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魁夷风景画主题与风格审美

2015-05-30 20:43王晓凤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物哀风景画

王晓凤

摘 要:东山对传统文化与技法的重新诠释与西方哲理的相结合彰显了他的独特性。东山的绘画作品中蕴含空寂、幽玄的意境,表现了对自然的无常与哀感。与之相的,自然中最常见的山、水、树成为他风景画中表现最多的主题,他的作品在装饰性中抒情寓意,格调高雅蕴藉,充满诗情哲理,透着淡淡的伤感。他的绘画是属于日本的,又蕴藉着东方情调之美。东山魁夷大胆探索,用西画技巧和表现手法改进日本画,使作品非常注重形式,富有装饰性,传统而现代。

关键词:东山魁夷;风景画;物哀;饰性

一、“山”“海”“树”三大绘画主题

东山作为风景画家,其绘画的内容无可厚非,肯定是日本的风景。风景的范围太广泛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审美情感,自然会对不同的审美对象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整体而言,东山魁夷作品里山、水、树所占的比例最大,偶尔会有小动物出现,为宁静的画面带来一丝喧嚣。但是很快,一缕喧嚣便融入更深的宁静。

(一)“山”

“山与海—不消说,这是代表日本风景的两大重要因素”[1]。东山魁夷用这句话形容日本风景画的主题很贴切,这句话也映射了他自己的创作题材。

在东山魁夷的作品里,描绘山的很多,这和作者的经历息息相关。东山考入东京美术学院之后,得以领略日本起伏的山川,感受山国世界的雄姿。这对一个在海边长大的孩子来说是颇具震撼力的。东山在步入山的世界时才深深地感受到四季的更替,贫瘠的土地上植物身上爆发出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残照》是东山魁夷作于1947年的成名之作,坚韧不拔的山正是战后东山内心的写照。在这幅画里,层峦叠嶂的山脉越推越远,直到朦胧的天空,意境悠远,并没有以山的奇拔取利。温润坚强中彰显着对自然的忠诚,对生命的热爱。这幅作品作于作者人生的最低谷,聊以慰藉的人与物都逝去了,唯一能拯救自己的只能是坚强。从这幅作品里可以感受到寂静,淡淡的哀伤,以及坚强。

(二)“海”

东山魁夷的作品里也有很多描绘了水,在他的作品里,水是宁静的,没有任何波澜。在他的绘画中,水并非作为现实物出现,而是现实与理想之间交融的物象。

东山出生在横滨,生长在神户,留学在德国,他早期生活的每一步都和大海密切相关。虽然德国是一个内陆国家,但东山在欧洲的学习生涯中游历了意大利、法国、英国等临海国家。相同的海,不同的风气共同影响着东山的气质。水相交于山更早地影响着东山的性格,从东山的回忆录看,东山年少时体弱多病,性格比较沉郁。在与病魔的抗争中,大海成了他心灵的圣坛。每天晚上都伴随着涛声睡觉,白天浪涛中反射出的绚丽阳光,以及风浪中产生的色彩和形态的不停变化,都使东山百看不厌。东山对水的喜爱不仅促进了他对自然的理解,也帮助了他对“爱”的理解。

东山魁夷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一般被认为是为日本唐招提寺御影堂创作的隔扇壁画《山云·涛声》,这是为纪念鉴真和尚而作的,其中《涛声》就是描绘水的名作。由于作品是隔扇画,所以是由十二幅连续的画作组成,作为房间四面的隔扇。整部作品是动态的描绘,从右面不断涌来的波浪冲向沙滩,画面的中央是一块凸起的巨大礁石,在礁石的顶部迎风矗立着一株松树。一静多动形成鲜明的对比,作品中奋力生存的松树正是鉴真大师高洁而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画面中的大海并非描绘了滔天巨浪,而是典型的“东山式”取景——仅仅截取了沧海的一部分。画面在表现大海的时候运用了青色,显示出一派素雅、沉静之美,为的是映射大师的沉稳高洁。画面中的大海和以往作品一样并非是风起云涌般的滔天巨浪,然而却也不是像以往那样温柔平和,而是多了一份对生命严峻与顽强的肃穆之情。这是后期东山把山水两种性格揉在一起,浑然天成的运用。

(三)“树”

树也是东山绘画中表现较多的景物之一,东山也是笔者见过的最热衷于表现树木的艺术家,对树的表现也多姿多彩。在日本禅宗里,树木的绿色是高尚的,树木是生命永恒的象征。对树的偏爱跟东山自己的喜好紧密相连,通过不同季节对树的不同形态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万象的热爱,对生命生生不息的敬仰,传递着大自然的美。树的形态正是人的状态,宁静淡远的存在正是作者孜孜孜孜以求的。

在具体对树的表达上。树很多时候是依附于山而存在,远景的树大都整齐排列在湖边,层层叠叠,近看却又各有变化,像《白夜光》。分割在道路两边的树木,看似呆板却又富有趣味,寂静不张扬,却又蕴含着自己的美,像《白桦》。近景中树干与叶子之间的组合,树干之间的排列,偶尔穿插一个小池塘,意味悠扬,像《白暮》。月夜下的樱花,满树的芳华,洁白的樱花和暮色的深沉对比鲜明,更加衬托了樱花的纯洁,像《宵樱》。

东山的风景画中曾一度出现点景之物,它或是一只白马,或是一只灰雀,总之是很远很小的形象。这时风景完全只起着背景的作用,但是却反映了不同的象征世界。白马就曾作为一个意象出现在东山的绘画里,代表作有《绿回响》(如图),展现白马和绿的调和之美,组成一支寂静幽秘的旋律。虽然白马浮现在画面中只是微小的身影,然而它却是视野的焦点、画作的中心。白马在这里成了精神的象征,在这一只小小的白马身上我们看到了东山魁夷对于自然的虔诚祈祷。

二、东山风景画的物哀和装饰风格审美

(一)物哀幽玄之美

东山魁夷善于描绘层峦叠嶂的山脉,雾霭包围的湖泊,层层叠叠的树海,朦胧意境的山涧,等等。通过对这些寂静而又诗意景物的描写,东山魁夷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寂静平和、意味悠长的世界。这种审美特征不仅仅独见于东山魁夷的绘画了,在东山挚友川端康成的小说里,这种特征也很明显。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两个日本审美概念有关,它们是“物哀”和“幽玄”。

“物哀”的审美观念并非字面意思理解的“哀愁、伤心”,而是“把外在的‘物与感情之本的‘哀想契而生成的情趣世界的理念化。由自然人生百态触发、引起的关于优美、纤细、哀愁的理念。”[2]这种审美观念和中国传统的“睹物思情”很相似,都是强调世间万物映射在人的内心,对人的情感产生很大的变化。和中国的观念略显不同的是“物哀”是一种淡雅的、隽永的又很细微的情感变化,和感叹、感动很像。

“幽玄”的概念是日本文学理论的一个词,也可以用来形容东山魁夷的绘画。这个概念和禅宗的发展息息相关,开始用这个词语形容佛教,表现佛教玄妙高远,后来就被引入文学领域,成了文学批评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不同的艺术家对这个词语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大都认为是表现作品有一种引人入胜而深邃悠远的意境。“今道有信的归纳中可以看出,幽玄强调是一种朦胧而淡雅的氛围,一种雅致而素朴的状态,同时也强调事物背后所蕴含的神韵和哲思。”[3]作为一位风景画家,东山魁夷的绘画体现了幽寂而又深远的意境,所以用“幽玄”这个词形容东山的绘画也是很合适的。

从东山魁夷的散文作品里可以更加直观地体会到这种淡雅蕴藉的美。“弥漫着夕阳的平静的天空给人以安闲和希望之感。整个身心似乎与整个天地融为一体。而且在这一瞬间,包容着我的天地和所有的一切,同我的命运是同样的,我感到一种无声地对相互存在的肯定和息息相通。”[4]人只有与自然息息相通才能真正对大自然的生命有所感悟。正是这种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才促使东山创作出更多更优美的绘画和散文作品。

作为一位风景画家,东山魁夷的绘画体现了幽寂而又深远的意境,极具哲理。

(二)装饰典雅之美

东山魁夷说过:“日本风景是兼多彩与淡泊,华丽与幽玄这种截然相反的性格”。[5]他自己的作品细分起来也兼具着两种风格。如果说宁静淡雅的美学追求源于禅宗精神的吸引,那么多彩华丽的艺术追求则是受日本传统绘画的影响。

日本传统绘画的“大和绘”形成时间很早,是由“唐绘”的传入而渐渐发展出来的。大和绘多以日本的风俗、景物为题材,画风很清丽,具有鲜明的日本特征。大和绘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对日本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桃山金碧屏障画”是继大和绘后日本绘画的又一个高峰,它是由桃山时代崛起的狩野派创立的。狩野派绘画大胆融合了汉画传统与“大和绘”的长处,以绚烂豪放的形式和金碧辉煌的色彩成为桃山时代最耀眼的艺术形式。这类屏障画主要创作于日本居室内的隔扇和屏风之上,为了迎合当时武士和商人嗜好华丽奢侈的风格。主要绘画技法是在隔扇和屏风上面贴满金叶,使用厚重的颜料上色。当时这种色层厚实、颜色浓烈的装饰性绘画便成为广泛流行的艺术样式。

东山魁夷对传统日本绘画风格进行了学习,创造性地将桃山屏障画色彩浓艳的装饰性特点融入了清新雅致的写实性风格,导致色彩浓重强烈,但又清澄美丽,加之构图简洁明了,给观者以强烈的美感。

三、结语

在东山画作中几乎没有出现过人,但是他的作品却又能感觉到人的气息。他的没有人出现的景色象征了人的心灵,是因为他看到自然界与人类最朴素的人性有相通之处。东山描绘的风景并不是人迹未至的景观,而是随处散发着人间气息的地方,他所描绘的是作为人心象征的风景,风景本身诉说着人心。这种深沉的哲学观和他的绘画紧紧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东山式风景。东山曾说:“每个人心中的风景都不一样。但是,既然人们的心灵是相通的,那么我的风景,也可能成为我们的风景……”

参考文献:

[1]东山魁夷.美的情素[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1.

[2]日本国学大辞典[M].小学馆出版社:19.

[3]东山魁夷.美与游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2.

[4]东山魁夷.探索日本之美[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1.

作者单位: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物哀风景画
一代宗师华崇锋华派风景画作品选
风景画便签夹
木质风景画
春天的风景画
制作布贴风景画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俳句里的物之哀
以悲为美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浅谈《雪国》中的物哀美