品与传统摄影在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摄影拼贴作品比起传统摄影多了一个拼贴过程,这是摄影艺术思想史中的重大进步。这一思想的来源归根结底在于立体主义,毕加索成为霍克尼的先行者和引路人。霍克尼的肖像拼贴画有一种特别的张力,就像现今流行的“九连拍”,表现了人物更为丰富的侧面与细节,绝非平面的“人偶”,而多了一种多时空的活泼与自然。比如在《斯彭德》的那幅作品中,人物的脸部用了6张照片。其中,人物的目光散漫,显得神情疲惫,或对世界有种认命的姿态,人物表情在紧张中又透着对某种事物的好奇感。作者好像要通过这幅作品来告诉大家主人公性格中的多面性。而在风景表现上,霍克尼的创作则更胜一筹,将作品的轮廓“打破四边形的来源”,不仅拼贴延时拍摄多张图像,同时反映多个角度,对作品整体的拟形与视角上又做到了突破。其中著名的代表作有《皮尔布骆逊高速公路》《龙安寺花园》等。在他的风景中,常常出现他的脚,“双脚就像人们的眼睛一样,指引着观众把视线集中到艺术家想要表达的地方”。《首访优胜美地》便是这样的作品,这组作品一共九张,这九张照片不是单独地对照片全景拍摄,而是拍摄瀑布流动的细节。第一张是蓝天,然后是瀑布,流入远处的山谷,穿过河流,到达彼岸,最后一张是他那双破旧的网球鞋。如果说我们之前看到的照片就像是通过一双在现场的眼睛偷窥,而霍克尼则让那双眼睛的主人正大光明地带领观众一起转了一圈,身临其境地获悉更多的层次与细节。对于真实时空的追求,同时让霍克尼获得了艺术上空前的自由,因而“打破”成了霍克尼忠于生活的表达方式之一,贯穿于他的所有作品中,包括舞台设计。霍克尼说:“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让观众随意地控制观察的步伐,无论画面在前进、后退、进入、退出,都让观众自己决定。”他推崇绘画的艺术,觉得摄影与电影均是被高估的艺术。在他看来,只有“放弃单点透视带有的强制性约束”,放开视野,甚至反转透视,才能真正获得“真实”与“生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霍克尼的思路极为开阔,他丝毫不避讳科技带来的好处,采用光学仪器帮助自己完成更“逼真”的创作,对于与其创作风格极为迥异的中国艺术,亦充满了敬意。同时,霍克尼有着自己的目标:“我在画中看见了他的生命,他活在作品里。”因为摄影作为一门观察的艺术,它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看待生活的视角。大卫·霍克尼始终在这个世界走着,他忠于生活,他忠于眼前所见的世界,用摄影作品去记录和表达场景、画面、故事、情绪和漫长的时空。
三、回归油画
霍克尼在这些年里关注或者表现艺术的方式,似乎将他与油画远远地隔离了。拼贴、水彩、中国画卷,近些年研究的毕加索、伦勃朗,特别是他那个引起整个艺术界争论的关于古典艺术家和透镜的观点,让大家很难将他和油画扯上关系。但霍克尼认为过去做的那些探索和努力,对油画都有相当大的帮助,并且觉得自己过去所研究的许多媒介载体在他的艺术探索道路中与油画扮演的角色都是相同的。2005年的时候,霍克尼搬到了约克郡的布里德灵顿乡村,这里成为他灵感的来源,他将摄影术运用到作品中,观察大卫·霍克尼的作品,典型的一组绘画是描绘约克郡风光,画面上的约克郡曲线流畅,色块丰满,像童话中的纯净世界。约克郡距离霍克尼童年生活的小镇英格兰北部的布拉德福德(也是著名的盐磨坊)不过一个小时左右车程。那个时候,大卫·霍克尼患症的好友就住在这里,他每天开车从约克郡赶往布里德灵顿看望好友。分明是满心悲哀的陪伴,一路思考死亡,却在路途中,感受到“空间的魅力”,感受到土地的“变化”,感悟到“收获”的力量:7月收割,谷地还是一片金黄,到了8月便是收割后的黑色土地,收获的背后伴随着死亡和新生。那些有层次的天空,丰饶的大地节奏,“承载着世界的美好”——自然的力量,而让这段时间再不忧郁。《盖拉比山》是这组约克郡绘画系列的最后一幅,画面冲击力强,站在画者的视角看去,画中景如同飞出画幕,瞬间有一种“飞翔和腾挪于空中的非凡感觉”。这样的感觉让人忘记死亡,感受到一种“征服”的况味:“你从山顶走来,你征服了这座山”。一个地点,一幅画,真实地描摩原有的模样,这样的照像式手法早已落伍,全新的表达,更在于观察世界的新鲜角度以及赋予画作新的生命寓意。约克郡系列作品,装饰性极强,然而又不仅仅是约克郡风景一角,站在画者的角度,在画和更远的风景三者之间,捕捉一种空间的微妙感觉,并将这种距离变得更加和蔼可亲,这才是大卫·霍克尼反复酝酿并成功实践的结晶——这些作品,穿越了空间而存在。
四、Iphone、ipad绘画
今日的数码技术领域风靡一时的iphone和ipad,也不例外地成为霍克尼绘画实验的新工具,他专研并自如地运用其中的绘图软件,用这种全新的数码像素制图方法绘制了大量生动的作品,色彩鲜活格调明快,并于2011年在巴黎成功举办了题为“鲜花”的数码作品个人展。2015年在北京798的布达佩斯《春至》展览更是成为轰动京城的文化事件,这些作品描绘了位于英国东约克郡的沃德盖特地区的风景。霍克尼曾在东约克郡留下过他的回忆,而在洛杉矶度过数十年后,这位一生叛逆的英国艺术家决定搬回英国约克郡的乡下,并重新点燃了心中对这片风景的热爱。霍克尼认为这些作品并不是数字复印的产品,而是一种数字化的表现形式,它是带有原创性的全新艺术形式。“人们常常问我,你继承的是谁的绘画传统?我告诉他们,在我之前一定有一些洞穴壁画的画家,他们在洞穴的墙壁上画画,而我则在iphone上画,我们都有着一样的冲动”霍克尼说。如果说科技负责理性的实用,艺术则必须负担起感性的描绘。回顾霍克尼的艺术生涯,他正是在科技发展的滚滚洪流中,平衡着科技艺术的和谐,孜孜不倦追求时空再现的旅程。
参考文献:
[1]劳伦斯·韦斯勒.忠于生活——与大卫霍克尼25年的谈话录[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2]黄继谦.大卫·霍克尼与波普艺术[J].东方艺术,2011,(05)86—91.
[3]阚琛.大卫·霍克尼生平与绘画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4.
作者简介:
吴小燕,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